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学习新思考丨AI时代未来大学的六大颠覆式变革
首页>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湖南> 要闻 > 正文

学习新思考丨AI时代未来大学的六大颠覆式变革

来源:学习强国2025-07-05 11:11

  当DeepSeek等大模型能解答90%的标准化知识问题,当生成式AI产出超越人类平均水平的论文,传统大学的知识权威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全球高校被迫重新定位价值:麦可思《2025高等教育趋势报告》揭示,翻译与基础编程岗位受AI冲击最甚,倒逼人才培养逻辑重构;牛津实验室的学者与硅谷工程师同时发现,曾经清晰的学科边界正在算法冲击下分崩离析。

  当知识获取的壁垒被AI彻底击碎,当学科边界在科技革命中不断溶解,当人文精神在技术理性浪潮中遭遇挑战,大学的根基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重构。这场变革不仅是教育方法的调整,更是对大学变革的重新叩问。

  一、教育本质从知识容器到思维孵化器的重构

  2025年6月23日,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建设工作推进会在广州召开。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怀进鹏强调:“推动高等教育从“知识传授”向“能力塑造”和“价值创造”转型。”当ChatGPT能在瞬间回答任何知识点,当算法能完美通过标准化考试,知识传授作为大学存在根基的时代正走向终结。

  教育本质的颠覆性变革,正在将大学从“知识容器”转变为“思维孵化器”。传统课堂中教师单向灌输、学生被动接收的模式,在AI时代显得如此苍白无力。真正的教育价值正在发生根本性转向:从记忆已知转向探索未知,从掌握信息转向创造洞见,从标准答案转向问题提出。

  这种转向要求大学重新定义其核心使命——培养人类区别于AI的本质能力。在人工智能时代,大学应培养“技术知识与数理逻辑、开放性与发散性思维、专业能力与执行力、团队合作与沟通、探索与思辨、创造与创新、习惯与心智、品德与态度、社会责任”(TOPTECHER)九种主要能力——这些人类独有的能力,才是未来教育的护城河。

  教育评价体系的变革浪潮同步涌动。很多国家教育主管部门正推动从“为考试而评估”转向“为学习而评估”,强调通过持续跟踪学习行为来指导教学;美国MTC素养评价模型已被400多所高中采用,并获得哈佛、斯坦福等顶尖高校认可,彻底颠覆了以分数为中心的传统评价体系。当知识的垄断地位被技术瓦解,大学教育的终极价值回归到唤醒生命潜能的本质。

  二、学科体系从壁垒森严到跨界融合的重构

  学科边界的消融正以惊人速度重构着大学的知识版图。教育部2025年最新批准的29个本科专业中,智能影像艺术、人工智能教育、戏剧科技应用等交叉学科赫然在列,彰显了学科融合的加速度。

  复旦大学大刀阔斧的学科重组更具象征意义——将工科拆分重组为6个创新学院,形成文理医工“四轮驱动”格局,打破了传统工科被框定在“应用”范畴的局限。更具颠覆性的是其新工科定位: “从0到10”的全链条创新,贯通基础研究与成果转化的断层。国内很多高校已将人工智能纳入必修课,湖南信息学院则提前布局、更进一步:在“1+X+N”人工智能通识课体系中(“1”为基础核心层、“X”为能力拓展层、“N”为实践赋能层),人工智能不仅是学习内容,更是重塑教育生态的基础设施。当AI持续冲击就业市场,这种教育转型为学生筑起抵御职业风险的护城河。

  文科在这场重组中经历着痛苦的蜕变。很多文科高校(包含“双一流”高校)招生比例在逐年下降,表面看是“文科的撤退”,实质却是文科从规模向质量的战略转型。“文科的重要性不取决于学生数量,而取决于质量。”当复旦大学文科教师占全校近四成时,唯有“做精”才能避免资源稀释,在技术主导的时代以思想深度取胜。

  学科交叉融合已成不可逆的全球趋势。截至2024年6月,中国已有239所高校开设了总计723个交叉学科,878个交叉学科学位授权点。在723个交叉学科中,人工智能是最热门的交叉学科,共有27所高校“抢滩”开设。这种融合不是简单的知识叠加,而像不同物种的共生进化,创造出全新的知识生命形态。

