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清澈透明的水中,红色金鱼群穿梭于如绒毛般整齐摇曳的水草之间,仿佛《小石潭记》中描述的“皆若空游无所依”。花瓣随风飘落河面,逐清波悠然远去——这不是公园景观,而是江苏省常州市戚墅堰街道万安河的日常景象。
“现在河水清得能看到河底毛茸茸的水草,甚至觉得河上吹来的微风都更舒服了。”居住在万安河畔数十年的居民吉桂凤指着河道欣喜地说。2024年底以来,戚墅堰街道推进万安河水质提优工程,通过系统性生态治理,使这条曾经普通的河道焕发出惊人魅力。
如今,水质监测数据显示,万安河水质已达到Ⅱ类水标准,实现了生态系统的自我净化能力,成为城市中小微水体治理的典范。
小微水体,民生大文章
清晨,万安河面薄雾轻笼,两岸绿意盎然。几位晨练的居民沿着河岸漫步,不时驻足欣赏河中美景。
“以前虽然也不黑不臭,但水质远远没有现在这么好,更看不到这么多水草和鱼群。”居民吉桂凤告诉记者,治理后的变化肉眼可见。
万安河全长仅220米,是芳渚河在戚墅堰街道的一段河道,北接丁堰芳渚河,南连京杭大运河,虽属“小微水体”,却是区域水网系统的重要纽带。
2024年,戚墅堰街道启动东街片区景观水体提标改造工程,以“戚墅堰万安河水质提优项目”为抓手,系统性推进片区小微水体综合治理和水质提升工作。
“建设幸福河湖,推行小微水体治理,是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实践。”项目负责人、戚墅堰街道建设管理办公室主任周凯表示,街道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以智慧化管理为手段,着力打造片区水体治理新亮点。
科技赋能,智慧治水新范式
治理一条河,需要多少科技手段?万安河项目给出的答案令人惊叹。
项目首先对河道上下游的活水泵站、污水泵站、排涝泵站以及启闭闸门等水工结构和设备进行技术升级,实现了数据联动下的启停自动化控制。
“我们确保了河道补水、换水、排水的精确调控。”建设管理办公室工作人员张宗毅指着控制平台上的数据说,“现在只需要在电脑前操作,就能完成整个水系的调度。”
地下牵引补水管道是项目的创新之举。该项目实现了运河水体越过景观水体直接向下游河道补水,既保障了片区水体景观效果,又有效解决了下游河道活水换水和水体流动性不足的问题。
不锈钢水幕跌水装置替代了原有暴露在外的出水口,通过创造瀑布跌水效果,既美观又实用,解决了原河道底部出水冲刷底泥导致水体浑浊的问题。
微纳米曝气设备基于纳米技术和微气泡发生原理,显著提升了水体的溶解氧含量,增强了水体的自净能力。水面垃圾自动收集系统集成了先进的低液位翻板和高液位分隔技术,能够自动收集水面上的漂浮垃圾。同时,也安排了工作人员巡视,遇到垃圾及时处理。
生态修复,重现自然生机
科技手段只是基础,生态修复才是核心。项目团队采用了一系列生态修复措施,让万安河重获生机。
工程人员清除了河道墙面附着物和河底淤积物,同步实施硬质驳岸的生态化改造。在此基础上,科学配置沉水植物群落,合理投放滤食性鱼苗,适量补充螺、虾、浮游动物以及微生物。
“我们构建了多层次的水生生物链,最终形成了结构完整、功能健全的水生态系统。”周凯解释道,“这种系统能够实现水体自净能力与生态景观的协同提升。”
漫步河边,可以看到水中各种沉水植物随波摇曳,成群的小金鱼在草丛中穿梭,螺蛳静静地附着在石壁上,构成了一幅生动的生态画卷。
智慧平台,全天候守护清水绿岸
为进一步推进小微水体治理信息化,确保河道水体得到长期有效的数字化管理,戚墅堰街道携手生态科技公司,共同打造了集观察、控制、追溯于一体的数字化河道管理平台。
平台运用数字传感技术,对目标水体的水质变化进行24小时精确监控,全面推行水质信息化和管理数字化策略。
“通过平台,我们能够实时掌握水体水质数据以及泵闸补水活水等调度数据,及时发现水质变化的趋势和规律,远程操控相关设施的启动和停止。”江苏远宏生态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徐瑞一边操作系统一边介绍。“看!二类水!”他指着手机上的数据自豪地笑着。
平台还具备数据分析功能,能够对历史水质数据进行回溯和分析,为制定更为科学的水质治理策略提供有力支撑。智慧水务平台的建立,不仅提高了管理效率,更为河道的长期健康运行提供了保障。
人文浸润,古今交融的亲水空间
戚墅堰街道以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万安桥为核心,在东街片区精心打造了一片充满传统风情的亲水空间。叠石与流水相得益彰,长廊古朴典雅,构成了一幅迷人的风景画。
“这里已经成为附近居民休闲娱乐的首选地。”戚大街社区副主任陈慧敏表示,“尤其是傍晚,很多人来这里散步、聊天、观赏景色。”
万安河的治理不仅注重生态效益,还充分考虑人文需求,创造了人水和谐的美好图景。河道两岸设施完备,景观设计既现代又不失传统韵味,与周边的历史建筑相得益彰。
“我每天都要来河边玩,靠在栏杆上,慢悠悠丢点鱼食喂鱼,感觉像拥有了一个巨大的生态鱼缸。”和朋友在水边散步的史蓉娣老人笑着说,“环境好了,人的心情也好了,能长寿呢。”
久久为功,生态图景从愿景变常态
本次水体治理项目自启动以来,始终备受各级领导高度重视与密切关注。施工全程在各级领导的现场调研指导与统筹协调下,项目团队严格遵循规范流程,高效推进各项建设任务。
“工程进度稳步有序,治理成效初步显现,高质量达成预期目标。”周凯表示,“这为区域水环境改善与生态提升提供了坚实保障。”
如今的万安河设施完善,景色宜人,风景美如画。但治理工作并未结束,戚墅堰街道将持续推进小微水体精细化整治,实现片区水域水质持续改善、生态功能稳步提升。
“我们要推动‘水清、河净、岸绿、景美’的生态图景从愿景转化为常态,切实增强群众生态获得感与幸福感。”街道党工委书记赖岩松说。
夕阳西下,万安河面泛起金色波光。透过清澈见底的河水看去,金鱼和小虾在墨绿色水草间追逐。岸边紫色的花朵随风摇曳,偶尔有花瓣飘落水面,随着水流不紧不慢地向前漂去。
几位老人坐在河边的长椅上聊天,孩子们沿着亲水平台嬉戏,不时指着水中的鱼群发出惊喜的叫喊。这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画面,正是戚墅堰街道水环境治理成果的最佳注解。
万安河的变迁证明:只要尊重科学、依托技术、用心治理,即使是最普通的小微水体,也能成为城市中最亮丽的生态名片。(常戚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