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汲取龙文化之精华,凝聚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首页>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湖南> 要闻 > 正文

汲取龙文化之精华,凝聚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来源:湘潭在线2023-03-17 18:27

  中国龙及其文化属于中国文化的范畴,是世界上源远流长、连绵不断、赓续数千载的历史文化。她是中华民族发生发展、衰落兴旺的历史见证,也是华夏子孙源于心底、溶于骨血的情感见证,更是实现与维护和平统一的重要基础。

  历经数千载历史长河的积淀,有关中国龙及其文化的研究,一方面,已经发展成为源于图腾而超越图腾,集文化、考古、艺术、体育与宗教等多学科交叉的创新性历史文化研究,成为象征与承载中华民族精神的标识;另一方面,漫长的历史积累会在丰富其成果的同时,由于冗余而增加其繁杂性,模糊,甚至失去其最本质的内涵。日久天长,必将影响其亲和力和可接受程度。

  笔者认为,从普适性、从面向大众的角度,尤其是面对现代人而言,简单明了更易引起关注,更能引起共鸣,更会聚能成势。因此,对龙源、龙的传人、龙艺术、龙精神等龙文化成果进行梳理、凝炼,取其精华,舍其繁杂,以直观生动的艺术形象和言简意赅的文化精华,成为凝聚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载体与精神内涵势在必行。

  一、龙魂――象征中华民族“团结奋进”的精神

  中国龙既能腾飞在天,又能遨游于水,具有容合、偕天、福生与奋进的精神,龙魂则是龙崇高精神的体现。龙的习性、心理特征、优秀品质与精神是历代华夏先祖及其子孙们,在创造中国龙及其文化的过程中不断提炼、演进出来的。必须强调的是,她是先贤们在创造与实践中自身励炼的结果,也是智慧与精神的结晶。中国龙及其文化与她的创造者之间,两者相互交融、相互融合。

  世界其他民族的图腾都是选择自然界中某种具体的、单一的动物,而中国龙之源具有区别于此的两个显著特征。

  首先,无论是远古,还是近代的中国龙都不是自然环境中的任何一种生物或实体,是由勤劳、智慧的华夏先贤们造出来的“龙”。生活在各种恶劣生存条件下的先民们可能认为,自然界的任何实体都不足以寄予他们的梦想与希望。于是,他们发挥充分的想象力,创造出一种具有大头和硕长身体(可卷曲伸展。距今约8000年,最早出土的石堆龙,身长19.7米)、似像非像蛇和牛或马的虚拟形象,并绘制、镌刻、浇铸于陶器、玉器或青铜器上,逐渐形成了早期“龙”的雏形。

  其次,早期华夏先祖们创造出来的“龙”是由一、二种自然界动物演绎而来的。由于不同的民族有各自敬奉或膜拜的图腾,为了多民族间的共处、容合,后逐渐演进成由蛇、马、牛、鹰等几种或十数种动物多元融合而成,甚至与雷电、龙卷风、云、虹等天象有关。其结果是,这种造出来的“龙”,除具有喜水、好飞、灵活善变、勇敢等习性与心理特征外,还具有于江河湖海力挽狂澜、直冲云霄能降福祸的神性与能力。创造者们将自己的智慧、理念与追求融入中国龙及其文化的创作之中,龙文化与中华民族由此成为两者不可分割的共同体。

  由此可见,中国龙及其文化的诞生与演进,体现的是中华民族容人、容物、容天,既敢于挑战又能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精神内涵,这也是中华民族自尊、自强、自信、自豪之源。

  先贤们塑造的中国龙,虽有叛逆的性格,且降福也能降祸(有学者认为是展示龙的威力),但其优秀品质与精神是主流,是本质,是核心。

  龙“多元一体”的融合、包容与和谐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民族凝聚力与民族团结的象征,“团结奋进”则体现国家与民族的崇高精神。由此,笔者可初步给出一个结论,“多元融合、团结奋进”是龙之精华,也是龙之崇高精神的体现,亦即“龙魂”。

  二、龙文化认同――彰显中华民族团结奋进的文化自信

  文化认同是民族凝聚的内源力,是源于血脉植入灵魂的更深层的理性认同,是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核。

  中华民族对龙文化的认同可追朔至原始社会时期。先贤们创造的中国龙首先属于他们自己,虽然没有文字,但他们却极为智慧地将其制作在几乎可以永远传承的器物上。这种可以被族人们共同辨识的图形,也就成为了族民们共处共助的原始标识。

