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宁波的秋天要来了?还早呢!不过夏去秋来的程序已经启动
首页>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宁波> 要闻 > 正文

宁波的秋天要来了?还早呢!不过夏去秋来的程序已经启动

来源:宁波新闻网2022-08-30 13:40

宁波的秋天要来了?还早呢!不过夏去秋来的程序已经启动

趁着天气转凉,公园的露天球场再度“开张”。记者石承承摄

  开学啦!不止孩子们手忙脚乱,还有天气:

  高温反扑,冷空气发力,在带来明显降温的同时,还在酝酿大范围的阵雨或雷雨天气……

  高温“反扑”,35℃再现

  早从8月24日开始,冷空气就已经在为“开学”做准备:

  8月24日,第一波渗透南下的冷空气帮我们挣脱了极端高温的掌控;8月26日,第二波补充南下的冷空气则帮我们一举将最高气温“打”到30℃以下。

  看起来,副热带高压在一波接一波的冷空气面前毫无“招架之力”,实际上,瘦死的骆驼比马大——

  从市气象台的预报看,8月29日到30日,副热带高压将发起“反扑”,我市的最高气温将重新回到35℃左右。

  不过,大家不用太担心,无论是高温强度,还是高温影响范围,都不能和之前的相提并论。

  随着冷空气一波接一波的到来,有一个问题已经开始在很多人心里“冒泡”:秋天要来了吗?

  在气象学上,入秋需要满足严苛的条件,但简单来说,就是要连续5天的日平均气温要小于22℃且后续天气稳定。

  宁波常年入秋要等到10月3日。

  眼下,副热带高压余威尚在,冷空气也才小试牛刀,说入秋,为时尚早。

  不过,夏去秋来的程序已经启动。在早晚或者一场接一场的雨水中,或许大家能感受到丝丝缕缕的秋意。

  冷空气“发力”,35℃狂跌至29℃

  随着孩子们陆续报到开学,冷空气也将迎来属于自己的“开学季”。

  从市气象台的预报看,8月30日后期,有新的一波冷空气南下,有望一举击退副热带高压,为我们赢得一长段时间的凉爽天气。

  市气象台在8月28日发布的十天预报中就提到,除了8月29日到30日,我市其他时段的最高气温将回落并稳定在29℃-32℃。

  尤其是8月30日到31日,在冷空气和降雨的共同影响下,我市将经历一次较为明显的降温。一夜之隔,最高气温将从35℃左右狂跌至29℃上下。

  此外,从市气象台8月28日发布的10天预报看,8月31日前,我市最低气温还有24℃-26℃,8月31日开始,最低气温将下滑至21℃-24℃。

  早晚的凉意也将变得逐渐明显,大家要根据各自的体质,及时、适当增添衣物哦。

  雷雨“凑热闹”,8月底还有场“大”的

  副热带高压“垂死挣扎”,冷空气“步步紧逼”。两强相遇,互相“掐架”在所难免。

  回头看了一眼,从8月24日到27日,市气象台几乎每天都会拉响雷暴警报。

  雷暴是一种自然现象,通常指的是发生在热带和温带地区的局地性强对流天气,主要由对流旺盛的积雨云所产生。积雨云的强烈发展,常伴有闪电、雷鸣、暴雨、大风,有时还会出现冰雹、龙卷风和下击暴流等灾害性天气。

  对于雷暴可能带来的危害,大家不能视而不见。

  近期,安徽南陵一广场突发雷击事件导致2死2伤、云南丽江玉龙雪山一对新人拍婚纱照时新郎遭雷击死亡……

  回头去翻了一下宁波市气象局、宁波市气象安全技术中心在此前发布的《2021年宁波雷电监测公报》中提到:2021年我市发生雷灾623起,其中7月记录的雷灾最多,达173起,占全年的27.8%。

  从雷灾地区分布图分析,慈溪、余姚和北仑发生的次数较多,其中,慈溪发生的雷灾最多,达197起,占全市的31.6%。

  据中国人保等多家保险公司提供的数据,2021年,全市因雷灾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超200万元。

  很多人可能会觉得奇怪:雷暴不是盛夏的“特产”吗?眼下,夏天都已经快走到尾声,雷暴为何还会频频现身?