  三、从标准化到超个性化学习模式重构

  AI驱动下的学习革命正瓦解着工业革命遗留的标准化教育生产线。个性化学习系统通过认知诊断与路径规划,正在解构“一个尺寸适合所有”的传统课堂模式。

  学习时空的边界在技术赋能下彻底消融。项目式学习正在重塑教育的DNA。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的智慧教室里,土木工程专业学生为虚拟城市设计可持续能源系统,需综合运用流体力学、材料科学、城市规划甚至行为经济学知识。项目的完成不是终点,而是激发持续探索的起点。很多高校 “未来机器人”“机器人工程”等专业课程彻底打破学科界限。学生以设计智能机器人为目标,串联起电子电路、传动控制、数据处理等跨领域知识。教师角色转变为“创新的启迪者”,学生在真实问题中构建知识体系。诺贝尔奖得主卡尼曼在《思考,快与慢》中强调:“人类大脑的慢思考系统需要在复杂现实问题中得到锻炼”。这正是项目式学习的核心价值,即培养应对不确定性的能力。

  这种重构带来更深层的认知革命——从技能训练转向生命力觉醒。芬兰教育改革的成功印证了这种可能:取消标准化考试,采用现象教学法,让孩子们在模拟联合国会议中学习国际政治,在生态农场研究可持续发展。国内新建的新型研究型大学(例如福建福耀科技大学)都把生师比定在5:1,也是为了适应人工智能时代个性化学习模式的需求。可以预见,教师投入在学生身上的时间长度决定了学生成长的增量,人工智能与教育的融合深度决定了学生个性化成长的质量。

  四、教师角色从知识权威到成长导师的重构

  教师角色的裂变是这场教育革命中最疼痛的蜕变。当AI承担知识传授、个性化辅导等工具性职能,人类教师的核心价值必须转向技术不可替代的情感与创造力领域。AI教师可通过数据分析精准定位知识的漏洞,而人类教师则通过情感互动帮助学生建立学习信心。

  师资管理制度的同步变革加剧了这一重构进程。高校教师的“铁饭碗”被彻底打破,“预聘-长聘”制成为主流,员额制、周转编制池等新型编制不断涌现。“准聘-长聘”制改革破解了高校教师“非升即走”导致的内卷与长聘后可能躺平的双重困境,将“留”与“升”进行了“归一”,通过动态激励促使教师持续成长。

  AI时代的教学将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注重思维模式、情感、价值观、素养等隐性知识的习得与传授,以及对教育管理者、教师和学生高阶能力的发展。人工智能时代,教师的职能可分名三个层次:传道、授课、解惑(“教者”);激发,唤醒,点燃(“育者”);构建,组织,引导(“智者”)。教师将从知识传授者逐步转变为学习情景的构建者、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学生成长的引导者。当学科设置只为满足教师工作量,当课程设计以教师而非学生为中心,大学便背离了其本质使命。

  未来教师的真正价值,在于成为学生精神成长的灵魂导师——在技术洪流中守护人文火种,在知识碎片中编织意义之网,在算法支配下唤醒批判意识。教师存在的终极意义,不再是填满容器,而是点燃火焰、知识探索、能力建设、人格塑造。

  就业市场 唯学历能力为王的重构

  曾几何时,一份金光闪闪的名校文凭几乎是通往理想职场的唯一通行证。然而人工智能时代正以不可阻挡的浪潮,将就业市场从“唯学历论”的单一高台推下,迫使其在更广阔、更坚实的能力土壤上重构。过往人才评价机制中,学历被视作知识储备与学习能力的最直观证明,成为企业筛选人才时成本最低的尺子。然而人工智能技术正以惊人的效率完成着诸多知识密集型任务,甚至在某些领域展现出超越人类的精准与速度。昔日引以为傲的学历“硬通货”光环,在人工智能高效处理海量知识数据的现实下正逐渐褪色。当ChatGPT等模型能轻松撰写专业报告、解答复杂问题之时,仅仅依靠学历背书的知识存量,其价值已悄然缩水。

