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艾利"爱理不理 高温"死缠烂打"!未来10天还将有1个台风生成
首页>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宁波> 要闻 > 正文

"艾利"爱理不理 高温"死缠烂打"!未来10天还将有1个台风生成

来源:甬上2022-07-04 14:30

  作为今年首个影响浙江省的台风,“艾利”对我们多少有些“爱理不理”。

  虽然没有给我们带来狂风暴雨,但我们也没法给它“点赞”,因为它同样没有给我们带来想象中的凉爽。

  从市气象台7月3日发布的预报看,即将开始的新的一周(7月4日-7月10日),宁波将迎来一波晴热高温天气,最高气温将向37℃,甚至38℃发起冲刺。

  “艾利”爱理不理

  就在7月3日早晨,今年第4号台风“艾利”移入东海。

  到17时,“艾利”的中心距离日本冲绳县那霸市北偏西方向约255公里,近中心最大风力8级(20米/秒,热带风暴级),七级风圈半径100-200公里。

  未来,“艾利”将以每小时10-15公里的速度向北偏东方向移动,强度变化不大,并将于7月5日上午趋向日本西南部沿海。

  受“艾利”影响,7月3日到7月4日,我国东部东部海域有6-8级大风,阵风9-10级。

  “艾利”对宁波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大风上。

  从市气象台7月3日11时发布的消息看,7月3日到7月4日,外部渔场有9-11级大风。

  此外,从预报看,7月3日到7月5日,宁波将会是多云到阴有时有阵雨或雷雨。

  作为今年首个影响浙江省的台风,“艾利”对我们有些“爱理不理”,这对日常生活来说,倒是件好事。

  不过,随着“暹芭”“艾利”接踵而至,今年台风季的“大门”被打开。中央气象台在7月3日发布的中期预报中“透露”,未来10天,西北太平洋可能还将有1个台风生成。

  持续的热,越来越热

  “艾利”走个过场,“克制”了一段时间的晴热将“卷土重来”,甚至还有愈演愈烈之势。

  市气象台在7月3日发布的十天预报中提到,除了前期的阵雨或雷雨天气,从7月6日开始,宁波就将转为多云为主的天气,其中,7月8日开始,午后多雷阵雨。

  是不是夏日“熟悉的配方”?

  市气象台在7月3日发布的十天预报中提到,从7月5日开始,宁波的最高气温将稳定在35℃-38℃,最低气温也有26℃-28℃。

  持续且不断“挑战自我”的高温热浪就要来了,做好迎接“一大早出门就是一身汗”的准备了吗?

  虽然台风带来的降温效果有限,但来自海上的大风,给我们吹来了通透的好天气。记者石承承 摄

  六月六,不止“晒红绿”

  渐行渐远,我们将在7月4日迎来“六月六,晒红绿”的日子。

  民间流传的“六月六,晒红绿”,通常指的是每年到了农历六月初六这一天,如果阳光充足,人们就会把家里的衣物、鞋帽、被褥等拿出来晾晒。

  相传这个习俗的形成跟乾隆皇帝有关。当年,乾隆皇帝巡行至扬州,突遇大雨,外衣被淋湿。皇帝不愿借百姓的衣服换,只好等天晴将衣服晒干,这一天恰好是农历六月初六。

  民间因此逐渐形成“晒红绿”的习俗,多少是想借一点皇帝“晒龙袍”的贵气。

  这一习俗的流传,还跟时节、气候有关。

  每年到此时,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梅雨季基本告一段落。告别一身“霉”气,人们自然要把衣物、被褥拿出来晒一晒。

  除了“晒红绿”,“六月六”还有很多如今已不常见的习俗。

  比如“黄狗猫汏浴”,意思是每年到了这一天,养狗或猫的人家,会把狗或猫带到河中洗浴,目的跟"晒红绿"一样,为了避免天气炎热,狗或猫的身上长寄生虫。

  比如用木槿树叶洗头。据说,槿树叶含有大量肥皂草素和肥皂草苷,有滋养秀发的作用。在炎炎夏日,发丝间的轻松带来的快乐,女孩子们应该深有感触。

  比如宁波老底子通常也会趁着此时持续晴热天气的到来,开始晒“双缸酱”,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豆瓣酱。

