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在江苏省常州市经开区戚墅堰街道河苑社区,有一支特殊的志愿服务队。他们曾经身披“迷彩绿”,保家卫国;如今,他们换上“志愿红”,服务社区。他们是河苑社区“河小兵”退役军人志愿服务队。这支队伍从无到有,从有到优,将部队的优良作风带入基层治理的“毛细血管”,成为连接党组织、社区与居民的重要桥梁,探索出一条退役军人参与基层治理、实现自我价值的新路径。
老旧社区迎来“迷彩力量”,治理难题找到新解法
河苑社区是老旧小区集中区域,基础设施陈旧,老年人口比例高,治理需求复杂多样。“过去社区工作面临的最大困难就是人手不足、专业力量薄弱。”河苑社区党总支书记方雷坦言,“面对停车难、环境整治、为老服务等诸多问题,社区干部常常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在戚墅堰街道党工委的指导和支持下,社区决定挖掘退役军人这一宝贵资源,启动“河小兵”项目,旨在将退役军人“退役不褪色、退伍不退志”的组织纪律性和社会责任感,转化为提升基层治理效能的强大动力。
项目启动之初,并非一帆风顺。“一开始也有些顾虑,离开部队久了,还能不能适应这种有组织的服务?能不能得到居民的认可?”“河小兵”队员张春生回忆道。为了精准选人、规范建队,社区构建了“广泛覆盖+精准吸纳”的立体化招募网络,不仅通过线上线下渠道广泛宣传,更重点联系服役期间表现优异的退役军人。最终,20名政治素质高、责任心强、热心公益的退役军人成为核心成员。队伍建立了“1+2+N”的组织架构,即由社区退役军人服务站站长担任队长,下设2名班长,并根据队员特长和社区需求,组建了矛盾调解、安全巡查、为老服务等多个特色功能小组。同时,制定了《河小兵志愿服务清单》,明确服务内容和标准;配备统一标识的工作马甲;建立每月项目推进会制度,确保服务规范化、常态化运行。2025年3月,“河小兵”志愿服务队举行庄严的成立仪式,从授旗到宣誓,标志着这支队伍正式开启了从“保家卫国”到“服务社区”的崭新篇章。
专业化赋能,“老兵”练就“新本领”
从军事技能到社区服务技能,需要一场深入的转型。为确保志愿服务专业高效,社区为“河小兵”量身打造了系统性的培训计划。“光有热情不够,还得有方法。比如调解邻里纠纷,和部队里做思想工作既有相通之处,也有不同特点。”队员朱银深有体会。项目联合常州开放大学、常州市第七人民医院、常州市天宁区郑陆镇郑陆社区央勤爱心服务中心等专业机构,开展了《和谐邻里与法同行》矛盾调解专项培训、《应急救护进社区》安全技能授课等。培训摒弃“满堂灌”,采用案例教学、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等方式,增强实战性。
此外,社区还邀请常州市天宁区郑陆镇央勤爱心服务中心的专业社工督导,持续提升队员的沟通技巧、资源协调能力和活动策划能力,并组织模拟场景考核,如“老旧小区停车纠纷调解”,确保每位队员都能达标上岗。目前已有4名“河小兵”通过培训考取了心肺复苏(CPR)证书,成为社区应急救护的重要力量。系统的专业化赋能,使得“河小兵”在面对复杂社区问题时更加从容自信,服务效能显著提升。“以前看到问题可能不知道从何下手,现在心里有底了,也知道该怎么联动社区资源一起解决。”“河小兵”班长武宜才表示。
服务沉下去,民心暖起来:“河小兵”的暖心实践录
“河小兵”的身影,活跃在河苑社区的各个角落,他们的服务精准对接居民需求,解决了许多实实在在的难题。
针对社区“一老一小”重点群体,“河小兵”启动了“守护夕阳·接力未来”专项行动。在关爱老年人方面,他们结合传统节日开展入户送温暖活动;联动常州市第七人民医院开展“戎耀再出发情暖夕阳红”志愿服务;协助戚大街卫生院为老年人进行体检;还助力常州经开区老年大学戚墅堰分校的教学秩序维护,累计服务声乐班课程15场次。年过七旬的河苑新村居民黄珍秀老人动情地说:“这些‘兵娃子’常来看我,帮我检查水电安全,陪我唠嗑,比自家孩子想得还周到。”在守护青少年方面,他们联合宛沿河幼儿园、圩墩公园等开展“迷彩伴成长”系列活动,通过共读绘本、维护上下学秩序等,为孩子们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社区安全是居民关注的焦点。“河小兵”创新建立了“戎安哨”每周两次安全巡查机制。他们主动承担起辖区屋顶太阳能设施的排查工作,累计排查400余处,对存在隐患的30处太阳能装置,已成功协助拆除29处。在巡查中,他们还累计发现并上报落水管道隐患30余处、侧石破损百余处,积极参与社区大型安全演练3场,为社区安全筑起了一道“迷彩防线”。在反诈宣传中,他们运用军事化管理中的网格化思维,将辖区划分为8个网格,根据警情数据标注“红黄绿”三色风险等级,动态调整宣传频次,并自编《“河小兵”反诈短视频》进行精准投放,使辖区电信网络诈骗发案率同比下降66.67%。