  中国龙延续了数千载,并且不断地变化演进。先民们从原始创作的初心,转为敬奉、膜拜,甚至信仰龙。龙成为他们心目中共同的神,走上神坛,就有了龙图腾。随着文字的发明,出现了有文字记载的龙文化,这种传承进入图文并茂的发展时期,将这个民族越聚越大逐渐开始统一。尽管早期这些还属于草根文化阶段,但她属于民众,属于中华民族。

  从天下一统开始,龙走下神坛,进入皇族,龙文化打上了帝皇文化、强权政治的烙印,似乎一切与龙有关的文字图形都属于皇族。例如龙颜、龙袍、龙体、龙种等等。统治者借助龙的威严奴役民众,演变成象征帝皇政治、权力的代表,失去了龙文化的根。这种远离了民众的龙文化,即使无限度地放大了强权的威力,仍免不了战火四起、朝代更替,皇朝灭亡之命运。

  随着清朝的结束,中国龙及其文化永远地离开了帝皇,开始重回民间。但由于国运衰败、列强入侵、民不聊生,龙文化处入低谷状态。闻一多先生曾寄希望于重启龙图腾,唤起中华民族之协力抗战,但未能实现其愿望。

  抗日救亡时期,伟大领袖毛泽东胸怀民族大义,提出了救国为先的“民族统一战线”。在中国共产党全力先行的感召下,全国爱国的同胞、海内外华夏子孙们激发起“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龙的传人团结奋进、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结束了外敌入侵的屈辱历史。这充分表明,只要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长存于中华儿女心底的龙之魂,依然能唤醒――龙的崇高精神铸就的龙之传人的中国魂。

  伴随着新中国的成立,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凝聚起来的民心,化为中华民族自立自强、团结一心,在一穷二白土地上的奋起。面对外国列强们的挑衅、国内百废待兴的局面,毛泽东主席又一次提出了具有远见卓识的战略决策,并取得了抗美援朝的胜利,中华民族真的站起来了!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龙及其文化兴盛。华夏子孙与海外华人因龙缘再度重续,以各种形式的参与,见证了中华民族快速发展、国富民强、共同走过的辉煌的四十多年。

  中国龙及其文化的兴衰,是中华民族历史的真实写照与见证,与中华民族及其后代的命运息息相关。“以史为鉴知兴替”,认同中国龙及其文化是中华儿女团结奋进的文化基础,也是助推海内外华夏子孙情感重建、中华民族精神重塑、中华复兴大业重构的巨大精神能源之根。

  三、龙的传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础

  龙的传人是由众多美丽的传说与神话,以及龙文化的发展与赓续而出现的。作者认为,龙的传人可以归纳为三种源流或“假说”。

  第一种,“女娲伏羲说”。在远古的神话中,女娲与伏羲都是人们心目中的圣人或英雄。女娲有“博黄土作人”和“炼五色石补天”的传奇,是人类的创造者和保护者。伏羲被称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有“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和“作结绳而为网罟,以佃以渔”,帮助人类发展生产。由于传说中的他们都有似蛇或龙的身体与人首,因此是龙的鼻祖或龙的化身。

  此外,远古时代还有一个更为迷人的神话。女娲与伏羲本不是同时代的,但他们却能跨越时空,因洪灾而缘聚昆仑山,结合在一起诞下两位龙子,居住在华夏九州,分为华、夏两族。后来,黄帝打败炎帝,其子孙后代合称为华夏子孙,都是龙的传人。

  第二种,“炎黄二帝说”。相传炎帝是牛首人身(牛为龙的融合体之一),亲尝百草,发明草药治病与刀耕火种,教民垦荒种植,制造陶器与炊具,被称为神农大帝或神农氏。黄帝因有土德之瑞而称之。在位期间,播百谷草木,大力发展生产,始制衣冠、建舟车、制音律,作《黄帝内经》等功绩。关于炎黄二帝的龙缘传说,有间接的也有直接的。如炎帝是因母亲女登感应神龙首而诞生,长于姜水(龙喜水)而成龙体。黄帝则更是在《史记·天宫书》等书中,有“轩辕黄龙体”、“黄帝龙颜”的直接描述。由于先民们将创造的、信仰的龙赋予了这些英雄或圣人,于是既有了龙祖、龙种,便有了一脉相承的龙子、龙孙……等,自然就有了龙的传人。

