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我家在娄底:古道悠悠 最忆乡愁
首页>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湖南> 要闻 > 正文

我家在娄底:古道悠悠 最忆乡愁

来源:娄底新闻网2023-01-30 22:25

  时光荏苒,在千百年的沧桑风雨中,许多动人的故事与宝贵的文化或许已被遗忘。但是,物在,记忆便有处可寻。每一条古道、每一个古镇、每一座古宅,都承载着丰富多彩的历史人文底蕴,有说不尽、道不完的人文故事。

  留住“古”意 在历史烟云里铭刻辉煌过去

  “永丰桥下顺水过,四十八都共条河。威威武武关圣殿,撞钟打鼓观音阁……”时隔多年,双峰县文旅广体局文博股股长熊智龙,再次用摄影机完整地录下了他心心念念的“水路歌”。唱歌的老人叫周云和,是一名已年近90岁的老船工,生长于测水河畔的他从7岁开始,就跟着家人上船讨生活,从叔公的口传心授中学会了水路歌,尽管时间过去了整整80年,耄耋之年的他已经很难听得清身边人说什么,但只要一拉响二胡,千余字的水路歌,他能一次不落地唱出来。“唱了几十年,水路歌已经烙在我心上了。”听到还有人特意前来听他唱水路歌,周云和很是高兴。

我家在娄底:古道悠悠 最忆乡愁

双峰县杏子铺镇,文物工作者熊智龙向老船工周云和请教“水路歌”(王健摄)

  水路歌,用来指导航行的歌谣。自古以来,船家根据沿途的滩头、地名编成生动的歌词,配上山歌调传唱,用以缓解行船的枯燥时光,同时它还是一张活着的导航图,提醒船工们辨别水路、预知险滩暗礁。这些年,熊智龙一直沿湄水河、测水河寻访水路歌,他认为,作为一名文物工作者,他有这个责任和使命。“我为什么一直致力于去采录这些快要失传的曲调,通过音频和视频的方式把它保存下来,即使会唱的人都不在了,水路歌也永远不会失传。”

  根据熊智龙的走访,双峰县内,会唱水路歌的老船工已寥寥无几,但水路歌带来的那一段繁华的印记,已永久地保留在双峰的史册里。

  双峰,是古代由湘中通往川贵的第一关,是华中南通往大西南的门户之一,在公路发达以前的水运年代,永丰镇处于涟水水系支流可通航线的最末端,千百年来,境内盛产的石膏、铁器、茶叶、辣椒等从一个个临河的码头上船,运往湘潭、长沙、武汉甚至更远的江浙一带,外地的布匹、糖果、食盐等也通过这条水路进来,在永丰镇完成中转后走陆路运往川贵等地。这里还是湘西南通往南岳衡山的必经之路,每年农历七八九月,从更深的山里来的香客,在永丰镇完成休整,前往南岳烧香拜佛。

  南来北往的商人、香客,造就了永丰镇的空前繁荣,也成就了刘鳞郊、朱紫贵等茶商巨富,今天,他们的故居在故乡的土地上依旧显赫,透过气派的规模和精美的雕饰,他们的创富故事与侠义情怀也仍被后世津津乐道。“诚信、侠义、团结是双峰茶商的基本特征,率先致富的茶商会把乡邻们一批批带出去,致富后他们乐善好施,捐资助学、修路、修桥,反哺家乡。”熊智龙介绍道。

我家在娄底:古道悠悠 最忆乡愁

双峰县三塘铺镇,茶商戴海鲲故居—柏荫堂。(李炎林摄)

  “涟水曲折出龙山,奔腾东过文家滩,西有蓝田东测水,船挂风帆自往还。”水路歌唱到涟水,呈现出则是一幅开阔从容的景象,涟水流域水面宽阔,曲折回环,形成一个个天然的码头,造就了蓝田、杨家滩、桥头河等繁华的商埠,“城门开四面,人货通八方”,这些商埠因特殊的地理位置,水、陆两路交通发达,常年车马不断,挑夫如织,街上客栈连绵,酒肆成排,客商云集,人声鼎沸……俨然一个个“小南京”,尤其是晚清时期,衣锦还乡的湘军将领们带回一船船金银财宝,为了光耀门庭,他们不惜重金修大院、建华堂,用一座座气宇轩昂的建筑为古镇的繁华加码。

