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张福利
2025年全国两会正在召开,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释放了很多“新信号”,“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已经成为AI时代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内涵、新任务和新要求。目前,人工智能已经成为推动全球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力量,人工智能的发展不仅改变了产业结构,同时也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外延与内涵提出了新的要求,并进一步推动着教育新生态的重构,高等教育正在加速从数字化转型阶段进入智慧教育阶段,迎来了“智慧教育元年”“人工智能应用元年”。人工智能时代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如何实现守正与创新?本文总结了诺奖人机交互研究中心(机构设置在湖南信息学院)的研究成果,以期为人工智能时代高等教育发展趋势提供研究基础与参考。
一、我国高等教育的“守正”
教育兴则国兴,教育强则国强。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看,任何国家、任何社会,其维护政治统治、维系社会稳定的基本途径无一不是通过教育”。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民盟、民进、教育界委员时强调:“教育,不能把最基本的丢掉”。教育的“政治属性”,是教育强国的首要属性,突出表现是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教育的“人民属性”,是教育强国的价值导向,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教育的“战略属性”,是教育强国的核心使命,突出表现是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化改革,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教育的三个属性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根本遵循。
二、学习模式的“守正”与“创新”
世界高等教育已经从知识逻辑向工程逻辑和应用逻辑在转化,“AI+教育”已经成为颠覆高校人才培养内涵发展的重要机遇,AI的应用不仅能改变了传统的学习方法和手段,更重要的是它们正在重构我们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方式。通过智能教学系统和虚拟助教不仅能够帮助学生重塑学习体验,激发学习兴趣和动力,AI同时能够根据学生的学习行为、学习进度提供个性化的学习建议和即时反馈,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因材施教”。AI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建立更加全面、系统的知识体系,打破学习的知识壁垒,还可以帮助学生将不同学科的知识进行交叉融合,虚拟仿真、数字孪生、增强现实等使得实践、应用、创新“三位一体”深度融合成为可能。同时,学生和老师相关学习和应用的反馈将进一步使得AI得以优化和升级,这种双向赋能不仅为我们提供了智能、有趣、高效的学习环境,更能推动教育创新与变革。可以预测,未来高校核心竞争优势是“AI+教育”,“AI+教育”融合深度决定了教学改革的力度。
三、教师的“守正”与“创新”
AI时代,教师的职责从“1.0”的 “教者”:传道、授业、解惑,“2.0”的“育者”:激发、唤醒、点燃,到了“3.0”的“智者”:构建、组织和引导,教师未来将从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习情景的构建者、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学生成长的引导者。这一阶段的教师被赋予了更为复杂且多元化的任务——成为一名合格的“智者”,即人工智能的使用者、传授者和研究者。教师的“教”被重新定义,教学将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注重思维模式、情感、价值观、素养等隐性知识的习得与传授。由于个体差异、成长环境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学生在身体素质、天赋性格、学业基础等方面均展现出不同程度的差异。AI时代“增量教育”可能被重新定义,增量教育即是在学生原有基础上,通过接受差异化教育而获得的超出预期的成长与进步。
四、人才培养模式的“守正”与“创新”
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总趋势是应用情景、跨学科、复合型、创新性、AI+教育。AI时代的人才不仅需要具备跨学科、复合型知识,更加需要具备创新性、社会情感等无法被机器取代的高阶思维和关键能力,从而抵御人工智能对人才评价及就业的冲击。因此,高校人才培养必须突破时空壁垒,突破学科壁垒,注重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创新思维、批判性思维,注重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和跨学科合作能力的培养。未来每个人都能拥有独特的“数字人”,每个学生都能拥有自己的“数字人教师”,“数字人+自然人”双师协同教学局面已经逐渐实现。另外,人工智能的应用将突破传统的校园与企业的界限,建立起开放式、共享式、共创式的学习环境,教育教学将更加贴近企业实际需求和产业行业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力将得到有效激发。
五、人才培养要素的“守正”与“创新”
传统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往往侧重于“知识、能力和素质”三要素,但在人工智能时代,这些要素的内涵和外延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就业岗位正逐年发生新变化,人才培养也逐步演变为“知识探索、能力建设和人格塑造”新的三要素。在人工智能时代,信息的平权化、便利化、私域化特点,促进了知识的可迁移性、可迭代性和可升维性,高等教育由教师为主导的知识传授体系逐渐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能力构建体系。随着人工智能对传统职业技能的冲击,能力建设成为人才培养的关键,高等教育必须更加注重学生跨学科问题解决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跨文化交流能力、创新创业能力等综合能力的建设,以确保学生能够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不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保持竞争力和适应性。在人工智能技术的冲击下,人类社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技术的快速发展也会带来一些伦理和社会问题,因此,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和社会责任感显得尤为重要。
六、教育评价方法的“守正”与“创新”
人工智能时代,教育的“评”由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教育评价将更加注重多元化评价、过程性评价和质性评价。人工智能的发展使得教育评价不单单是散点式的成绩记录,全景式的数据采集使得教育评价更加智能,通过学生的学业预警、个性化发展规划、能力成长引导、精准就业对接,强化过程评价,使得评价更具诊断性、动态性;评价主体也由单一级转向多元主体。人工智能使得学生、家长以及社会各个不同层面利益主体参与评价成为可能,实现了多元主体的有效互动;评价内容也将从单纯的学业成绩判断转变为更为多元的学习成效、情感价值观等质性评价,将更加关注个体差异,强调个性化和适应性学习,通过优化增值评价,关注学生内生动力,强调进步和“增值”。虽然人工智能从评价主体、方式、内容等方面对教育产生影响,但是评价的核心目标和价值导向不会改变,教育仍然需要通过更为科学、客观的评价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综上,高等教育发展需要遵循其内在规律,需要“守正”也需要“创新”,但是可以预见的是,“AI+教育”将是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及提升高等教育核心竞争力的“金钥匙”。
(作者张福利系湖南信息学院校长,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民建中央科教委员会副主任,诺奖人机交互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