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我家在娄底:人文厚土 心灵原乡
首页>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湖南> 要闻 > 正文

我家在娄底:人文厚土 心灵原乡

来源:央广网2023-01-29 22:00

  如果你像鹰一样冲上云霄俯瞰湖湘大地,你会看到斜亘西北的雪峰山脉与逶迤西南的衡山山脉像两条苍劲的手臂,将湖南娄底捧在掌心。东部地形起伏平缓,丘岗延绵,西部山势雄厚险峻,峰峦重叠;东部涟水东流,经涟源、娄星、双峰,纳孙水、湄江、测水汇湘江,西部资江北去,流经冷水江、新化,浩浩荡荡奔向洞庭湖。

  这里原始遗风千姿百态,民俗事象多姿多彩。古韵与生机相得益彰,绿色与红色相映成画。每一座山都藏着传说,每一条河都流淌着故事……

  故土遗韵 生生不息

  直到今天,人们依然对2022年立春日记忆犹新,充满新意的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以直抵心灵的人文情怀,让世界领略中华文化和奥林匹克的和合共生。

  作为北京冬奥会期间一项重要文化内容,“中华瑰宝——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工艺美术展”也在同一天开展。1928件艺术瑰宝争奇斗艳,流光溢彩。

  来自娄底的三位“木雕傩神”穿越时空,携六件傩面、服饰跻身“粉墨传奇”传统戏曲艺术版块,展示沉淀的梅山神韵。

  来自娄底的12件傩物件在“中华瑰宝——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工艺美术展”上展出(央广网发 谢暑光供图)

  流传于草野的梅山傩戏登上代表华夏五千年文明的大雅之堂,这并不是第一次。从作为“2007北京中日文化交流会”开幕式中方演出节目,到2010年受邀赴美国威斯康辛大学访问演出,这些高光时刻曾让梅山傩戏获得“中国民间戏剧的奇葩”“真正古老的中国民间傩戏”等赞誉。

  梅山傩戏,一个以远古蚩尤为祖源的古老戏种,是记录千百年来湘中历史、文化、艺术、宗教演化过程的活性载体,被称为民间文化的“活化石”。

  梅山傩戏主要流传于古梅山地区,以冷水江市铎山镇为核心向周边辐射,是民间举行祈福、求子、驱邪等傩事活动时表演的娱神、自娱戏剧形式,2011年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天梅山傩戏表演者吹响牛角号(央广网发 马驰 摄)

  李新吾,中国傩戏学研究会顾问、湖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梅山文化研究委员会主委,20世纪90年代开始潜心于梅山文化的抢救、保护与研究工作。20多年来,李新吾聚集了一支上百人的志愿者队伍,对梅山文化进行了艰苦卓绝的田野调查与学术探究,主编有《大梅山研究》《梅山蚩尤文化研究》等丛书,不仅真实记录了许多梅山地域田野作业第一手资料,而且综合历史、考古、文献研究等领域的新成果,用人类学方法对田野资料进行了独到而精辟的辨析,形成了对梅山文化的历史渊源、文化属性、族群主体的独特识见。

  李新吾说:“梅山傩戏它所要表达的一个主题就是讲清楚我是谁?我要做什么?所以它是演给祖先看的,它所表演的内容就是祖先生产生活的故事,所表达的场景就是祖先最熟悉的场景。它的作用就是告慰祖先,我们现在生活得很好。”

  冷水江市铎山镇的村民们表演梅山傩戏剧目《搬锯匠》(央广网发 彭鹏 摄)

  “正月子飘呀是新年,情哥哥莫赌钱,千方百计只想赢,十个赌钱九个输……”在牛角号的呜咽声中,冷水江市铎山镇的乡邻们穿上戏服、戴上面具,神圣的氛围在不知不觉中已然降临。