  将倭豆(蚕豆)蒸熟后剥壳,加入盐等调料搅拌,然后拿到太阳下暴晒,从早上9点晒到太阳下山,晒足一周,霉菌就会繁殖,晒上一个月,差不多就可以吃了。

  午后,呈现油画质感的天空。记者石承承 摄

  午后的江边,风吹过带来几分凉意。随着晴热高温天气的到来,这份舒坦恐怕不常有了。记者石承承 摄

  何以解“暑”,试试它们

  随着晴热高温天气的到来,7月7日,我们还将迎来二十四节气中的小暑。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对小暑节气是这样描述的:小暑,六月节。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小也。

  顾名思义,就是天气开始变得炎热,但又还没到最热的时候。

  大家可千万别对小暑的到来“视而不见”,因为就在小暑节气期间,我们将迎来号称"一年中最热"的三伏天。今年,我们将于7月16日入伏。

  持续的高温热浪扑面而来,对大多数人来说,都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有些人难免会出现精神萎靡、食欲下降等症状。

  除了好好休息,也轮到一些时令食物出来“救场”了,比如藕。

  很多人可能会觉得奇怪,“荷莲一身宝,秋藕最补人”,藕不是要等到秋天才吃的吗?

  事实上,随着小暑的到来,藕已经开始慢慢成熟,并迎来开采的季节。

  只是,此时的藕,刚长成,还很嫩,最适合的就是掰下来、切成片,拿糖醋拌一拌,直接吃,清凉脆爽,足以在餐桌上令人胃口大开。

  另外还有一种吃法,就是将藕用小火煨烂,切片后加适量蜂蜜,据说有安神入睡之功效,可治血虚失眠。

  此外,在民间,还流传有“小暑黄鳝赛人参”的说法。

  据《本草纲目》记载,鳝鱼性味甘温,有补虚损,强筋骨,祛风湿的功效;《食疗本草》中也称“补五脏,逐十二风邪患湿气、恶气”。

  眼下,农历六月, 正值黄鳝肉质最肥美的时候,既能满足口腹之欲,又能适当进补,也算是一举两得。

  但有一点要特别提醒的,不能吃死黄鳝,否则很容易引起食物中毒。

[ 责编:徐皓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倒计时2天!人工智能安全治理分论坛即将举行

