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雨一直下……宁波人将迎来一个“湿嗒嗒”的端午
首页>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宁波> 要闻 > 正文

雨一直下……宁波人将迎来一个“湿嗒嗒”的端午

来源:甬上2022-05-30 11:09

  请记住市气象台在5月29日发布的十天预报中提到的这句话:“(5月)31日白天阴到多云”,因为这很可能是下周(5月30日-6月5日)唯一没有雨水打扰的时段。

  下周的主打歌叫“雨一直下”。图片来源宁波天气

  31日白天有短暂雨歇

  即将开始的下周有一首“主打歌”:《雨一直下》。

  市气象台在5月29日发布的十天预报中提到:5月30日,我市阴有阵雨,局部雨量中到大;5月31日夜里开始到6月2日,我市还将有一次明显降水过程;后期仍多阵雨或雷雨天气。

  中国天气网的气象专家分析说,这一轮降水,由于强降水落区整体狭长,最强雨带基本在长江沿江一带南北摆动,因此贵阳至长沙、南昌、杭州、上海一线地区降水明显,尤其5月29日夜间开始冷空气渗透南下后,冷暖气流交汇,局部地区还将激发短时强降水、雷暴大风等强对流天气出现。

  随着冷空气继续南下,到5月31日前后,第一轮降水减弱结束,但从6月1日开始,西南季风再次加强北抬,新一轮明显降水过程又将无缝衔接。

  整体来看,预计未来十天,西南、江南、华南等地频繁降雨,累计降雨日数可达6~8天,降雨量较常年同期继续偏多,其中长江中下游及其以南的部分地区暴雨频繁,部分地区有大到暴雨,局地大暴雨。

  是不是梅雨要来了?

  就冲这下雨的架势,是不是意味着梅雨来了?

  虽然眼下的降水“像极了”梅雨,但从整体天气形势来看,从6月3日开始,副热带高压将南退,雨带随之南压,江南一带能否入梅,还有待确定。

  关于今年的梅雨,市气象部门在今年4月发布的汛期气候趋势预测中提到,今年入梅将比常年略偏早,在6月上旬后期(常年6月12日);出梅接近常年略偏早,在7月上旬前期(常年7月5日),梅雨量在220毫米到250毫米,接近常年的271毫米,略偏少,但强降水集中度高于去年,可能出现局部地区的洪涝或内涝。

  今年夏天有可能是这模样

  5月29日,在时密时疏的雨水和23.5℃的“低温”中,我们正式进入夏天。夏天本不该是这副“模样”——

  从宁波市气象服务中心发布的消息看,在宁波的四季中,夏天的时长之长,无可撼动。1991-2000年,有131天;2001年到2010年,有137天;2011年到2020年,有138天;而2021年的夏天,更是长达165天,是近30年最长的。

  不仅是越来越长,宁波的夏天还越来越热。大数据显示,从2000年开始,宁波夏天的高温日数“暴增”近10天,尤其是2013年,我们经历了45个高温日。

  对于刚刚开场的这个夏天,市气象部门在今年4月发布的汛期气候趋势预测中提到,盛夏有较明显的高温热浪,高温日数为20天到30天,比常年的22天略偏多,可能出现局部地区的干旱。

  预计今年影响我市的台风有3个到5个,与常年的4.3个相当,其中有1个到2个台风严重影响,影响风险与去年相近。

  最是“Q弹”碱水粽

  周五(6月3日)就是端午节了,我们也将在周五(6月3日)到周日(6月5日)迎来端午假期。

  宁波民谣《岁时歌》中的“五月白糖搵粽子”,唱出了宁波人的口味——碱水粽。

  在洗净的糯米中加入碱水,用箬壳包起来,丢到锅里煮熟即可。碱水粽看起来“平平无奇”,其实还是有很多讲究的:

