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卓大姐,吃饭啦!今天吃红烧肉和番茄炒蛋!”
“好,好,味道交关赞!”……
12月5日中午,陈静静如往常一般来到卓益琴家。
她不仅给卓益琴带来了爱心午餐,还一刻不停地帮忙收拾房间、打扫厕所。
两位老人同住在鄞州区邱隘镇镇北社区。
今年,陈静静62岁,卓益琴79岁。
陈静静(右一)正在帮卓益琴(左一)擦拭老木床。
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两年,卓益琴的身体状况一年不如一年。
“卓大姐的子女不在身边,生活上多少有些不便,我就经常去看看她,想着帮衬一下。”陈静静说。
卓益琴爱干净,有一次,陈静静看到她正踩着板凳擦玻璃,很费劲。她很心疼,从那刻起决定上门帮忙做家务……
在卓益琴家里,有一个百年老木床,镂空雕刻精美绝伦。每次搞卫生,陈静静都会十分认真,把镂空雕刻的纹理、缝隙间,擦得一尘不染。
这两人的故事,在社区里成了“美谈”。
夏秋芳(左一)正在给朱秀梅(右一)量血压。
在官房,夏秋芳和朱秀梅的故事,也被传为佳话。
夏秋芳与朱秀梅两家住在“贴隔壁”。
平日里,夏秋芳一周两次上门,帮忙做家务,陪朱秀梅唠家常。
朱秀梅最爱吃夏秋芳做的手擀面。每次,夏秋芳都会亲手和面,煮一大碗给朱秀梅送过去。
“温水和面,不硬,老人嚼得动,对胃肠也好。”夏秋芳说。
2023年,在一次入户调查中,镇北社区党委书记李栋利听说了陈静静、夏秋芳的故事。在与她们深入交谈后,李栋利下决心组建一支“小老”照顾“老老”的志愿服务队。
老,在镇北社区是绕不过的“事”。
社区现有常住人口4500人,其中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占比达45%。
社区内的官房、卖布弄一带,四五十年的老房子集聚,住了1600多位老年人。单这个区域,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占比达60%,8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占比达32%。
于是,以陈静静、夏秋芳为“骨干”,志愿招募的事儿火速“口口相传”。
很快,社区招募到了30位“小老”志愿者,并与有需要的100位老老结对。
陈泳(右一)正在给结对的老老人量手掌。
志愿服务队的“小老人”成员,以女性为主,大多五六十岁,每人就近结对几位高龄老人。
每周,他们两次上门。此外,还兼职“网格员”,定期将各级部门下发的慰问品“送货上门”。
每逢传统佳节,社区都会把大家召集在一起包汤圆、做粽子、打年糕,并邀请“小老人”一起,多做一些好吃的,送给“老老人”。
日常,更多的是相互间的陪伴。
天气好时,“小老人”陈泳会经常搀扶“老老人”王艳芬外出散步。王艳芬爱漂亮,每次出门,陈泳都会把“老姐姐”打扮得美美的。
这两天,天气转凉,陈泳悄悄买来毛线,打算给“老姐姐”钩织一副手套。
天冷了,陈泳打算给老老人钩织手套。
张祥良和妻子叶燕琴都是志愿服务队的“小老人”——
张祥良擅长理发,主动包揽了100位老人的理发“重任”;
叶燕琴护理专业出身,经常上门给“老老人”量血压、测血糖,代跑腿配药。
叶燕琴结对了4位“老老人”。
每一位“老老人”的饮食起居习惯,她都了如指掌。
“李大哥喜欢吃红烧肉,可瘦肉塞牙,每次,我都挑选最嫩的五花肉,切成小块;王大姐血糖高,我经常叮嘱她按时服药,让她少吃水果……”说起来,叶燕琴都不带停顿。
做家务时,“小老人”充分尊重“老老人”的生活习惯。
在“老老人”家里帮忙时,餐盘、筷子、炊具、垃圾桶的摆放位置,甚至床单、衣服的晾晒习惯,“小老人”都充分尊重对方。
100位“老老人”中,有几位患有白内障或青光眼。“小老人”们就会给他们读读报纸、听听越剧,或者主动帮忙做一些费眼的针线活。
“小老人”的付出,“老老人”都放在心里。
子女送来新鲜蔬果和保健品,卓益琴都会悄悄地给陈静静留上一份;朱秀梅家里来客人带的点心,她舍不得吃,特意等夏秋芳来了一起吃。
“远亲不如近邻,30位‘小老人’和100位‘老老人’之间,互帮互助,彼此关心,早已是一家人!”李栋利说。
有好几位“老老人”提出要给“小老人”报酬,都被拒绝了;有“小老人”有事外出或者生病,也会叮嘱其他“小老人”帮忙照顾自己结对的“老老人”。
这里,集聚了1600多位老年人,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占比达60%。
记者手记
“小老人”帮“老老人”,似乎联结着共情。
“小老人”大多是刚刚退休或者退休不久的中老年人。他们有更充足的时间和精力,有能力帮扶“老老人”。
年龄上,“小老人”和“老老人”相差不是特别大。因此,他们之间能产生更多共同语言,通过交流,更容易走进彼此的内心世界。
在社会老龄化程度越来越高的背景下,这种志愿帮扶模式传递了人间大爱。
若干年后,当“小老人”变成“老老人”时,也会迎来和他们共情的“小老人”。
(甬派客户端记者 王博 许天长 通讯员 石海彤 卓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