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甬派特稿|春潮奔“甬”,文化向“新”
首页>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宁波> 要闻 > 正文

甬派特稿|春潮奔“甬”,文化向“新”

来源:甬派客户端2025-01-24 13:09

2025宁波春晚现场。

  “每当辞旧迎新,总会念及中华民族千年传承的浩然之气,倍增前行信心。”

  1月23日晚,三江共悦,滨海同欢,2025年宁波市春节联欢晚会圆满落幕,为这座兼具历史底蕴与现代风貌的城市,披上了一层浓厚的节日盛装。

  站在辞旧迎新的时间节点上回望,从“江河湖海共春潮”首届宁波市春节联欢晚会满载着一城春讯,惊喜亮相,到“春满大港情满城”2024年宁波春晚的温情演绎,再到“滨海同欢天地春”2025年宁波春晚的青春潮涌。

  一连三载的春意盎然,让这桌热气升腾的文化“年夜饭”,不仅成为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实录,更是走出了向文化新质生产力迈进的“向新力”。

  新的城市故事

  为时代精神赋形,当为锻造文艺精品的题中之义。

  “宁波儿女最关心什么,最喜欢什么,最熟悉什么,我们宁波春晚就聚焦什么。”

  从2023年到2025年,一连三年担纲宁波春晚总导演的邹建红说,每一位主创人员心里都有个“备忘录”,宁波城的发展大事,老百姓的身边喜事以及上下八千年悠悠历史,就是一个题材“蓄水池”,流淌着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

2025宁波春晚现场。

  2024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给包陪庆、曹其镛等祖籍宁波的香港企业家回信,对他们予以亲切勉励。

  “多年来,你们传承先辈爱国爱乡的优良传统,积极创新创业、捐资助学,为家乡建设和国家发展贡献力量,用实际行动诠释了薪火相传的爱国心、桑梓情……”

  殷殷期望,字字暖心。祖籍宁波的香港企业家们“见字如晤,展信舒颜”。

  于是,当这封回信在春晚舞台上缓缓展开,一台交响诵唱《见字如晤》,让时代记忆有了真切画面,海内外宁波同胞对家乡的思念,有了深情寄托。

  “当我看到这个节目,就产生了强烈的共鸣。特别是在强调全体中华儿女团结一心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的回信精神上。”宁波永新光学股份有限公司联席董事长、总经理毛磊说,永新光学的创始人曹光彪是“宁波籍香港企业家”的杰出代表人物,这种精神与宁波籍香港企业家的实业报国、家国情怀紧密相连,突出对传承与团结的重要价值。

2025宁波春晚现场。

  “海风习习,追着波涛、播撒着阳光,我在远离海岸线的故乡……”身穿工装,头戴安全帽,2025宁波春晚的舞台,延伸向了通苏嘉甬高铁杭州湾跨海大桥项目的施工现场,也延伸向了海鸥飞不到的“海中央”。

  就像歌里所唱:“住在海上、吃在海上,扎根在海上”,今年过年,仍有不少工作人员驻扎在通苏嘉甬高铁杭州湾跨海大桥的建设现场。

  “收到节目邀请时,内心是真的温暖。当我们的日常工作被搬上舞台上分享,即使在岗位上过年,也感觉有观众们陪伴。”通苏嘉甬高铁杭州湾跨海大桥项目部副经理张伟说。

  自2022年11月正式开工以来,杭州湾跨海铁路大桥的修建工作进入了关键性的第三年。

  用5年的时间建成一座用5分钟便可以通过的跨海大桥,杭州湾跨海铁路大桥的“五分钟精神”,也是中国智慧、中国力量、中国愿景的直接展现。

  “我们可以想象,几年后,当这座跨海高速铁路桥建成通车之时,宁波又一个‘世界第一’汇聚全球目光。而我们早在它建设的过程中,就留下了宝贵的纪录影像。”邹建红说。

  从2023年舞剧《东方大港》,将宁波舟山港的辉煌历程搬上春晚舞台,到2024年情景舞蹈《盛世修典遐想》,将年度文化盛事融入节目编排,再到2025年,书写宁波儿女在新时代的奋斗与担当。

  紧贴时代脉搏,新的城市故事,宁波春晚一直在书写。

  新的文化记忆

  延续文明精粹,也要让历史文化走进新的“语境”。

  “细翻我们宁波的历史,从不缺‘宝贝’。”邹建红如数家珍,宁波有天一阁“书藏古今”的深厚底蕴,有河姆渡“稻香四海”的远古文明,还有越窑青瓷“秘色千秋”的文化瑰宝……

  然而,这些熟悉的文化符号怎么变成新的文化记忆?老生常谈的经典故事,怎么讲出新意?

