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青山作证》: 人格和时代的谐振
首页>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江西> 要闻 > 正文

《青山作证》: 人格和时代的谐振

来源:中国江西网-江西日报2023-01-31 14:21

  大型原创赣剧《青山作证》迎来了期盼已久的再版首演。

  这是剧作家姜朝皋压箱底的本子,一出激荡着英雄主义情结的大戏。它的年代虚化模糊,是展现中国农民不懈突围的现代“寓言”,但却因其浓厚的现实关怀而令人倍感真切。该剧对于中国历来存在的城乡差异进行了折射和展示。主人公二泉在面对人生抉择和艰难险阻时的内心独白和犹豫,固然不乏辛酸和隐忍,却是中国农民朴实而自信的告白。我们在剧中看到农民为改变恶劣生存环境的昂扬斗志,它将普通人的命运与中国农村乃至中国社会的变革密切结合,以饱含深情的笔触书写农民的日常生活、喜怒哀乐,引发我们对农村、农民、农业问题的思考。

  可贵的是,《青山作证》在大叙事下始终关注普遍的人生命题,青春、理想、爱情、婚姻……贴近普通人的抉择与命运,并非一味渲染理想主义色彩。对于理想与爱情的权衡,该剧跳出了花前月下情感倾诉的俗套,体现带有时代烙印的爱情观。二泉和女友淑芬拉锯式的纠葛中,淑芬苦口婆心相劝,二泉也有过一时动摇,而作为刺猬沟领头人,全村人的开山大业,又使他无法割舍。嫂子腊珍对二泉的情愫很深,在大憨和秀美新婚洞房外,二人互诉衷肠的对唱,充满两难选择的爱情,欲言又止的炽热和收敛,观众完全可以体会到他们内心的磅礴……拓展开来,这些矛盾是每个有理想有素质有作为的农村青年都需要面对的现实问题,符合人情物理,很真实。

  该剧关注现实人性、人心,关注民生,重视从人物内心深处挖掘情感,还挖掘了这个题材所带来的时代审美价值,绽放出一种顽强坚韧的生命气象,写出了传统道德教化下的可贵闪光点,也写出了我们中华民族血脉相连的人间真情。特殊境遇下的母子情、友情、爱情,那种感天动地的无私大爱,蕴涵着现实人生精神层面的深度关怀,尽管情节并不离奇曲折,却承载着浓重、真挚、热烈、饱满的情感内容。所有这些“意义”是自然存在,而不以矫揉造作的煽情生硬拼贴。

  《青山作证》艺术创作上精雕细琢,匠心独运,充分结合剧种特点,创造出了一种生动活泼、明快细腻、充满泥土芬芳的审美风格,是对“中国气派”的现代戏创作的一次比较成功的探索。

  它的唱词写得精妙,将日常口语和现代生活中的名词、语言习惯与戏曲唱词样式最大限度地融合,清新质朴,容易打动观众。姜朝皋为二泉、淑芬、腊珍、母亲等几个主要人物都量身定做了重点唱段,一些对唱也极为精彩,或娓娓道来(二泉和腊珍的情感对话),或针锋相对(如二泉淑芬在选择关头的对唱),节奏各异、风格多样。

  剧中人物追求多样化、立体化和性格化,有坚定憨厚的二泉,有无私的母亲,有泼辣的田嫂,有情感深沉的老支书,也有直率憨直的大憨等村民……每个人物性格都有多侧面表现。如坚定的二泉也会有面临抉择时的犹豫,在谈婚论嫁谈情说爱时也有懵懂冲动和羞涩,泼辣的田嫂道歉时也会有女人特有的娇羞。在母亲和田嫂讨论二泉和腊珍的婚姻问题时,母亲一直在搓麻绳,这个设计颇具象征意义,衬托了母亲内心欲言又止的纠结。淑芬临走留给二泉的红围巾,他一直随身保留,体现了内心对爱人的眷恋,在与腊珍的大段对手戏中,又取出来,想给腊珍戴上,但最终因为不想耽误开山而踯躅,一条红围巾是二泉对爱情的渴望、牵挂、无奈,诸多情绪冶于一炉,为英雄人物抹上了真实的暖色。

  程烈清的唱腔音乐设计体现了对传统的认知和把握。现代戏的唱腔音乐当然要做到“切题材、随时代、合人心”,但更为紧要的是持有清醒的剧种意识,唱腔音乐便是守住剧种本体底线的首要防线。该剧几乎囊括了赣剧饶河调弹腔的所有板式,在一些插叙的地方运用伴唱、对唱和男女声二重唱,在开山的场合运用进行曲的形式,甚至采用贝多芬命运交响曲的旋律。除了老旦和二泉的部份唱腔高亢外,很多地方都采用了降调处理,这对演员来说是非常舒服的一件事情,也利于表达细腻的情感。

  真的艺术必与生命关联,因属生命外化而无需别求,姜朝皋始终用内在生命力去写作,他的剧作始终闪耀着英雄主义的豪放。他心无旁骛,发奋笔耕,近两年就写了十二部大戏,上演院团遍及大江南北京、评、越、婺、粤、汉、赣、秦腔、花鼓、采茶等各类剧种。他笔下从前期的蔡文姬、秦始皇、詹天佑到近期的戚继光、李闯王、曹孟德、文成公主、西施、胡雪岩、马寅初、袁雪芬,无不似傲骨迎风的松柏,永远汹涌着激情,有着强烈的感染力,以至于必须远观,才能稍稍抵御剧中人物的巨大裹挟,保持一份自我思索和静观。

  《青山作证》大结局中,二泉炸开最后一道顽石,万道霞光从山外射进来,筑路队员齐唱“青山高,黄土厚,筋骨血脉铸春秋,岁月峥嵘路漫漫,千回百折不低头”,铿锵的音符重击着观众的心鼓,全场为之振奋。我忽然意识到,姜朝皋的创作已经不仅是写作,而是生命和人格的追梦,他努力掀起了个体与时代主韵律的谐振,自觉深化着自己对社会人心的担当,影响、平衡、补充着当代戏剧创作的某种倾斜。这,才是真正的“文以载道”!

