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湘派电视理论片《当马克思遇见孔夫子》9日上档!
首页>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湖南> 要闻 > 正文

湘派电视理论片《当马克思遇见孔夫子》9日上档!

来源:红网时刻2023-10-10 09:34

  ——湘派电视理论片《当马克思遇见孔夫子》上档湖南卫视、芒果TV、风芒

  10月7日至8日,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在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9日,一档名为《当马克思遇见孔夫子》的理论片接档《中国》,登陆湖南卫视。节目通过聚焦“第二个结合”的核心内涵和重大意义,阐释传播习近平文化思想。

湘派电视理论片《当马克思遇见孔夫子》9日上档!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是湘派电视理论片《当马克思遇见孔夫子》第一幕中,马克思先生走进岳麓书院与孔夫子见面的场景。而这一幕,其实最早出自郭沫若先生发表于1925年的著名小品文《马克思进文庙》。郭沫若先生以通俗浪漫的笔触,描写了马克思走进文庙与孔子对话的场景,两人在对谈中,各自阐述了双方的同与不同,发出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契相合的先声。

  2023年6月2号,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时指出:“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

  湘派电视理论片《当马克思遇见孔夫子》是在习近平总书记发表6.2讲话后,首部系统化宣传阐释“第二个结合”的电视理论片。该节目由湖南省委宣传部、湖南省广播电视局、湖南广播电视台联合出品,湖南风芒传媒(都市频道)倾力承制,是湖南广电2023年主题创制“新征程上谱新篇”系列作品之一。节目定档湖南卫视晚间730黄金档,并于10月9日开播,芒果TV和风芒APP等网络平台将同步上线。

  《当马克思遇见孔夫子》一共5集,每集30分钟,分为《执经叩问》《高山流水》《结合之路》《别开生面》《固本开新》。节目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以戏剧结构贯穿始终,让马克思和孔夫子两位千年思想家相遇于虚拟的岳麓书院。与此同时,嘉宾和学生同台问道。一边是先哲的会讲,一边是专家的会谈,在虚实相生的场景中打通了历史与现实,实现了最新理论成果的大众化传播。

  一、当马克思在岳麓书院遇见孔夫子

  《当马克思遇见孔夫子》借鉴了郭沫若先生关于马克思与孔夫子相遇的场景创意,用视频化手段,让二位先哲在新时代的岳麓书院来了一次“历史性的相遇”。

湘派电视理论片《当马克思遇见孔夫子》9日上档!

(第一集《执经叩问》,马克思和孔夫子在岳麓书院相遇。)

  为什么选择在岳麓书院相遇?因为“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一个重要理论成果。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岳麓书院时指出,“岳麓书院是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一个策源地和有重要影响的地方”,并且在岳麓书院强调“一定要把真理本土化”。某种意义上来说,岳麓书院对于“两个结合”,有着重要的地标意义。

  作为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化身,马克思和孔夫子在岳麓书院“会讲”,现场阐述了许多经典。如孔夫子以“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为例,讲解历史虚无主义的危害;以“圣”的繁体字为例,解释只有广开言路才能称王,强调传统文化的基因里早就有“协商”的因子。马克思则用“致力于全人类的解放”来印证他与孔夫子“大同世界”梦想的一致性;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来否定“文化决定论”等等。

  这一场“相遇”,借两位先哲的对谈,具象化阐释了“第二个结合”的历史渊源、理论逻辑、形成过程、重大意义及实践要求。其中,第一集《执经叩问》,聚焦为什么会“结合”?讲述“第二个结合”的必然性;第二集《高山流水》聚焦为什么能“结合”?讲述“第二个结合”的契合性。第三集《结合之路》聚焦怎么“结合”的?讲述“第二个结合”的形成过程,尤其是习近平总书记推动“第二个结合”的伟大实践;第四集《别开生面》聚焦“结合”得怎么样?讲述“第二个结合”的成果;第五集《固本开新》聚焦“结合”应该怎么干?讲述“第二个结合”的未来展望与实践要求。

  二、当湘派电视理论片遇见戏剧

  以往的湘派电视理论片也会用到穿越的戏剧手法,但《当马克思遇见孔夫子》做了一次更为大胆的尝试——通篇采用戏剧结构,以大胆的想象构架故事情节,继而展开说理。

湘派电视理论片《当马克思遇见孔夫子》9日上档!

