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湖南邵东:人才“引育用留” 激活高质量发展“源头活水”
首页>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湖南> 要闻 > 正文

湖南邵东:人才“引育用留” 激活高质量发展“源头活水”

来源:人民网-湖南频道2024-09-15 11:23

邵东市九六智慧农业海鱼养殖基地,刘黎(右一)在现场教学海鱼养殖。刘海 摄

  邵东市九六智慧农业海鱼养殖基地,刘黎(右一)在现场教学海鱼养殖。刘海 摄

  100192,这是湖南省邵东市统计的当前各类人才资源总量,较去年同期增长9.83%。“人才”二字,寥寥五笔,却是创新之核、发展之要,也是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引擎和第一资源。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近年来,邵东市强化育才强才、“筑巢引凤”举措,“全链条”夯实高质量发展人才支撑,树立“才聚邵东·智引未来”品牌。

  创新赋能,0.1到0.015的蜕变

  9月3日,走进邵东打火机龙头企业——湖南东亿电气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东亿电气)的生产车间,自动化生产线上机器轰鸣。“刚来邵东的时候,工厂像个集市,角落都坐满了人,每天2000人只能生产150万只打火机,供不应求。”东亿电气副总经理白家宝介绍。

  作为享誉全球的打火机制造巨头,东亿电气现今汇聚了4500多名工人、全自动化生产线370条,日产超1200万只打火机。而在最初,日产量仅勉强达到百万级别。“当时,尽管工人的月薪从最初的1000多元陆续提升至4000元,甚至更高,但是专业型人才还是非常少,招工也越来越难。”白家宝回忆。

  人工成本之困,成为邵东打火机产业转型升级的“紧箍咒”。

  “企业要转型升级,最不可缺的就是人才!”东亿电气董事长陈书奇说。

  白家宝大学毕业后一直在浙江从事打火机行业,是陈书奇在浙江发现的科研人才。经过多次邀约,白家宝于2013年从浙江义乌来到东亿电气,引领研发团队深耕技术创新。东亿电气陆续投入数千万元用于研发和更新自动化设备。设备更新换代后效率显著提升,产能增加了40%,生产打火机人力成本从0.1元降至0.015元。产量从日产150万只打火机,发展到了全自动化生产线日产1200万只。

  “刚来邵东时,园区仅有厂房30多栋,如今有一百多栋厂房了。”白家宝感慨万千,“现在我们二期项目正在开建,准备打造高端打火机生产车间,在巩固中低端市场的同时往国际中高端市场进军。”

  欧美地区是邵东打火机出口的主要市场,对打火机火焰标准严格。少量不达标可能导致整批退货。为此,东亿电气在不断加大研发力度的同时,设立相关检验车间,招募了35名专职员工,每天负责逐一检测,以确保产品符合欧美市场的要求。

  白家宝表示:“如今,只需少数验火巡检人员就能完成以往需35人完成的工作量。这得益于‘邵智院’成功研发气量自适应调节与火焰智能检测技术,解决了企业长期面临的火焰高度不稳定的技术瓶颈。”

  据悉,2017年邵东投资2亿元成立“邵智院”,是全省首家智能研究院,作为智能制造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和新型研发机构,为邵东传统产业“智慧赋能”。“目前,邵东十余家打火机龙头企业完成自动化改造。”邵东市委宣传部部长罗莉介绍。近年来,邵东智能制造技术研究院积极对接高校资源,柔性引进院士专家等高精尖人才83名,孵化和培育科技型企业36家,研发智能装备和软件系统50余台套,申请国家专利500余项,成功创建了国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5个国家级平台,对接企业形成32个“一企业一博士”技术协同攻关项目。

  事业发展,要在创新;创新之道,唯在得人。15年间,邵东仅打火机行业,就实现占据全球总产量超70%。其背后是引进科技人才、坚持自主研发、实施“机器换人”等智能化改造,绘就一幅打造科技人才“主战场”的壮丽画卷。

  智慧农业,提质乡村经济

  邵东市周官桥乡联合村内,一座新型农庄引人侧目。9月4日,该农庄主人刘黎正在村内照常检查水产设备。

  出生于1988年的刘黎,大学毕业后从事国际贸易和进口直营店生意,事业风生水起。“2017我回邵东过年的时候得知,我母亲与朋友在村里承包了33.33公顷土地打算发展农业,却因为合作伙伴退出作罢,我心里就产生不能让妈妈付出的心血白流的念头,默默准备回乡创业。”刘黎笑着说,“2018年,邵东出台鼓励本土人才回流的相关政策,我立马带着前期调研的现代化农场运营资料回家,踏上探索智慧农业新模式的征程。”

