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沈德良
七月酷暑,长沙县春华山村阡陌纵横的田埂上,一群身着校服的高中生正俯身记录秧苗长势。不远处的民宿院落里,另一组学生正与返乡创业青年交谈正欢,笔记本上是密密麻麻的访谈记录。这样的场景,正是湖南多所高中学生暑期实践的常态。
当全国政协委员王欢提出“把世界当成教科书”的教育理念时,湖湘大地的教育实践已悄然与之共振——他们以暑期调查为桥梁,将宏大的“德育”命题置于鲜活的社会肌理,引导学子们走进社区感触民生冷暖,体悟“兼济天下”的担当;深入田野见证乡土变迁,感知“忧乐天下”的情怀;探访历史对话文明根脉,涵养“家国天下”的胸襟。
课本从来只是认知世界的起点,而广阔天地才是永不闭合的教材。从孔子周游列国到徐霞客踏遍山川,数千年来,“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治学传统深植中华文脉。百余年前,青年毛泽东携友徒步游学,一把雨伞、一双草鞋走访湘中五县,将实践精神最终淬炼成认识中国的密钥。
而今,湖湘学子延续着知行合一的古老智慧:在浏阳花炮工坊,见证着化学方程式化作夜空绽放的璀璨;于湘西十八洞村,政治课本里“精准扶贫”的抽象词汇,显影为因地制宜、生机勃勃的文旅产业;汨罗江畔,楚辞篇章与龙舟号子交织成文明传承的交响。跳出课堂的实践场,抽象的概念在现实中五彩缤纷、落地生根。
社会调查,本身就是一堂“行走的思政课”。湖南积极探索实践育人新模式的实践,揭示着“立德树人”的时代密码——在知行合一中熔铸灵魂。社会这本“无字之书”的深刻教诲,课堂难以替代。当知识走出象牙塔,在现实中碰撞、检验、生长,其蕴含的价值才能真正融入血脉。湖南教育者以暑期调查为创新支点,撬动了“实践育人”的厚重篇章,这正是教育回归本真的可贵探索。
当教育真正以世界为教材,青春便在与时代的同频共振中形成了最深沉的回响。明德中学学生在调研日志中感慨:“十八洞村的嬗变让我们懂得,国家进步不是抽象概念,而是无数人具体的坚持。” 在湘阴古村,学生目睹村民将破败祖屋改造为精品民宿,方才理解“乡村振兴”是政策扶持与民间智慧的双向奔赴;热腾的生产车间,学生们具象化感悟几何公式从试卷走向零件设计,物理定律在机械传动中验证真谛。知识从静态符号升华为动态认知,实现“认知—实践—再认知”的螺旋上升。
“行之力则知愈进,知之深则行愈达。”那些来自现实深处的真实叩问与思索,将抽象的品德要求内化为可感可触的成长印记。湖南多所高中这份精心设计的暑期调查作业,让莘莘学子走出书本、迈入社会,于行走与思考中丈量着成长的责任,让思想塑造、价值引导融入莘莘学子的生命体验,印证着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实践沃土中的生机勃发。
“生活即教育,社会即课堂”。我们有充分的理由坚信,当千万青年既心怀“国之大者”,又脚踏坚实大地,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必将获得永不枯竭的青春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