  大家之所以会有这种印象,跟强对流天气系统的发展有关。

  每年夏天,南方夏季风爆发后,暖湿气流更加强盛,对流天气也更容易出现;在北方,受东北冷涡频繁活动的影响,华北、东北一带的对流活动增多,雷暴日数也就多了。

  一般来说,我国南方比北方更容易发生雷暴。

  我们所在的浙江虽然不能跻身发生雷暴频次最高的第一梯队(年均雷暴日数在70天以上,局部地区超过100天),但浙江南部地区的年均雷暴日数也可达50天-70天之间。

  浙江大部分地区的年均雷暴日数也有30天-50天。

  《2021年宁波雷电监测公报》指出,我们宁波属于多雷区,2021年,宁波市平均雷暴日数为46.4天。地处南部的宁海县和奉化区,年雷暴日数就分别达到67天和55天。

  在实际生活中,雷暴发生的月份也不是大家想象的“夏日限定”。

  从月份分布来看,我国雷暴发生的月份可以从每年4月一直持续到9月,甚至更晚。就拿我们宁波来说,每年的雷电高发季集中在3月到10月。

  市气象台在8月28日发布的十天预报中明确提到,8月30日到31日,随着新一轮冷空气南下,我市还将面临一次大范围的阵雨或雷雨天气过程,有雷雨时短时风雨较大,大家要加强防范。

  宁波气象安全技术中心还专门为大家准备了一套“防雷顺口溜”:

  树下避雷是大忌,高大物体要回避。江河湖塘别靠近,金属物品快抛弃。

  远离电线金属体,洞口岩缝勿躲避。户外活动快停止,山顶楼顶应快离。

  不要骑车骑马匹,空旷场地要注意。躲进建筑勿迟疑,船上遇雷躲舱里。

  离开阳台外墙壁,禁止使用热水器。家用电器快关闭,慎用电话和手机。

  关好门窗要切记,金属管道要远离。

[ 责编:丛芳瑶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倒计时2天!人工智能安全治理分论坛即将举行