  村民们正在演出的是梅山傩戏的剧目《搬锯匠》,夸张的肢体语言,幽默的剧情,讥诮的唱词,时而博得围观者大笑。在香火缭绕的庄严神坛前,这种随意任性的表演除了取悦村民,最终目的是取悦祖先。这个祖先,是神坛上倒立行走的“张五郎”,是村民脸上这些粗犷威严的神人面具,是袍服头饰上一针一线缝成的图腾印记。甚至,这项古老仪式中的每一个转身、每一个手诀、每一次颔首,都隐藏着祖先的暗示。

  李新吾说:“傩戏它最大的功能就是抒发我们祖先那种种族繁衍的愿望,要求男女和好,要求夫妻同心,最后发展到家国同心来构建它的基本主题。”

  人类社会发展起来之后,随着民智的开化,宗教形式和神鬼的震慑作用不再是傩戏的唯一目的,它以一种更接地气的方式存在于民间。今天,在湘中地区,每逢重要节日或者举办庆祝活动时,人们都可以看到傩戏表演。流传了几千年的梅山傩戏已成为娄底文旅融合发展的一张重要名片,向世人展示着梅山文化的璀璨魅力。

  农耕记忆 留存乡愁

  入伏以后,暑热蝉鸣,瓜果相继成熟,稻谷扬花抽穗,这是一年中最好的光景。

  每年夏至过后,湘中一带会迎来独特的传统节日“尝新节”。2022年农历六月十五日,涟源古塘乡古塘村李庆林家出嫁的女儿们早早地回到娘家,一家四代忙前忙后,只为准备一桌丰盛的饭菜。辣椒、茄子、苦瓜、玉米、豆角……这些饱吸阳光和雨露的食物,一一被儿孙们从菜园里采摘回来,烹熟后热气腾腾地摆上堂屋的供桌,供上苍和祖先品尝。

  尝新节,顾名思义就是要“尝新”。这一天家家户户煮着新长成的食物祭祀祖先,此时稻子尚未成熟,人们就用稻穗来完成这个仪式。

  涟源市古塘镇的李庆林一家团圆共度尝新节(央广网发 聂曦摄)

  “夏至三庚进伏,进伏逢卯尝新”,在梅山方言中,“卯”和“满”谐音,象征五谷满收,所以尝新节的日期并不是固定的,而是通过每年节气的变化来确定。除了家人团圆,亲朋好友间也会相互走动拜访。因在外地的儿女受疫情影响不能赶回家来,退休教师李楚彬便来到老友吴首卿家,一个擅长作对联,一个喜欢唱山歌,两人聚到一起,自然有说不完的话。

  “山歌好唱口难开,杨梅好吃树难栽,白米饭好吃田难踩,鲤鱼好吃在深潭……”几杯米酒下肚,吴首卿的山歌张口就来,惊起屋檐下的一群燕子。

  几经思索,李楚彬也酝酿出一幅对联:“‘出卯时工,炼勤俭性;尝辛苦味,养善良心’,这幅对联写的是尝新,卯时就是天光泛亮的时候。农民清早出去做工,尝到这个辛苦味,养了你的善良心,农民就是这样的。”

  时代向前发展,尝新节祈求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的本意逐渐淡化演变为人们融洽亲情、感悟乡愁的载体,农事的艰辛也只在古老的歌谣和人们的回忆里存在。

  尝新节时的湘中农村(央广网发 谢暑光 供图)

  尝新节过后,雨水渐少,日照持续充足,抽穗后的稻谷饱汲生长能量,逐渐颗粒饱满。

  水稻是中国最古老的农作物,这个以水、泥土、阳光而存在的植物,在发芽、生长、成熟、收割的过程中契合着四季更替的每一个转轮,构建了独一无二的稻作文明。每年夏天的超长日照,让紫鹊界梯田的水稻在处暑时节就开始飘黄。这天,篾匠罗定升找出很久没用的工具,砍竹破蔑修补晒簟箩筐,着手迎接秋收。