我家在娄底:古道悠悠 最忆乡愁

涟源市杨市镇,与金秋的田野相映成画的云桂堂。

  谢光辉,杨市湘军古建筑群的守护者,这些年,他总是频繁往返于云桂堂,在政府和民间的双重努力下,屹立了两百年的云桂堂将开始整体修缮。

  云桂堂是湘军名将刘腾鸿的府邸,还是抗战时期国立西南交通大学旧址,也是谢光辉童年时的乐园。眼看着儿时的乐园一天天破败下去,谢光辉心疼万分,2010年,事业有成的他弃商回乡,四处奔走,为古建筑追溯源头,亮明身份,明晰产权,筹措资金与力量进行基本的维护,尽最大努力延缓着它们衰败的速度。

  “一个人外出几十年,回来以后还能看到自己生活过的老房子还保留在这里,心情就会格外愉悦,这就是乡愁。现在我们保护这里,不仅保存了儿时的一段记忆,也给湘中地区留下一笔宝贵的建筑财富。”谢光辉说道。

我家在娄底:古道悠悠 最忆乡愁

涟源市杨市镇,湘军古建筑群守护者谢光辉在儿时生活过的宅院里。(彭鹏摄)

  今天,那些征战天下、功成名就的的宅院主人早已远去,那些光鲜精美的雕梁画栋在风雨洗礼中渐失光彩,可“吃得苦、霸得蛮、扎硬寨、打硬仗”的湘军精神,依旧被庙堂称颂,被江湖豪壮。“像我们走到这个房间里面,就好像看到他们那段金戈铁马的历史,看到他们忠勇卫国的精神,所以我感到非常自豪。”谢光辉向前来参观的朋友们介绍。

  延续“古”韵 在世代传承下见证精彩现在

  在冷水江沙塘湾办事处,86岁的黄豆英老人,一唱起毛板号子,精神立马就来,老人的丈夫靠跑毛板船为生,虽已离世三十多年,但丈夫劳作时所唱的歌谣、所做的动作,她依然能够清晰地复刻出来。

我家在娄底:古道悠悠 最忆乡愁

冷水江市沙塘湾办事处,黄豆英老人回忆“毛板号子”。(彭鹏摄)

  毛板船,1799—1958年间在资江存在的船只,也是世界历史上唯一的一次性使用的船只。资水滩多险急,航运繁忙,载重量大、成本低、操作灵便的毛板船,成为资江航运的独特符号。

  多年以后,在资江边出生长大的作家袁杰伟,重走资江至长江航运线路,寻访毛板船“活口”,创作出长篇报告文学《毛板船》,呈现了一幅波澜壮阔的资江航运画卷。

  “在中国航运史上,我认为毛板船与可以与张骞出使西域、郑和下西洋一样齐名的,他们分别创造了陆运、海运和河运的奇迹,可以说是物流业的始祖。”袁杰伟介绍。

我家在娄底:古道悠悠 最忆乡愁

冷水江市沙塘湾码头,作家袁杰伟走访当地居民。(彭鹏摄

  毛板船带来的滚滚财富,催生了一个个繁华的码头。据《新化县志》载,明清时期,新化、冷水江境内有大小码头72个,港口20处,几乎有村庄的地方就有码头,有码头的地方大多形成了集镇。冷水江市金竹山镇麻溪村,是网红争相前来打卡的胜地,沿着青石板路,漫步小巷人家,迈过石拱桥,触摸古商铺的斑驳历史,仰望老树沧桑,偶尔还能听到毛板船粗犷滩歌和拉纤的传说。

我家在娄底:古道悠悠 最忆乡愁

冷水江市金竹山镇麻溪村,麻溪河上新建的风雨桥。(马驰摄)

