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央广网宁波4月24日消息(记者刘欣莹)4月23日,宁波市象山县“阅行六千年”公共文化共同体服务项目成功启动,通过融合打通多部门资源,实现8个文化场馆空间和功能的集聚,为广大市民提供一站式一体化文化产品和服务,打造象山集群式文化新地标。
学生合影(央广网发 主办方供图)
当天的首期活动以“阅千年文脉,行山海万象”为主题,220余名象山林海学校四年级的随迁子弟在6000年塔山遗址的陶片纹路里触摸文明印记,在渔家号子的韵律中聆听历史回响,开启了一场跨越千年的文化体验之旅。
在象山县文化馆,一堂精彩的非遗传承课正徐徐展开。当国家级“非遗”项目“唱新闻”的悠扬鼓点响起,同学们瞬间被舞台吸引。三代传承人接连登台,从徐福东渡到诙谐的现代故事,从单鼓独唱的原始形态到加入乐器的现代演绎。“唱新闻”在传承人眉目传神的表演中化作文化密码,引得孩子们时而屏息凝神,时而捧腹开怀。
“唱新闻”(央广网发 主办方供图)
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孩子们在文化馆进行以象山渔文化为题材的“农民画体验”课程。孩子们迫不及待地蘸取明艳色彩,稚嫩的笔触下,跃动的浪花簇拥着金鳞闪耀的大黄鱼,一幅幅童趣盎然的画作不仅定格了海洋牧歌的壮美,更让文化基因在调色盘的交融中悄然传承。
象山博物馆以一枚“古锚”为起点,带领学生们开启了一场“六千年奇妙探险之旅”。从塔山遗址为代表的新石器文化、围垦文化,到盐文化、海防文化、渔文化为代表的民俗文化,讲解员围绕着博物馆内藏有的6000余件套文物向孩子们一一介绍,学生们被这些精美的文物所震撼,不时发出惊叹。
学生寻宝(央广网发 主办方供图)
最令人雀跃的当数“象寻珍:跟着象山三宝来寻宝”活动。孩子们化身文化小侦探,手持文物图鉴穿梭于展柜之间,时而踮脚比对宋绿瓷托盏的釉色,时而趴窗细观商周青铜鱼钩的纹样,寻宝图册的留白处渐渐填满歪扭却认真的图画和笔记。在寻宝过程中,孩子们不仅深刻体会到了象山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也激发了他们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的热情。
在象山少儿图书馆,同学们参与了一场以“何以象山”为主题的“经典阅读课堂”。老师向同学们展示了象山地图,并讲解了象山的起源,生动展现了象山人民与海洋共生共荣的智慧。孩子们时而凝神倾听,时而与同伴热烈讨论。通过老师的讲解,他们不仅了解了象山的历史变迁,更深刻体会到了象山人民勤劳勇敢、智慧善良的精神风貌。在互动环节,孩子们纷纷举手发言,分享自己对象山的认识和感受,课堂氛围异常活跃。
随后,在少儿图书馆的小剧场内,学生们观看了大型纪录片《中国影像方志·象山篇》。影片以宏大的叙事视角,融合航拍、微距、情景再现等拍摄手法,立体呈现象山的山海奇观、非遗技艺与当代城乡发展图景。从石浦渔港的千帆竞发,到非遗传承人的匠心坚守,再到影视城的文化创新,镜头下的象山既厚重又鲜活。
学生体验剪纸(央广网发 主办方供图)
在象山非遗馆,讲解员首先为学生们系统介绍了本土非遗项目,从国家级非遗“徐福东渡传说”“竹根雕”到省级非遗“象山剪纸”“渔区编结”,通过实物与故事阐释其历史内涵。学生们在文化认知中点燃实践热情。非遗体验课堂上,非遗传承人演示了象山剪纸的独特技法,孩子们小心翼翼地将红纸折叠、裁剪,当可爱的“象山三宝”跃然纸上,他们的脸上洋溢着成就感与喜悦。
作为象山县推进公共文化共同体建设的创新实践,“阅行六千年”项目以“深挖文化内核、精准对接需求、跨界整合资源、创新供给机制、多元力量参与”为五大核心,深度融合公共场馆资源,通过“生动讲解+有趣体验+一体化一站式”服务模式,让广大市民加深对象山历史地理文化的了解,同时增强对文化的认同和价值传承,进一步提升公共场馆的服务效能和群众文化活动的参与率和满意度。
“下一步,项目将与县内外各中小学、幼儿园、老年大学等各相关机构积极开展合作,鼓励各社会团体通过扫码提前预约参与活动,以更丰富、更高质量、更精准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满足不同群体的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象山县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