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汲取龙文化之精华,凝聚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首页>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湖南> 要闻 > 正文

汲取龙文化之精华,凝聚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来源:湘潭在线2023-03-17 18:27

  中国龙及其文化属于中国文化的范畴,是世界上源远流长、连绵不断、赓续数千载的历史文化。她是中华民族发生发展、衰落兴旺的历史见证,也是华夏子孙源于心底、溶于骨血的情感见证,更是实现与维护和平统一的重要基础。

  历经数千载历史长河的积淀,有关中国龙及其文化的研究,一方面,已经发展成为源于图腾而超越图腾,集文化、考古、艺术、体育与宗教等多学科交叉的创新性历史文化研究,成为象征与承载中华民族精神的标识;另一方面,漫长的历史积累会在丰富其成果的同时,由于冗余而增加其繁杂性,模糊,甚至失去其最本质的内涵。日久天长,必将影响其亲和力和可接受程度。

  笔者认为,从普适性、从面向大众的角度,尤其是面对现代人而言,简单明了更易引起关注,更能引起共鸣,更会聚能成势。因此,对龙源、龙的传人、龙艺术、龙精神等龙文化成果进行梳理、凝炼,取其精华,舍其繁杂,以直观生动的艺术形象和言简意赅的文化精华,成为凝聚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载体与精神内涵势在必行。

  一、龙魂――象征中华民族“团结奋进”的精神

  中国龙既能腾飞在天,又能遨游于水,具有容合、偕天、福生与奋进的精神,龙魂则是龙崇高精神的体现。龙的习性、心理特征、优秀品质与精神是历代华夏先祖及其子孙们,在创造中国龙及其文化的过程中不断提炼、演进出来的。必须强调的是,她是先贤们在创造与实践中自身励炼的结果,也是智慧与精神的结晶。中国龙及其文化与她的创造者之间,两者相互交融、相互融合。

  世界其他民族的图腾都是选择自然界中某种具体的、单一的动物,而中国龙之源具有区别于此的两个显著特征。

  首先,无论是远古,还是近代的中国龙都不是自然环境中的任何一种生物或实体,是由勤劳、智慧的华夏先贤们造出来的“龙”。生活在各种恶劣生存条件下的先民们可能认为,自然界的任何实体都不足以寄予他们的梦想与希望。于是,他们发挥充分的想象力,创造出一种具有大头和硕长身体(可卷曲伸展。距今约8000年,最早出土的石堆龙,身长19.7米)、似像非像蛇和牛或马的虚拟形象,并绘制、镌刻、浇铸于陶器、玉器或青铜器上,逐渐形成了早期“龙”的雏形。

  其次,早期华夏先祖们创造出来的“龙”是由一、二种自然界动物演绎而来的。由于不同的民族有各自敬奉或膜拜的图腾,为了多民族间的共处、容合,后逐渐演进成由蛇、马、牛、鹰等几种或十数种动物多元融合而成,甚至与雷电、龙卷风、云、虹等天象有关。其结果是,这种造出来的“龙”,除具有喜水、好飞、灵活善变、勇敢等习性与心理特征外,还具有于江河湖海力挽狂澜、直冲云霄能降福祸的神性与能力。创造者们将自己的智慧、理念与追求融入中国龙及其文化的创作之中,龙文化与中华民族由此成为两者不可分割的共同体。

  由此可见,中国龙及其文化的诞生与演进,体现的是中华民族容人、容物、容天,既敢于挑战又能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精神内涵,这也是中华民族自尊、自强、自信、自豪之源。

  先贤们塑造的中国龙,虽有叛逆的性格,且降福也能降祸(有学者认为是展示龙的威力),但其优秀品质与精神是主流,是本质,是核心。

  龙“多元一体”的融合、包容与和谐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民族凝聚力与民族团结的象征,“团结奋进”则体现国家与民族的崇高精神。由此,笔者可初步给出一个结论,“多元融合、团结奋进”是龙之精华,也是龙之崇高精神的体现,亦即“龙魂”。

  二、龙文化认同――彰显中华民族团结奋进的文化自信

  文化认同是民族凝聚的内源力,是源于血脉植入灵魂的更深层的理性认同,是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核。

  中华民族对龙文化的认同可追朔至原始社会时期。先贤们创造的中国龙首先属于他们自己,虽然没有文字,但他们却极为智慧地将其制作在几乎可以永远传承的器物上。这种可以被族人们共同辨识的图形,也就成为了族民们共处共助的原始标识。