  有人说,紫鹊界的农民是最悠闲的农民,“天下大涝,此地无忧;天下大旱,此地有收”,天然的灌溉系统,让农民从来不会为水发愁。也有人说,紫鹊界的农民是最辛苦的农民,“山有多高,田就有多高”,罗定升是种粮大户,他家8亩多水田被分成了132丘田块,最远的一丘田在五里外的山坡上,一担牛粪挑过去,中间要歇四趟脚。

  考古发现,紫鹊界稻作文化可追溯至秦代。因为山多,在以农业为主导的农耕社会里,先民不断向山要地。从平缓的河谷到白云缭绕的山巅,凡有土地皆开拓成田,于是山山岭岭便布满了层层叠叠的梯田。

  晨曦中的新化县紫鹊界梯田(央广网发 袁小锋 摄)

  令人惊奇的是,这8万亩梯田中没有任何山塘、水库,而是凭借独特的基岩裂隙水源,构筑起纯天然的自流灌溉工程。漫山的梯田由无数灌溉水系网连接,每块梯田既是蓄水池,也是保土床,既保障了水稻灌溉,也防治了水土流失。

  新化县紫鹊界梯田的灌溉系统(央广网发 彭鹏 摄)

  但存方寸地,留与子孙耕。今天,紫鹊界梯田仍养育着16个村庄,1万多村民,人们依然延续着古老的生产方式。

  “这里的每一丘田都是老祖宗留下来的,我们只要维持原样,就可以等着丰收。”罗定升还将自家的木房子改造成农家乐,两口子相互配合,把地里家里都打理得井井有条。

  地者,政之本也。土地承载着安身立命、繁衍生息的光荣梦想。世代以地谋生的山民们珍视土地、崇拜土地、敬重土地。每年收割过后,村民们会用脱粒后的稻草扎成草龙,祭祀天地和祖先。锣鼓响起,伴随一声声响彻山野的吆喝,威风凛凛的草龙时而在田埂上飞舞,时而在院落里盘旋。山民们以这样热闹的方式庆祝丰收,也祈祷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祠堂根深 家风悠长

  每年高考放榜季,一年一度的助学仪式在涟源市桥头河镇的颜氏宗祠正式上演。各个房系敲锣打鼓前来助兴,祠堂内外龙腾狮舞,族人们用最高礼仪庆祝这场宗族盛事。

  2022年,颜氏宗族有2人考上博士研究生,13人考上硕士研究生,42人考上一本大学,这些颜氏后生被一一请入祠堂,向祖先报告喜讯,接受族人的祝福和奖励。涟源市颜子文化研究会会长颜旭凤介绍:“这些奖金都是族人们无偿捐助的,激励颜氏后裔奋发图强,将良好的颜氏家风代代传承下去。”

  颜氏宗族奖励新考上大学的族人(央广网发 彭鹏 摄)

  为光宗耀祖而激励下一代奋发图强,这是一个家族的朴素愿望,千万个愿望汇集在一起,就成了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密码。

  祠堂,本是北方的产物,湘中一带祠堂的兴起,源于历史上几次移民潮,其中最主要的一次是元末明初的“江西填湖广”。元明之交的战争使得湖南尤其是湘中地区人口大量减少,土地相对富余。明朝建立后,为缓解江西一带人多地少的矛盾,皇室强行命令江西人口迁徙湖广。成千上万的移民扶老携幼,长途跋涉进入湖南。其中有一群人来到了商贸发达、水土肥沃的杨家滩安身立命,他们或开设商铺,或买地置业,共同推动着这片土地的繁荣与发展。一个个家族就这样定居下来,不断开枝散叶,延续着香火。渐渐地,人丁兴旺的土地上,开始有了一座座威严的建筑——祠堂。

