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红网时刻新闻通讯员 赵伟 曾嵘 郴州报道
“哥哥既是天使,也是魔鬼”,每当新疆女孩王凯雪回想起当初,第一次手术后漫长而艰难的康复训练,总会忍不住掉泪。小雪曾因身患先天性髋关节脱位症,无法站立行走,她的“范尉哥哥”拿出自己的研究生奖学金以及筹集来的钱款,不仅资助小雪做了三次手术,还“逼迫”她做康复训练。如今,长发披肩的她,终于和同龄女孩一样,拥有了在阳光下散步的自由。
2015年底离开新疆,再见王凯雪已是7年后,范尉送给小雪一本精心制作的相册。77张照片,记录了小雪从患病卧床到康复行走各个阶段的变化,“给小雪做康复的时候,她疼得哇哇叫,我也很心疼,但我不允许她放弃”,听着范尉的回忆,小雪又一次无声地拭去眼泪。
个人累计捐助奖助学金8万多元,筹集善款10万多元,募集衣物6000余件,实名资助新疆、湖北、湖南等地的160名孤残儿童和贫困学生……十年前,关于范尉的新闻专题报道获得了“中国新闻奖”和“中国广播大奖”;描述他事迹的纪实报告文学在全国出版发行;在这个高光时刻,他却消失在公众视野。
这位集“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最美新疆人、新疆医科大学道德模范、新疆医科大学优秀共产党员、2014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四届“道德模范”、2014年“感动中国之感动湖南年度十大人物”、2015年“湖北职教之星”、2015年中央电视台“寻找最美医生十佳特别关注奖”、2015年中国民政部第九届“中华慈善奖提名奖”等荣誉于一身的人,哪里去了?
如果不是为了家乡高校筹建申报口腔医学本科专业而奔走,不会有人注意到,范尉回家乡当了一名老师——在湘南学院党政主要领导的鼓励与支持下,他为家乡这所高校成功申报并创建首个口腔医学本科专业不遗余力。
2025年的母亲节,他做了一篇长文《母亲》,记录了母亲的生活细节,是如何校准自己的人生导航。毋庸置疑,正是这一个个平凡的人,对于真爱的执着与追求,照亮了更多人脚下的路。

壹2024:再次定焦的聚光灯
——“百年树人变得非常的具象化”
2024年,范尉因在湘南首建口腔医学本科而重回大众视野,此前,他已主动“隐身”近十年。
范尉在湘南学院为人所知,最早是因为他为学生们做考研的辅导。作为状元榜上的常客,他的辅导成果也相当有说服力,而这样的付出却是完全免费的。
既无需扬名,又不求钱财,所为何来?
2014年毕业于新疆医科大学研究生院的范尉,在2016年便获口腔医学主治医师,但他并未和同学们一样,前往大城市,加入各类口腔医院赚取高薪,而是回到家乡郴州,在这个“半条被子”故事的发源地,为当地唯一的本科高等院校筹建口腔医学专业。
创办口腔医学专业的困难,远超他的想象。整个学校,他是唯一的口腔医学老师,与申报专业所需要的师资条件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但范尉骨子里就有一股不服输的劲儿,他没有被眼前的困难吓倒。
白天,他精心备课,给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上课。在课堂上,他不仅传授专业知识,还饱含深情地讲述公益的意义,分享家乡的现状,希望这些学生能将公益理念牢记心中,毕业后能留在家乡,为乡亲们的健康贡献力量。课后,他顾不上休息,又开始四处奔波。他积极联系各地的专家,诚恳地向他们请教,邀请他们为专业建设出谋划策;同时,他还不断地与学校领导沟通,争取学校在师资、资金、实验室建设等方面的支持。
申报专业的过程漫长而艰辛,就像一场看不到尽头的马拉松。
招聘合适的老师犹如大海捞针,申报材料也一次次被打回,每一次的拒绝都像一记重锤。范尉与团队老师咬着牙坚持了下来。他们仔细研究申报标准,不断完善申报材料,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的机会。而作为科班出身的他,四处寻求帮助,向教育部门反映情况,与其他高校交流经验,努力为成功申报口腔专业默默奉献。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在 2023 年,经过多年坚持不懈的努力,在学校和学院的大力支持下,终于成功申报 “口腔医学本科专业”!那一刻,范尉激动得热泪盈眶,多年的汗水与付出总算有了回报。