  第三种,“龙脉说”。龙脉通常指在形态上连绵起伏、多方面与龙相似的山脉,中国民间将这种特殊的地理形态视为龙脉,还认为山是龙的势,水是龙的血脉。自古以来,从中国山脉的走向上看,昆仑山有北、中、南三条大的龙脉(干龙)及其分支(支龙),与其他龙脉相延续,遍布全国,又有黄河、长江、珠江及分支,以及其他江河,再汇入大海。那么,居住在这些山环水抱的福地的华夏子孙们,被称为龙的传人。

  崇尚中华民族英雄,认同中华民族文化、团结奋进是龙的传人的显著特征,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础。田村认为,龙的神圣,在于他得到了海内外华夏子孙的尊敬,每个中国人都以“龙的传人”为自豪。

  四、龙艺术――凝聚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载体

  如前所述,历代华夏的先贤们用勤劳与智慧,以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手法创造出千姿百态的“中国龙”。中国龙经历了从简单的图形到图腾,再由族人们顶礼膜拜的图腾到走下神坛的各种龙艺术。

  龙的艺术形态到2000年前的汉代,就已经是龙头高昂,仰首向天,威风凛凛、腾云欲飞,呈现出天人合一的的高贵气质。龙纹装饰非常丰富,从服饰到装饰用的各种艺术品。常见墓室的壁画、画像石、画像砖、瓦当、银器、玉器、漆器、铜器、丝织和印章等各种不同的艺术品。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龙矫若流云、潇洒恣肆;隋唐时期的龙则华贵雍荣、富丽刚健;宋代的龙体态灵健、气质雅俊;元代时期,龙清秀飘逸、神采飞扬;明清时期,中国龙集各朝代之大成,龙姿多变、华贵雍荣、气势雄伟。

  龙的艺术发展至今,可谓丰富多彩、变化万千。早已从中国龙雕刻、绘画、书法、刺绣与服饰的各种美术造型,发展到电影电视、音乐舞蹈、高空飞龙等各种富有冲击力与感染力的现代艺术形象,以及报刊、杂志、学术论文与书籍等研究层次的作品。

  有人说,有水的地方就有华人,有华人的地方就有龙,而华人心中都有龙。“古老的东方有一条龙,他的名字就叫中国。古老的东方有一群人,他们全都是龙的传人”。一首“龙的传人”超越时空、超越政治,引起的强烈共鸣,激发的民族情结,鼓舞的爱国激情,至今仍铭记于心。

  祖国的和平统一、中华民族的复兴大业呼唤着我们,创作出更多以“中国龙”等为题材的、具有浓郁中华民族特色的文化艺术精品,铸牢“团结奋进”的中国魂。

  结语:“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中国龙及其文化是由华夏子孙共同创造的,是中华文化的根文化、主流文化,具有被海内外华夏子孙认同的内核与本质。因此,我们可以从龙形成上多元一体的生物学认同、龙文化一脉相承的源认同、龙传人的情感认同、龙精神的传承认同和龙文化理念、格局与神韵的文化认同,以及助推载体或平台构建的角度,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行多层次、全方位地解读与推进。

  主要参考文献

  [1]杨新,李毅华,徐乃湘.龙的艺术.商务印书馆香港分馆,1988.1:10-17.

  [2]钱其琛.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凝聚力.

  [3]庞进.龙之魅.百花文艺出版,2012.1:114-116.

  [4]王大友著.中华龙种文化.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38-242.

  [5]黄光男,朱凤瀚.龙文化特展.国立历史博物馆,1988.1:8-20.

  [6]杨复竣.中国龙说什么.九州出版社,2016,:141-160.

  [7]王东.龙是什么:中国符号新解密.中央编译出版社,2012:1-3,260-286.

  [8]公隋.龙年说龙.新世界出版社2012.1:211-236.

