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用文艺温润港城情怀!宁波启动“文艺大师开课了”系列活动
首页>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宁波> 要闻 > 正文

用文艺温润港城情怀!宁波启动“文艺大师开课了”系列活动

来源:中国宁波网2024-01-22 10:58

  甬派客户端记者 朱琳

  视频制作:记者 杨辉

  用音乐讲述中国的故事,用文艺温润港城的情怀。1月21日下午,宁波艺术实验学校教育集团明湖校区汇雅报告厅座无虚席,淅淅沥沥的小雨丝毫没有影响音乐爱好者们前来聆听这场听觉盛宴——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音协主席叶小钢为甬城市民带来了一堂“用音乐讲述中国故事”的公开课,同时也拉开了宁波“文艺大师开课了”活动的序幕。

  经典曲目收获掌声阵阵

  叶小钢亲自弹奏曾经惊艳了全球30亿观众的钢琴曲《星光》,公开课就此拉开帷幕。

  2008年,叶小钢曾为北京奥运会创作《星光》。在开幕式上,郎朗将作品精彩演绎给全球30亿观众,展现了人类对星空的幻想和对生活的热爱,也展现了现代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及对未来的乐观与雄心。

  随后,大师从2013年在纽约林肯中心《中国故事-大地之歌》开启的中国音乐全球传播的故事讲起,畅谈自己《大地之歌》《临安七部》等音乐作品创作背后的故事,与观众分享音乐创作的全新理念。

  《大地之歌》是叶小钢根据七首唐诗于2005年创作的,这部作品与世界著名作曲家古斯塔夫·马勒的《大地之歌》同名,是一种音乐创新,也是向一百多年前马勒的创作致敬。

  《临安七部》则是以白居易、苏轼、欧阳修、陆游、王昌龄、杨万里等吟诵杭州及西湖的诗篇为词创作的大型声乐交响乐,作品的旋律素材全部来源于浙江杭嘉湖平原的民歌与民间音乐,使其不仅有高远的文学意境,而且具备深厚的吴越文化底蕴。

  可以明显感受到,叶小钢的众多作品中,渗透着浓厚的中国元素和氛围。如今,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叶小钢表示,中国音乐“走出去”的时机已经成熟,他将沿着讲述中国故事这条道路一直走下去,在国际舞台上展示好中国声音,传递好中国形象,抒发好中国情怀。

  当《落花天》《纳木错》《林泉》等叶小钢大师创作的经典旋律响起,现场观众的情绪一次次被点燃,热烈的掌声此起彼伏。

用文艺温润港城情怀!宁波启动“文艺大师开课了”系列活动

叶小钢现场演奏,记者 杨辉摄

  多角度对宁波文艺事业提出建议

  叶小钢大师长期关注宁波文艺事业,特别是宁波国际音乐港的建设。此番更是从如何助力宁波国际音乐港的建设、助力宁波音乐人才的培养、助力用音乐讲好宁波故事等角度入手,结合自己从艺从业经历倾囊相授,对宁波文艺事业的发展提出了许多意见建议,给广大甬城市民,特别是文艺工作者和爱好者以重要启迪。

用文艺温润港城情怀!宁波启动“文艺大师开课了”系列活动
用文艺温润港城情怀!宁波启动“文艺大师开课了”系列活动
用文艺温润港城情怀!宁波启动“文艺大师开课了”系列活动

叶小钢侃侃而谈,记者 杨辉摄。

  在与观众的互动阶段,叶小钢还寄语宁波大学音乐学院在读本科生和学院的老师,希望他们审时度势,在喜欢的领域一路向前,攀登音乐高峰。

  当被问及有没有可能在宁波落地一所音乐国际学校时,叶小钢表示,在宁波这样一个文化含量很重,有着海洋文化、河姆渡文化的大港城市,这个想法是非常可能实现的,希望未来可以成真。

  两个小时的公开课,干货满满,在场观众听得意犹未尽。宁波艺术实验学校教育集团明湖校区六年级学生小杨说,通过中国金钟奖金奖得主刘乐演绎的古筝曲《林泉》,她仿佛听见了小溪潺潺汇入江河湖海的声音,整个曲子气势磅礴、一气呵成。

  市民张先生特意带着家人们前来,在《大地之歌》的演奏阶段,他感觉时而澎湃、时而平缓、时而激扬,不愧是一次听觉的享受。

用文艺温润港城情怀!宁波启动“文艺大师开课了”系列活动
用文艺温润港城情怀!宁波启动“文艺大师开课了”系列活动

现场座无虚席。

用文艺温润港城情怀!宁波启动“文艺大师开课了”系列活动

刘乐演绎古筝曲《林泉》。记者 杨辉摄

  据悉,本次公开授课后,叶小钢大师还将在甬参加多项重大文艺活动,后期更将为宁波量身创作一组音乐作品,同时大师还将在高层次音乐人才培养、举办青少年国际音乐节及各类活动赛事等多个纬度持续发力。

  后续将有5位大师登台授课

  作为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近年来,宁波市积极搭建文化人才创新引育平台,柔性引进在国内文化艺术领域享有盛誉的14位德艺双馨的文艺“大咖”在甬设立“文艺大师工作室”,巧借名家大师之力推动文化发展,全方位助力宁波文化事业的大繁荣大发展。

  据介绍,宁波今年将依托文艺大师工作室的宝贵资源,组织开展“文艺大师开课了”系列活动,后续还将有陈振濂、单霁翔、叶辛、吴玉霞、俞丽拿等5位文艺大师登台授课,通过发挥文艺大师引领作用,进一步推动“文化宁波”建设,惠及广大市民。