  俗话说,年老方知乡愁长。而80后青年颜彦,从部队退伍后,便回到了家乡麻溪村。在外人看来,年轻人返乡创业,是顺应时代的召唤,在乡村振兴浪潮中寻找人生出彩的机会,而颜彦回乡的更深动机,是牵挂故乡的石板路、老房子,还有从小听到大的老故事。“我小时候去冷水江,从家里走下来,一路都是青石板路,走到资江渡口,再坐小乌篷船过河。”睹物思情,颜彦心里装满了儿时的回忆。

我家在娄底:古道悠悠 最忆乡愁

冷水江市金竹山镇麻溪村村支书颜彦在拍摄短视频。(彭鹏摄)

  麻溪村,今天只是资江边的一个普通村庄,当时光回溯至100多年前,这里却是一个商贾云集、舟辑往来的繁华码头。锡矿山的锑品,金竹山的煤炭、木材,纷纷汇集到码头上,装上一排排毛板船,蔽江而下,似箭般地出洞庭,达汉口。

  修复乡愁,余生才有归途。重塑麻溪古镇,建造梦里水乡,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召唤下,和颜彦一样,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回到麻溪村,推动生态、文化、旅游、休闲等产业融合发展,一个古朴、古韵、古香、古色的“梦里水乡”,在后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中实现自我的蜕变与超越。

我家在娄底:古道悠悠 最忆乡愁

冷水江市金竹山镇麻溪村。(李炎林摄)

  文旅开发,让麻溪码头重获新生,而另一些码头,却被永久地尘封进了历史的深处。苏溪关,地处新化、安化两县交接处,这里是新化和宝庆府全境茶叶运输的必经之路,也是黑茶走向世界的集散地。

我家在娄底:古道悠悠 最忆乡愁

重建的苏溪关茶马古道码头。(彭鹏摄)

  自明万历年间将“黑茶”定为“官茶”后,苏溪码头繁盛一时,新化、安化的茶叶,走陆路汇集到杨木洲进行加工之后,从这里装船,走资江过长江,从天津、上海等地出海,发往世界。

  当年,这里每天竹篙列列,茶商云集,茶马互市,好不热闹,随着1958年柘溪水库蓄水,昔日繁华的苏溪码头被淹没在了这一片波澜之下,从这里延伸出去的茶马古道,也逐渐淹没在萋萋芳草中。

  最近,画家段皓制定了一个写生计划,他要沿着茶马古道,将沿途的历史遗迹、风土人情,以国画的形式展示出来。

  “我就想通过我的画笔,把那些已经消失的东西重现出来,让人们重新认识茶马古道。”在段皓的画笔下,一条条古道在山岭之间蜿蜒,一处处茶亭在峰回路转处若隐若现,溯洄时光深处,我们仿佛能看到长长的商队一个个重叠的背影,能听到马蹄声在山岚里响动,画布上的咫尺方寸,都是当年的无尽繁华。

我家在娄底:古道悠悠 最忆乡愁

画家段皓在新化县圳上镇写生。(王健摄)

  古道悠悠,诉说着一代人的记忆;崎岖之路,续写着山河变迁、岁月更迭。生长于茶马古道边的作家方八另,是爱茶、懂茶之人,他花了二十年时间走遍全国访茶、问茶,著成散文集《寻茶中国》,被许多人奉为当代的“茶经”,虽然喝遍天下名茶,但新化红茶一直在他的味蕾深处占有独特位置。方八另说,“我的祖父是当地有名的茶农,拥有十多个山岭的茶园,我从小就耳濡目染,参与父母的种茶和采茶事务,为我以后学茶、寻茶、访茶提供了基础和方法。”

我家在娄底:古道悠悠 最忆乡愁

作家方八另在新化县大熊山采风。(彭鹏摄)

  传承新化红茶的悠久历史与优良品质,今天,茶马古道沿线,开辟出了一座座规模宏大的茶园,那些屹立数百年的古茶树,依然蓬勃生长。“作为现代茶人,我们的新使命就是盘活茶马古道的资源,推进茶旅融合发展,擦亮湖红之源品牌。”说起新化红茶的未来,湖南省茶叶协会副会长、湖南紫金茶叶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罗新亮信心满满。