  在杨家滩大冲村,青砖黑瓦的彭氏宗祠庄严耸立,与碧绿的田野相映成画。彭氏宗祠始建于明代,几经修缮乃成今天规模,是娄底保存最完整、做工最考究的祠堂之一。

  95后青年彭铁,大冲彭氏二十一代嗣孙,刚刚经历了人生中最幸福的时刻。在这座记载了家族岁月的祠堂,他为妻子举办了一场别具一格的婚礼。在彭铁看来,将婚礼放在祠堂举行,不仅是为了仪式感,更代表着一种生生不息的传承。

  祠堂是维系宗族的根,更是文化的根、道德的根,是族人们的精神居所。从彭氏祠堂的悬横匾书中,可以看出彭氏先祖对后世的期许。

  彭铁在彭氏宗祠举行传统婚礼(央广网发 彭铁供图)

  祠堂兴盛之地,往往也是书香之地。双峰县杏子铺镇的朱氏宗祠,在湖光山色中屹立了百余年。此祠乃朱氏族中名人、晚清大儒朱尧阶倡建,只要有人前往参观,对双峰县地域文化颇有研究的朱氏后人朱剑平,就会抽空前来义务讲解,向人们介绍这位让他引以为豪的先祖。

  “朱尧阶自幼聪颖,20岁补博士弟子员后,便开始居乡讲学,教授乡里,为湘军培养了大批优秀的将领。他与曾国藩、罗泽南是至交,并和曾国藩是道光十四年的同榜秀才,曾国藩的四个弟弟和两个儿子均是朱尧阶的门生,刘蓉、朱铁桥等晚清名人均出自他门下。”朱建平介绍道。

  双峰县大塘完全小学学生参观朱氏宗祠(央广网发 马驰摄)

  和许多中国古代文人一样,朱尧阶一生淡于利禄。曾国藩曾多次请他出山辅佐自己,均被朱尧阶以课徒养亲为由拒绝。他一生居于乡野,耕读授徒,清咸丰、同治年间,湘中一带人才极盛,多出自朱尧阶门下。

  朱尧阶不事权贵、淡泊名利的文人风骨,来自祖辈耕读传家观念的浸润与培育。为传承一代代人的耕读理想,朱氏祠堂在很长一段时间都承担着教学的功能。今天的杏子铺镇大塘完全小学就是由祠堂的厢房改建而成,古老祠堂与新式学校相依相存、融为一体,成为当地一道独特的风景。每到开学时节,老师会组织学生们来到祠堂,以一种简单的诵读仪式,表达对这位先祖的缅怀与敬意。

  “登堂有公是公非,怀一点偏心,即对祖宗不住;屋室要能容能让,留半分情面,勿忧家族难和。”厅中柱上,朱尧阶所书对联被一代代朱氏后人铭记与传唱。(谢暑光)