  宁波春晚给出的答案是——

  做文化符号的“编剧”,用科技为历史经典“翻新”。

2025宁波春晚现场。

  于是,在群舞《月照四明》里,浙东学派的圣地白云庄,一群寒窗苦读的青年,手捧竹简,口诵经典,穿越千年;

  在情景秀《东方霓裳》里,红帮裁缝的小“学徒”们从宁波老外滩,走到了上海十里洋场,一针一线,缝制出东方时尚;

  ……

  “我们把红帮裁缝的发展历程浓缩成了一个舞剧、一场秀。时间流转,来到现代的秀场,那些有着悠久历史的非遗技艺‘金银彩绣’,以‘四个功’‘九个势’‘十六字诀’为核心的红帮裁缝工艺,依旧美得让人目不暇接。”浙江纺织服装技术学院时尚表演与传播专业主任董肖宇说。

  然而,就像文脉赓续,历年来,宁波春晚舞台上的文化故事相互呼应、环环相扣——

  宁波老话有云:城内天一阁,城外白云庄。首届宁波春晚的音诗舞《漫卷天一》,以亚洲现存最古老的私家藏书楼为起点,2025年,群舞《月照四明》便在白云庄传来琅琅书声,与之遥相呼应,共诉“书香宁波”的文脉传承;

  再有,2023年一曲瓯乐《寻宋》,瓯乐研究者们从古籍里寻得的乐音,在两年后瓯乐《水之韵》中,发出了一声悠远的回响。

  当青瓷瓯乐融入生活,与象山“渔歌”合唱、与“渔鼓”共鸣,便是文明接力的生生不息。

  传统文化要讲出新意,还要与快速发展的科技文化生活共融共生。

  “去年,我们用纱幕、冰屏、威亚构造了一个兼具科技感和诗意的幻境,把一个宁波的重要文化IP、一个家喻户晓的传说《梁祝》‘翻新’。光影交错,蝴蝶翩跹,让化蝶的浪漫想象更具视觉冲击力和感染力。”邹建红认为,在借助多媒体技术演绎传统文化的过程中,不断开发出新技术、实现新应用,就可以反过来再提高文化生产力。

  也正因如此,相似的舞美应用技巧,也用到了今年宁波春晚女子群舞《如·荷》中。

  “除此之外,今年的舞台LED屏数量的投入,比前两届增加了30%。四面环绕的巨型LED屏,大量的冰屏和地屏,都为观众打造身临其境的效果。”宁波春晚舞美总监陈大成介绍。

  文化基因解码在“实”,科技应用赋能在“巧”。两者结合,不一样的城市文化记忆,便悄然新生。

  新的时代使命

  向“新”而行,终是一场“向心”的凝聚与认同。

  从2023年到2025年,宁波春晚现场,一如既往的宾客盈门、满堂喜气。

  舞台上,奥地利音乐家们用熟悉的家乡旋律吟唱着《诗经·郑风·子衿》;来自英国、美国、喀麦隆、俄罗斯、马达加斯加等多个国家、在宁波工作或学习的国际“戏迷”大声献唱;跨越山海的四川大凉山彝族歌舞团,穿上了最隆重、最贵重的彝绣红裙;

2025宁波春晚现场。

  舞台下,永新光学股份有限公司联席董事长、总经理毛磊,宁波市公安局高新区民警崔译文,香港华信国际集团董事总裁、中国侨商联合会副会长、香港侨商联合会会长、香港中华文化促进会会长徐旭昶……连年做客春晚的老友面孔熟悉而亲切;

  在云端,大屏小屏全球直播。75个直播平台(账号)、百余家农村文化礼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同步收看;凤凰卫视视频号以及Facebook、X、YouTube等5个海外社交媒体21个平台(账号)首次直播。

  海内外直播观看突破8000万人次,让春晚成了连接世界、展示宁波魅力的窗口。

  “因为我们的城市有温度,无论是宁波籍海内外人士,还是工作在宁波的新宁波人,都是‘一家人’。”邹建红说。

  能够凝心聚力的,还有刻在宁波春晚里的文化自信。

  正如交响音诗《河姆渡之光》里所吟唱,奔腾向海第一渡,延续了七千年文明之光,依旧塑造着宁波的城市精神,激荡着东方第一大港;

  正如李白、王安石、陆游、史浩等历史名人笔下所记录的《诗话明州》(宁波也称“明州”),即便在漫漫历史长河,宁波也不曾被湮没;