我家在娄底:古道悠悠 最忆乡愁

娄底市茶叶协会会长陈建明、副会长罗新亮探讨新化红茶发展前景。(彭鹏摄)

  重塑“古”色 在历久弥新中孕育美好未来

  焚香、品茶、吟诗、听戏……资江河畔向东街上这座古旧的宅院里,时光好像倒回了百年。这里是文人雅士的聚点,也是收藏爱好者的沙龙。

  慎德堂主人曹文斌喜欢收藏民间老物件,大到家具、石碑,小到笔头、针脚,只要是有年头的东西,他都想方设法买回来陈列,供友人观赏把玩。

我家在娄底:古道悠悠 最忆乡愁

新化县向东街慎德堂,收藏爱好者在慎德堂参观。(马驰摄)

  一天,慎德堂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他前来打听一幅遗失的画作,听完来客介绍后,曹文斌等人连称对这幅画作有印象。原来,这人叫朱赤忠,他要寻找的是一幅父亲朱佛郎手绘的古城全景图,朱赤忠在上梅古城出生长大,图画上的每一街巷,都是他儿时欢乐奔跑的地方,在旧城改造的浪潮中,朱赤忠一家搬到了新城区生活,这幅古城全景图不慎遗失了。“这幅画是我父亲亲手绘制的,上面每条街道、每栋建筑,每家商铺都画得清清楚楚,可以说是新化版的《清明上和图》。”朱赤忠回忆。尽管古城全景图杳无音讯,但当朱赤忠坐上慎德堂这些有着年头的老家具,看着窗外摇曳的光影时,儿时的古城记忆渐渐在他的脑海中苏醒了。“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在我家上面有个斗笠铺,店里有两个师傅字写得特别好,就像印出来的一样,挺遗憾的是我小时候因为贪玩没有跟着他学写字,如果是当时跟着这些师傅练一练,我的字就不是现在这个样子了”。

我家在娄底:古道悠悠 最忆乡愁

新化市民朱赤忠前来慎德堂打听父亲的画作。(彭鹏摄)

  今天,上梅古城的旧城改造工程依然在进行,和以前不同,这次不是推倒重来,而是修旧如旧,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时代向前,资江河畔屹立了两百多年的北塔边,已经长出一座恢宏的新城,当我们走过人流如织的青石板路,从霓虹闪烁中仰望静谧深邃的古塔,就能感受到“弦歌不辍”的传承,激起“思接千载”的心绪,体味“品类之盛”的生机。

