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的《革命诗画》
近日读到湖南美术出版社2021年出版的《革命诗画》一书,该书由陈晋主编、周爱民任执行主编。该书精选了一百首革命烈士诗歌与一百幅革命木刻版画,诗画交融,以独特的艺术语言再现了峥嵘岁月的历史现场。作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主题出版物,其策划立意深远。时隔三年重读,书中澎湃的诗情与遒劲的画意仍令人震撼。
书中的革命烈士诗歌部分收录了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等开国元勋,彭德怀、刘伯承、贺龙等将帅,以及蔡和森、瞿秋白、李大钊等革命烈士的代表诗作,每人精选一篇。这些诗篇既包含革命历史现场的即时抒怀,如毛泽东1935年创作的《七律·长征》生动展现了红军克服长征艰难险阻的革命豪情;也蕴含对峥嵘岁月的深情追忆,如聂荣臻1985年所作的《忆平型关大捷》体现了老一辈革命家矢志报国的战斗情怀。这些作品共同构建了中国马克思主义者独特的诗性精神谱系和特有的革命浪漫主义精神气质。同时,书中木刻版画部分收录了力群、古元、江丰、彦涵、胡一川、李桦、王琦、李少言等新兴木刻代表画家的经典作品。这些作品以黑白木刻为主(兼有少量套色木刻),以鲜明的黑白对比和遒劲的刀法,既塑造了革命领袖的传神肖像,又刻画出烽火岁月的战斗场景,还容纳了新中国建设的时代画卷,由此展现了百年中国革命的恢弘视觉史诗。
值得一提的是,本书后记特别介绍了木刻版画部分收录了古元先生珍藏的五幅20世纪40至50年代“佚名”革命版画。这些鲜为人知的延安时期作品,虽创作者已不可考,但其精湛的刀法与饱满的革命激情,堪称延安木刻艺术的典范之作。这些珍贵图像的增补,不仅丰富了本书的视觉文献价值,更让读者得以窥见那个特殊年代集体创作的艺术风貌。
“佚名”革命版画
当这些豪情万丈的烈士诗篇与充满革命激情的版画并置时,形成了“诗画互文”的独特艺术效果——诗歌赋予版画以精神内核,版画则为诗歌提供了视觉注脚,二者共同构建起中国革命历史的立体叙事。如配合毛泽东诗歌《七律·长征》,书中编排了力群1941年的木刻肖像画《毛泽东像》,该作品是力群到延安后最早的创作之一,也是刻画毛泽东肖像最早的作品之一。力群在自传中谈到,该作品刻出后曾于当年夏送给毛主席,毛主席收到作品后还特别向他致谢。作品所刻画领袖昂首远眺的神态,正与《七律·长征》的革命豪情相得益彰。再如配合聂荣臻诗歌《忆平型关大捷》,书中编排了范云1944年创作的木刻《大战平型关》,该作品是刻画“平型关大捷”最早的作品之一。作品所刻画的激烈伏击战斗场景,正为聂荣臻的诗作提供了生动的视觉诠释。
力群1941年的木刻肖像画《毛泽东像》
本书所采用的“诗画结合”形式,不仅是一种新颖的编排形式,而且与中国革命艺术传统紧密相连。这一传统至少可以追溯至20世纪50年代,在毛泽东“革命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相结合”文艺思想指导下,傅抱石、关山月等画家开创了“毛泽东诗意山水”创作新范式,其代表作《江山如此多娇》(1959)成为新中国美术的经典。若继续溯源,这种编排形式还与中华传统文人画的“诗书画印”一体传统遥相呼应——从元代王冕《墨梅图》到明清文人画,诗画交融始终是中国艺术的重要特征。可以说,该书独特的编排方式,既延续了革命美术的创新路径,又彰显了东方美学的独特韵味。
本书所精选的百幅木刻版画是中国新兴版画运动的杰出代表。鲁迅先生在倡导中国新兴版画运动之初就曾明确指出:“当革命时,版画之用最广,虽极匆忙,顷刻能办。”中国新兴版画运动自诞生之日起,始终坚持以刀为笔、以木为纸,坚持与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紧密相关,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命运血肉相连,历经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以及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本书对于木刻艺术的特别关注,不仅彰显了其在中国革命文艺中的核心位置,更揭示了其与中国革命进程的深刻内在联系。
概言之,本书以“诗魂画境”的独特美学建构,既是对革命历史的深情回望,又以艺术化的表达为百年革命精神谱系注入了崭新的时代内涵。相信《革命诗画》一书以其深刻的思想意蕴与艺术感染力,必将赢得广大读者的持久关注与青睐。
(作者:郝斌,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