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加速贯通南北,江苏路网“活”起来
首页>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江苏> 要闻 > 正文

加速贯通南北,江苏路网“活”起来

来源:新华日报2023-09-18 14:36

  400多公里长江贯穿江苏,从“拥江发展”走向“跨江融合”,离不开过江通道的加密。跨江通道建设大发展,一体化发展步入快车道。目前,全省累计建成18座过江通道,隔江相望的县市基本实现过江通道直通。

  连日来,记者深入各地采访发现,全省10座在建过江通道快马加鞭推进,不断取得突破。同时,一批待建过江通道项目提上日程。

  跨江通道格局与时俱进

  长江是沿江城市发展的“黄金带”,也是南北之间的“阻隔带”。随着江苏全面加快过江通道规划建设,过江难题逐步缓解。与此同时,每建成一座过江通道,通行量随即持续攀升。

  去年12月,南京燕子矶长江隧道开通,首个工作日,通行量超过4万辆。据统计,开通百日后,日均通行量近6.5万辆。今年8月,截至28日,燕子矶长江隧道合计车流达253.8万辆,日均90640辆。

  2020年7月,沪苏通长江公铁大桥开通,一周后,大桥日均汽车流量达3.4万辆。今年“五一”5天假期,沪苏通大桥车流量达48.4万辆。

  虽然过江通道数量在增加,但是每逢春节、国庆等重要假日期间,部分过江通道仍会经常性拥堵。

  “就当前现状而言,已有过江通道布局合理,极大地提高过江通行能力和效率。另一方面,过江通道大流量,恰恰反映出江苏‘做好区域互补、跨江融合、南北联动大文章’的澎湃活力。”在省社科院研究员黎峰看来,加快长江过江通道建设,是贯彻落实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等国家战略的重要举措;从纵深的视角看,做好过江通道规划建设是解决运输需求、促进跨江融合发展的长远需要,“把目光拉回到过去看现在,曾经的规划充分考虑满足各区段未来的出行需求。从现在看将来,保障过江供需平衡,提高过江通道与出行的匹配性仍然任重道远。”

  面对日益增长的过江需求,长江干线过江通道能力一直供不应求。“江苏过江设施空间布局有待优化,不只是公路过江,铁路过江问题也已经摆在了眼前。”省交通运输厅相关人士表示,将以促进宁镇扬、锡常泰、(沪)苏通经济板块紧密融合发展为目标,统筹考虑铁路、公路、城市道路、城市轨道等不同功能的过江需求。

  今年6月30日,南京上元门铁路过江通道开始建设,被认为是形势发展迫切需要。该过江通道建成后,将突破南京枢纽内铁路过江瓶颈,承担大量高铁过江重任。

  “上元门铁路过江通道将消除过江瓶颈,极大增加枢纽能力。”华设设计集团综合规划研究院副院长裴剑平表示,从铁路货运看,过江瓶颈极大制约了江苏铁路货运发展。长期以来,全省铁路货运只有南京长江大桥一个过江通道,且常年处于饱和状态。沪苏通铁路大桥虽能满足部分轻快货物过江,但作用有限。从客运看,过江能力不足也在很长时间制约着南京铁路枢纽功能。目前南京长江大桥每天通行列车135对、大胜关长江大桥每天215对都趋于饱和。上元门铁路过江通道建设可在南京形成普速、城际、高铁三个过江通道布局,不但更加方便南京人民群众对外出行,也能使南京铁路枢纽成为南京发展主要竞争优势,有力支撑南京国际枢纽城市建设。

  在建项目推进有力

  上元门铁路过江通道开工建设后,全省在建过江通道达10座。

  目前,长江南京段累计建成过江通道11座,在建5座;镇扬段累计建成过江通道3座;锡常泰累计建成过江通道1座,在建2座;苏通段累计建成过江通道3座,在建3座。

  南京段过江通道最为密集,在建项目距离建成通车日越来越近。

  南京建宁西路过江通道工程位于南京长江大桥和扬子江隧道之间,开工建设以来,不断取得突破,右线盾构已成功穿越江南大堤,标志着这条过江通道越江段最大的风险点已经攻克。“9月以来,建宁西路过江通道涉铁项目全力推进下部结构及桩基础施工,同时有序组织现浇混凝土箱梁作业。我们力争在春节前完成涉水及涉铁部分关键节点,为保障工程整体进度打下基础。”中铁二十四局建宁西路项目副总工张贺说,建宁西路过江通道将完善城市快速路网体系,进一步缓解过江难问题。

  近日,南京仙新路长江大桥主跨南岸合龙,标志着距离主桥实现贯通又近了一步。仙新路长江大桥是南京快速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计划2024年建成,届时,从栖霞区至江北新区的最快通行时间将由原来的50分钟缩短至10分钟。

