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对标世界一流 建设绿色石化园区 江苏连云港徐圩新区向着万亿级石化产业集群迈进
首页>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江苏> 要闻 > 正文

对标世界一流 建设绿色石化园区 江苏连云港徐圩新区向着万亿级石化产业集群迈进

来源:连云港发布2024-01-19 18:57
对标世界一流 建设绿色石化园区 江苏连云港徐圩新区向着万亿级石化产业集群迈进

​2024年1月18日《连云港日报》A9版

  这里炼塔林立、储罐成群、管网密织,是中国石化产业冉冉升起的新星;

  这里拥有一批投资量大、关联度高、带动力强的项目,是江苏沿海崛起的新增长极;

  这里轰鸣声不断,施工机械、运输设备往来穿梭,是中国石化供应链不可或缺的一块拼图;

  ……

  站在发展风口的连云港市徐圩新区,积极抢抓全球石化产业发展机遇,打造全球领先的高端石化产品集群,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新动能。

  数据显示:2023年,徐圩新区预计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超350亿元,同比增长95%;规上工业总产值1811.7亿元,同比增长116.2%;工业应税销售收入1739.6亿元,同比增长157.4%。

  曙光在前、未来可期。站在2024年新起点上,徐圩新区将抢抓减油增化项目加快落地等机遇,全力打造世界一流石化产业高地,以雄鹰展翅之姿翱翔海州湾。

  加速项目集聚 推动经济稳健发展

  每当夜幕降临,徐圩新区钢铁丛林间亮起万千灯火,映照出一座极具现代化魅力的产业新城——连云港石化产业基地。

  2023年,连云港石化产业基地实现了工业总产值和应税销售收入悉数实现三位数的增长,重大项目是其最重要的增长动力。

  一个重大项目,足以集聚一批配套企业、形成一条产业链、激活一个产业集群、优化一个区域的产业结构。

  走进盛虹化工新材料项目的施工现场,地下部分已经全部施工完毕,近5000名工人正在进行钢结构、设备以及工艺管道安装。作为江苏省重大项目,盛虹化工新材料项目总投资216亿元,规划建设年产70万吨EVA,即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5万吨/年高端聚烯烃,以及环氧丙烷/苯乙烯及多元醇等项目。项目计划在2024年至2025年上半年陆续中交,其中EVA装置全部投产后,连云港石化基地的EVA总产能将达到每年100万吨,位列世界第一,预计实现年产值80亿元、销售利润20亿元,光伏级产品市场占有率将增加到40%至45%,大幅替代进口EVA产品。

  始终坚持大抓发展、大抓产业、大抓项目的鲜明导向,徐圩新区持续掀起全面聚焦项目、全力攻坚项目、全心服务项目的热潮。2023年,盛虹可降解材料、卫星化学绿色新材料等5个省重点产业项目超额完成全年目标任务,35个市重点产业项目圆满完成全年目标任务。

  时不我待,只争朝夕。当前,徐圩新区的发展势头尤为强劲,正朝着打造万亿级产业集群、建设世界一流石化产业基地的目标昂首迈进。

  为推动实现这一宏伟目标,徐圩新区加快排兵布阵:

  持续提升重大产业发展能级。2024年,徐圩新区加速推动虹景新材料、虹威化工、奥升德己二胺、中韩科锐等在建项目投产达效,全力保障盛虹高端深加工产业链、卫星化学α-烯烃综合利用等项目开工建设。瞄准高端聚烯烃、树脂新材料及特种橡胶、热塑性特种聚酯等项目,聚焦新能源、功能高分子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新兴产业,持续强链补链延链,努力实现链条紧密衔接、产业联动支撑、区域协同共进的发展格局。

  开发建设的蜕变,每天都在上演。站在十五年发展征途的节点,徐圩新区将重锤敲响奋进战鼓,争相邀请一批批知名企业落户,不断汇聚起向上生长的磅礴力量,让徐圩的未来愈加光辉、更值得期待。