  回乡做什么?“邵东缺水,邵东百姓吃鱼基本靠外地供应,我想让家乡百姓吃上本地鱼,水产养殖是一个很好的农业发展方向,而联合村不管是从地理位置还是自然条件来说,都是一个得天独厚的‘水产基地’呀!”刘黎说。

  于是刘黎接手了母亲投资的30多公顷土地,打造了十几口大型鱼塘,开始发展水产养殖。“一开始我凭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劲头,满腔热情准备大干一场,但由于缺乏经验,鱼苗频繁患病,几个月后所投鱼苗所剩无几,我开始焦虑失眠。”刘黎苦笑道。

  这一挫折让刘黎意识到,农业的发展不能仅凭一腔热情,更需要扎实的专业知识支撑。“那时候她白天拜访行业专家,晚上埋头书海;同时与华南理工大学、省农科院等科研机构建立了紧密的联系,并聘请了多位专家作为技术顾问,天天往外面跑,整个人晒得黝黑黝黑的。”刘黎爱人回忆。

  经过一段时间的刻苦学习和实践探索,刘黎逐渐掌握了各种鱼类的科学养殖方法,使得鱼苗的成活率从原来的不足70%提升至95%以上;鱼类养殖密度的提升让出厂量也大幅提升。“水产养殖的成功,又提升了我创业决心,目前我们村的养殖基地已陆续引进海鱼养殖。”刘黎说。

  作为邵东本土人才的典型,刘黎创办的九六智慧农业公司近几年发展迅速,陆续建成智慧化菜园、特色果蔬、智慧渔业基地,并取得省级四星级农庄、国家级健康水产养殖基地等营运资质。“当时除了我自己摸索,乡镇党委解决了我用地协调问题;邵东市委、市政府搭建了专业的服务平台,多次推荐我去高校学习培训,扩充我的专业知识储备,给了我很大的信心。”

  农庄吸纳超40位附近居民的工作队伍。“以前我的家庭收入都来自于务农,年收入不高,多亏了刘总,我现在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收入比以前多得多了。”九六农庄员工李林军说。

  与此同时,农庄协助近百名农户利用直播平台销售农产品。积极与周边村集体经济合作,引入实体农业项目,加强村集体经济与农户联动,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我深知智慧农业是农业振兴关键。未来,我将与其他本土人才携手,肩负助力乡村振兴的使命,共同建设家乡。”刘黎满怀信心地说。

  聚贤如沙堆,事业势如潮。据了解,邵东市委、市政府立足民营经济发达、邵东籍各类人才资源丰富的优势,实行党委联系服务专家人才制度,引领1.5万人返乡创业,创办各类经营主体1.4万家,带动就业10万人,认领项目6200余个,投入资金112亿元,推动邵东提质乡村经济,不仅为邵东的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更为广大返乡人才提供了实现梦想的舞台。

  老骥伏枥,推动科技惠民

  “我是个闲不住的人,活到老,学习钻研到老,广推农技服务到老!”邵东市农业农村局退休干部总支部办公室内,67岁的邓如新激动地说。

  邓如新是邵东农业农村局高级农艺师,退休后,加入邵东市农业农村局退休干部总支部。邓如新提出的清沟沥水、重施有机肥与“预防病虫害”策略,帮助了许许多多的农户。

  “邓如新同志是我们西洋江村蔬菜种植基地8人组‘科技特派员’团队中的一员,负责基地蔬菜种植的技术指导。”邵东市农业农村局退休干部总支部书记龙如海介绍道。

  据了解,西洋江村蔬菜种植基地位于邵东市牛马司镇,是邵东市农业农村局退休干部总支部“三扶两创”示范创建基地,也是青年农民创业基地,占地面积超过133.3公顷。

  “银龄”专家,教授青年农户“一技之长”。

  “我们农业农村局退休干部党总支是一支文化水平高,专业技术强的退休干部队伍。”67岁的龙如高介绍。“举办集中学习农业种养技术培训班,能快速让青年农户掌握农业生产技能,同时组织农业技术能人帮扶农村青年创业,用技术支撑青年种植致富。”

  近年来,邵东市农业农村局退休老干部总支部在西洋江村蔬菜种植基地建立了技术服务员阳光台,每周一、周五为现场技术指导日,星期三为技术咨询日。该基地目前技术服务面积达359公顷,其中水稻146公顷、蔬菜190公顷、水果24公顷。同时,覆盖2个猪、鸡养殖场,生猪年出栏4.5至5万头,养鸡4.5至5.2万羽。

  “自从农业农村局的退休专家来了,我种的蔬菜丰产了,钱袋子也鼓起来,真的很感谢他们。”该基地的年轻种植户唐林辉说。

  目前,该退休总支科技服务的企业有6家。“我们在西洋江村开展科技志愿服务,邵东市委、市政府陆续为我们团队解决了工作经费10多万元。”龙如高说。“只要身体允许,我就会一直坚持下去。”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汇聚“银发”智慧与力量的创新助农正蓬勃开展,为助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鲜活范例与崭新路径。(邓朝霞蒋易薇 邓星照 禹钧)