  作为宁镇扬一体化的重要交通设施,龙潭长江大桥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设中。目前,大桥北引桥首榀钢梁已架设完成,南引桥桥面板全部安装完成,主缆架设施工9月下旬全部完成。省交建局龙潭长江大桥建设指挥部现场指挥长胡尧介绍:“大桥连接扬州仪征与南京龙潭,以1560米跨径的悬索桥方式跨越长江,计划2024年底建成,当前建设平稳推进。”

  锡常泰段过江通道在长江经济带综合立体交通走廊中担负着重要支撑作用。

  9月2日,历经8小时连续作业,国内最大、吊重2000吨双主桁桥面吊机完成了荷载试验,常泰长江大桥主航道桥完成了北岸首对钢桁梁对称悬拼,标志着大桥主航道桥钢桁梁架设进入“快车道”,预计2024年5月主航道桥将实现合龙。省交建局常泰长江大桥建设指挥部现场指挥长李镇表示,常泰长江大桥是世界在建最大跨度公铁两用斜拉桥,此次悬拼吊装的首对钢桁梁单节长度28米,重约1546吨,提升高度大约60米。大桥直接连通常州与泰州,是集高速公路、城际铁路、一级公路“三位一体”的过江通道,其桥塔总高350米。

  江阴靖江长江隧道建设捷报频传。“截至目前,右线盾构隧道全线贯通,左线盾构隧道已完成65%。项目南北引线、北接线完成两区三厂建设及封闭施工围挡,桩基施工、桥梁承台施工等工序正稳步推进。”省交建局江阴靖江长江隧道建设指挥部现场指挥长王峻表示,隧道建成后对缓解江阴长江大桥交通压力、增强长江干线过江通道通行能力、促进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加快扬子江城市群建设意义非凡。

  苏通段过江通道格局,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一桥连三市,跨江融合更紧密。7月26日,张靖皋长江大桥建设进入塔柱施工阶段;8月28日,高达350米的大桥南航道桥南主塔承台完成封底;9月7日,北航道桥北锚碇沉井基础完成首次降排水下沉,标志着项目建设关键施工节点任务顺利完成。省交建局张靖皋长江大桥建设指挥部现场指挥长李洪涛表示,张靖皋长江大桥南航道桥主跨2300米,为世界最大跨径桥梁,自2022年9月开工建设以来,经全体建设者不懈努力,桥塔桩基全部优质完成,世界最大的南航道桥锚碇地连墙施工过半,工程进展有序。

  9月8日,海太长江隧道江北明挖隧道表层土全面开挖,标志着隧道建设从围护结构正式转入基坑开挖阶段。“目前,江北明挖隧道基坑开挖和江南明挖隧道围护结构施工正稳步进行。”省交建局海太长江隧道建设指挥部常务现场副指挥长崔佳表示,海太长江隧道是世界上最长的公路水下盾构隧道,也是国内在建的直径最大的水下盾构隧道,将建成全国首个零碳绿色隧道。建成后承担苏通大桥复线及过江交通分流功能,完善区域路网布局。

  未来通道新格局加快成型

  “十四五”开局之际,国家赋予江苏打造大通道大网络大枢纽战略任务,包括加快推进交通强国试点工作和交通运输现代化示范区建设,过江通道建设是重中之重。

  黎峰表示,在国家战略布局层面,江苏需要牢牢把握新机遇,在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中推动枢纽经济高质量发展。随着经济快速发展,产业加速融合,站在国家战略发展需要及现代化交通运输体系标准和城市群未来发展规划来看,江苏过江通道依然不足。

  业内人士分析,长期以来,江苏过江交通均表现出需求旺盛、增长迅速的特征,尤其是近10年来,过江通道交通量年均增速超过11%。从板块来看,全省区域过江出行形成了两头重中间轻的空间格局,南京和(沪)苏通区段过江出行占比超过50%。在城市群未来发展规划层面,放眼长江江苏段,沿江8市占全省近1/2的国土面积、3/5的人口,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速快。随着区域一体化发展趋势愈发明显,宁镇扬、锡常泰、沪苏通等经济板块加速融合,未来过江需求可以预料。

  据交通运输部门预测,2045年,江苏全长江断面公路及城市道路客、货运量将分别达到478万人/日和853万吨/日,折合过江总交通量将达到250万当量小客车/日左右,预计需要汽车过江通道30多个。铁路、城市轨道客、货运量分别达到212万人/日和65万吨/日。面对旺盛的交通需求,现有过江通道面临巨大的交通压力,过江通道的规划建设需加快推进。