  完善产业配套 提升高质量发展服务水平

  走进连云港石化产业基地的腹地,盛虹炼化庞大的产业版图映入眼帘,这个单体规模最大的炼化项目,在这里创造了骄人成绩;连云港石化是全球石化供应链重要的节点企业,正在全力推进绿色新材料项目建设;中化循环经济产业园是央企守正创新得意之作,一批先进工艺在这里落地……

  徐圩新区为何能吸引这些石化“王牌军”,核心在于良好的生态环境和高品质的产业配套设施。正如徐圩新区相关负责人所说,徐圩新区不断优化园区配套设施,降低企业生产成本,提升园区化工产品附加值,受到了石化中下游产业知名企业的青睐。

  畅通创新策源“最初一公里”,构建供应链体系“最近一公里”,推进产业配套设施“最后一公里”,一个涵盖创新、生产、服务全流程的园区生态服务体系悄然成型。

  世界一流石化产业基地必须依靠世界一流强港支撑。徐圩港区从建设之初就确定了服务产业发展的功能定位,成为集物流、商品流、资金流、技术流、信息流于一体的综合交通服务设施,有效带动了产业发展,实现辐射广阔腹地经济的功能。

  2023年,徐圩港区共实施31个重点项目,港区消防通道二期工程、30万吨级原油码头、海上综合救援训练基地等项目全速推进。在做好基础设施的同时,积极推进口岸开放、泊位开放,保障产业项目稳定、安全运行。2023年度,徐圩港区进出港船舶2133艘次,完成吞吐量4527万吨,同比增长78%,其中外贸船舶616艘次,外贸货物吞吐量2702万吨,同比增长76.8%。

  如今,徐圩新区不仅有从炼化一体化到石化深加工,再到高端化学品及化工新材料产业,还有同世界接轨的产业配套体系。

  2024年,徐圩新区高水平的产业支撑保障体系将进一步健全完善,扎实推进清洁能源供热、海水综合利用、配电网储能、煤炭储备基地等项目。高标准打造科技创新高地,加快建设盛虹先进材料国际研发中心、长华绿色低碳重点实验室等平台,聚力攻坚关键核心技术,加速创新成果落地转化。高质量解决企业急难愁盼,在土地、能耗、环境容量、人才发展等方面做强支撑,推广产业项目“拿地即开工”,从水、电、气、蒸汽等方面为企业降本增效,积极兑现招商引资扶持政策。

  融入内外循环,开放发展不断打开局面的徐圩新区正如一艘巨轮劈波斩浪,一路高歌猛进。

  守牢发展底线 树立安全环保示范标杆

  在波澜壮阔的开发建设过程中,徐圩新区创造了从零起步到综合实力连续提升的“崛起奇迹”,“绿色”是始终坚持并引以为豪的发展底色。

  在徐圩新区,不论是上游企业生产的产品,还是下游企业生产所需的原料,就连排放的“废物”也是一些企业的生产原料。盛虹炼化就是这样一家循环经济源头企业的代表,它“吃”进园区企业排放的“工业废气”,再借助引进的碳捕捉技术生产二氧化碳,生产新的化工产品。

  如今,徐圩新区石化产业链关联度超80%,园区化工原料就地消化率达70%,形成了碳三、芳烃等优势产业链。

  事实上,绿色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一直镌刻在徐圩新区的每一寸土地。

  在连云港石化产业基地工业废水综合治理中心外有一大片湿地,鱼儿在其中悠闲游弋,白鹭等水鸟在此停歇捕食。这片湿地是徐圩新区为实现石化园区工业废水生态化排放建设的生态安全缓冲区,通过建设达标尾水净化工程,让工业废水综合治理中心达标排放的尾水经管道流经稳定塘、曝气塘等载体,并通过潜流出水进入多级多槽表流湿地,在植物、微生物及基质的联合作用下实现来水深度净化,保证出水水质稳定达标。