(第四集《别开生面》,马克思和孔夫子遇到写生的学生,学生为二位先哲画出了今天的模样。)

  在节目中,经由演员演绎的马克思和孔夫子,不仅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化身”,更是全篇推进的逻辑线索。他们由“相遇”的戏剧化短片开场,并以“会讲”贯穿全片,让整个节目在一个虚构的情境中展开。在戏剧的架构下,马克思和孔夫子的“相遇”是故事化的,“会讲”也是故事化的。例如第四集《别开生面》,马克思和孔夫子散步时遇到一群写生的学生,学生们为二位思想家创作了全新的肖像画,马克思穿上了唐装,而孔夫子则穿上了西装。这种情境式的隐喻,意指“第二个结合”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很好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互相成就,在新时代别开生面的主题。而这种戏剧情节的铺陈也是合理的,马克思主义是魂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根脉。坚守“根”和“魂”,马克思与孔夫子的相遇和会讲,照见的正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现实。

  通过故事化演绎,抽象的理论具象化了,观众看理论片,也会像看戏剧一样,自然而然地走向思想的深处。

  三、当大众化理论传播遇见新创意

  在戏剧结构贯穿全片的新模式下,如何让理论节目更加通俗易懂?《当马克思遇见孔夫子》特意在节目中增加“创意短片”“古今对话”“虚拟现实”等创意表达方式。

  (1)创意短片:新奇方式代入

  例如创意短片《打倒孔家店》以皮影戏的形式,再现了“打倒孔家店”的历史故事。创意短片《周召共和》以动漫的方式,讲述了周朝国人暴动后周召共和的故事,印证了传统文化中早就存在的“协商”基因。创意短片《新时代的文化盛景》则以Rap说唱的方式,让文物说唱新时代的文化盛景。这些创意短片以新奇的呈现方式,让理论的宏大背景有了鲜活的呈现方式。

湘派电视理论片《当马克思遇见孔夫子》9日上档!

(外景短片《老子探馆》以老子为主角,“穿越”到了国家版本馆。)

  例如外景短片《老子探馆》就以老子为主角,“穿越”到了新时代的国家版本馆,带领观众见识了国家书房、兰台洞库等馆藏重地。短片《阿布洛哈村的第一次》,记者黄聪去到全国最后一个通公路的阿布洛哈村,讲述脱贫攻坚的感人故事,实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与传统文化中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治理理想的契合性。短片《曲阜追光》,记者曼兜循着总书记的文化足迹,探访孔夫子故宅等等。这些外景品读,以走遍山川湖海的脚力,为理论增添更加生动的注解。

  (2)多维对话:打破时空局限

  《当马克思遇见孔夫子》邀请了多位专家以辅导员的身份,带领一群朝气蓬勃的大学生参与马克思和孔夫子的会讲。参与节目的专家有: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中心主任张国祚、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赵冬梅、中国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郭继承、湖南省社会科学院院长钟君、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党委书记陈宇翔、中国石油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张明明、沈阳教育研究院历史研究员王磊等。他们有的是研究传统文化的学者,有的是马克思主义研究专家,以自由访谈的方式深入浅出地讲解“第二个结合”的内涵与意义。

湘派电视理论片《当马克思遇见孔夫子》9日上档!

湘派电视理论片《当马克思遇见孔夫子》9日上档!

  与此同时,节目还设置了一个虚实结合的奇幻空间,打破时空维度,让古人与今人同台交流。这样跨越时空的对话,拉开了历史的纵深,让观众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历史文化长河的流淌。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节目还以古筝的现场演奏烘托文化氛围,演奏古筝的是全平台粉丝超过1000万的中国留法学生“碰碰”,她在海外通过音乐传播传统文化的经历曾获得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的点赞。在现场,碰碰也讲述了自己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认知。

湘派电视理论片《当马克思遇见孔夫子》9日上档!

