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博物馆暑期热 多元体验点燃江苏文旅新引擎
首页>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江苏> 要闻 > 正文

博物馆暑期热 多元体验点燃江苏文旅新引擎

来源:新华网2025-08-28 18:47

  炎炎夏日,比天气还要火热的应当是江苏各地的博物馆了。正值“水韵江苏·博物知旅”暑期活动开展期间,各家纷纷推出丰富多彩的展览、活动和贴心的服务措施。一座座风格迥异、精彩无界的博物馆,成了孩子们学习知识、感受历史的“暑期课堂”,也是市民游客喜爱的文化空间和旅游目的地。

  特展呈现“多样化”

  逛馆看展,如今,观众们早已不满足于终年不变的常设展模式,而是希望能更多地看到题材多样、创意与深度皆有的特展。

  长者驻足沉吟,在笔触间品读岁月的智慧与豁达;中年人会心一笑,找到应对纷繁世事的灵感与慰藉;少年雀跃好奇,为画中无限的想象力、灵动的色彩所着迷。这个夏天,很多人走进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都被黄永玉爷爷的“顽童宇宙”狠狠戳中了。“如此漫长·如此浓郁——黄永玉新作展”,集中呈现了黄永玉先生90岁后创作的纸本设色、纸本彩墨、雕塑等160余件精品,在两个月时间里吸引了近90万人次前来参观。

  博物馆从来都是一处可以让东西方文明交流互鉴的地方。南京博物院的“新月与蔷薇——伊朗文明的千年经纬”特展,汇聚了来自伊朗多家博物馆的151件/套珍贵文物,涵盖青铜器、陶瓷、金银器、纺织品、壁画等多个品类,为观众呈现一场波斯文明盛宴,感受世界多元文化的交流与碰撞。

  同样是在南博,国内首个博物馆原创的VR大空间沉浸展“观天下·坤舆万国全图”自7月10日正式对公众开放以来,人气爆棚。以明代珍贵文物、中西方文明的交汇结晶——《坤舆万国全图》为核心IP,通过720°全景沉浸、4K超清画质及大空间交互VR技术,实现文物活化与科技赋能的深度融合。“和我们之前逛过的一些VR展不同,不需要手柄,只要佩戴VR头显,就可以在百平方米空间自由行走,感觉一下子步入了400年前的明代世界地图,太有意思了。”无锡游客邹野对这场跨越时空的文化之旅称赞不已。

  夜场主打“沉浸式”

  “博物馆奇妙夜”不再是“偶遇”。今年暑期,全省89家博物馆调整和延长开放时间,其中,34家文博场馆打破博物馆周一闭馆的国际惯例,南京博物院、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暑期最迟延时至21:00。而延时开放并不只是简单地增加时长,各家在夜场推出了互动体验、文艺演出等活动,以多元“打开方式”丰富参观体验。

  暮色时分,甘熙宅第(南京市民俗博物馆)内花园月影秀、津逮楼内全息投影5D秀、南面水幕秀以及老茶馆里的南京白局沉浸式演出,多重感官体验交织,为游客带来了震撼的视觉和听觉享受。

  常州博物馆2025“常博奇妙夜”在延续去年夜赏、夜演、夜游、夜宿等八大主题的基础上提档升级,与地方专业剧团合作打造院线级视听盛宴,同时推出三大原创沉浸式剧游。孩子们还能在博物馆里感受“苏超”激情,跟着课本游江苏;与科普专家面对面,开展主题立体阅读。

  把光影调成“柔光模式”,晚风吹散了酷热,文物在夜色里透出更沉静的质感。今年是楚王陵考古发掘四十周年,徐州汉兵马俑博物馆打造的“王陵奇妙夜”夜游体验项目,融合了古墓探秘、欢乐推理、互动演绎等沉浸式夜游特色。身穿古代服饰的表演者不时与游客互动,以情景演绎的方式讲解着文物背后的故事。

  博物馆开夜场,延长的是时间,缩短的是人们与历史的距离。而从迭代升级的实景演出、奇思妙想的博物馆夜游,到海纳百川的街区市集,多样化的消费场景为市民游客带来了沉浸式的文旅体验,更为暑假夜经济增添了蓬勃活力。

  研学突出“创新性”

  “原来每一粒盐,都是一座微缩的钻石宫殿。”童言童语让一场博物馆社教活动更添意趣。8月10日,中国海盐博物馆内“海盐+健康”一日研究营开启。社教老师和“盐系少年”穿越时空长廊,从全球盐业文明到微观分子世界,从古老验卤技艺到现代养生智慧,开启了一场融合文化、科学与健康生活的奇妙旅程。

  这个暑期,南京博物院与缪青名师工作室联手打造双师课堂,将文物转化为“看得见的思政课”。本周末即将举办的课程,不管是面向10岁至12岁少年的“书画卷轴里的崇德向善”“舆图泥塑间的亲仁善邻”,还是针对6至7岁少儿的“灯的故事时光机”,名额都早已被预约一空。“在寓教于乐中激发孩子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让文化传承的种子生根发芽。”南博相关负责人表示。

  苏州吴文化博物馆创新推出的“博物馆学校”更是让不少业内人士都交口称赞。以“吴地文化”与“江南文化”为特色的核心课程、传习工匠技艺的非遗研学课程、突破传统教育形式的演绎社活动、充满科技感的实景剧本游、深度体验的吴文化研学营以及与文物面对面的展厅课程,6个板块综合运用知识宣讲、手工体验、演绎互动、户外研学等形式,为小学阶段至银发群体提供分众化服务。