  徐圩新区今年完成了10家以上VOCs综合治理“一企一策”帮扶,无组织VOCs“应收尽收”;获批国家工业互联网绿色低碳园区示范,在国家生态工业园区复查评估中获评“优秀”;2023年年底,生态环境部再次将首批城市和产业园区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首批化工园区突发水污染事件环境应急三级防控体系建设暨“一园一策一图”试点等工作安排给徐圩新区,希望徐圩新区探索出更多的经验,为全国石化园区“打样”。

  如今,10座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14座水质自动监测站、5座恶臭站和100个空气微站、4套机动车尾气遥感监测装置、250余个污染源自动监测站等水、气、土环境监控设备已“装配”到连云港石化产业基地,织就一张环境管控的严密网络。

  管理有序,疏解有方,徐圩新区守牢生态底线,答好了生态和发展的双选题。“研究生态环境课题的清华大学研究生到这里来参观,这里正在成为新低碳技术的‘试验场’。”清华大学科研团队驻中心执行主任张挺耸介绍,“聚焦氮氧化物近零排放、VOCs高效治理、二氧化碳捕集及资源化利用和生物多样性研究,我们和徐圩新区共同研发了高效脱硝催化剂,目前已成功应用于虹洋热电和公用工程岛脱硝处理装置。”

  历经多年发展,安全底线思维已嵌入连云港石化基地发展的方方面面。

  2023年,徐圩新区实施了一批安全管控能力提升工程。

  

  ——建设“1+26+N”应急预案体系,开展近百场应急演练,推动园区企业建设“五位一体”平台和双重预防系统;

  ——完成14家危化品企业驻厂人员派驻,累计开展特殊作业旁站安全检查、承包商检查等3378余次,发现各类问题隐患1073项,落实整改闭环;

  ——全面实施重大危险源风险信息化监测,“智慧安监”平台与园区247个重大危险源监测数据信息交互联通,累计接入930路监控视频、11100处关联监测点位,实时动态收集监测数据;

  ——“连云港石化产业基地安全生产工业互联网平台”入选省工信厅重点工业互联网平台。

  2024年,徐圩新区将进一步完善安全环保体系建设,以高水平安全保障高质量发展。

  ——完成新区“智慧安监”平台功能拓展提升项目验收,稳步推进“五位一体”信息化平台数据接入,从技术层面压实企业主体责任;

  ——坚持“大安全、大应急、全灾种”管理理念,充分借力“安全管家”第三方辅助监管服务,增强应对园区企业装置大型化、工艺复杂化、上下游一体化等复杂局面的能力;

  ——联合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全面形成大气污染物与二氧化碳排放融合清单,科学制定减污降碳协同治理实施方案,争创全国首批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园区;

  ——持续推动中星能源氮氧化物深度脱硝、烟气余热利用改造,结合园区CO2排放现状,跟踪国内外CCUS前沿技术,为石化基地实现“零碳”目标找寻路径、储备技术。

  百舸争流千帆竞,乘风破浪正当时。回首过往,徐圩新区创造了一个“沧海桑田”的发展奇迹。展望未来,面对建设世界一流石化产业基地的愿景目标,从业界到专家都对徐圩新区信心十足,从企业到个人亦干劲十足。徐圩新区将继续凝聚奋进力量、践行使命担当,加快引领万亿级石化产业集群崛起成势,为全市高质量发展再立新功。

  总值班: 吴弋 编辑: 贾元元

  来源: 连云港发布

 

[ 责编:邱晓琴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习近平访问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