专业申报成功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后续的人才培养、课程设计等工作更加艰巨。范尉丝毫不敢懈怠,他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工作中。为了备好每一堂课,他常常熬夜查阅资料,将自己多年积累的实践经验巧妙地融入教学内容里。他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更注重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他常对学生说:“咱们当医生的,不仅要有精湛的医术,更要有一颗关爱病人的心,要为改善家乡的医疗条件出份力!”他的言行感染着学生,他的事迹激励着学生。在第41个教师节来临之际,他的学生为他举行了一个特别的庆祝:十束鲜花,代表的是他在湘南学院工作了十个年头,也是他所带的十届学生的满满的爱。

贰2011:风雪天的跋涉
——“必须为他们做点什么”
如果说申报新专业不亚于一次创业,范尉认为自己的创业之路早早就开始了。
“我自己刚读大学的时候,牵头创办的小超市和打印社,几乎能把学生的生意都揽下来”,范尉对于当初的壮举颇为得意,不仅仅是因为赚到了钱,更在于他对这些钱分文不取,而是反馈到学生的大病救治上。
爱心福利社的成功,让公益的芽苗遇到了合适的土壤。他后来到新疆救助小雪等孤残儿童,是个人生命之壤益发沉积之后,这份爱心在那勃发的季节里,蔓延生长。
“小雪今年也要大学毕业了”,每当想起小雪艰难曲折而又奋勇不屈的求学路,范尉都会加速手头的工作——虽然是他对小雪们付出无私的关爱,但他更害怕辜负小雪们的期待。
在11岁那年,不幸的小雪幸运地遇到了范尉,身患先天性双髋关节脱臼症的她,此前与残疾的母亲相依为命。范尉用自己的国家奖学金为小雪治病,并把小雪母女安排到自己宿舍旁边住下,每天送饭、来回医院接送小雪,这样一住就是大半年,成绩优异的他,甚至因此错过了博士考试。
范尉的公益之路,起源于他的教育经历。
2006 年,他凭借优异的成绩考上湖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在大学里,他勤奋学习,专业成绩十分突出。2007 年,他因成绩优异荣获国家级奖学金。
同年,他得知学长孟茂林身患 “恶性淋巴瘤”,病情恶化,高额的化疗费用让孟茂林的家庭不堪重负,陷入了绝境。范尉毫不犹豫地捐出了自己半个月的生活费,可他知道,这远远不够。于是,他在学校发起成立了 “小火柴爱心社”,希望能汇聚更多的力量帮助孟学长。
他带着志愿者们在校园里忙碌地收集废品,一个瓶子、一本书、一份报纸,都是他们希望的火种。不仅如此,他们还走出校园,到隔壁大学收集,甚至走上街头义卖报纸和商品。这个过程充满了艰辛,他们遭遇了很多误解和质疑。有人把他们当成骗子,有人对他们冷嘲热讽,但范尉始终鼓励着志愿者们,从未有过放弃的念头。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孟学长得到了及时的救治,病情逐渐稳定下来。“小火柴” 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救助对象从孟学长扩展到了更多贫困患病大学生和社会上的孤残儿童。
2010 年,电视上播放的新疆塔城地区遭受雪灾的画面深深刺痛了范尉的心。他利用课余时间,到学校家属区和周边街道收集旧衣物。很多人不理解他,常常把他当成收废品的,但他毫不在意。经过三个月的努力,他收集了 2000 多件衣物,又仔细挑选出 200 多件适合孩子们的,认真清洗、晒干、整理好。2011 年 12 月,他冒着大雪,历经两天,行程 1300 多公里,将这些衣物送到了孩子们手中。
行则将至,但范尉始终相信路在脚下——无论是此时的送寒衣,还是多年后的申报口腔医学本科。
叁1987:牙齿里的一颗种子
——“童年的梦长大了”
范尉做过不少吃力不讨好的事情。
“我给学生们看牙病,只收材料费,甚至免费”,但范尉不无遗憾地说,只坚持了两年时间,不得不停了,这样做对行业的正常运行是有破坏性的,而且,“虽然我不谋利,但依然有各种传言”,三人成虎,血肉之躯的范尉,也不可能是无畏的金刚。
跟牙病死磕,是范尉自小的理想。
正如骑白马的可能不是王子而是唐僧,点亮火焰的也可能不是火而是水。范尉心中的理想之火,便是因一场雨而燃起,至今不熄。
1987 年,范尉出生在湖南省郴州市汝城县的贫困山村。那里的山水虽然秀丽,却没能给这个小家庭带来富足的生活。小时候的范尉身体孱弱,疾病如同恶魔般频繁地纠缠着他。家庭的贫困使得去县城看病成为一种奢望,苦涩的草药汤便成了他对抗病魔的主要 “武器”。