  • 多项数字技术解码“兵马俑军团”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走进展区,多款新潮文创让人爱不释手;戴上设备,苏轼笔下的诗词世界任人遨游;指尖轻点,三千年前的青铜器“触手可及”……一系列新产品、新服务、新场景在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文旅服务专题亮相,漫步其中,处处感受到科技与创意奔涌、文化和旅游融合的无限活力。
2025-09-15 09:54
在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上,一批品类丰富、兼具趣味与文化内涵的文创精品成为展会现场的“人气王”,引爆观展热潮。
2025-09-15 09:54
最大网络基础设施的建成有助于我国突破关键技术的“卡脖子”困境,形成自主可控的核心技术优势,建立起数字经济产业的第二创新生态。 (作者:戎 珂,系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经济学研究所所长、长聘教授;田晓轩,系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经济学研究所博士研究生)
2025-09-15 09:53
今年暑期,工厂游火爆出圈。参观名额秒空、门票收入可观、社交平台相关笔记有10多万条,工厂游俨然成了文旅界新宠。 工厂游等新型旅游业态,实现了工业与文旅的跨界融合,也为文旅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新增长点。
2025-09-15 09:52
深夜,河南焦作多氟多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的实验室依旧灯火通明,总工程师闫春生还在带着团队忙碌。 2006年,多氟多打响了由传统氟化工向精细氟化工、新能源材料转型的战役,闫春生临危受命加入六氟磷酸锂研发团队。
2025-09-15 09:51
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9月10日至9月14日在北京举办,众多科技产品亮相展区,吸引观众驻足参观。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9月10日至9月14日在北京举办,众多科技产品亮相展区,吸引观众驻足参观。
2025-09-12 10:08
汽车排放被认为是气候变化的“元凶”之一,但学术界一直缺乏对城市道路碳排放进行精准刻画的工具。”借助全景AI模型,可实现二氧化碳排放源的精准提取,模型的平均精度超过93%、平均误差低于1.3ppm(ppm为百万分比浓度)。
2025-09-12 10:01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握人工智能发展趋势和规律,加紧制定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制度、应用规范、伦理准则,构建技术监测、风险预警、应急响应体系,确保人工智能安全、可靠、可控。人工智能系统的可靠性不能停留在统计意义上的“高概率正确”,而应追求在复杂、开放、动态环境下的“高置信可靠”。
2025-09-12 10:01
10日,2025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奖(以下简称“顶科协奖”)获奖者名单在上海公布。顶科协奖是2021年在上海发起创设、由红杉中国独家提供永久资金支持的面向全球科学家评选的科学大奖。
2025-09-12 09:59
全球规模最大恐龙蛋化石群——湖北十堰青龙山恐龙蛋化石群的埋藏时代,首次被科学家认定为距今约8600万年。专家考证,这是迄今全球分布最集中、规模最大、埋藏最好、原地出露最多、原址保存最好的恐龙蛋化石群。
2025-09-12 09:58
9月10日上午,在马来西亚吉隆坡召开的国际灌排委员会第七十六届国际执行理事会会议上,2025年(第十二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正式公布,我国申报的云南元阳哈尼梯田、江苏句容赤山湖灌溉工程、四川彭州湔江堰、北京门头沟永定河古渠灌溉工程全部成功入选。
2025-09-11 10:18
“十四五”以来,我们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全力当好自然资源“大管家”和美丽中国“守护者”,全面完成了“十四五”规划的目标任务,有效支撑了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
2025-09-11 09:57
未来,城市的画卷上,AI、物联网与大数据等现代科技将继续深化推广,但唯有始终以人的尺度丈量技术,以人文的关怀驾驭创新,方能使城市永葆文气的深度、人气的热度与烟火气的温度,让每座城市都在科技的守护中,找到生生不息的发展动能。
2025-09-11 09:52
北京大学的科研团队与合作者联合开发出一种全新的“高维超分辨成像”技术,成功实现了对活细胞内15种细胞器的同时成像与精准识别,为细胞生物学研究打开了一扇全新的大门。
2025-09-11 09:43
要为“年纪尚小”的新职业破解“成长的烦恼”,不仅要完善新职业的职业标准和评价规范,还要有能跟上步伐的教育培训和职业培训,为新职业从业者提供支持政策,提升社会保障水平,以更好的保障制度、更强的身份认同感、更完善的培养体系为新职业就业者提供更广阔、更精彩的发展舞台,让他们在与时代“同频共振”的岗位上实现人生价值,也为创新创造的活力涌动持续贡献力量。
2025-09-11 09:39
宋美珍是中国农科院西部农业研究中心的棉花研究专家。2012年起,她和团队将目光瞄准新疆的棉花种植,成为当地棉花研究的一支重要技术力量。
2025-09-10 10:09
“十四五”以来,我国制造业增加值每年均超过30万亿元,总体规模稳居全球制造业首位。这份沉甸甸的成绩单,印证着推动新型工业化取得的新进展新成效。
2025-09-10 09:47
9月9日,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开幕前夕,记者跟随首钢媒体探营团,走进北京首钢园,提前探访服贸会的精彩内容。
2025-09-10 09:40
9日10时,我国在文昌航天发射场使用长征七号改运载火箭,成功将遥感四十五号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2025-09-10 09:39
光明日报北京9月9日电 记者李春剑从市场监管总局了解到,自2021年全国机器人标委会成立以来,我国已发布机器人领域国家标准126项,另有41项正在研制。近日,世界机器人大会和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火爆“出圈”,相关产业发展引起各方热议。
2025-09-10 09:36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