  岁月悠悠,这些历尽沧桑的古道、古城、古建筑……正以它们顽强的生命力,在历史烟云里铭刻辉煌的过去,在世代传承下见证精彩的现在,更在历久弥新中孕育美好的未来。

[ 责编:孙宗鹤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习近平会见冰岛总统托马斯多蒂尔

  • 【理响中国】开大门走大路,发展自己惠及他人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经过不懈努力,中国以占世界9%的耕地、6%的淡水资源,养育了世界近1/5的人口,这本身就是对世界粮食安全的巨大贡献。钱毅介绍,目前,我国已经建成粮食储运等5个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基地,26个部级粮食技术创新中心和重点实验室,以及百余个地方研发创新平台。
2025-10-15 10:49
外交部发言人林剑14日表示,中国机器人正展现出广阔应用前景,逐步从实验室走进工厂生产线和各国百姓家。林剑介绍,国际机器人联合会此前发布的《2025年世界机器人报告》显示,2024年中国在役工业机器人存量突破200万台,居全球首位。
2025-10-15 10:45
约两年前,谷歌旗下深度思维公司宣布,借深度学习技术发现220万种新型晶体材料。科学家期待借助AI,设计出可规模化生产、真正影响日常生活的先进材料,让AI在材料科学领域的价值真正落地。
2025-10-15 10:44
盼望北极熊出现,是中国第15次北冰洋科学考察队队员进入北极圈后的心愿。午后,按照防熊预案部署,考察队决定使用直升机对其驱离,以保证冰面作业人员安全,快速完成冰上作业任务。
2025-10-15 10:40
数据显示,截至去年底,已有超6000台无人配送车投入规模化应用,为100多个细分场景用户交付上亿件订单。随着智能技术与现代物流深度融合,在城乡经济循环中,无人配送车有了更多打开方式。
2025-10-15 10:20
不久前的国庆中秋假期,人形机器人俨然成为多地商场、工厂、医院甚至众多家庭的“明星”。这款名为Galbot的人形机器人来自银河通用,已正式“入职”该智慧工厂,承担自动质检、零部件分拣与搬运等复杂任务。
2025-10-14 09:57
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印发了《云计算综合标准化体系建设指南(2025版)》(以下简称《指南》)。
2025-10-14 09:56
最长主跨跨径、最高主塔塔高、最大锚碇基础、最大主缆规模、最多车道数量……狮子洋大桥集齐了双层悬索桥的多个世界第一。
2025-10-14 09:55
13日18时00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将试验三十一号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2025-10-14 09:53
日前从2025龙骨坡遗址学术研讨会获悉,龙骨坡遗址第5轮发掘获得的粪化石中,有几枚被确认为剑齿虎粪化石。
2025-10-14 09:51
十多位国内外医学“大咖”在接受“新华深读”栏目采访时表示:结节检出率升高,核心原因是检查设备精度的显著提升,让过去难以发现的微小结节“无所遁形”。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进步和体检普及度的提升,甲状腺、乳腺及肺结节的检出率呈上升趋势。
2025-10-13 10:26
现有将聚合物转化为金属或陶瓷的技术,往往会导致材料多孔、强度不足,而且部件会出现严重收缩,导致变形。这种3D打印工艺实现了从“制造零件”到“生长功能”的跨越,有望为航空航天、生物医疗、机器人等领域带来新的变革。
2025-10-13 10:24
一个国际科研团队在9日出版的《天体物理学杂志》上发表研究称,他们首次拍摄到两个黑洞相互环绕运行的无线电影像。由芬兰图尔库大学天文学家领衔的研究团队,瞄准一个异常明亮的星系核心中心区域名为OJ287的类星体,成功拍摄到其中两个黑洞相互绕行的珍贵画面。
2025-10-13 10:23
作为深远海风电产业链的“链主”企业,运达能源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运达能源科技集团”)见证并引领了中国风电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全过程。2024年,中国风电新增装机容量达79.8GW,占全球新增装机总量的68.2%,这意味着,全球每新增3台风机,就有近2台落地中国。
2025-10-13 10:22
10月14日,一场赏心悦目的木星伴月将在凌晨上演,为初秋天宇增添一抹诗意。木星是一颗气态行星,也是太阳系中个头最大的行星,虽然距离地球比较远,但由于个头大,从地球上看起来非常明亮。
2025-10-13 10:19
团队进一步提出了跨平台系统设计方法论,包含二维-CMOS电路协同设计、二维-CMOS跨平台接口设计等,并将这一系统集成框架命名为“长缨(CY-01)”架构。据了解,团队下一步计划建立实验基地,与相关机构合作,建立自主主导的工程化项目,并计划用3至5年时间将项目集成到兆量级水平。
2025-10-13 10:18
日前,位于浙江杭州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超重力离心模拟与实验装置的核心设备正式启用。
2025-10-11 09:44
近日,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与国际合作团队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地球科学》发表论文指出,海洋硫酸盐浓度的变化能够改变甲烷的消耗方式。
2025-10-11 09:43
著名科幻作家刘慈欣在小说《诗云》中曾描写过“微型白洞”,让很多人浮想联翩。有趣的是,白洞和黑洞在数学上是同一个“解”——它们的质量、角动量、电荷都相同,唯一的区别是时间反了过来。
2025-10-11 09:40
“金钉子”是定义和区别全球不同年代所形成的地层的“锚点”,用来划分全球地质年代界线。
2025-10-11 09:38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