[ 责编:孙宗鹤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库布其沙漠治沙进行时

  • 2025长江文化艺术季在武汉开幕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9月10日至9月14日在北京举办,众多科技产品亮相展区,吸引观众驻足参观。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9月10日至9月14日在北京举办,众多科技产品亮相展区,吸引观众驻足参观。
2025-09-12 10:08
汽车排放被认为是气候变化的“元凶”之一,但学术界一直缺乏对城市道路碳排放进行精准刻画的工具。”借助全景AI模型,可实现二氧化碳排放源的精准提取,模型的平均精度超过93%、平均误差低于1.3ppm(ppm为百万分比浓度)。
2025-09-12 10:01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握人工智能发展趋势和规律,加紧制定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制度、应用规范、伦理准则,构建技术监测、风险预警、应急响应体系,确保人工智能安全、可靠、可控。人工智能系统的可靠性不能停留在统计意义上的“高概率正确”,而应追求在复杂、开放、动态环境下的“高置信可靠”。
2025-09-12 10:01
10日,2025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奖(以下简称“顶科协奖”)获奖者名单在上海公布。顶科协奖是2021年在上海发起创设、由红杉中国独家提供永久资金支持的面向全球科学家评选的科学大奖。
2025-09-12 09:59
全球规模最大恐龙蛋化石群——湖北十堰青龙山恐龙蛋化石群的埋藏时代,首次被科学家认定为距今约8600万年。专家考证,这是迄今全球分布最集中、规模最大、埋藏最好、原地出露最多、原址保存最好的恐龙蛋化石群。
2025-09-12 09:58
9月10日上午,在马来西亚吉隆坡召开的国际灌排委员会第七十六届国际执行理事会会议上,2025年(第十二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正式公布,我国申报的云南元阳哈尼梯田、江苏句容赤山湖灌溉工程、四川彭州湔江堰、北京门头沟永定河古渠灌溉工程全部成功入选。
2025-09-11 10:18
“十四五”以来,我们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全力当好自然资源“大管家”和美丽中国“守护者”,全面完成了“十四五”规划的目标任务,有效支撑了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
2025-09-11 09:57
未来,城市的画卷上,AI、物联网与大数据等现代科技将继续深化推广,但唯有始终以人的尺度丈量技术,以人文的关怀驾驭创新,方能使城市永葆文气的深度、人气的热度与烟火气的温度,让每座城市都在科技的守护中,找到生生不息的发展动能。
2025-09-11 09:52
北京大学的科研团队与合作者联合开发出一种全新的“高维超分辨成像”技术,成功实现了对活细胞内15种细胞器的同时成像与精准识别,为细胞生物学研究打开了一扇全新的大门。
2025-09-11 09:43
要为“年纪尚小”的新职业破解“成长的烦恼”,不仅要完善新职业的职业标准和评价规范,还要有能跟上步伐的教育培训和职业培训,为新职业从业者提供支持政策,提升社会保障水平,以更好的保障制度、更强的身份认同感、更完善的培养体系为新职业就业者提供更广阔、更精彩的发展舞台,让他们在与时代“同频共振”的岗位上实现人生价值,也为创新创造的活力涌动持续贡献力量。
2025-09-11 09:39
宋美珍是中国农科院西部农业研究中心的棉花研究专家。2012年起,她和团队将目光瞄准新疆的棉花种植,成为当地棉花研究的一支重要技术力量。
2025-09-10 10:09
“十四五”以来,我国制造业增加值每年均超过30万亿元,总体规模稳居全球制造业首位。这份沉甸甸的成绩单,印证着推动新型工业化取得的新进展新成效。
2025-09-10 09:47
9月9日,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开幕前夕,记者跟随首钢媒体探营团,走进北京首钢园,提前探访服贸会的精彩内容。
2025-09-10 09:40
9日10时,我国在文昌航天发射场使用长征七号改运载火箭,成功将遥感四十五号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2025-09-10 09:39
光明日报北京9月9日电 记者李春剑从市场监管总局了解到,自2021年全国机器人标委会成立以来,我国已发布机器人领域国家标准126项,另有41项正在研制。近日,世界机器人大会和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火爆“出圈”,相关产业发展引起各方热议。
2025-09-10 09:36
在科学研究上不断革故鼎新的同时,钟义信始终坚守自己作为一名教师的追求,在信息论、信息科学和人工智能领域潜心躬耕育人。
2025-09-10 09:35
9月9日10时00分,我国在文昌航天发射场使用长征七号改运载火箭,成功将遥感四十五号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2025-09-09 11:03
在中药房里,有这样一些“扫地僧”——它们价格低廉,常被忽视,却有着出人意料的疗效。
2025-09-09 10:15
近日,河南一名女童出现咳嗽、呕吐、嗜睡等症状,被家人误判为普通感冒,不料竟是暴发性心肌炎,且病情发展极为迅速,在转院治疗途中不幸离世。程翔提醒,当身体发出以下信号时,一定要引起重视,警惕并排查暴发性心肌炎:  一是胸痛、胸闷、气短。
2025-09-09 10:14
随着关键研发方向不断取得新突破,通用智能体在多任务处理方面,成本将进一步降低,完成度也会更高。
2025-09-09 10:10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