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黄毅:轨道“掘匠”的“掘进人生”
首页>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宁波> 要闻 > 正文

黄毅:轨道“掘匠”的“掘进人生”

来源:央广网2024-12-06 10:55

  日前,由中国科学院院士何满潮、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加平、中国工程院院士周创兵等在内的数十位国内外院士、专家,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对宁波市轨道交通的类矩形盾构机技术及取得的成效给予了高度肯定,认为项目成果总体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具有较好的实操性和可推广性。

  而领衔这一技术的就是“80后”工学博士、浙江省劳动模范黄毅。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黄毅参加工作至今已有12年,作为宁波市轨道交通的一名建设者,他始终秉持“细节决定成败,态度决定一切”的信念,奔波在项目一线,在实战实干中磨砺成长,主动挖掘难点、卡点,不断创新技术、开拓进取,在研发国内首台应用于城市轨道交通的类矩形盾构机“阳明号”中作出卓越贡献,在为宁波打通一条条地下交通“大动脉”而不懈奋斗,将宁波轨道交通的盾构施工、管理水平一步步地推向中国领先水平,与宁波轨道交通的建设者“毅”起书写“掘进人生”。

  类矩形盾构,是梦想开始的地方

  宁波市地质软弱,城市核心区地下空间施工作业面狭小。解决所遇到的难题,建设高水平的轨道交通设施,首先得有把趁手的“兵器”。再次说起“阳明号”的研发过程,黄毅依然会兴致勃勃地分享起他的故事。

  类矩形盾构机“阳明号”的诞生源自于一次“冒险”的完美试验。为有效破解中心城市地下空间施工作业面狭小、部分盾构区间要经过道路狭窄的老城区、传统盾构技术带来的“放不下”和“碰不得”等建设实际难题,2014年7月,宁波轨道交通前瞻性地提出了将隧道双线合并、研发类矩形盾构的设想。

  接到任务后,面对国内类矩形盾构几乎空白的局面,作为科研工作者之一,黄毅与上海隧道工程公司、同济大学等科研人员,决心“螺蛳壳里做道场”,通过科研攻关,在装备、设计、施工三大板块开展了15项专题研究、5项大型试验,攻克了30余个技术难题,最终形成了类矩形盾构法隧道科研成果。经过全体课题组200多个日夜“奋斗”,我国轨道交通第一台类矩形盾构机“阳明号”正式下线验收。

类矩形盾构工作场景(宁波市轨道交通集团供图)

  神兵利刃在手,掘进势如破竹。2016年11月11日,世界最大断面的“阳明号”类矩形盾构机在宁波轨道交通3号线出入段线破土而出,标志着国内第一条城市轨道交通类矩形盾构隧道顺利贯通。与传统圆形隧道相比,类矩形盾构机节约了35%的地下空间,在城市核心区与老旧城区的地下工程施工时,大大减少了对地上和地下构筑物的影响,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更高。

  “常驻工地现场,不分昼夜盯班管理”是“阳明号”推进的300多天中黄毅的工作写照。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参建各方耗时两年半的团结协作下,项目团队先后克服了小半径、大坡度、浅覆土、穿越公路、房屋、河流等施工难题,顺利地完成了中国首条类矩形盾构隧道的施工任务。

  纵观3号线一期“类矩形盾构”项目的全过程,无一不是在践行着宁波轨道交通“坚韧、善为、创新、求精”的企业精神。

  奔跑在一线,在破解难题中成长

  类矩形盾构研发最初是为应对宁波轨道交通穿越老城区所面临的沿狭小街道的线网布设和苛刻的建构筑物保护要求,针对性地研发了既能解决地下空间“放不下”、也能解决邻近建构筑物“碰不得”、经济性也较佳的新型单洞双线隧道结构。从隧道的使用功能来分析,以类矩形断面最为合适、最为经济。类矩形断面与圆形断面相比,其有效使用面积比圆形增大20%以上,且可大大减小隧道覆土。此外,在满足相同净空要求的情况下,矩形隧道较圆形隧道所需的覆土厚度小,进而相同坡度的矩形隧道与地面的接线段长度也相应减小。

  然而,随着圆形盾构掘进速度的大力发展,类矩形盾构施工工效不足的弊端逐步显现,提升类矩形施工工效成为当时急需解决的课题。

类矩形盾构工作场景(宁波市轨道交通集团供图)

  经过宁波轨道交通3、4、5号线及杭州、郑州等地区十年的实践运用情况,累计完成对类矩形盾构机的壳体、刀盘、驱动、螺旋机、皮带机、车架等设备完成提升改造6项,对风险预估及把控方案、配套工序衔接、电机车编组间连接装置、管片拼装工艺、盾构接收止水装置等施工工艺优化5项,发表论文135篇,授权专利42件。2024年,宁波轨道交通8号线下应南车辆段出入段线类矩形盾构区间单日掘进记录最高突破13环,创历史最高记录,工期提前约1个月。

