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深秋午后,江苏常州经开区戚墅堰街道花溪社区的“溪事亭”里,十多位居民围坐一圈,你一言我一语,讨论着小区充电桩安装的选址问题。主持议事的是社区党支部书记,记录员是退休教师李阿姨,发言的既有年轻人,也有白发老人。这样的场景,在戚墅堰街道的七个社区中,已成为常态。
近年来,戚墅堰街道以党建引领为核心,推动各社区探索形成“一社一品”议事机制,从“河小兵议事”到“康馨议事”,从“围墩说事”到“小北议事站”,一个个小而实的议事平台,正成为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基层治理的“神经末梢”,也让“民主”二字从文件里走进百姓的生活中。
党建引领,议事有“主心骨”
“没有党组织牵头,很多事情推不动。”人大代表、河苑社区党总支书记方雷坦言。该社区以“河小兵议事机制”闻名,核心成员是一支由退役军人组成的志愿服务队。他们纪律严明、执行力强,在老旧小区改造、停车治理等“硬骨头”面前,发挥了关键作用。
“我们当过兵的人,最讲纪律、最重责任。”河小兵队员刘师傅说,“社区党组织把我们组织起来,不仅是服务,更是参与决策。”在河苑东村改造中,他们参与入户调研、协调施工矛盾,甚至亲手参与“友邻空间”微改造,把闲置架空层变成了居民的“文化客厅”。
在圩墩社区,“围墩说事”机制明确由社区党总支牵头,议事规则写得清清楚楚:“一事一议、先表态度再述道理、限时限次、多数通过。”社区工作人员小唐说:“有了规则,议事不跑题、不吵架,效率提高了,居民也越来越有参与感。”
多元参与,议事不再是“独角戏”
“过去社区开会,来的都是老面孔。现在不一样了,驻区单位、律师、社工都来了。”站北社区的王阿姨是“小北议事站”的常客,她见证了议事机制从“居委会说了算”到“大家商量着来”的转变。
站北社区建立了一套完整的议事流程:从议题征集、审核、会议筹备,到表决、公示、执行、评估,形成闭环。议事队伍不仅有人大代表、居民代表、社区“两委”,还有驻区单位、社会组织、专业人士等。“我们甚至请过规划师来讲小区绿化怎么搞,居民听得懂、也愿意听。”人大代表、社区党总支书记曹玉说。
花苑社区的“五有议‘吾’社”则引入了专业社会组织——常州市荟星社工事务所,通过“五社联动”机制,搭建起从提案到落地的完整议事平台。“我们不是来替居民做决定,而是帮他们把想法变成方案。”社工小林说。
议事“小平台”,解决“大民生”
在东方社区,一场“康馨议事会”解决了76户高龄独居老人的居家安全问题。居民代表在议事中提出,老年人独居隐患多,社区随即推动安装智能烟感、燃气报警器等设备。截至目前,烟感已成功报警7次,网格员及时上门,避免了火灾发生。
“以前有问题不知道找谁,现在议事会上提出来,真有人管。”居民赵阿姨说。她所在的楼栋通过议事会推动了非机动车棚改造,“现在停车整齐了,充电安全了,邻里矛盾也少了。”
戚大街社区的“万安议事茶室”则聚焦老旧小区户外晾晒难题。通过人大代表接待群众、多次组织议事,居民共同商定了晾晒区位置、规范了晾晒方式,社区面貌焕然一新。“大家坐在一起喝茶聊天,把事情说开了,问题就好解决了。”社区老党员吴师傅说。
从“要我来”到“我要来”,居民成为议事主角
“议事不是开个会就完了,关键是让居民有参与感、成就感。”花苑社区党委书记朱琴说。社区通过“议议生‘花’服务队”和积分激励制度,激发居民参与热情。居民从“被动听”到“主动说”,从“等着办”到“一起干”。
在圩墩社区,议事培训成为“必修课”,内容包括议事规则、沟通技巧、程序流程等。“我们不是天生就会议事,是社区教我们怎么说话、怎么倾听、怎么表决。”居民孙阿姨说。
河苑社区的“共享空间”、花溪社区的“溪事亭”、站北社区的“廉心亭”……一个个微空间成为议事阵地,也让民主协商更接地气、更有人气。
议事,是一种社区温度
在戚墅堰街道采访的日子里,记者听到最多的词是“我们”,而不是“他们”。从退役军人到退休阿姨,从社区干部到专业社工,每个人都在议事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议事不是形式,是心与心的交流。”东方社区的康馨议事会成员周阿姨说,“我们谈的是小事,但背后是每个人的生活。”
戚墅堰街道的实践表明,基层治理不是“管人”,而是“育人”;不是“施政”,而是“共治”。通过议事,居民学会了表达、倾听、协商、妥协,社区也从“管理单元”变为“生活共同体”。
“小切口”里有“大民生”,“微议事”中见“大治理”。常州戚墅堰街道以“多元议事”机制为抓手,不仅破解了一系列治理难题,更培育了居民的公共精神、法治意识和参与能力。这条从“为民做主”到“由民做主”的路径,正是一条通往基层善治的康庄大道。(常戚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