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江苏省常州市戚墅堰街道花溪社区,这里不仅是老工房区的变迁缩影,更是一个以“党建引领、老小共融”为纽带,探索“全龄友好”社区治理新路径的生动现场。
从“红色门券展”到“家乡推荐官”,从“小老师”智能手机培训到“老匠人”传统手艺传授,花溪社区通过“戚彩项目”系统构建了代际融合、文化传承与居民共治的新型社区共同体。该项目依托“五社联动”机制,深度融合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社区志愿者与社会公益资源,实现了从“改得好”到“管得好”、从“服务人”到“人服务”的治理跃升。
老小共融,让社区成为有温度的生命共同体
每天下午,东方小学的学生们放学后并不着急回家,而是走进社区活动室。有的拿起智能手机,耐心地教爷爷奶奶如何使用微信视频通话;有的围坐在八仙桌旁,跟着社区老人学包馄饨、唱戏曲。另一边,孩子们也在老党员的带领下,参观“长征主题门券展”,聆听红色故事,感受历史脉搏。
“我以前总觉得社区就是住的地方,没想到还能成为‘课堂’。”青少年志愿者陈欢馨说道。她是“家乡推荐官”项目的主力成员之一,多次参与社区视频拍摄,用镜头记录工房区的变迁与美食文化。“现在我会包馄饨了,还会教爷爷奶奶用手机拍照,他们都夸我厉害。”
社区馄饨店店主花旭晨(开店25年)感慨道:“孩子们来了之后,我感觉自己变‘有用’了。我教他们包馄饨,他们教我发朋友圈,这种互相学习的感觉真好。”他是“老友溪事团”的成员,经常参与社区议事与志愿服务。“以前总觉得老了就没价值了,现在才发现,我们有的是经验和故事。”
这种“双向赋能”的模式不仅打破了代际隔阂,更让志愿服务成为社区的“温度计”。社区党支部书记肖慧玲介绍:“我们通过‘银发智库’‘童声议事团’等机制,让老人和孩子都成为社区治理的参与者而不是旁观者。他们是社区的‘软实力’,更是‘凝聚力’。”
“戚彩邻里”:从老旧小区到幸福社区的蜕变之路
2024年,花溪社区完成了老旧小区改造,硬件设施大幅提升。然而,新的问题也随之而来:日常维修能否及时?停车管理如何有序?物业公司如何引进并获得居民信任?
面对这些共性难题,戚墅堰街道党工委创新推出“戚彩邻里”项目,以“党建引领+法治保障+多元共治”模式系统推进老旧小区治理。从意见征询到表决公示,每一个环节都严格遵循法治化流程,确保居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和决策权。
“我们不是让居民‘被管理’,而是邀请他们来做‘合伙人’。”街道综合行政执法和安全监督管理办公室副主任刘立强表示,“戚彩邻里项目的核心是让居民成为治理的主体,政府、社区、物业、居民四方合力,才能真正实现长效管理。”
社区居民李国全是“社区治理体验官”之一。他曾因对社区事务了解有限,对社区工作持有不同看法。在社区的耐心沟通和邀请下,他逐渐参与到志愿服务中。“以前总觉得社区做事不透明,后来发现是因为我们自己没参与。现在我也成了志愿者,还能帮忙调解矛盾,特别有成就感。”
通过“一事一议”议事机制和“溪事亭”民主协商平台,居民们可以就车位管理、物业引进、康养驿站建设等具体问题提出建议、参与讨论、表决执行。这种“提议-决策-落实-复盘”的闭环机制,不仅解决了实际问题,更培育了居民的自治能力。
五社联动:多元力量共绘社区“幸福画卷”
在花溪社区,治理从来不是社区的“独角戏”,而是一场人人参与的“交响乐”。通过“社区搭建平台、社会组织专业支持、社会工作者跟踪服务、社区志愿者积极参与、社会慈善资源补充”的“五社联动”模式,各方力量被有效整合,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共同体。
通用水司作为共建单位之一,为“家园守护者”项目提供志愿者服务和积分兑换资源。“企业不能只是赚钱,更要回馈社会。社区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平台,让我们能够真正深入到居民生活中去。”公司工作人员唐科丽说。
常州经济开发区新田家庭健康促进中心则提供了专业社会工作支持。该组织的社会工作者钱湘蕊表示:“我们通过个案访谈、小组活动、社区活动三种工作方法,精准对接‘一老一小’需求。尤其是在高温期间,我们安排心理咨询师每周上门走访失独和空巢老人,提供情感支持。”
社区志愿者尚佩新是一位退休干部,如今是“老小共融”项目中的书法老师。“我教孩子们写春联,他们送给社区老人。那一刻,我觉得文化真的传承下去了。”他说,“社区给了我一个继续发光发热的舞台。”
从“试点”到“示范”:花溪经验的启示与展望
截至目前,花溪社区戚彩项目已开展活动26场,直接服务1862人次,间接影响超5000人,志愿者从最初的67人增长至109人。更重要的是,通过前后测评估,参与项目的老年人孤独感显著降低,青少年对家乡文化的认同感明显提升,社区整体凝聚力和满意度不断增强。
花溪社区的成功不在于投入多少资金,而在于真正激活了人的力量。它让我们看到,基层治理的核心是人,是情感,是文化,是参与。“老小共融”不仅是一种服务模式,更是一种治理哲学。
尽管成效显著,花溪社区也面临一些挑战。社区副主任张智佳坦言:“中青年群体的参与度还不高,宣传渠道还可以更丰富,专业社工力量也有限。下一步我们计划引入数字化手段,扩大服务覆盖面,尤其要加强与中年群体的互动。”
未来,花溪社区将继续深化“朝花‘溪’拾”品牌内涵,拓展“戚彩邻里”项目外延,通过智能化、精细化服务提升治理水平,打造一个真正全龄友好、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区共同体。
让每个人都被看见、被需要、被赋能
在花溪社区,治理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碗馄饨的温度、一次智能手机的教学、一场老少共议的议事会、一个从“不理解”到志愿者的转变。它让我们看到,真正可持续的社区发展,源于文化的传承、代际的融合和居民的赋能。
“我们常说‘全龄友好’,其核心就是让每个人都能被看见、被需要、被赋能。”戚墅堰街道党工委书记赖岩松表示,“花溪社区只是一个起点,我们希望它的实践能为中国基层治理提供一条可复制、可推广的新路径。”
如今,当你走进花溪社区,不仅能看到整洁的环境、有序的停车、热闹的活动,更能感受到一种弥漫在空气中的温暖与活力。这里不仅是居住的空间,更是情感的交汇地、文化的传承场、治理的试验田。在这里,每一个人都是社区的“主理人”,共同书写着属于戚墅堰的幸福故事。(常戚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