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血管斑块”是体检报告上的“常客”。它就像藏在血管里的“污垢”,日积月累可能堵塞生命通道,其中一种极其危险的类型——易损斑块,堪称“不定时炸弹”,它容易破裂或从血管壁脱落、诱发血栓,是心梗、脑梗的元凶。
想知道你的血管斑块有多危险?通过影像学检查进行斑块分级评估是关键专业指标,看心血管风险因素则是一种直观、简单的方法。
全球医学顶刊认证:心血管风险因素越多,血管斑块越高危
日前,《美国心脏病学会杂志》发表的一项研究证实,在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中,叠加的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吸烟等传统风险因素越多,其体内的血管斑块危险性越高,更易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
研究纳入1581名患者,根据传统风险因素(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吸烟)的数量分为5组或2组,再利用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技术(OCT)技术对其体内的斑块的五种易损性特征进行分析。
结果发现,心血管风险因素数量的增加与斑块易损性的增强密切相关。随着风险因素的增加,斑块破裂的患病率显著上升。这个研究很好地解释了传统风险因素与不良心血管事件结局之间的关系。
为什么它们是血管斑块的“黑化”推手?
可以说,上述风险因素就像一个个“煽风点火”的小人,随时可能推动血管斑块走上彻底的“黑化”之路:在血流的持续冲击下斑块破裂,斑块内新生血管出血,迅速凝固形成血栓。大血栓会直接堵住血管,小血栓则会在血管中“流窜”,可能堵住微小血管,或和其他斑块“相遇”后堵塞血管,即临床上常见的脑梗死或心肌梗死等心血管事件。
那么,这些“小人”都是如何煽风点火的呢?
①高血压。持续高压冲击损伤血管内皮和斑块表面,是斑块破裂的直接“推手”。
②高血脂。“皮薄大馅”(纤维帽薄,脂质池大)是易损斑块的重要特点,而血脂中“坏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是“馅料”(脂质池)的主要“原料”。
③高血糖。高血糖导致胰岛素效率下降(胰岛素抵抗),使肝脏误以为身体缺能量,过量生产并释放甘油三酯、“坏胆固醇”,从而引起代谢紊乱,升高LDL-C,增加血栓风险。
④吸烟。烟草中的毒素会损害血管内皮,明显加剧血管炎症。
还需要警惕的是,上述“小人”不是单打独斗,而是会自动“结盟”。危险因素叠加对于血管的伤害会呈倍数增长,起到1+1远大于2的效果。
赶走“煽风小人”,预防斑块“作怪”
总之,发现血管斑块,就应该同步检查血压、血糖、血脂等,一旦发现有危险因素存在,便应果断出击,争取“控场”:
首先,加固生活方式“防线”。规律作息、吃对食物、动起来、彻底戒烟(二手烟也躲开!)、严格限酒。
第二,积极寻求医疗“支援”:必要时及时就医,在医生指导下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该用药时就用药(降压药、降糖药、降脂药等)。
如此双管齐下,精准打击“三高”,才能最大程度降低血管斑块“作妖”的可能性,为您的心脑血管提供最有力的“保护伞”。
(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健康管理医学中心 刘雪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