  • 多项数字技术解码“兵马俑军团”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走进展区,多款新潮文创让人爱不释手;戴上设备,苏轼笔下的诗词世界任人遨游;指尖轻点,三千年前的青铜器“触手可及”……一系列新产品、新服务、新场景在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文旅服务专题亮相,漫步其中,处处感受到科技与创意奔涌、文化和旅游融合的无限活力。
2025-09-15 09:54
在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上,一批品类丰富、兼具趣味与文化内涵的文创精品成为展会现场的“人气王”,引爆观展热潮。
2025-09-15 09:54
最大网络基础设施的建成有助于我国突破关键技术的“卡脖子”困境,形成自主可控的核心技术优势,建立起数字经济产业的第二创新生态。 (作者:戎 珂,系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经济学研究所所长、长聘教授;田晓轩,系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经济学研究所博士研究生)
2025-09-15 09:53
今年暑期,工厂游火爆出圈。参观名额秒空、门票收入可观、社交平台相关笔记有10多万条,工厂游俨然成了文旅界新宠。 工厂游等新型旅游业态,实现了工业与文旅的跨界融合,也为文旅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新增长点。
2025-09-15 09:52
深夜,河南焦作多氟多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的实验室依旧灯火通明,总工程师闫春生还在带着团队忙碌。 2006年,多氟多打响了由传统氟化工向精细氟化工、新能源材料转型的战役,闫春生临危受命加入六氟磷酸锂研发团队。
2025-09-15 09:51
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9月10日至9月14日在北京举办,众多科技产品亮相展区,吸引观众驻足参观。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9月10日至9月14日在北京举办,众多科技产品亮相展区,吸引观众驻足参观。
2025-09-12 10:08
汽车排放被认为是气候变化的“元凶”之一,但学术界一直缺乏对城市道路碳排放进行精准刻画的工具。”借助全景AI模型,可实现二氧化碳排放源的精准提取,模型的平均精度超过93%、平均误差低于1.3ppm(ppm为百万分比浓度)。
2025-09-12 10:01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握人工智能发展趋势和规律,加紧制定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制度、应用规范、伦理准则,构建技术监测、风险预警、应急响应体系,确保人工智能安全、可靠、可控。人工智能系统的可靠性不能停留在统计意义上的“高概率正确”,而应追求在复杂、开放、动态环境下的“高置信可靠”。
2025-09-12 10:01
10日,2025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奖(以下简称“顶科协奖”)获奖者名单在上海公布。顶科协奖是2021年在上海发起创设、由红杉中国独家提供永久资金支持的面向全球科学家评选的科学大奖。
2025-09-12 09:59
全球规模最大恐龙蛋化石群——湖北十堰青龙山恐龙蛋化石群的埋藏时代,首次被科学家认定为距今约8600万年。专家考证,这是迄今全球分布最集中、规模最大、埋藏最好、原地出露最多、原址保存最好的恐龙蛋化石群。
2025-09-12 09:58
9月10日上午,在马来西亚吉隆坡召开的国际灌排委员会第七十六届国际执行理事会会议上,2025年(第十二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正式公布,我国申报的云南元阳哈尼梯田、江苏句容赤山湖灌溉工程、四川彭州湔江堰、北京门头沟永定河古渠灌溉工程全部成功入选。
2025-09-11 10:18
“十四五”以来,我们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全力当好自然资源“大管家”和美丽中国“守护者”,全面完成了“十四五”规划的目标任务,有效支撑了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
2025-09-11 09:57
未来,城市的画卷上,AI、物联网与大数据等现代科技将继续深化推广,但唯有始终以人的尺度丈量技术,以人文的关怀驾驭创新,方能使城市永葆文气的深度、人气的热度与烟火气的温度,让每座城市都在科技的守护中,找到生生不息的发展动能。
2025-09-11 09:52
北京大学的科研团队与合作者联合开发出一种全新的“高维超分辨成像”技术,成功实现了对活细胞内15种细胞器的同时成像与精准识别,为细胞生物学研究打开了一扇全新的大门。
2025-09-11 09:43
要为“年纪尚小”的新职业破解“成长的烦恼”,不仅要完善新职业的职业标准和评价规范,还要有能跟上步伐的教育培训和职业培训,为新职业从业者提供支持政策,提升社会保障水平,以更好的保障制度、更强的身份认同感、更完善的培养体系为新职业就业者提供更广阔、更精彩的发展舞台,让他们在与时代“同频共振”的岗位上实现人生价值,也为创新创造的活力涌动持续贡献力量。
2025-09-11 09:39
宋美珍是中国农科院西部农业研究中心的棉花研究专家。2012年起,她和团队将目光瞄准新疆的棉花种植,成为当地棉花研究的一支重要技术力量。
2025-09-10 10:09
“十四五”以来,我国制造业增加值每年均超过30万亿元,总体规模稳居全球制造业首位。这份沉甸甸的成绩单,印证着推动新型工业化取得的新进展新成效。
2025-09-10 09:47
9月9日,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开幕前夕,记者跟随首钢媒体探营团,走进北京首钢园,提前探访服贸会的精彩内容。
2025-09-10 09:40
9日10时,我国在文昌航天发射场使用长征七号改运载火箭,成功将遥感四十五号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2025-09-10 09:39
光明日报北京9月9日电 记者李春剑从市场监管总局了解到,自2021年全国机器人标委会成立以来,我国已发布机器人领域国家标准126项,另有41项正在研制。近日,世界机器人大会和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火爆“出圈”,相关产业发展引起各方热议。
2025-09-10 09:36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