  省交通运输厅相关负责人表示,按照计划和当前在建项目进度,到“十四五”末,建宁西路、仙新路和龙潭、常泰、江阴靖江等过江通道全部建成,全省将共建成过江通道23座,已建和在建数量将达到30座,初步形成规模适度、资源节约的长江干线过江通道系统,过江通道瓶颈基本缓解。

  “十四五”期间,江苏计划开工6条过江通道,继张靖皋、上元门等过江通道开建后,下一步,锦文路过江通道将尽快开工建设。根据国家发改委印发的《长江干线过江通道布局规划(2020—2035年)》,江苏段共有过江通道44座,尚有一批过江通道规划待建。

  到2035年,江苏境内过江通道间距由现在的30公里左右缩短到10公里以内,所有的干线铁路、城际铁路,还有高速公路,以及国省干线都有过江通道,更大运力、有轨道功能的通道占比由现在的两成提升至四成以上,将形成功能完善、安全可靠的过江通道系统,进一步完善区域综合运输体系,有效支撑沿江城市融合、促进两岸联动发展。(梅剑飞田墨池 赵磊)

[ 责编:邢彬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海军福建舰开展入列后首次海上实兵训练

  • 香港举行“体育力量 闪耀香江”大型无人机表演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为促进卫星导航定位产业有序发展,维护国家地理信息安全,我国将对卫星导航定位基准站实行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监管。针对目前基准站重复建设、存在数据安全隐患等主要问题,办法规定自然资源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全国基准站建设布局规划。
2025-11-19 09:52
18日,我国首个配置冷却塔的“华龙一号”核电机组——中广核山东招远核电项目1号机组顺利完成核岛第一罐混凝土浇筑,标志着该项目一期工程建设全面启动。
2025-11-19 09:51
2020年至2024年间,全球光热发电装机年复合增长率为4.24%,我国同期增长率达11.7%,显著高于全球水平;技术装备国产化率突破95%,释放出产业加速发展的强劲信号。
2025-11-19 05:35
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科普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
2025-11-19 05:55
日前,由清华大学产业发展与环境治理研究中心和自然科研智讯联合编制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指数2025》报告正式发布。
2025-11-19 05:55
新疆的孩子们在“流动科学课”上被磁悬浮演示、机器人互动、矿物标本展示等吸引了目光;甘肃张掖的科技工作者为大伙儿演示经典科普实验“火焰掌”;上海的科学家们踏上科技节的红地毯赢得公众的掌声……这些生动场景共同勾勒出“十四五”期间我国科普事业的发展印记。
2025-11-19 05:55
如今,在学习中遇到问题可以问人工智能,写作业也可以用人工智能辅助查询信息。正如这名同学所言,生成式人工智能正改变传统的以知识积累和传递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2025-11-18 10:28
11月17日,在水利部举行的“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 推动节水产业高质量发展”新闻发布会上,水利部副部长陈敏介绍,目前,我国节水产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
2025-11-18 04:20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技创新大会17日在乌鲁木齐举行。会上,干旱区生态安全与可持续发展全国重点实验室、丝路水实验室、昆仑智能装备实验室、
2025-11-18 04:20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评价导向,深化项目评审、机构评估、
2025-11-18 04:25
近日,2025年6G发展大会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举行。
2025-11-18 04:20
这台高能非弹谱仪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利用了中子不带电、穿透力强的特性,能够直接探测到物质内部的微观运动。
2025-11-17 08:56
建立和完善国家公园监测网络体系,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重要实践,是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理念的具体体现。
2025-11-17 04:30
浙江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我国重要的生物多样性聚集地之一,也是长三角地区珍贵的物种基因库。
2025-11-17 04:30
近日,我国科研团队在嫦娥六号月背样品中首次发现大型撞击事件成因的微米级赤铁矿和磁赤铁矿晶体,揭示了全新的月球氧化反应机制,为环绕南极-艾特肯盆地磁异常的撞击成因提供了样品实证。
2025-11-17 04:30
在不久前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国际协调理事会第37次会议上,内蒙古大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陕西周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被批准为“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成员。
2025-11-17 04:30
以“智跃无界,开源致远”为主题的操作系统大会2025(以下简称“大会”)在北京举办。
2025-11-14 17:08
我国在4个国家开展6处文物古迹保护修复,49项中外联合考古项目涉及28个国家和地区,用实际行动践行全球文明倡议、不断丰富世界文明百花园。
2025-11-13 07:07
由四川省人民政府主办的2025世界动力电池大会12日在宜宾市开幕。
2025-11-13 04:55
据估算,太阳每秒钟释放的能量,可供全人类使用约70万年。模拟太阳来产生无尽的清洁能源,也因此成为人类的“终极能源梦想”。
2025-11-13 04:5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