[ 责编:邢彬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倒计时2天!人工智能安全治理分论坛即将举行

  • 多项数字技术解码“兵马俑军团”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走进展区,多款新潮文创让人爱不释手;戴上设备,苏轼笔下的诗词世界任人遨游;指尖轻点,三千年前的青铜器“触手可及”……一系列新产品、新服务、新场景在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文旅服务专题亮相,漫步其中,处处感受到科技与创意奔涌、文化和旅游融合的无限活力。
2025-09-15 09:54
在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上,一批品类丰富、兼具趣味与文化内涵的文创精品成为展会现场的“人气王”,引爆观展热潮。
2025-09-15 09:54
最大网络基础设施的建成有助于我国突破关键技术的“卡脖子”困境,形成自主可控的核心技术优势,建立起数字经济产业的第二创新生态。 (作者:戎 珂,系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经济学研究所所长、长聘教授;田晓轩,系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经济学研究所博士研究生)
2025-09-15 09:53
今年暑期,工厂游火爆出圈。参观名额秒空、门票收入可观、社交平台相关笔记有10多万条,工厂游俨然成了文旅界新宠。 工厂游等新型旅游业态,实现了工业与文旅的跨界融合,也为文旅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新增长点。
2025-09-15 09:52
深夜,河南焦作多氟多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的实验室依旧灯火通明,总工程师闫春生还在带着团队忙碌。 2006年,多氟多打响了由传统氟化工向精细氟化工、新能源材料转型的战役,闫春生临危受命加入六氟磷酸锂研发团队。
2025-09-15 09:51
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9月10日至9月14日在北京举办,众多科技产品亮相展区,吸引观众驻足参观。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9月10日至9月14日在北京举办,众多科技产品亮相展区,吸引观众驻足参观。
2025-09-12 10:08
汽车排放被认为是气候变化的“元凶”之一,但学术界一直缺乏对城市道路碳排放进行精准刻画的工具。”借助全景AI模型,可实现二氧化碳排放源的精准提取,模型的平均精度超过93%、平均误差低于1.3ppm(ppm为百万分比浓度)。
2025-09-12 10:01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握人工智能发展趋势和规律,加紧制定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制度、应用规范、伦理准则,构建技术监测、风险预警、应急响应体系,确保人工智能安全、可靠、可控。人工智能系统的可靠性不能停留在统计意义上的“高概率正确”,而应追求在复杂、开放、动态环境下的“高置信可靠”。
2025-09-12 10:01
10日,2025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奖(以下简称“顶科协奖”)获奖者名单在上海公布。顶科协奖是2021年在上海发起创设、由红杉中国独家提供永久资金支持的面向全球科学家评选的科学大奖。
2025-09-12 09:59
全球规模最大恐龙蛋化石群——湖北十堰青龙山恐龙蛋化石群的埋藏时代,首次被科学家认定为距今约8600万年。专家考证,这是迄今全球分布最集中、规模最大、埋藏最好、原地出露最多、原址保存最好的恐龙蛋化石群。
2025-09-12 09:58
9月10日上午,在马来西亚吉隆坡召开的国际灌排委员会第七十六届国际执行理事会会议上,2025年(第十二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正式公布,我国申报的云南元阳哈尼梯田、江苏句容赤山湖灌溉工程、四川彭州湔江堰、北京门头沟永定河古渠灌溉工程全部成功入选。
2025-09-11 10:18
“十四五”以来,我们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全力当好自然资源“大管家”和美丽中国“守护者”,全面完成了“十四五”规划的目标任务,有效支撑了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
2025-09-11 09:57
未来,城市的画卷上,AI、物联网与大数据等现代科技将继续深化推广,但唯有始终以人的尺度丈量技术,以人文的关怀驾驭创新,方能使城市永葆文气的深度、人气的热度与烟火气的温度,让每座城市都在科技的守护中,找到生生不息的发展动能。
2025-09-11 09:52
北京大学的科研团队与合作者联合开发出一种全新的“高维超分辨成像”技术,成功实现了对活细胞内15种细胞器的同时成像与精准识别,为细胞生物学研究打开了一扇全新的大门。
2025-09-11 09:43
要为“年纪尚小”的新职业破解“成长的烦恼”,不仅要完善新职业的职业标准和评价规范,还要有能跟上步伐的教育培训和职业培训,为新职业从业者提供支持政策,提升社会保障水平,以更好的保障制度、更强的身份认同感、更完善的培养体系为新职业就业者提供更广阔、更精彩的发展舞台,让他们在与时代“同频共振”的岗位上实现人生价值,也为创新创造的活力涌动持续贡献力量。
2025-09-11 09:39
宋美珍是中国农科院西部农业研究中心的棉花研究专家。2012年起,她和团队将目光瞄准新疆的棉花种植,成为当地棉花研究的一支重要技术力量。
2025-09-10 10:09
“十四五”以来,我国制造业增加值每年均超过30万亿元,总体规模稳居全球制造业首位。这份沉甸甸的成绩单,印证着推动新型工业化取得的新进展新成效。
2025-09-10 09:47
9月9日,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开幕前夕,记者跟随首钢媒体探营团,走进北京首钢园,提前探访服贸会的精彩内容。
2025-09-10 09:40
9日10时,我国在文昌航天发射场使用长征七号改运载火箭,成功将遥感四十五号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2025-09-10 09:39
光明日报北京9月9日电 记者李春剑从市场监管总局了解到,自2021年全国机器人标委会成立以来,我国已发布机器人领域国家标准126项,另有41项正在研制。近日,世界机器人大会和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火爆“出圈”,相关产业发展引起各方热议。
2025-09-10 09:36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