  中国龙延续了数千载,并且不断地变化演进。先民们从原始创作的初心,转为敬奉、膜拜,甚至信仰龙。龙成为他们心目中共同的神,走上神坛,就有了龙图腾。随着文字的发明,出现了有文字记载的龙文化,这种传承进入图文并茂的发展时期,将这个民族越聚越大逐渐开始统一。尽管早期这些还属于草根文化阶段,但她属于民众,属于中华民族。

  从天下一统开始,龙走下神坛,进入皇族,龙文化打上了帝皇文化、强权政治的烙印,似乎一切与龙有关的文字图形都属于皇族。例如龙颜、龙袍、龙体、龙种等等。统治者借助龙的威严奴役民众,演变成象征帝皇政治、权力的代表,失去了龙文化的根。这种远离了民众的龙文化,即使无限度地放大了强权的威力,仍免不了战火四起、朝代更替,皇朝灭亡之命运。

  随着清朝的结束,中国龙及其文化永远地离开了帝皇,开始重回民间。但由于国运衰败、列强入侵、民不聊生,龙文化处入低谷状态。闻一多先生曾寄希望于重启龙图腾,唤起中华民族之协力抗战,但未能实现其愿望。

  抗日救亡时期,伟大领袖毛泽东胸怀民族大义,提出了救国为先的“民族统一战线”。在中国共产党全力先行的感召下,全国爱国的同胞、海内外华夏子孙们激发起“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龙的传人团结奋进、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结束了外敌入侵的屈辱历史。这充分表明,只要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长存于中华儿女心底的龙之魂,依然能唤醒――龙的崇高精神铸就的龙之传人的中国魂。

  伴随着新中国的成立,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凝聚起来的民心,化为中华民族自立自强、团结一心,在一穷二白土地上的奋起。面对外国列强们的挑衅、国内百废待兴的局面,毛泽东主席又一次提出了具有远见卓识的战略决策,并取得了抗美援朝的胜利,中华民族真的站起来了!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龙及其文化兴盛。华夏子孙与海外华人因龙缘再度重续,以各种形式的参与,见证了中华民族快速发展、国富民强、共同走过的辉煌的四十多年。

  中国龙及其文化的兴衰,是中华民族历史的真实写照与见证,与中华民族及其后代的命运息息相关。“以史为鉴知兴替”,认同中国龙及其文化是中华儿女团结奋进的文化基础,也是助推海内外华夏子孙情感重建、中华民族精神重塑、中华复兴大业重构的巨大精神能源之根。

  三、龙的传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础

  龙的传人是由众多美丽的传说与神话,以及龙文化的发展与赓续而出现的。作者认为,龙的传人可以归纳为三种源流或“假说”。

  第一种,“女娲伏羲说”。在远古的神话中,女娲与伏羲都是人们心目中的圣人或英雄。女娲有“博黄土作人”和“炼五色石补天”的传奇,是人类的创造者和保护者。伏羲被称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有“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和“作结绳而为网罟,以佃以渔”,帮助人类发展生产。由于传说中的他们都有似蛇或龙的身体与人首,因此是龙的鼻祖或龙的化身。

  此外,远古时代还有一个更为迷人的神话。女娲与伏羲本不是同时代的,但他们却能跨越时空,因洪灾而缘聚昆仑山,结合在一起诞下两位龙子,居住在华夏九州,分为华、夏两族。后来,黄帝打败炎帝,其子孙后代合称为华夏子孙,都是龙的传人。

  第二种,“炎黄二帝说”。相传炎帝是牛首人身(牛为龙的融合体之一),亲尝百草,发明草药治病与刀耕火种,教民垦荒种植,制造陶器与炊具,被称为神农大帝或神农氏。黄帝因有土德之瑞而称之。在位期间,播百谷草木,大力发展生产,始制衣冠、建舟车、制音律,作《黄帝内经》等功绩。关于炎黄二帝的龙缘传说,有间接的也有直接的。如炎帝是因母亲女登感应神龙首而诞生,长于姜水(龙喜水)而成龙体。黄帝则更是在《史记·天宫书》等书中,有“轩辕黄龙体”、“黄帝龙颜”的直接描述。由于先民们将创造的、信仰的龙赋予了这些英雄或圣人,于是既有了龙祖、龙种,便有了一脉相承的龙子、龙孙……等,自然就有了龙的传人。