(“碰碰”在节目现场演奏古筝)

  (3)技术赋能:呈现奇幻视觉

  《当马克思遇见孔夫子》整个节目通过XR扩展现实技术,将现实中的岳麓书院“搬入”虚拟演播厅,结合实景的舞美布置,营造出虚实相生的奇幻场景。古今对话通过AI算法,让古人的画像有了真人般的质感。AR增强现实技术,让《共产党宣言》等经典著作出现在岳麓书院的上空,随着会谈的内容自动翻页,让人身临其境。

  作为“湘派电视理论片”的又一力作,《当马克思遇见孔夫子》以大众化、可视化、戏剧化的方式,深入浅出地阐释“第二个结合”,为党的创新理论传播,探索了一种全新的可能。

[ 责编:邢彬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神舟二十号3名航天员顺利进驻中国空间站

  • 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揭晓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不久的将来,中国的嫦娥七号还将搭载来自埃及、巴林、泰国、意大利、瑞士等国的载荷飞往月球。”郭嘉昆介绍。
2025-04-25 16:45
国家航天局对外发布嫦娥五号任务月球样品国际借用申请结果,同意6个国家的7家机构的申请。
2025-04-25 10:16
目前,我国人工智能领域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报告,中国已经成为全球人工智能专利的最大拥有国,在全球的占比达到60%。
2025-04-25 10:15
水利部近日印发《蓄滞洪区建设管理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启动实施蓄滞洪区建设管理三年行动。
2025-04-25 10:11
这些看不见的技术迭代,正为中国探索更遥远的宇宙空间铺就更坚实的“天梯”。
2025-04-25 10:09
《2024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中,我国排名提升至第11位,拥有的全球百强科技集群数量达到26个,连续两年位居世界各国之首。
2025-04-25 10:08
搭载着3名航天员的长征二号F遥二十运载火箭直冲云霄,熊熊尾焰映照着千年胡杨,也照亮了中国载人航天的崭新篇章。
2025-04-25 10:07
从老人登山有了“赛博外挂”,到“养老机器人”成为热词,今年以来,机器人相关话题持续升温。
2025-04-24 09:40
航天诱变紫云英新品种,固氮效能更高了,综合生态效应也非常大
2025-04-24 09:34
这项研究不依赖直接改变作物的遗传背景,而是通过调控根际的微生物组来优化作物在田间的生长表现。
2025-04-24 09:26
以斑马鱼、涡虫和链霉菌作为研究对象开展生命科学实验
2025-04-24 09:24
涅槃重生的AI开口说话了——一面是口若悬河,一鸣惊人;另一面却是信口雌黄,“鬼话”连篇。
2025-04-24 09:22
春日的北京,一场充满未来感的马拉松赛事吸引了众人的目光——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赛在21.0975公里的赛道上展开角逐,20支机器人队伍参赛。 在制造业,目前人形机器人承担的是繁重、泛化性强、高度重复的工作,例如搬运颜色、重量、尺寸各不相同的箱子,分拣不同形状的零配件。
2025-04-24 09:19
数字技术带给阅读前所未有的便利,同时也提出了新课题。
2025-04-23 10:34
农民种粮能挣钱,粮食生产才有保障。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中,农业保险是重要方面。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推动扩大稻谷、小麦、玉米、大豆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投保面积”“健全多层次农业保险体系,支持发展特色农产品保险”。
2025-04-23 10:31
身高172厘米,通体银色,一台台人形机器人在产线上分拣物料、搬运料箱、安装零件……科幻电影里的场景照进现实。
2025-04-23 10:26
再接再厉、乘势而上,一步一个脚印朝着建设航天强国的目标迈进,中国的航天事业必将开拓更高境界,中国的科技创新将书写崭新篇章。
2025-04-23 09:24
天地图是自然资源部门向社会提供各类在线地理信息公共服务、推动地理信息数据开放共享的政府网站。
2025-04-23 09:22
4月22日,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的统一调度下,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发射任务组织全区合练——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西安卫星测控中心以及任务各测控点实施联调联控,全面模拟发射准备、发射以及飞行过程中的各种技术状态和工作过程。
2025-04-23 09:21
让人形机器人跑马拉松,与其说是人机竞技,不如说是机器的自我迭代。
2025-04-23 09:1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