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江苏财政统筹安排53亿元 支持高标准农田建设
首页>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江苏 > 正文

江苏财政统筹安排53亿元 支持高标准农田建设

来源:微讯江苏2022-06-22 16:03

  正值夏粮丰收季,江苏大地处处金黄一片,麦香盈仓,更多的好消息不断传来……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通报,再次表彰江苏高标准农田建设投入力度大、任务完成质量高、建后管护效果好,明确2022年在分配中央财政资金时将通过定额补助予以倾斜支持。

  高标准农田建设是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的重要举措,也是真正实现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关键一步。近年来,江苏不断加大高标准农田的建设投入,“托底”粮食安全,“端稳”中国饭碗:“十三五”期间,全省建设高标准农田2460万亩,总投入超420亿元。截至2021年底,全省高标准农田上图入库面积约4600万亩,耕地占比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约20个百分点。

  日前,江苏省财政厅发布消息,今年,省财政统筹安排省级高标准农田建设资金53亿元,比上年增长146%,有力保障全年完成新建高标准农田400万亩,统筹发展高效节水灌溉20万亩任务,确保全省粮食产量保持在700亿斤以上。

  加大高标准农田资金投入

  促进粮食亩产“节节高”

  秧苗青翠,机声隆隆。麦收刚过,种粮农民又开始忙着酝酿下一季的丰收。

  “小麦已经收完啦,超过100多万斤了!最近忙着水稻插秧呢。”徐州开发区徐庄镇吴集村种粮大户周广林忙碌在田间尤为感慨,他盘算了下,自去年建成高标准农田后,每亩产量提升了约200斤,承包的1000亩地,平均亩产量达到1400斤。

  为何能增产?周广林细说了建设高标准农田前后的变化:之前灌溉费时费力,要从河里的泵站抽取水,再引入农田,这一过程要两个小时;如今,农田灌溉系统自动喷洒,还避免了跑水、漏水,每一处秧苗都能“喝”饱水,自然茁壮而生;从前农田零散,渠道杂乱纵横,农机无法驶入,农民施肥、插田都靠肩挑手扛,种粮辛苦,产量效益还很低下……如今,庄稼地“连田成片”,更修起宽敞平整的配套水泥路,农机穿梭其间,起垄、覆膜、点种方便又高效。对于今年的“稳产增收”,周广林信心满怀,他说,今年还将投入50万元,引进农业“北斗系统”,以后农机插秧、作业将更精准。

  仓禀实,天下安。粮食是安天下的产业,而土地又是粮食的“命根子”,只有好田好地好水才能种出好粮食。

  “今年咱家种植的14亩‘烟农’19小麦,收粮2万斤,平均每亩产粮1400多斤,大旱之年能有大丰收,这多亏咱村高标准农田建设啊!”最近,在连云港东海县山左口镇团林村东麦田里,村民石磊打捆秸秆,满眼笑意。2018年,团林村6000亩农田被省确定为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总投资2000余万元,农田道路全部硬化,配套桥涵闸,改大口井为机井,全村农田实现旱能灌涝能排。

  确保“中国饭碗”装满“中国粮”,旱涝保收、稳产高产的高标准农田是核心。去年,省财政厅会同省农业农村厅等省有关部门,邀请河海大学等专家参与,在调研的基础上,研究提出了“十四五”期间江苏高标准农田建设投资标准并经省政府同意,明确自2022年起,全省新建高标准农田投资标准由每亩1750元提高至3000元,亩均标准增长71.4%。

  提高投资标准的同时,江苏还调整了省与市县分担比例,苏北、苏中、苏南地区市县财政分别分担20%、40%、60%,其余由中央和省财政补助。“江苏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主要集中在苏北、苏中,占全省的97%,省以上补助资金占各级财政投入的79%。”省财政厅农业农村处副处长曹洁表示,这是落实好省财政承担地方投入主要支出责任的要求,更将“精准发力”,为稳住粮食安全“压舱石”积极发挥财政政策效应。

江苏财政统筹安排53亿元 支持高标准农田建设

  多元化筹资

  确保建设“高标准”

  确保高标准农田建一亩、成一亩,“真金白银”的支持至关重要,除加强省级财政的资金保障外,还需各地积极巩固、拓展筹资渠道。

  当前,江苏不少地方已形成财政投入为主渠道、社会资本参与、收益农户筹资酬劳的“多元筹资”机制。

  徐州规划,2021~2030年新建和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474万亩,发展高效节水灌溉25.5万亩。为推进目标尽快达成,今年5月,工行徐州分行审批通过了1.8亿元项目贷款,目前已投放1亿元,将助力建设徐州新沂市港头镇、时集镇、棋盘镇、墨河街道和唐店街道5个乡镇及街道的高标准农田建设,总面积达98305亩。徐州市财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当前,项目正处于施工阶段——“田成方、路相通、渠相连、旱能灌、涝能排”的现代农业新画卷可期可待。