  第三种,“龙脉说”。龙脉通常指在形态上连绵起伏、多方面与龙相似的山脉,中国民间将这种特殊的地理形态视为龙脉,还认为山是龙的势,水是龙的血脉。自古以来,从中国山脉的走向上看,昆仑山有北、中、南三条大的龙脉(干龙)及其分支(支龙),与其他龙脉相延续,遍布全国,又有黄河、长江、珠江及分支,以及其他江河,再汇入大海。那么,居住在这些山环水抱的福地的华夏子孙们,被称为龙的传人。

  崇尚中华民族英雄,认同中华民族文化、团结奋进是龙的传人的显著特征,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础。田村认为,龙的神圣,在于他得到了海内外华夏子孙的尊敬,每个中国人都以“龙的传人”为自豪。

  四、龙艺术――凝聚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载体

  如前所述,历代华夏的先贤们用勤劳与智慧,以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手法创造出千姿百态的“中国龙”。中国龙经历了从简单的图形到图腾,再由族人们顶礼膜拜的图腾到走下神坛的各种龙艺术。

  龙的艺术形态到2000年前的汉代,就已经是龙头高昂,仰首向天,威风凛凛、腾云欲飞,呈现出天人合一的的高贵气质。龙纹装饰非常丰富,从服饰到装饰用的各种艺术品。常见墓室的壁画、画像石、画像砖、瓦当、银器、玉器、漆器、铜器、丝织和印章等各种不同的艺术品。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龙矫若流云、潇洒恣肆;隋唐时期的龙则华贵雍荣、富丽刚健;宋代的龙体态灵健、气质雅俊;元代时期,龙清秀飘逸、神采飞扬;明清时期,中国龙集各朝代之大成,龙姿多变、华贵雍荣、气势雄伟。

  龙的艺术发展至今,可谓丰富多彩、变化万千。早已从中国龙雕刻、绘画、书法、刺绣与服饰的各种美术造型,发展到电影电视、音乐舞蹈、高空飞龙等各种富有冲击力与感染力的现代艺术形象,以及报刊、杂志、学术论文与书籍等研究层次的作品。

  有人说,有水的地方就有华人,有华人的地方就有龙,而华人心中都有龙。“古老的东方有一条龙,他的名字就叫中国。古老的东方有一群人,他们全都是龙的传人”。一首“龙的传人”超越时空、超越政治,引起的强烈共鸣,激发的民族情结,鼓舞的爱国激情,至今仍铭记于心。

  祖国的和平统一、中华民族的复兴大业呼唤着我们,创作出更多以“中国龙”等为题材的、具有浓郁中华民族特色的文化艺术精品,铸牢“团结奋进”的中国魂。

  结语:“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中国龙及其文化是由华夏子孙共同创造的,是中华文化的根文化、主流文化,具有被海内外华夏子孙认同的内核与本质。因此,我们可以从龙形成上多元一体的生物学认同、龙文化一脉相承的源认同、龙传人的情感认同、龙精神的传承认同和龙文化理念、格局与神韵的文化认同,以及助推载体或平台构建的角度,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行多层次、全方位地解读与推进。

  主要参考文献

  [1]杨新,李毅华,徐乃湘.龙的艺术.商务印书馆香港分馆,1988.1:10-17.

  [2]钱其琛.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凝聚力.

  [3]庞进.龙之魅.百花文艺出版,2012.1:114-116.

  [4]王大友著.中华龙种文化.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38-242.

  [5]黄光男,朱凤瀚.龙文化特展.国立历史博物馆,1988.1:8-20.

  [6]杨复竣.中国龙说什么.九州出版社,2016,:141-160.

  [7]王东.龙是什么:中国符号新解密.中央编译出版社,2012:1-3,260-286.

  [8]公隋.龙年说龙.新世界出版社2012.1:211-236.