记忆中,母亲总是背着他,在蜿蜒的山路上艰难前行,只为寻得能开药方的郎中。有一次,去看病的途中,天空突然乌云密布,豆大的雨点倾盆而下。母亲急忙拿出塑料布,紧紧地将他裹住,背在背上,再把珍贵的草药小心地护在怀里,深一脚浅一脚地在雨中蹒跚赶路。那一刻,他小小的心灵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看病是如此艰难,“我以后一定要当医生,帮助像我这样的孩子!” 这个梦想,如同星星之火,在他心底熊熊燃烧起来。
时光匆匆,多年后,范尉凭借自己的努力,以优秀的成绩从新疆医科大学硕士毕业。此时,众多名校和大医院向他伸出了橄榄枝,给出的条件十分诱人。然而,家乡的现状却让他无法释怀。爷爷病重时,家乡医院受限于医疗技术,对爷爷的病情束手无策;外婆为了看牙,凌晨就要去排队,那艰难的场景深深刺痛了他的心。“家乡培养了我,现在是我为家乡出力的时候了!” 怀着这样的信念,他毅然决然地放弃了那些令人心动的机会,回到了郴州。
他深知,要从根本上改变家乡医疗落后的现状,培养专业的医学人才才是关键所在。于是,他入职湘南学院,怀揣着创办口腔医学本科专业的梦想,希望为家乡培育更多优秀的医生。
肆2023:生而为人的不可言说
——“让泪水与叹息伴随汗水同行”
范尉今年不再是优秀教师,虽然完全有资格参选,但他很坚决地拒绝了填报表格,“我要为更多人留出通道”。在范尉看来,师资是教育的土壤——而培土,是需要很多人劳心费力的。
在范尉眼里,湘南学院党政领导班子都是培土的行家。“学校为什么能进入高速发展的轨道?因为领导们能够提升平台,吸引人才”,他认为,“鱼”和“渔”是可以并行不悖的。
在回报家乡“鱼”还是“渔”的问题上,范尉没有丝毫犹豫,和领导们一样,有能力的人无需选择,他全都要。
安抚好家人后,范尉全身心投入到改变家乡医疗现状的工作中。他深知,影响家乡本科高校的医学教育才是关键,培养出优秀的本科医学生,未来才有更多好医生。怀着这样的信念,他开启了在高校的艰难征程。
申报口腔医学专业的过程充满了挑战,这是一个需要教育部审批的国控专业,而学校当时的基础几乎为零。更难的是,在这个过程中还会遇到各种复杂的问题,实现理想的背后,往往有着太多难以言说的故事。可他坚信,人生的追求不应被这些困难阻挡,心胸开阔才能容得下这些艰难。
他拼尽全力,终于为家乡成功申报并招收了第一届口腔医学专业学生。这一成果将极大提高湖南南部地区的口腔医疗水平和口腔卫生健康水平,也为后来人搭建了实现人生价值的平台。看着讲台下那一张张纯粹美好的面孔,他满心期待,却又忍不住担忧,害怕自己不能给他们最好的教育,害怕辜负这些孩子的未来。
回到湖南的这几年,家里的长辈们身体状况都不好。爷爷瘫卧 4 年,外公瘫卧 2 年,外婆瘫卧 2 年,父亲也多次住进重症病房,外公和爷爷相继离世。2024 年春节前,外婆也走了,入殓时,六十多岁的母亲跪在外婆旁边哭喊,范尉看着这一幕,想起小时候母亲的脊背,也想起母亲这些年照顾长辈们的点点滴滴,他的眼里和心里都是泪。
“我不知道该如何平衡亲情、事业与梦想,但我很明白自己精神的追求”,范尉内心的挣扎难以与亲人诉说,他甚至想,这么丰富的碰撞,足以出一本小说,“我连小说的名字都想好了,就叫《生而为人》”。
伍2028:谓我何求的破茧时刻
——“继续做那些艰难但正确的事”
作为学科的带头人,范尉对学生们有自己的期待。
“一进入校园,我就跟他们讲,可以开始自己的职业规划了”,做学生的航标灯,范尉认为老师们责无旁贷。“当个好医生是最基本的,考研走专家的路,肯定要难一些,其实这一行,学而优则仕,也是很多人的选择”,范尉骄傲地表示,如果和他一样,选择服务家乡,也是很有成就感的,“等到2028年,我们专业就有第一批本科毕业生了”。
如今,口腔医学专业申报成功,家乡的口腔医疗技术水平在他的带动下有了质的飞跃,他教过的临床医学学生也有留在了家乡为山区健康服务。范尉知道,母亲总有一天会知道他当初留在老家是做了一个“局”,他想,母亲可能会又气又骄傲吧。
这些年,范尉获得了很多荣誉,感动湖南人物、新疆道德模范、最美医生、大学生自强之星等等,但面对这些褒奖,他总会想起山区的老家,想起那些默默付出的平凡草根英雄,想起老家的贫困和看病的艰难。他觉得,人生的价值在于坚持去做那些难而正确的事,要继续追寻自己的初心。
范尉帮助过很多人,也结识了很多人,但他仍然是孤独的,孤独到只好与AI对话,因为不管是面对生养他的母亲,还是日日相处的同事,都有很多“不可言说”。
年后的某一天,他问DeepSeek,“范尉是谁?”洋洋洒洒一大篇后,结语直击他的心扉——范尉是谁?取决于你站在哪里。范尉的价值,或许正在于他让所有阶层看见:当我们讨论他是谁时,本质上是在争论我们期待一个怎样的社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