  “高标准农田建设,质量要求高,投入资金量大,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是加快项目‘又好又快’推进的有效举措。”启东市财政国库集中支付中心主任陆庆辉介绍,当前正积极探索高标准农田融资新模式,目前,省农发行已下达启东高标准农田建设信贷资金指标一期贷款7亿元,二期贷款15亿元。根据建设规划,2021~2025年拟建设高标准农田23万亩。

  有了“高标田”,“富民田”正越来越多,“新农民”也在广阔田野找到希望。陆庆辉感慨说,这些年,启东市因“高标田”诞生了总计1600多个骨干种粮大户,连年获得亩均500元以上净收益。“这些‘收益’不仅装进乡亲口袋,还反哺‘高标田’建设,启东市261个行政村,除少数城郊村外,村村都从‘高标田’建设溢出的‘占补平衡’土地面积中,获得国家及省、市给予的奖励,总额超1亿元,进而反哺农业、造福乡亲。”

  利用高标准农田建设新增耕地产生的占补平衡等相关收益,可反哺用于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省农业农村厅农田建设管理处副处长王景成介绍,2021年全省核定高标准农田建设新增耕地1.5万亩,预计可实现收入15.9亿元,其中9.4亿元将用于高标准农田建设。此外,江苏还在积极引进社会投融资,鼓励和引导受益农户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投入高标准农田建设,数据显示,全省2021年度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共引入社会资金3.01亿元。“社会资本投入提高了项目建设投资标准,强化了项目区设施配套,较好地发挥了项目效益。”王景成补充表示。

  创新管理方式

  为建设开启“快进键”

  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让农民群众提前受益,近年来,江苏创新管理方式,积极推行“先建后补”试点,进一步促进土地合理流转,成片规划、成片发展,打造示范区。

  “在资金使用方式上,我们提出允许地方采用‘先建后补’方式,加快项目建设进度。”曹洁介绍,自2020年以来,江苏已在苏州、南通、泰兴等地实施高标准农田项目“先建后补”试点,市县提前组织编制项目初步设计,市级评审立项后即可组织实施工程建设,当前,“先建后补”项目已纳入全省年度项目实施计划管理,严格执行国家和省项目、资金管理有关规定。

  苏州湖河密布、水网密集,呈现水田相依、田水相隔状态,农田连片规模小,零碎化程度高,因此,工程措施覆盖面小、施工难度大,导致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大、成本高。苏州市财政局党组书记、局长刘小玫介绍,基于这种现状,苏州统筹市、县(区)、镇各级财力,加大对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支持,实现共同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资金保障模式。

  当前,苏州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由乡镇组织实施——太仓市沙溪镇泰西村6000亩中央财政补助高标准农田项目,结合特色田园乡村建设,增加县级投入1400余万元用于土地平整、道路黑色化等工程,种田大户称赞道“穿着皮鞋就能下田”;吴江区横扇街道1600亩中央财政补助高标准农田项目“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利用自筹资金将东西两个片区之间的高岗地削平连通,增加水稻种植面积44.55亩,并建设了农桥和硬化道路,实现稻田美颜、农机易行、村民方便的多赢格局。

  推行“先建后补”试点,南通有效化解了农时与建设的矛盾。“过去,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一般在春节后三四月份批复,六七月份完成招标,在水稻种植期往往无法施工,导致项目建设周期长,资金支出进度慢,项目效益发挥迟。”南通市财政局党组书记、局长曹金海表示,去年下半年起,当地积极推行“先建后补”的建设模式,实现了早立项、早审批、早开工,所有工作均可提前半年开展。当前,全市45个共40.7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均已开工,截至5月20日,全市项目建设进度达到40%以上,预计10底主体工程全面完成,实现当年项目,当年建成,当年发挥效益。

江苏财政统筹安排53亿元 支持高标准农田建设

  高标准农田建设关乎农民切身利益,更事关“大国粮仓”的根基,不能“一建了之”,还要时不时“回头看”建设质量,以及管护、配套情况。“为提高各地管护工作的积极性,不断提升管护成效,省级财政每年安排奖补资金,对管护工作责任落实、管护成效明显的地区实施激励,确保高标准农田各项配套设施长期发挥稳产、增效、增收功能。”曹洁介绍,近两年,江苏财政额外投入近千万元,对管护工作责任落实、管护成效明显的地区实施激励,确保高标准农田各项配套设施长期发挥稳产、增效、增收功能。