  [9]田村.飞龙在天.时代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黄山书社:2012.1,1-11

  [10]施爱东.16--20世纪的龙政治与中国形象.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社:1-31

  作者简介:

  史绍蓉:湖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教授(退休教师)

  黄益苏:中南大学教授(退休教师)

[ 责编:曾震宇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西十高铁汉江特大桥首对斜拉索成功挂设

  • 江苏古建筑老街区走笔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2024-04-19 11:08
科技成果只有转化为实用性技术,才能推动发展新质生产力,才能释放出驱动创新的力量,也才能推动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2024-04-19 02:45
自生成式人工智能(AI)程序,如ChatGPT发布以来,何时及如何利用它撰写研究论文成为人们争论的焦点。
2024-04-19 10:08
4月19日,清华大学基础医学院教授程功团队与合作者在《科学》发表论文,提出了一项阻断蚊虫传播传染病的新策略。
2024-04-19 10:07
量子光源芯片是量子互联网的核心器件,可以看作点亮“量子房间”的“量子灯泡”,能让互联网用户拥有进行量子信息交互的能力。
2024-04-19 09:50
在山西省翼城县,通过政府搭台,构建科企合作机制,普查新发现的爆裂玉米种质资源“珍珠玉米”加快了品种开发步伐。
2024-04-19 09:48
17日,国新办举行新闻发布会解读当前经济形势和有关政策。“我国新型低空飞行器呈现蓬勃发展态势,特别是信息通信、北斗导航、高精导航等新技术广泛应用,一些企业的自动驾驶技术也不断进步。
2024-04-18 10:17
2022年底,清华环境研究院携手苏州嗨森无人机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开发了基于无人机的挥发性有机物精准溯源技术。”  截至目前,清华环境研究院已经取得了600多项知识产权,通过技术作价入股方式转化了30多项清华大学专利,形成了25支研发团队、51家孵化公司。
2024-04-18 10:16
2023年,生成式人工智能在全球范围爆火,引发了人工智能领域新一轮的科技竞赛。“大模型为通用机器人提供强大的能力,人工智能可以将运算、感知、认知、决策、创造等各类智能集成应用在机器人平台上。
2024-04-18 10:14
“总体来看,今年论坛聚焦人工智能、生命科学、新材料等科技前沿领域,以及碳达峰碳中和、医疗健康、清洁能源等民生科技领域。“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突出成效体现为‘六个创新跃升’和‘五个全球前列’。
2024-04-18 10:11
新能源目前主要指光伏发电、风力发电以及二次能源如氢能等。风和光都是自然资源,取之不竭,用之不尽。
2024-04-18 10:10
广西中医药研究院中药资源团队在开展全国第四次中药资源普查和广西第一次林草种质资源普查中,发现石山油桐、美脉假糙苏、线叶度量草、广西割舌树、洞生香草、广西肺筋草6种高等植物新物种。
2024-04-17 09:10
2023年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14.14%,这一最新调查数据意味着什么?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有何重要意义?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20%~30%的公民科学素质水平相比,我国公民科学素质仍有不小差距,未来提升公民科学素质,还有哪些挑战?
2024-04-17 09:39
从国家知识产权局获悉,《2023年中国专利调查报告》近日发布。报告显示,2023年,我国发明专利产业化率达39.6%,较上年提高2.9个百分点,连续五年稳步提高。
2024-04-17 09:38
绿色是生命的象征、大自然的底色,良好生态环境是美好生活的基础、人民共同的期盼。
2024-04-17 09:38
中国科协16日发布第十三次中国公民科学素质抽样调查结果。结果显示,2023年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14.14%,比2022年的12.93%提高了1.21个百分点,我国公民科学素质呈现提速增长趋势。
2024-04-17 09:37
施工人员在做桥梁前移施工准备。呼兰河上,桥墩破冰器分外醒目;庆安制梁场的智能化保温棚内,一榀榀桥梁在蒸汽中凝固成型;哈伊高铁全线建成通车后,将不断满足广大群众的出行需求,为加快建设我国向北开放新高地贡献力量。
2024-04-17 09:49
近日,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研究员王树涛、副研究员时连鑫团队研发出新一代针对黏性渗出液,如糖尿病足渗出液的单向导液伤口敷料。该研究为高黏性渗出液引起的伤口愈合困难问题提供了可行的解决方案,在医用敷料、渗液管理等领域具有广阔应用前景。
2024-04-17 09:40
作为一种新兴的林业信息化科技创新手段,智慧林业需要加强顶层设计,统筹指导与管理。回顾智慧林业的发展历程,我们不难发现,智能化革新已经成为现代林业发展的重要标志。
2024-04-16 10:15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同时强调“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从内涵及本质要求来看,新质生产力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
2024-04-16 10:14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