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让船山先生有血有肉地“活”起来
聂茂
比陈独秀创办《新青年》还早的全国思想文化类最长寿的期刊是哪一家?是湖南人刘人熙创办的《船山学刊》!
2025年11月9日,在该刊创办110周年之际,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齐聚长沙,共同探讨了船山思想的当代价值。
此时此刻,我想围绕一个核心问题展开:为什么在今天这个时代,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让船山先生“活”起来?
首先,我们为什么需要船山?这是时代的呼唤。当下社会,物质丰富但精神焦虑弥漫,价值多元但根基时有动摇。而船山先生当年在“六经责我开生面”的使命驱动下,面临“清风有意难留我,明月无心自照人”的孤寂,甚至冒着杀身之祸的风险,在深山中“活埋”著述,写下千万文字传承文明火种。这种“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担当,这种在绝境中坚守文化使命的“活埋精神”,正是当下浮躁社会最需要的精神利器。

其次,三百多年来,船山先生为什么还没有走入普通大众?症结在于“知”与“行”的隔阂。虽然学界对船山思想的研究已十分深入,但必须正视:对大众而言,王船山仍是一个遥远的历史符号。这种“学术热”与“大众冷”的反差,恰恰说明我们需要打破传播壁垒。思想的价值在于影响时代,若只停留在书斋中,便是对船山先生“经世致用”精神的背离。
再次,如何让船山“活”起来?这些年,我在出版传记《天地行人:王夫之》与科普读物《王船山的船和山》后,于2024年6月又出版了四卷本长篇历史小说《王船山》。唐浩明老师说我“船山异代知己与杰出传人”,这当然是鼓励之语。我在实践中探索了五条路径:
一是文学赋能,以情动人:通过《王船山》《魂归船山》等作品,让读者先感受到一个有血有肉的生命个体。当青少年为船山的命运揪心时,思想的种子已悄然播下。
二是学术深耕,固本培元:在《新华文摘》和人大报刊资料等发表了一批论文,完成了国家和省社科基金项目,确保传播的内容有扎实的学术根基。这是我们对先贤智慧最基本的尊重。

三是视觉转化,跨界传播:纪录片《船山先生》的脚本创作,让思想“看得见”;而我在《中国艺术报》《澳门晚报》的发声,让船山思想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四是走向现场,知行合一:最近三年,我先后在重庆、甘肃和广东以及湖南各地进行了近百场科普船山的讲座,让船山思想与当代人的困惑直接对话。在宣讲时,我深深感受到:船山的“知行观”“理欲观”对治愈现代人的精神焦虑具有现实意义。
五是搭建平台,持续对话:最近,我带领自己的弟子,利用有限的工资和课题经费,开始做公众号“聂茂的船与山”,通过“小说船山”“问道船山”“科普船山”“评点船山”等板块,全力以赴地打造一片传播空间,让思想的传播突破时空限制。

船山先生在极其困苦的条件下守护文明火种,今天的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全力以赴”?让船山先生“活”起来,不仅是对先贤的告慰,更是对时代的回应。
我们需要弘扬“活埋精神”:让船山在逆境中坚守的文化担当成为当代人的精神坐标。
我们需要推动“创造性转化”:用时代语言阐释经典,让古老智慧解决现实问题。
我们需要构建“传播共同体”:携手各界,让船山思想成为滋养社会的心灵甘泉。
文化传承不在起点高低,而在是否“全力以赴”。让我们以“行动派”的姿态,共同推动船山思想在新时代“活”起来,让先贤的智慧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这是我们的共同责任,更是伟大时代赋予我们的崇高使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