  在知识之外,能力正重新定义职场价值:面对复杂问题时的批判性思考与创新解法;在模糊地带做出符合伦理的精准判断;有效沟通协作、激发团队智慧;快速学习新工具与新领域知识的“学习敏捷性”——这些无法被算法轻易模仿或替代的深层能力,正成为人才竞争的核心壁垒。企业亦在实践层面积极转身,招聘中更看重项目经验、实际作品和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国内外很多科技巨头早已明确表示不再将学历作为某些职位的硬性要求,而更关注求职者能展现出的实际技能与成长潜力。

  面对这场重构,个体必须放下对“一纸文凭定终身”的执念,投身于持续学习与能力淬炼的终身事业。拥抱微学历、微专业、短期项目、跨领域实践等灵活多元、能力导向的学习形式,在真实挑战中打磨那些人工智能难以企及的综合素养。在人工智能的映照下,学历作为单一尺度的时代正缓缓落幕。当就业市场开始向能力为王重构,这何尝不是一次向人本身价值的真正回归?唯有告别虚浮的光环,将目光投向那真正支撑我们创造价值的核心能力,才能在智能浪潮中行稳致远。

  、社会分工从专业分割专业融合的重构

  工业时代精心构筑的专业壁垒,正在人工智能的浪潮下加速溶解,传统专业分隔的根基正在动摇。一是知识垄断的瓦解。过去需要多年专业训练才能掌握的核心知识与技能,如今正被AI工具“一键化”,专业知识的获取门槛正被技术力量大幅削平;二是任务颗粒度的细化与重组。AI擅长处理标准化、重复性的子任务。它将传统职业分解为更细小的“技能单元”,并重新组合;三是跨界融合成为常态。复杂问题的解决越来越需要融合多领域知识,专业间的藩篱在融合需求下日益模糊。

  同时,AI驱动下的“去专业化”正在重构。一是“通才+AI”崛起。核心能力从“掌握单一领域深度知识”转向“有效利用AI工具解决跨领域问题”。能够精准定义问题、选择合适AI工具、解读结果并创造性应用的综合型人才(通才),其价值日益凸显;二是技能组合重于固定职位。个体不再被单一职位定义,而是以动态的“技能组合”参与项目。AI平台高效匹配任务需求与个体技能,工作形态趋向于项目制、零工化和自由职业,固定岗位的边界日益模糊;三是人机协作的新范式。工作场景从“人执行专业任务”转变为“人驾驭AI协同工作”。医生与AI诊断系统协作决策,工程师指导AI进行仿真优化,教师利用AI进行个性化教学辅助。人的核心价值凸显于“战略思考、伦理判断、情感沟通。”

  可见,劳动者面临持续学习、快速适应新工具和掌握跨领域思维的压力,教育体系亟需从培养“专才”转向培养“AI时代的通才”。人工智能驱动的去专业化,并非专业知识的消亡,而是其获取与应用方式的革命性变革。它打破了工业时代固化的分工牢笼,释放出个体更广阔的能力潜能。

  在AI时代,大学正用主动变革回应时代需求,回归高等教育的本质。以上场景拼接成的未来大学图景,已不再是科幻电影的想象,而是未来大学内涵的新范式。

  (作者张福利系湖南信息学院党委副书记、校长,二级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民建中央科教委员会副主任,诺奖人机交互研究中心主任。)