  [9]田村.飞龙在天.时代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黄山书社:2012.1,1-11

  [10]施爱东.16--20世纪的龙政治与中国形象.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社:1-31

  作者简介:

  史绍蓉:湖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教授(退休教师)

  黄益苏:中南大学教授(退休教师)

[ 责编:曾震宇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斑斓初冬

  • 青少年选手超七成 首届世界无人机足球锦标赛启幕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以“智跃无界,开源致远”为主题的操作系统大会2025(以下简称“大会”)在北京举办。
2025-11-14 17:08
我国在4个国家开展6处文物古迹保护修复,49项中外联合考古项目涉及28个国家和地区,用实际行动践行全球文明倡议、不断丰富世界文明百花园。
2025-11-13 07:07
由四川省人民政府主办的2025世界动力电池大会12日在宜宾市开幕。
2025-11-13 04:55
据估算,太阳每秒钟释放的能量,可供全人类使用约70万年。模拟太阳来产生无尽的清洁能源,也因此成为人类的“终极能源梦想”。
2025-11-13 04:55
日前,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智能机械研究所、中科合肥智能育种加速器创新研究院联合发布重要成果:全链条机器人育种家“小海”与“海霸设施”小麦快速育种商业化服务平台同步启动,标志着我国在智能育种装备与工程化应用上取得关键突破。
2025-11-13 04:55
日前,记者从全球规模最大的恐龙蛋化石遗址——湖北青龙山恐龙蛋化石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获悉,数字化档案建设团队正为库藏的每一枚较完整恐龙蛋化石,赋予由“保护区名称—化石产地名称—库藏箱编号—标本编号”构成的唯一“身份证ID”。这标志着该保护区首次实现恐龙蛋化石专属标识管理。
2025-11-13 04:55
困扰无数人的睡眠问题,终于有一部纪录片说清楚了!
2025-11-13 08:55
国家卫生健康委百万减残工程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院校长吉训明介绍,目前,全国已有20个省份成立减残工程专委会,8个省份正在积极推进。
2025-11-12 07:24
2025年是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理论物理学奠基人、“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彭桓武诞辰110周年。
2025-11-12 07:23
由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牵头,联合国内外多家科研机构组成的研究团队,通过对现存及灭绝长臂猿的大规模基因组测序与比较分析,系统阐明了长臂猿科的演化历程、种群动态及其标志性长臂表型的遗传基础,为全球长臂猿的保护行动提供了新的科学见解,相关研究成果日前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细胞》。
2025-11-12 05:10
11月11日,长征八号甲遥五运载火箭在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成功实施转运,计划择期发射。
2025-11-12 05:10
近日,中核集团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主导建设的量子放射性计量实验室及电离辐射计量级设备“一线多用”产研平台正式投入运行,成功填补我国在低温量子磁量热计领域的空白。
2025-11-12 05:10
在数据管理与使用方面,《实施方案》提出,实行物流公共数据分类分级管理,规范开展数据授权运营,扩大路网、轨迹、企业、人员等关键数据供给。
2025-11-11 10:03
中国科协日前发布的《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2025)》显示,我国科技期刊总量持续增加,从2023年的5211种提升至2024年的5325种,整体影响力稳步提升。
2025-11-11 10:04
空天地一体化网络作为国家信息化的重要基础设施,其战略意义远超普通通信技术范畴,它不仅是我国实现信息全球覆盖、自主创新的必由之路,更是在数字时代掌握发展主动权的关键布局。
2025-11-11 10:02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不是考验瞬间爆发力的短跑,而是需要长期持久力的马拉松。 在课程体系搭建上,北航实验学校打造了“五级阶梯式”科技创新人才贯通培养课程群,实现从基础普及到进阶的无缝衔接。
2025-11-11 10:00
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场景培育和开放推动新场景大规模应用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相关工作作出部署。
2025-11-11 09:50
11月9日,国航C919重飞“两航起义”航线主题航班从香港飞抵天津,重温76年前“两航起义”的北飞航程,致敬“两航起义”爱国壮举。“两航”后代陈绍曾介绍,76年前,“两航起义”飞行员从香港驾驶12架飞机飞抵北京、天津,建设新中国民航事业。
2025-11-10 10:10
“超级细菌”指那些对多种抗生素具有耐药性的细菌。研究人员在一种常用药物的生产流程中意外发现一种很有前景的强效抗生素,能够杀死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等“超级细菌”。
2025-11-10 10:09
11月9日,2025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在浙江乌镇闭幕。世界互联网大会秘书长任贤良用“聚焦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理念”“关注创新发展热点议题”“不断擦亮峰会品牌”“持续贡献智慧力量”概括了本届峰会的特点。
2025-11-10 10:08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