东亿电气副总经理白家宝(右)正在指导员工调试设备。邓朝霞 摄

  东亿电气副总经理白家宝(右)正在指导员工调试设备。邓朝霞 摄

[ 责编:董大正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中波建交75周年音乐会顺利举行

  • 港澳青少年走进广州军营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主题为“气候变化与农食系统转型”
2024-09-20 13:00
从1994年北斗系统工程立项至今的30年间,几代北斗人栉风沐雨、接续奋斗,坚持自主创新、分步建设、渐进发展,走出一条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从有源到无源、从区域到全球的中国特色卫星导航系统建设道路,为更好服务全球、造福人类贡献了中国智慧和力量。
2024-09-20 10:13
金秋九月,丰收的喜悦洋溢在田间地头。无人机、无人驾驶、云计算等“技术活儿”正在神州大地上描绘着一幅绚丽多彩的“现代耕耘图”,让大国粮仓更丰盈。
2024-09-20 10:09
9月19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了新中国75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十四。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从理论到实践都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
2024-09-20 10:06
多模态地理科学大模型“坤元19日正式发布,这是全球首个多模态地理科学大模型,由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联合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等单位共同研发。
2024-09-20 10:05
卡塔尔威尔康奈尔医学院科学家通过分析391名志愿者的血液、尿液和唾液样本中的数千种分子,绘制出人体及其复杂生理过程的分子图。
2024-09-19 09:43
(记者付丽丽)世界气象组织(WMO)近日发布的最新通报显示,今年9月至11月出现拉尼娜现象的概率为55%,而今年10月至明年2月出现拉尼娜现象的可能性会增加至60%,厄尔尼诺现象在此期间再次发展的概率微乎其微。
2024-09-19 09:43
在中国加入国际原子能机构40周年之际,我国决定面向世界各国开放12个核科研设施和实验平台。
2024-09-19 09:35
我国目前海拔最高的人工影响天气观测平台——中昆仑山顶人工影响天气云水资源综合观测系统平台日前已完成验收,正式投入使用。
2024-09-19 03:35
日前,清华大学戴琼海团队在《细胞》上发表最新工作成果,宣布新一代介观活体显微仪器RUSH3D系统的问世。
2024-09-19 03:35
中央宣传部日前追授杨士莪同志“时代楷模”称号,集中宣传了他的先进事迹。 “时代楷模”发布仪式上,宣读了《中共中央宣传部关于追授杨士莪同志“时代楷模”称号的决定》,播放了反映他先进事迹的短片。
2024-09-20 10:07
将为我国下一代星地海量数据传输体系规划和我国新一代卫星地面站网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2024-09-18 18:36
9月上中旬,本报派出多路记者参与“铸牢共同体 中华一家亲”主题宣传“雪域高原焕新貌”调研采访活动,记录下青藏高原生态保护的西藏实践。
2024-09-18 03:15
“水库总库容22.49亿立方米,相当于360个西湖。”站在160多米高的大坝上,中核集团新华发电新疆叶河公司副总经理、总工程师孟涛一脸自豪。
2024-09-18 02:55
记者从中国气象局获悉:中国气象局能源气象重点开放实验室已于近日正式启动。实验室依托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中国华能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三家单位组建,并设有学术委员会。
2024-09-18 09:59
眼下,在红河哈尼梯田元阳核心区的阿者科村,梯田即将迎来收割,不时能听到村民们在家里磨镰刀的声音。梯田红米、稻田鱼、鸭蛋等当地绿色特优产品知名度、美誉度不断提高,产业的发展让世界遗产品牌惠及当地群众。
2024-09-18 09:54
一项新研究称,海洋鱼类的灭绝风险远高于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的初步估计,从2.5%增加到12.7%。法国蒙彼利埃海洋生物多样性、开发和保护部门研究人员称,IUCN撰写的《濒危物种红色名录》覆盖了超15万个物种,指导全球各地保护最受威胁的物种。
2024-09-18 09:52
记者17日从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了解到,该台恒星物理研究团组和天文技术实验室近期基于机器学习,合作开发了快速计算恒星—行星系统潮汐演化的方法。
2024-09-18 09:34
在知识产权保护的基础上,发展中部地区地理标志特色产业,对于促进当地乡村全面振兴,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
2024-09-14 09:43
据《全国科技小院发展报告(2024)》显示,自2009年第一个科技小院成立以来,科技小院数量快速增长、参与主体愈加丰富,目前全国已建成1800多个科技小院,157个研究生培养单位参与其中,参与专家达2700余名、入驻研究生1万余名。科技小院发展模式日益成熟,成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组织力量。
2024-09-14 09:42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