  比如箬壳,最好找竹子嫩头处脱落的,宽10厘米左右的竹皮;竹皮要事先用刷子刷一遍,晒干,等到要用时再拿出来用水泡软、捋平。

  比如碱水,过去极少用现成的,而是将黄稻草洗净、晒干、烧成灰,用纱布裹起来,再用滚烫的热水冲下去,取其沥出的汁水,自带稻草清香。

  再比如碱水和糯米的配比。碱水放多了,煮出来的粽子就太过凝固,碱水放少了,粽子就会色淡味寡,如同散沙。

  这个配比,对年轻人来说,可能是一门“玄学”,但对会做碱水粽的老一辈来说,“我的手就是尺”。

  虽然市面上粽子很多,口味每年都推陈出新,但碱水粽却始终坐拥一众“铁粉”,用”上至八十老妪,下至黄毛小儿”来形容也不夸张。

  问过家里读幼儿园的小朋友:“平时不爱吃糯米,为何对碱水粽情有独钟?”“因为甜甜的,像吃果冻一样。”

  不由让人联想到关于宁波人端午“绕口令”中的一句:“抲筷割角,白糖一沰(音“笃”,意为“蘸”),直哒咽落……”这份丝滑、这份Q弹,呼之欲出。

  仔细想想,在粽子界中,碱水粽可能是为数不多“冷热皆宜”的:吃热的,可以体会到老一辈口中的“韧结结”;吃冷的,又有几分吃冷饮、甜品的感觉。

  端午饭桌上的“五黄六白”

  一想到就在眼前的假期,很多人是不是已经开始安排假日计划了?记得要给端午家宴留“一席之地”哦。

  过去女儿出嫁后,一年中只有极少数节日才回娘家,端午就是其中之一。

  女儿、女婿回来,丈人、丈母娘自然要好好招待。不过,并不是随便什么菜都有资格摆上端午家宴的,而其中,“五黄六白”算是标配。

  在宁波各地,“五黄六白”的种类略有差异,“五黄”通常指的是黄瓜、黄鱼、黄鳝、黄蛤、黄梅;“六白”通常指的是豆腐、茭白、小白菜、白条鱼、白斩鸡、白切肉。

  过去,民间认为,端午吃“五黄六白”能辟邪解毒,甚至扭转运势,因此“忙做忙,勿要忘记五月黄”。不过,仔细想想,或许更多是为了尝鲜,满足“口腹之欲”?

  特别是黄鱼和黄蛤,差不多正值肉质最鲜美的时候,简简单单烧个咸菜黄鱼汤,或者黄蛤冬瓜汤、葱爆黄蛤,是要鲜掉眉毛的。

  差点忘记一件很重要的事,女儿、女婿回娘家时,别甩着手就去了,记得带点心意。

  换做以前,女婿都是要挑着“端午担”才能迈进丈母娘家大门。“端午担”里必备的要有透骨新鲜的大黄鱼和一只头颈、翅膀涂红的“戆大鹅”,其他的则可根据节令和饮食习惯调整,蜂糕、白酒、火腿、枇杷、粽子、油包、米馒头皆可。

  即便是未过门的“毛脚女婿”在端午这天,也要“提包头”登门,宁波人把这种送礼叫做“垫矮凳脚”,意思是把未来的丈人、丈母娘摆平。

  宁波人的端午习俗,是不是很有趣?