[ 责编:王蕾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习近平会见冰岛总统托马斯多蒂尔

  • 【理响中国】开大门走大路,发展自己惠及他人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经过不懈努力,中国以占世界9%的耕地、6%的淡水资源,养育了世界近1/5的人口,这本身就是对世界粮食安全的巨大贡献。钱毅介绍,目前,我国已经建成粮食储运等5个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基地,26个部级粮食技术创新中心和重点实验室,以及百余个地方研发创新平台。
2025-10-15 10:49
外交部发言人林剑14日表示,中国机器人正展现出广阔应用前景,逐步从实验室走进工厂生产线和各国百姓家。林剑介绍,国际机器人联合会此前发布的《2025年世界机器人报告》显示,2024年中国在役工业机器人存量突破200万台,居全球首位。
2025-10-15 10:45
约两年前,谷歌旗下深度思维公司宣布,借深度学习技术发现220万种新型晶体材料。科学家期待借助AI,设计出可规模化生产、真正影响日常生活的先进材料,让AI在材料科学领域的价值真正落地。
2025-10-15 10:44
盼望北极熊出现,是中国第15次北冰洋科学考察队队员进入北极圈后的心愿。午后,按照防熊预案部署,考察队决定使用直升机对其驱离,以保证冰面作业人员安全,快速完成冰上作业任务。
2025-10-15 10:40
数据显示,截至去年底,已有超6000台无人配送车投入规模化应用,为100多个细分场景用户交付上亿件订单。随着智能技术与现代物流深度融合,在城乡经济循环中,无人配送车有了更多打开方式。
2025-10-15 10:20
不久前的国庆中秋假期,人形机器人俨然成为多地商场、工厂、医院甚至众多家庭的“明星”。这款名为Galbot的人形机器人来自银河通用,已正式“入职”该智慧工厂,承担自动质检、零部件分拣与搬运等复杂任务。
2025-10-14 09:57
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印发了《云计算综合标准化体系建设指南(2025版)》(以下简称《指南》)。
2025-10-14 09:56
最长主跨跨径、最高主塔塔高、最大锚碇基础、最大主缆规模、最多车道数量……狮子洋大桥集齐了双层悬索桥的多个世界第一。
2025-10-14 09:55
13日18时00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将试验三十一号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2025-10-14 09:53
日前从2025龙骨坡遗址学术研讨会获悉,龙骨坡遗址第5轮发掘获得的粪化石中,有几枚被确认为剑齿虎粪化石。
2025-10-14 09:51
十多位国内外医学“大咖”在接受“新华深读”栏目采访时表示:结节检出率升高,核心原因是检查设备精度的显著提升,让过去难以发现的微小结节“无所遁形”。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进步和体检普及度的提升,甲状腺、乳腺及肺结节的检出率呈上升趋势。
2025-10-13 10:26
现有将聚合物转化为金属或陶瓷的技术,往往会导致材料多孔、强度不足,而且部件会出现严重收缩,导致变形。这种3D打印工艺实现了从“制造零件”到“生长功能”的跨越,有望为航空航天、生物医疗、机器人等领域带来新的变革。
2025-10-13 10:24
一个国际科研团队在9日出版的《天体物理学杂志》上发表研究称,他们首次拍摄到两个黑洞相互环绕运行的无线电影像。由芬兰图尔库大学天文学家领衔的研究团队,瞄准一个异常明亮的星系核心中心区域名为OJ287的类星体,成功拍摄到其中两个黑洞相互绕行的珍贵画面。
2025-10-13 10:23
作为深远海风电产业链的“链主”企业,运达能源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运达能源科技集团”)见证并引领了中国风电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全过程。2024年,中国风电新增装机容量达79.8GW,占全球新增装机总量的68.2%,这意味着,全球每新增3台风机,就有近2台落地中国。
2025-10-13 10:22
10月14日,一场赏心悦目的木星伴月将在凌晨上演,为初秋天宇增添一抹诗意。木星是一颗气态行星,也是太阳系中个头最大的行星,虽然距离地球比较远,但由于个头大,从地球上看起来非常明亮。
2025-10-13 10:19
团队进一步提出了跨平台系统设计方法论,包含二维-CMOS电路协同设计、二维-CMOS跨平台接口设计等,并将这一系统集成框架命名为“长缨(CY-01)”架构。据了解,团队下一步计划建立实验基地,与相关机构合作,建立自主主导的工程化项目,并计划用3至5年时间将项目集成到兆量级水平。
2025-10-13 10:18
日前,位于浙江杭州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超重力离心模拟与实验装置的核心设备正式启用。
2025-10-11 09:44
近日,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与国际合作团队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地球科学》发表论文指出,海洋硫酸盐浓度的变化能够改变甲烷的消耗方式。
2025-10-11 09:43
著名科幻作家刘慈欣在小说《诗云》中曾描写过“微型白洞”,让很多人浮想联翩。有趣的是,白洞和黑洞在数学上是同一个“解”——它们的质量、角动量、电荷都相同,唯一的区别是时间反了过来。
2025-10-11 09:40
“金钉子”是定义和区别全球不同年代所形成的地层的“锚点”,用来划分全球地质年代界线。
2025-10-11 09:38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