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微信好友
			
				 朋友圈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秋日的戚墅堰,阳光透过梧桐叶洒落街巷,为这片土地染上温暖的金色。在这里,“戚彩社区”的治理实践正悄然改变居民的生活——从长者关爱到儿童守护,从老旧小区焕新到志愿服务接力,江苏常州戚墅堰街道以一场全方位的社区更新行动,书写着新时代基层治理的生动答卷。
谋篇布局:从“顶层设计”到“精准落子”
“戚彩社区不是一句口号,而是回应居民期待的实际行动。”项目启动前,街道党政班子深入调研,通过多轮研讨,确立“一社区一品牌”的差异化发展路径,既尊重基层治理规律,也精准对接居民需求。
街道建立“月度汇报、季度研判、中期展示”机制,确保项目推进既有力度又有温度。在八月举办的“大运河之夜”文艺汇演中,各社区以诗朗诵、脱口秀等形式,将“戚彩社区”的温暖故事传递至千家万户,激发居民共建美好家园的热情。
暖心图景:让温暖在社区流动
走进花溪社区,“朝夕相伴”项目推动代际融合,老人教孩子剪纸、讲述工业故事,孩子为老人带去欢笑,累计惠及3000余人次。27场专业心理咨询服务,更让关爱从“单向输送”变为“双向奔赴”。
站北社区以智慧养老重新定义老年生活。智慧设备守护特殊老人安全,积分志愿服务积分制度推动“以老助老”。老人们通过学习智能手机、应急救护等技能,重拾自信,成为社区的积极主人。
戚大街社区的“一‘戚’童行”项目,则为孩子们打造成长乐园。升级后的社区图书馆成为“第二课堂”,“小小讲解员”在初心馆讲述红色故事,“城市游学”活动带领孩子探访戚机厂、圩墩遗址,在行走中了解家乡历史。
治理创新:让活力在社区迸发
圩墩社区推出“围墩说事”机制,让民主协商成为破解治理难题的钥匙。从充电桩安装到电梯加装,30余场协商推动55项问题解决。居民在“荷美议事廊”里边喝茶边议事,真切感受“我的社区我做主”。
河苑社区“河小兵”退役军人志愿服务队,在“戚彩畅停”项目中昼夜奋战,完成99个停车位的科学规划,高票通过率见证专业与温情的融合。他们还在“知耕农场”开设“夫子科普课堂”,构建“农场即课堂、劳动即学习、参与即治理”的新范式。
文明新风:让美好在社区绽放
东方社区的“益路向东”项目汇聚130余名志愿者,各展所长。快递小哥王东升在派件途中宣传反诈知识,成为社区“移动守护者”。在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活动中,志愿者整理本地抗战故事,让红色记忆焕发新光彩。
花苑社区的“文明养宠”行动,则展现居民自治智慧。通过制定公约、设立宠物公厕、组建“旺旺巡逻队”,曾经的治理难点成为邻里感情的纽带。萌宠集市上欢声不断,社区愈发和谐融洽。
温暖,是这座城市最动人的底色
夕阳余晖中,戚墅堰的街巷处处可见温暖的场景:活动室里的欢声笑语,老人学习手机的专注神情,图书馆中埋首阅读的身影……这些平凡片段,共同编织成“戚彩社区”最美的风景。
正如一位居民所言:“我们不只是见证变化,我们本身就是变化的一部分。”从精准的顶层设计到创新的基层实践,从养老育幼的温情服务到社区治理的活力迸发,“戚彩社区”正诠释着新时代基层治理的深刻内涵——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
这场以温暖为底色的实践仍在继续,它不仅是社区环境的提升,更是人与人之间情感的深度联结,是基层治理现代化最生动的注脚。(常戚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