  □ 刘 飞

[ 责编:曾震宇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光影霞浦 山海交融

  • 河北昌黎:海上光伏项目建设忙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全社会研发投入超3.6万亿元,较2020年增长48%;研发投入强度达2.68%;研发人员总量位居世界第一。
2025-09-19 09:59
积极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和虚拟仿真技术,开发数字化、智能化评估工具,突破青少年国防素养评估的时空限制和算力瓶颈。
2025-09-19 09:56
大质量恒星是指质量大于8倍太阳质量的恒星,它们往往形成于大尺度、复杂且高度动态的气体环境中,在宇宙演化过程中具有决定性作用。
2025-09-19 09:53
近日,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卫星互联网技术试验卫星,本次任务中的一颗卫星使用了全球首款卷式全柔性太阳翼。
2025-09-19 09:48
秋日的阳光遍洒层层山峦,照得坡地上整齐排列的深蓝色光伏板熠熠生辉。
2025-09-19 09:38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陈萍、研究员曹湖军、副研究员张炜进团队在氢负离子导体开发及应用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2025-09-18 09:52
工业遗址与科幻主题联动,带来现实与想象交错的奇妙感受;科技手段还原知名IP场景,让游客沉浸到小说里的名场面;利用独特地质地貌,打造“地球上最像火星的地方”……来一场新鲜、有趣的科幻游,成为不少人出游的选择之一。如何做好科幻与文旅深度融合,丰富旅游供给?各地因地制宜进行了探索。
2025-09-18 09:50
记者17日从中国石化新闻办获悉,部署在四川省资阳页岩气田的2口评价井测试产量均超百万立方米,其中资页2-501HF井试获日产气140.7万立方米,刷新我国页岩气测试产量最高纪录。
2025-09-18 09:44
当今中国,科学教育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作为人才培养的根基与路径,科学教育的潜力将变成参与国际竞争、争取国际话语权的实力。
2025-09-18 09:43
日前,由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牵头承担的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CRAFT)遥操作系统测试平台通过专家组测试与验收。
2025-09-18 09:40
“科创游”是一种将科技与旅游相结合的新型旅游形式,不仅展示科技企业的生产过程和产品,还注重科技教育的普及和科技创新的体验
2025-09-17 10:23
此次大会将讨论通过“人与生物圈计划”及其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杭州战略行动计划,明确未来十年的发展方向、目标和行动方案
2025-09-17 10:21
人造地球卫星、载人飞船、空间站、空间探测器要“上天”进入预定轨道,运载火箭少不了。在“火箭家族”展台,长征一号至五号运载火箭模型笔直而立。
2025-09-17 10:20
在化学生物学研究中,有一种强大的“分子地图绘制技术”——邻近标记技术。在癌症免疫治疗中,免疫细胞需要足够强和足够多的“信号”才能发起攻击,但癌细胞表面的天然信号往往非常稀疏。
2025-09-17 10:18
当前,秋粮陆续进入成熟期。各地抓住最后的窗口期,落实落细各项增产措施,全力以赴抓好秋粮生产,确保秋粮丰产丰收。
2025-09-17 09:32
人工智能的浪潮正在席卷从科技到教育,乃至全社会的各个角落,中国教育界正在积极推动学习和应用人工智能,以便乘势站在时代前列。今年6月,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校长尤政提出,人工智能和批判性思维结合形成DNA式的“双螺旋结构”,将有力推动创新。
2025-09-16 09:14
15日,在2025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主论坛上,《人工智能安全治理框架》2.0版正式发布。落实《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议》,《人工智能安全治理框架》1.0版于2024年9月发布,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
2025-09-16 09:13
光明日报北京9月15日电 记者陈晨从农业农村部获悉,2025畜禽种业发展论坛14日在北京市平谷区举行。论坛发布了第三次全国畜禽遗传资源普查、濒危畜禽遗传资源保护成效、主要畜种分子身份证构建和遗传评估优秀种公畜等重大成果,举办了畜禽种业振兴成果展,26家单位现场推介新技术、新设备、新成果,72家单位进行专场展示。
2025-09-16 09:13
数智技术以及数智互联技术将推进青年间社会化协同与知识共享,可精准连接青年学习者,并形成跨地域的学习社群与项目协作组。总而言之,数智技术能够为青年群体参与终身学习创造良好条件,能够充分激发青年群体参与终身学习的动力,能够更好地帮助青年群体全面发展。
2025-09-16 09:12
作者:王 珩、程松泉,分别系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教授;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博士生  当前,全球教育正经历一场由人工智能技术驱动的深刻变革。唯有坚守育人初心,在伦理框架内审慎推进技术应用,才能让人工智能真正成为引领教育发展的引擎,而非解构教育本质的飓风。
2025-09-16 09:11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