在“双拥”共建方面,“河小兵”同样不遗余力。他们配合街道退役军人服务站在河苑社区隆隆超市成立了常州市首家“双拥超市”,并助力退役军人刘海波在超市内设立创业产品展柜,打造“消费即支持”的拥军新模式。同时,他们积极对接资源,助力“汉庭”酒店成为街道首批“拥军爱心商家”,激发了更多社会力量参与拥军优属工作的热情,在社区营造了“军爱民、民拥军”的浓厚氛围。
“小而美”项目点亮社区,“参与式”治理凝聚人心
除了日常服务,“河小兵”还深度参与社区多项“小而美”的微更新、微治理项目,打造出可复制、可推广的治理样板。
在“知耕农场”建设中,“河小兵”联动街道综安办开展专项整治,清理建筑和生活垃圾3吨,整修道路200米,并参与农场的初步装饰和规划。他们不仅在此挥洒汗水,更将农场作为传播农耕文化的基地,引导辖区青少年认识农业、热爱自然。引入种植的2亩夏黑葡萄园,经过队员们30余次的精心管护,已收获约300串葡萄,首次采摘季通过直播等方式推广,探索社区农业与公益结合的新路径。
针对湖港名居5幢架空层的闲置空间,“河小兵”积极参与其改造为“友邻空间”的市级微改造项目。他们践行“需求共商、方案共谋、建设共管、成果共享”的“四部曲”参与式改造模式,先后召开2次议事会收集民意,提出3条设计建议,并投身建设劳动。改造后的空间集漂流书屋、议事厅等功能于一体,成为居民休闲、交流、议事的温馨场所,增强了社区的凝聚力和归属感。
面对河苑老小区沿街商铺雨棚老旧破损和河苑东村“停车难”问题,“河小兵”分别投身“戚彩靓街”计划和“戚彩畅停”项目。在“戚彩靓街”计划中,他们与网格员组队入户沟通,队员胡小国更是主动参与议事会并带头开展街面清洁“破冰”行动,累计清理垃圾200余处,通过情感沟通与实际行动,成功推动82户雨棚改造。在“戚彩畅停”项目中,他们与网格员、城管组成联合队伍,深入摸排车位资源,进行项目培训和推演模拟,利用“白+黑”模式入户调研,最终方案获得居民高票支持。他们还多管齐下,通过拔除废弃电线杆、清理闲置角落、对居民门前屋后等空间进行创造性改造,有效增加了停车位供给,缓解了停车压力。
长效机制促可持续发展,“戎耀精神”续写新篇章
为确保“河小兵”项目可持续、有活力,社区正着手建立长效机制。包括建立科学的评估体系,对项目成效和队员表现进行定期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整改;对服务时长长、表现突出、群众评价高的队员进行表彰奖励,激发积极性和创造性;未来,社区还计划通过“戎耀讲堂”等形式,宣讲“河小兵”的优秀事迹,树立退役军人志愿服务队的良好形象,扩大社会影响力,吸引更多退役军人和社会力量参与。
“下一步,我们还希望探索‘退役军人+智慧治理’的新模式,比如利用数字化手段提升巡查效率、对接居民需求等。”戚墅堰街道政法与社会工作办公室主任沈伟表示,“‘河小兵’项目不仅有效提升了基层治理水平,更重要的是为退役军人提供了一个实现价值、融入社会、服务乡邻的优秀平台,形成了良性循环。”
从军营到社区,从手握钢枪到服务邻里,河苑社区“河小兵”退役军人志愿服务队的队员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退伍不褪色”的庄严承诺,用无私奉献和扎实工作,赢得了居民的广泛赞誉和深深信赖。他们身上闪耀的“戎耀精神”,正在这座老小区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为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和谐社区共同体注入源源不断的强大动力。他们的故事,是新时代退役军人投身基层治理的生动缩影,也为更多社区提供了富有启发性的实践范本。(常戚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