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在江苏灌云县,日夜奔忙的快递小哥、外卖骑手群体如今有了属于自己的“暖心港”。40个星罗棋布于城区街角的基层服务站点,虽面积不大,却功能齐全,正以其精准的服务和温暖的关怀,成为这座城市一道亮丽的新风景。这背后,是灌云县扎实推进新就业群体服务工作的生动实践,以一个个“暖新港湾”稳稳托起新就业群体的“大幸福”。
强组织:从“无处落脚”到“处处有家”
面对新就业群体流动性强、组织化程度低的特点,如何有效覆盖并提供服务是一大挑战。灌云县从顶层设计破题,广泛凝聚合力。
“我们由县委组织部、县委社会工作部牵头,整合交通运输、市场监管、城管、工会等多部门力量,构建了‘条块结合、属地托底’的工作格局。”县委组织部相关负责同志在介绍时表示。通过系统摸排,灌云县建立了涵盖1.09万名新就业群体的动态数据库,及时更新完善,确保服务资源的精准投放。同时,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协商解决站点建设和运营中的实际问题,将这项工作纳入基层党建考核,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合力。
优机制:从“基础服务”到“功能集成”
站点建设,“建好”是基础,“用好”是关键。灌云县坚持标准引领与特色拓展相结合,推动服务功能更加全面精准。
“县里制定了‘八个一’基础配置标准,确保每个站点都能满足歇脚、饮水、充电等核心需求。”县总工会工作人员介绍道。在此基础上,各站点积极探索“+”模式,赋能升级。在县城中心的新村社区“暖心驿站”,我们遇到了刚送完餐的外卖骑手。“这里不仅能给手机、电瓶充充电,喝口热水,还能看看书,中午休息一会儿,感觉像回了趟家。”他笑着说。这个驿站还引入了人社服务自助终端,累计为240余名新就业群体人员提供了社保查询、岗位信息等服务。
提质效:以“实事温度”解“急难愁盼”
基层站点的真正价值,体现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最后一米”。“以前最头疼的就是找不到厕所,或者电动车半路没电。”快递员小李坦言。如今,遍布城区的服务站点已累计帮助解决此类问题1100余件。不仅如此,针对大家反映的子女课后看护难问题,东王集镇振兴社区试点开设了“四点半课堂”,整合社区志愿者和共建单位力量,为131名新就业群体子女提供公益看护服务,帮助解除了不少骑手父母的后顾之忧。
更令人欣喜的是,服务站正成为赋能成长的平台。曾是一名普通快递员的刘一川,在站点组织的职业技能培训中接触到电商知识,萌生了创业想法。“在站点联络员的帮助下,我了解了创业政策,现在尝试开了一家网店,线上线下结合,收入渠道拓宽了。”截至目前,全县各基层服务站点先后开展技能培训61场、惠及新就业群体900余人次,帮助7人成功创业。他的故事,正是灌云县通过精准服务,助力新就业群体实现个人价值、共享发展成果的精彩写照。
小驿站,大民生。灌云县通过一个个小小的服务站点,不仅提升了新就业群体的归属感与幸福感,更织就了一张有温度的基层治理网络,让这些城市运行的“毛细血管”更具活力,为港城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新”动能。(孙缜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