  正如文艺精品锦集《一路芳华》一次性“浓缩”《十里红妆·女儿梦》《典妻》《告诉海》《呦呦鹿鸣》《花木兰》《东方大港》等一系列高质量甬产原创剧目;

  ……

  “宁波春晚本身就是一个属于宁波的文化IP。因为能够拥有一场属于自己的春晚,就意味着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文艺创作能力。”邹建红说,正因如此,这场文化盛宴,也是城市的文化魅力与创造力集中体现。

  甬派客户端记者 张芯蕊

[ 责编:王文韬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浙江杭州:电报业务即将退市 通信爱好者排队发报

  • 雄商高铁河北段架梁施工全部完成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雨水浸入土壤,导致土壤中的氧气骤减,蚯蚓爬出地面吸取新鲜空气;大雨过后枯枝落叶、微生物等有机物增加,也为蚯蚓提供了更多觅食机会  这几天,南方多地降雨。蚯蚓因无专门的呼吸器官,其呼吸依赖皮肤与土壤孔隙中的氧气进行交换,雨水浸入土壤后往往会占据大部分孔隙,导致土壤缝隙里的氧气骤减。
2025-04-28 10:08
2011年初,团队成员、硕士研究生周何乐子参与塑料及其复合材料数字化成形项目研发。周何乐子和年轻的团队成员没有因此退缩,历经5年攻关,最终攻克了塑料及其复合材料数字化成形的一系列关键智能技术。
2025-04-28 10:02
早上7点,安徽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黄松准时踏进办公室,开始一天的工作。目前,黄汝怡在上海海洋大学攻读蛇类学博士学位,“现在连她导师的办公室都成了她的‘养殖场’”。
2025-04-28 10:01
4月的鼎湖山,清晨还带着寒意,黄忠良已经走进了林子。1956年6月30日,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前身)在广东肇庆建立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这是中国首个自然保护区,也是唯一隶属中国科学院的保护区。
2025-04-28 10:01
160年前,欧洲生物学家孟德尔通过杂交实验研究豌豆的花色、果荚颜色等七大性状的遗传变异,发现了遗传学三大基本规律中的两个——分离规律和自由组合规律,奠定了现代遗传学的基础。
2025-04-28 09:30
新质生产力推动县域经济绿色发展体现在环境保护上,体现在将生态资源转化为就业机会和经济收益上。
2025-04-28 09:27
体重管理已成为当下我国公共卫生的重要议题。为此,各地应建立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基地,鼓励医院开展体重管理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推动全民参与、人人受益的体重管理良好局面形成。
2025-04-28 09:26
4月25日,中国科协印发《中国科协办公厅关于组织推选2025年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候选人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启动全国性学术团体推选院士候选人工作。
2025-04-27 09:36
4月23日,在上海张江,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将中法天文卫星正式交付给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投入使用。
2025-04-27 09:35
从“东方红一号”到神舟二十号,55年间,中国航天书写了从地球走向浩瀚宇宙的壮丽诗篇。
2025-04-27 09:30
六合区是南京重要的制造业基地。
2025-04-27 09:16
工厂化育秧选良种、精培育,提高秧苗成活率,减少农药使用,正成为越来越多农户的“心头好”。
2025-04-27 09:13
“不久的将来,中国的嫦娥七号还将搭载来自埃及、巴林、泰国、意大利、瑞士等国的载荷飞往月球。”郭嘉昆介绍。
2025-04-25 16:45
国家航天局对外发布嫦娥五号任务月球样品国际借用申请结果,同意6个国家的7家机构的申请。
2025-04-25 10:16
目前,我国人工智能领域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报告,中国已经成为全球人工智能专利的最大拥有国,在全球的占比达到60%。
2025-04-25 10:15
水利部近日印发《蓄滞洪区建设管理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启动实施蓄滞洪区建设管理三年行动。
2025-04-25 10:11
这些看不见的技术迭代,正为中国探索更遥远的宇宙空间铺就更坚实的“天梯”。
2025-04-25 10:09
《2024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中,我国排名提升至第11位,拥有的全球百强科技集群数量达到26个,连续两年位居世界各国之首。
2025-04-25 10:08
搭载着3名航天员的长征二号F遥二十运载火箭直冲云霄,熊熊尾焰映照着千年胡杨,也照亮了中国载人航天的崭新篇章。
2025-04-25 10:07
从老人登山有了“赛博外挂”,到“养老机器人”成为热词,今年以来,机器人相关话题持续升温。
2025-04-24 09:40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