  西起宁波枢纽站,终至红联站的宁波轨道交通6号线一期工程由黄毅分管,是宁波轨道交通第三期工程建设中时间最紧,任务最重的线路。

  项目初期,黄毅确立“抓前期、抢开工”的工作总基调,要求各标段坚持做到“一日一汇报,一周一对账,一月一总结”。通过两个月的征迁保障攻坚战,顺利完成管线改迁超100万延米,房屋拆迁超20万平米,临时借地超102万平米,交通导改超65次,前置障碍基本清零,6号线一期得以进入大面积施工的快车道。

黄毅与类矩形盾构施工人员交流(宁波市轨道交通集团供图)

  同时,他要求每个站点制定总工筹一张图和分期工筹图,抓实抓细桌面演练,像排戏一样详细编排每个施工阶段的资源、场地布置等,提前理清项目推进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难点卡点,对症下药提前解决,提高施工效率。他要求参建单位深化安全质量标准化文件的学习,不定期组织相关部门及全线总监进行交叉巡检,对个别项目出现的安全质量问题组织深入反思总结。正是黄毅匠心工作的劳模品质,使得轨道交通6号线一期工程的施工稳步推进。

  “开局就要奔跑,起步就要跃进。”作为盾构施工路上的“急先锋”,黄毅带领团队通过采用类矩形盾构机等创新举措,破解复杂问题,将管片拼装严格控制在10毫米以内。无论是盾构始发接收,还是隧道成型,都做到了“滴水不漏”。

  投身于科研,创新赋能施工生产

  作为轨道交通技术研发的创新者,黄毅不仅主持、参与了中国轨道交通首台类矩形盾构机的研发和现场施工管理工作,而且还通过一系列的技术研究,成功解决了类矩形盾构隧道结构设计、类矩形盾构机设备制造及类矩形盾构隧道施工技术控制三大难题,形成了一整套类矩形盾构设备制造、隧道结构设计和施工工法。

黄毅(左)与类矩形盾构施工人员交流(宁波市轨道交通集团供图)

  值得一提的是,黄毅创新的一整套类矩形盾构设备制造、隧道结构设计和施工工法在宁波轨道交通第二期建设的4条线和第三期建设的3条线上广泛推广应用,并在杭州地铁4号线和郑州地铁8号线成功应用。不仅如此,他参与研制的机械法联络通道施工技术在宁波轨道交通第二期建设的4条线和第三期建设的3条线上推广应用,相关技术成果在杭州、苏州、南京、青岛、无锡、福州、北京、深圳、广州、郑州等多地成功应用,目前累计完成166条联络通道的施工。

  近年来,黄毅共获得上海市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浙江省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宁波市科学技术一等奖3项,国家级协会科学技术一等奖3项;参编宁波市地方标准2部,著作2部;授权专利6项,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论文8篇。作为一名地铁建设者,黄毅表示,要进一步加强课题研究和科技攻关,加大科技成果总结提炼、应用推广,把大家凝聚在一起,集思广益、群策群力优化方案,凝心聚力解决施工中的“疑难杂症”,为国家地铁建设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

  成立劳模联盟,劳模引领助力发展

  2016年8月,由黄毅领衔的“黄毅盾构创新工作室”成立(现改名为“黄毅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2023年9月,宁波轨道交通黄毅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进一步升级改造。

  从成立初期的30平米创新升级为现在的450平米,融合展示、培训、盾构数据监控、会议、学习、职工活动等多项功能于一体,“黄毅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着力打造成为企业文化和人才队伍建设的特色平台,主要专注于轨道交通工艺工法的创新研究。致力于解决宁波轨道交通第三期建设中的“疑难杂症”,助力工程建设又快又好稳步向前推进。

  发挥劳模作用,带出更多劳模。依托于黄毅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其与6家劳模工作室团队组成联盟理事会,同时在6、7、8号线参建的各项目部建立起23家劳模创新工作室,并成立宁波轨道交通劳模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联盟,形成了“1+23”工作新格局,覆盖工程设计、施工、科研、制造等多个领域,劳模创新工作正不断开出簇簇“繁花”。以黄毅为代表的轨道交通建设者用勤劳和智慧绘就了一幅秀美的“十字”画卷,实现了数百万宁波市民的地铁梦。

  现如今,在宁波轨道交通“八线并进、全面推进”的新征程时期下,宁波市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建设分公司2023年完成建安工程投资115.9亿元,占年度投资目标100亿的116%,为宁波市稳投资、促项目、保增长作出了积极贡献。这是运行保障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联盟和劳模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联盟充分发挥平台优势、技能人才培育主阵地作用结出的硕果。宁波轨道交通正持续发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培养出越来越多的劳模、工匠人才。