[ 责编:徐皓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2025世界智能制造博览会在南京开展

  • 中国向中埃塞农业减贫示范村捐赠一批农业设备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从神舟二十号乘组换乘返航的刷屏热搜,到“太空烧烤”的温情热议;再到“十五五”期间中国计划发射4颗科学卫星任务……近期中国航天事业的新进展层出不穷。
2025-11-28 09:15
人工智能是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其标准化建设直接关系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智能成果普惠于民以及在全球科技治理中赢得话语权。
2025-11-28 05:00
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甘南县东阳镇隆胜村树莓园,凛冽寒风中,东北农业大学园艺园林学院教授霍俊伟正蹲在田埂上仔细查看果树修剪情况。
2025-11-28 05:00
11月27日,国家文物局在京召开专题新闻发布会,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副所长付巧妹向媒体介绍了石峁遗址最新科学研究成果。
2025-11-28 05:00
日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自旋磁共振实验室王亚教授等与浙江大学海洋精准感知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合作,在纳米尺度量子精密测量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2025-11-28 05:00
近日,在广西南宁举行的全国科普创作大会上,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发布了2025年度十大科普热词——全国科普月、科学家精神、大模型、低空经济、人形机器人、智能体、创新文化、工业遗产、场景创新、科幻产业。
2025-11-27 05:40
近期,在一些电商平台,有买家利用AI技术制作假图,伪造商品质量问题,向商家骗取“仅退款”,引发大家关注。利用AI造假骗取退款,既反映出这些人的诚信缺失,更触碰了法律红线。
2025-11-27 09:07
在城市公共服务领域,“祥云”载人飞艇可用于大型活动期间的空中安保巡逻、交通流量监测或承担城市形象的空中展示平台。
2025-11-27 09:06
稀土纳米晶是发光材料中的“绝缘宝石”,虽具有巨大的发光潜力,却因自身局限无法被电流直接“点亮”,成为其实现光电技术产业化应用的根本瓶颈。
2025-11-27 05:40
从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获悉,因任务规划调整,2026年我国将组织实施天舟十号、神舟二十三号、神舟二十四号、梦舟一号4次飞行任务。
2025-11-27 05:40
广西梧州苍梧县沙头镇龙科村,稻田、房屋、道路、小河勾画出美丽丰收画卷。 春采茶、夏摘花、秋收果、冬育苗,如今在都镇湾镇,一朵朵洁白芬芳的栀子花,成了带动群众增收致富的“幸福花”。
2025-11-27 07:38
近日,自然资源部发布了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先进适用技术目录(2025年版),共有376项技术入选,其中新增入选186项,与2022年版相比有了大幅更新。
2025-11-26 10:26
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近日举办2025年度工作会议暨学术年会。
2025-11-26 10:24
不久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场景培育和开放推动新场景大规模应用的实施意见》,首次在国家层面对场景培育开放进行系统部署。看似细微的“场景”二字,实则内蕴驱动产业变革、催生颠覆性技术的巨大能量,是撬动全局创新的重要支点。
2025-11-26 10:22
光明日报北京11月25日电 记者温源从中交集团获悉,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新一代超大型耙吸挖泥船“通浚”轮25日在中国黄海海域成功完成全部海上试验项目,顺利返航停靠江苏启东振华船厂码头。“通浚”轮是我国首艘自主设计建造的35000立方米舱容等级超大型耙吸挖泥船,最大舱容达38168立方米,位列亚洲第一、世界第二。
2025-11-26 10:15
日前,记者来到广西南宁东部新城的宁福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这里的机械臂精准协作,生产线正全速运转,每天超10万颗电池下线发往全球。依托面向东盟的比较优势,南宁将新能源电池产业列为核心牵引性产业,以全产业链思维开展精准招商。
2025-11-26 10:13
传统无机颜料虽然色彩稳定,却因重金属添加而存在健康风险隐患。“新型稀土环保颜料的呈色策略突破了传统颜料的局限,其出现及量产不仅解决了传统颜料有毒性、环境污染等问题,还在稳定性和生产成本上展现出显著优势。
2025-11-26 10:06
《办法》明确,卫星导航定位基准站的建设和运行维护实行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监管,以“合理布局、依法备案、资源共享、保障安全”为原则,必须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技术规范和标准。
2025-11-25 09:43
稳步提升乡村建设水平,包括优化乡村规划布局、推进基础设施提档升级、推动公共服务普惠均等、探索创新乡村建设推进方式等。
2025-11-25 09:40
机器人完成一个后空翻动作,关节转动误差需控制在0.5度以内;医疗植入人体的陶瓷关节,表面粗糙度若超过0.1微米
2025-11-25 03:0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