  • 第八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在福州举行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对服装面料而言,防水和透气本是矛盾体,但我们采用高分子膜贴合技术,做到了既防水又透气。包括上述小程序在内,柯桥织造印染产业大脑已集成190多个应用,入驻企业4000多家,注册工程师11万多人,接入生产核心设备3万多台套。
2025-04-30 09:00
轻舟,顾名思义,以个头小、重量轻为最大特点。轻舟货运飞船副总设计师吴会英告诉记者,轻舟重量约5吨,目前的上行运力为1.8吨以上,下行为2吨。装载容积约9立方米,货物舱的体积为27立方米,可搭载航天员生活物资、科学实验设备、科学载荷等。
2025-04-30 05:10
4月29日4时10分,我国在文昌航天发射场使用长征五号乙运载火箭/远征二号上面级,成功将卫星互联网低轨03组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2025-04-30 05:10
近日,我国天都一号通导技术试验星成功完成白天强光干扰条件下的地月空间激光测距技术试验,在国际上首次打破地月空间卫星激光测距仅能在夜晚作业的时间限制,标志着我国在深空轨道精密测量领域取得技术新突破。
2025-04-30 05:10
搭载该模型的AI手机、智能屏幕、陪伴机器人“AI智伴小熊”等产品,为用户带来更加个性化、智能化的生活体验。
2025-04-30 09:04
(夏婷,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创新环境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
2025-04-29 12:58
北京正推进“超高清入户行动”,推进有线电视超高清机顶盒全面置换,“计划于6月底完成标清机顶盒的置换目标”。
2025-04-29 09:10
脂肪组织中隐藏着一群脂肪细胞祖细胞,它们负责制造新的脂肪细胞。更令人惊讶的是,随着年龄的增长,APC还会进化成一种更为强大的“超级工匠”——年龄特异性定型前脂肪细胞(CP-A)。
2025-04-29 09:51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以下简称“质标所”)农业环境污染物研究室成功研发出全球首套面源污染智能监测系统。
2025-04-29 09:50
一位老人站在秧田里,大喊一声“拔秧哦”,弯腰拔起第一把秧苗。众人齐声应和,大声喊:“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秧田里,一排人将秧苗拔起,担到打过格子的稻田里,整整齐齐插好。
2025-04-29 06:30
2024年,全国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环境安全形势保持稳定,公众生态环境满意度达91.24%,连续4年超过90%。
2025-04-29 09:07
把青春奋斗融入党和人民事业,青春才会绽放绚丽光彩。
2025-04-29 09:28
人形机器人是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的高级载体。
2025-04-29 09:14
基本建成国家语言文字大数据中心,初步建成国家关键语料库和国家战略语言资源信息库。
2025-04-29 09:13
“让学生在自然中领悟生命科学的魅力,在实践中锤炼强农兴农的本领。”
2025-04-28 16:42
雨水浸入土壤,导致土壤中的氧气骤减,蚯蚓爬出地面吸取新鲜空气;大雨过后枯枝落叶、微生物等有机物增加,也为蚯蚓提供了更多觅食机会  这几天,南方多地降雨。蚯蚓因无专门的呼吸器官,其呼吸依赖皮肤与土壤孔隙中的氧气进行交换,雨水浸入土壤后往往会占据大部分孔隙,导致土壤缝隙里的氧气骤减。
2025-04-28 10:08
2011年初,团队成员、硕士研究生周何乐子参与塑料及其复合材料数字化成形项目研发。周何乐子和年轻的团队成员没有因此退缩,历经5年攻关,最终攻克了塑料及其复合材料数字化成形的一系列关键智能技术。
2025-04-28 10:02
早上7点,安徽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黄松准时踏进办公室,开始一天的工作。目前,黄汝怡在上海海洋大学攻读蛇类学博士学位,“现在连她导师的办公室都成了她的‘养殖场’”。
2025-04-28 10:01
4月的鼎湖山,清晨还带着寒意,黄忠良已经走进了林子。1956年6月30日,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前身)在广东肇庆建立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这是中国首个自然保护区,也是唯一隶属中国科学院的保护区。
2025-04-28 10:01
160年前,欧洲生物学家孟德尔通过杂交实验研究豌豆的花色、果荚颜色等七大性状的遗传变异,发现了遗传学三大基本规律中的两个——分离规律和自由组合规律,奠定了现代遗传学的基础。
2025-04-28 09:30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