  为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执行力度,每年11月底前,省财政会将下年度预算总量的70%提前下达市县。据悉,下一步,江苏将抓住国家实施新一轮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的战略机遇,继续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力度,围绕“十四五”末建成旱涝保收、高产稳产高标准农田5000万亩目标,科学规划、有序推进高质量建设,力争“十四五”期间新建和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1500万亩,努力将“藏粮于地”战略真正落到实处。

[ 责编:徐皓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我国成功发射卫星互联网低轨卫星

  • 走进第八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现场体验区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夏婷,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创新环境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
2025-04-29 12:58
北京正推进“超高清入户行动”,推进有线电视超高清机顶盒全面置换,“计划于6月底完成标清机顶盒的置换目标”。
2025-04-29 09:10
脂肪组织中隐藏着一群脂肪细胞祖细胞,它们负责制造新的脂肪细胞。更令人惊讶的是,随着年龄的增长,APC还会进化成一种更为强大的“超级工匠”——年龄特异性定型前脂肪细胞(CP-A)。
2025-04-29 09:51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以下简称“质标所”)农业环境污染物研究室成功研发出全球首套面源污染智能监测系统。
2025-04-29 09:50
一位老人站在秧田里,大喊一声“拔秧哦”,弯腰拔起第一把秧苗。众人齐声应和,大声喊:“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秧田里,一排人将秧苗拔起,担到打过格子的稻田里,整整齐齐插好。
2025-04-29 06:30
2024年,全国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环境安全形势保持稳定,公众生态环境满意度达91.24%,连续4年超过90%。
2025-04-29 09:07
把青春奋斗融入党和人民事业,青春才会绽放绚丽光彩。
2025-04-29 09:28
人形机器人是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的高级载体。
2025-04-29 09:14
基本建成国家语言文字大数据中心,初步建成国家关键语料库和国家战略语言资源信息库。
2025-04-29 09:13
“让学生在自然中领悟生命科学的魅力,在实践中锤炼强农兴农的本领。”
2025-04-28 16:42
雨水浸入土壤,导致土壤中的氧气骤减,蚯蚓爬出地面吸取新鲜空气;大雨过后枯枝落叶、微生物等有机物增加,也为蚯蚓提供了更多觅食机会  这几天,南方多地降雨。蚯蚓因无专门的呼吸器官,其呼吸依赖皮肤与土壤孔隙中的氧气进行交换,雨水浸入土壤后往往会占据大部分孔隙,导致土壤缝隙里的氧气骤减。
2025-04-28 10:08
2011年初,团队成员、硕士研究生周何乐子参与塑料及其复合材料数字化成形项目研发。周何乐子和年轻的团队成员没有因此退缩,历经5年攻关,最终攻克了塑料及其复合材料数字化成形的一系列关键智能技术。
2025-04-28 10:02
早上7点,安徽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黄松准时踏进办公室,开始一天的工作。目前,黄汝怡在上海海洋大学攻读蛇类学博士学位,“现在连她导师的办公室都成了她的‘养殖场’”。
2025-04-28 10:01
4月的鼎湖山,清晨还带着寒意,黄忠良已经走进了林子。1956年6月30日,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前身)在广东肇庆建立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这是中国首个自然保护区,也是唯一隶属中国科学院的保护区。
2025-04-28 10:01
160年前,欧洲生物学家孟德尔通过杂交实验研究豌豆的花色、果荚颜色等七大性状的遗传变异,发现了遗传学三大基本规律中的两个——分离规律和自由组合规律,奠定了现代遗传学的基础。
2025-04-28 09:30
新质生产力推动县域经济绿色发展体现在环境保护上,体现在将生态资源转化为就业机会和经济收益上。
2025-04-28 09:27
体重管理已成为当下我国公共卫生的重要议题。为此,各地应建立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基地,鼓励医院开展体重管理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推动全民参与、人人受益的体重管理良好局面形成。
2025-04-28 09:26
4月25日,中国科协印发《中国科协办公厅关于组织推选2025年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候选人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启动全国性学术团体推选院士候选人工作。
2025-04-27 09:36
4月23日,在上海张江,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将中法天文卫星正式交付给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投入使用。
2025-04-27 09:35
从“东方红一号”到神舟二十号,55年间,中国航天书写了从地球走向浩瀚宇宙的壮丽诗篇。
2025-04-27 09:30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