  据了解,作为2025年全国暑期文化和旅游消费季系列活动之一,2025年“水韵江苏·璀璨夏夜”主题活动期间,全省共推出2800余项特色活动、1800余条惠民措施。面对暑期观展热潮,共计推出1500余项展览、研学、夜游等活动,其中精品展览257个,夜游活动400余场,为观众带来别样的观展体验的同时,也让走进博物馆成为“点燃”夏日文旅消费的新引擎。(黄欢)

[ 责编:茹行止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探访抗战胜利80周年纪念活动新闻中心

  • 上合组织国家博物馆藏文物联展在京开幕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浙江大学物理学院王浩华团队、杭州国际科创中心郭秋江超导量子计算团队联合清华大学邓东灵团队,在百比特超导量子芯片上观测到,“预热化”机制能有效抵御热激发扰动,使有限温度下的拓扑边缘态展现出了足够的稳定性,为保护脆弱的量子信息提供了新可能。
2025-08-28 09:47
6G时代,无论在城市楼群还是偏远山区,都需要数据的高速传输和快速接入,但基于纯电子技术的传统无线设备带宽受限、频段单一,难以动态调度频谱资源。
2025-08-28 09:47
8月26日,《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发布。为何要出台这份文件?这份文件重点说了些什么?记者采访了国家发展改革委参与文件起草的专家。
2025-08-28 09:45
从“人工智能+”发展进展来看,朱克力认为,在政策层面,形成了举国体制,算力基础设施、数据供给、人才体系等基础支撑全面强化。
2025-08-28 09:37
工业和信息化部近日印发《关于优化业务准入促进卫星通信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意见明确,鼓励卫星通信在工业、农业、交通、能源、城市治理等各行业各领域创新应用。
2025-08-28 09:35
8月26日,国新办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介绍“十四五”时期能源高质量发展成就。
2025-08-27 09:36
王蜜所在团队养蜗牛的装置和她用指甲油给蜗牛壳做的标记(首次发表,非授权禁止转载)。在中科院地球环境所,针对蜗牛壳体季节尺度研究,副所长晏宏提出的理念是,用空间换时间。
2025-08-27 09:47
8月8日至12日,第十届世界机器人大会在北京举行。”  近年来,更多养老机器人在家中、社区及养老机构落地应用,从桌面式机器人、轮式底盘型机器人到人形机器人,“人机共栖”的智慧养老图景正加速照进现实。
2025-08-27 09:45
作为海洋生物医药研发的特色方向,海洋中药尚不能满足中医药产业发展需求,其开发和利用还处于起步阶段。在产业转化环节,郑明月指出,应借鉴“算法开发—标靶确证—临床转化”范式,构建海洋天然产物专属数据库和AI工具。
2025-08-27 09:45
一项近日发表于《应用生理学、营养学与代谢》的研究发现,摄入动物蛋白质食物与更高的死亡风险无关,甚至可能降低与癌症相关的死亡率。论文第一兼通讯作者、加拿大营养策略公司负责人Yanni Papanikolaou表示,“综合这类观察数据与临床研究,很明显,动物蛋白和植物蛋白均有益于健康长寿。
2025-08-27 09:43
近日,我国科学家利用中国空间站上的无容器材料科学实验柜,成功把钨合金加热到超过3100℃,创造了新的世界纪录。“这项工作不仅验证了我国自主设计的空间材料科学实验柜具有非常优异的性能,也积累了大量的超高温材料在轨实验的原始数据。
2025-08-27 09:42
随着AI(人工智能)技术快速发展,AI应用已渗透社会生活各领域。深入分析AI“信口开河”成因,需从技术、数据和监管三个维度进行考量。(摘编自《工人日报》,原题为《防止AI“信口开河”,技术伦理建设刻不容缓》)
2025-08-26 10:27
市场监管总局(国家标准委)日前批准发布《动力锂电池运输安全及多式联运技术要求》国家标准,将于2026年2月1日起实施。动力锂电池是新能源汽车的“心脏”,其安全高效运输是提高产业链供应链韧性的关键。
2025-08-26 10:27
截至2025年8月22日,今年中国空间站空间应用系统已在轨实施58个科学与应用项目,实验次数2.6万余次,上行科学与应用任务800余公斤科学物资,下行空间科学实验样品27种,获取科学数据110TB。
2025-08-26 10:27
暑期,不少家庭选择前往户外戏水游玩。胡越凯介绍,大家常说的“食脑虫”属于“自由生活阿米巴原虫”,多生于潮湿的土壤和淡水中,包括福氏耐格里属阿米巴原虫、狒狒巴拉姆希阿米巴原虫和棘阿米巴原虫。
2025-08-26 10:26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徐义刚院士团队的汪程远副研究员,携手香港大学等机构科研人员,通过对嫦娥六号月壤中玄武岩岩屑的系统研究,揭示了月球年轻火山活动的源区特征与热驱动机制。该研究不仅刷新了人们对月球热演化历史的认知,也为解释其他无大气、小型天体的火山活动机制提供了重要参考。
2025-08-26 10:26
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联合美国南加州大学、英国牛津大学等国际团队,在国际上首次定量评价了地震后河床沙这类粗颗粒沉积物通量及其长期变化,揭示了地震对河床沙的影响远比预期更大更久。
2025-08-25 10:08
23日,在南海中沙海域的“中山大学”号海洋综合科考实习船上,6000米级深海无人遥控潜水器“海琴”号圆满完成首次深海试验,全面验证了整机系统的功能和主要性能指标。
2025-08-25 10:00
从中核集团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反应堆工程技术研究所承担的一体化闭式循环快堆核能系统项目一体式余热导出原理验证试验顺利完成。
2025-08-25 09:58
我国科学家对嫦娥六号月球样品开展了系统性研究,成功揭示了月球年轻火山活动的源区特征与热驱动机制。
2025-08-25 09:57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