  黄毅以踏实的脚步丈量着每一段轨道的延伸,以执着的匠心雕琢着每一处工程的品质。他是宁波轨道交通建设者的一个缩影,他用匠心在为宁波造地铁。“毅”起昂首阔步,以精湛的技能和一流的业绩助力宁波轨道交通跑出高质量发展加速度,这是宁波轨道交通“掘匠”们一致的追求和目标。(王赢泽 邵园超 许景行)

[ 责编:孙琦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甘肃金塔:避险搬迁暖民心

  • 四川夹金山雪后风景如画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2002年6月29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通过 2024年12月25日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修订)
2024-12-26 10:37
12月25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表决通过新修订的科学技术普及法,该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其中规定,每年9月为全国科普月。
2024-12-26 09:37
从古至今,工程使技术和科学发挥生产力的功能,反映国家或组织机构的科技水平、创新能力和综合实力。
2024-12-26 09:31
激光器广泛应用于通信、医学成像与手术、消费电子等领域,它深刻改变了大众的生活。
2024-12-26 09:30
国家统计局25日公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棉花播种面积4257.4万亩,比上年增加75.2万亩,增长1.8%;单产144.8公斤/亩,比上年增加10.4公斤/亩,增长7.8%;产量616.4万吨,比上年增加54.6万吨,增长9.7%。
2024-12-26 09:19
日前,福州大学化学学院学生吴一迪及其团队的项目在第十九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获得一等奖和全国特等奖。
2024-12-26 09:18
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12月25日表决通过了新修订的科学技术普及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新修订的科学技术普及法扩充至8章60条,聚焦科普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完善体制机制,主要包括明确科普的总体要求和目标方向、强化科普社会责任、促进科普活动、加强科普队伍建设、强化保障措施等内容。
2024-12-25 09:23
在中山站区的西南高地上,远远地能看到冰面上有一个绿色的半球形建筑。中国第40次南极考察队中山站越冬队队员张方根:前面这里有一个淡水湖,相当于是雪水融化的,形成了一个淡水湖,常年都有。
2024-12-25 09:23
目前还没有预防诺如病毒感染的疫苗,搞好个人卫生、食品卫生和饮水卫生是预防的关键。中国疾控中心传染病管理处研究员常昭瑞:“如果家中有急性胃肠炎病例出现的时候,定时地要对家庭中接触频繁的部位,比如说门把手卫生间等进行定时的消毒。
2024-12-25 09:23
由中国科协推荐的中国科学院院士朱永官以高票当选会员事务副主席,任期为2025-2028年。
2024-12-25 09:13
“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攀登”“两弹一星”精神这十六个字,正映射着朱光亚的一生。
2024-12-25 09:11
据《自然》报道,经过数月攀爬,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毅力”号火星车终于到达了一个火星陨石坑的边缘。
2024-12-24 09:59
浙江大学医学院教授马欢团队围绕大脑生物能量神经可塑性调控与认知衰老开展了研究,发现在学习记忆或者人工诱导的神经活动下,神经元突触附近的线粒体基因转录显著增加,促进大脑能量供给。
2024-12-24 09:58
2024年,中国科技界捷报频传,大国重器亮点纷呈,科技成果竞相涌现。一项项科技成果,不仅标注着科技发展的中国高度,也为全球科技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2024-12-24 09:57
凤凰山脚下,由十多栋楼房组成的深圳先进电子材料国际创新研究院安静整洁,完全看不出这里曾是繁忙的工业厂房。隔着厚厚的玻璃,张国平告诉记者:“那台不锈钢反应釜正在进行临时键合材料工程化放大试验。
2024-12-24 09:48
放眼全国,各地积极发挥科技创新的支撑作用,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劲推动力、支撑力。
2024-12-24 09:46
“这些可降解植入的‘骨头’,都是微细粉末颗粒通过3D打印制造出来的。”熊仕显介绍,该研究院拥有澳大利亚两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余艾冰,中国科学院院士郭烈锦,以及帅词俊、赵宝军、陈斌等国家级人才。
2024-12-23 10:22
科学技术普及法修订草案二次审议稿(以下简称“草案二审稿”)12月21日上午提请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草案二审稿规定,“科学技术人员和教师应当发挥自身优势和专长,积极参与和支持科普活动”。
2024-12-23 10:22
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所研究员黄万波日前介绍,经过1985年至2024年的五轮系统发掘,研究人员已从巫山龙骨坡遗址采集到118种哺乳动物化石和超过2000件石制品。最近的古地磁测年结果表明,这些化石和石制品形成时间为距今200万至250万年,其中超过一半的哺乳动物化石为上新世至早更新世的属种。
2024-12-23 03:55
新质生产力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以科技创新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2024-12-23 03:5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