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一场“甜蜜”增收的探索——渌口区发展玉米产业观察·上篇
首页>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湖南> 要闻 > 正文

一场“甜蜜”增收的探索——渌口区发展玉米产业观察·上篇

来源:株洲日报2022-07-25 20:15

株洲日报全媒体记者/邹怡敏

通讯员/张勇 刘晓欢 刘铁华

7月8日下午3时,渌口区渌口镇渌口村,沿着村部旁的主路向前行驶,不一会儿便看到一垄垄青绿的玉米株成排而立。风吹过,玉米穗和玉米叶摇曳起舞,几位村民在比人还高的玉米杆下穿梭,将成熟的果穗摘下、装袋。

“你试试,很甜的,可以直接生吃。”渌口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唐建平随手掰下一根递给记者,剥去玉米“外衣”,饱满的淡黄色颗粒露了出来,一口咬上去,薄薄的表皮随即爆开,清甜的味道在舌尖和鼻腔蔓延。“13号开始大面积采摘,我相信,这些玉米会受市场欢迎。”唐建平充满期待的说。

进入盛夏,渌口镇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今年,该镇结合村集体经济“消薄”攻坚、种植结构调整、治理抛荒等工作,采取“村集体+合作社+农户”“种植大户+农户”等模式,在松西子、花园、均坝等村试种鲜食玉米近千亩,让乡村“甜蜜”增收。

支部领着干,让村民吃下“定心丸”

今年初,渌口区举行的一堂乡村振兴专题讲座,让渌口镇党委、政府倍感振奋,作为一家知名企业,重庆市博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博恩科技)有意来投资玉米种植项目。不久,渌口镇邀请博恩科技来现场考察,但考察结果给渌口镇浇了一盆冷水:博恩科技主要采取全机械化种植,而渌口镇地处丘陵地带,田地大面积连片的少,且雨水多,机械操作成本高,博恩科技打算撤项。

“项目必须搞成,这是稳定粮食播种面积、治理抛荒的需要,是种植结构调整的需要,更是村集体和村民增收的需要。”渌口镇党委书记何兴旺说。

自己种!渌口镇召集村党组织、村民代表开会,征求意见建议,商讨可行性。

“项目没搞成的话,你们负责吗?”“我们没种过玉米,技术怎么解决?”“种出来了,销得出去吗?”……一连串质疑与担忧的声音传来。

为让村民吃下“定心丸”,渌口镇与博恩科技达成协议,由博恩科技负责提供技术指导和技术培训,统一实施田间管理,株洲祥和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祥和农业)负责保底收购,渌口镇免费提供广良甜27号甜玉米和彩甜糯6号糯玉米种子。

村里只管种,不用愁销路,这给最先列入试种范围的杨梅、均坝、花园、松西子4个村打了“强心针”。4月初,第一茬春玉米开始播种。

渌口村是主动发出种植申请的3个村之一。“看到镇里花这么大心血支持,我们与其观望,不如主动出击。”唐建平介绍,过去该村关口组有80亩地是征收储备地,但征收项目一直未启动,地荒废了,无效益,该村村集体合作社将闲置的80亩地流转过来,并吸纳村里具备一定劳动能力的老人务工。

“事实证明,这步棋走对了。粗略估算,每亩玉米地可以增收2000多元,光靠种玉米一样,村集体就可以增收10万元以上。”唐建平笑着说,加上村上门面租金收入一年有10多万元,村集体年收入有望翻番。

专家坐镇指导,种出优质鲜食玉米

“昨天我们往祥和农业送了约1吨玉米,很快收到了货款,心里很踏实。”下午4时,均坝村党总支书记张伏强在查看完村民采摘的玉米后,准备赶往另外一个村,参与渌口玉米代言人的宣传片拍摄,尝到甜头的他,对有利于玉米产业发展的各种事项都积极参与。

而一开始,张伏强对靠种玉米增收持怀疑态度,“毕竟2019年就种过,失败了。”张伏强坦言,那时,主要是因为技术、管理不到位。

玉米种植专家巫泽华的到来打消了他的疑虑。“从下种到收获,巫老师天天在地里转,到什么时间该做什么事,都会在微信群里告诉我们,施肥、除草、捉虫,每个村的时间表都不一样,一村一策。”张伏强介绍,镇里请来玉米种植专家驻村指导,镇农技站也及时提供技术支持,通过采取起垄栽培,大大降低了渍害的发生,玉米地更加通风透气,玉米根系保水、保肥能力增强,地膜覆盖技术也有利于春玉米保温。

“我们使用有机肥、生物农药,在虫害多发季,还人工捉虫,保证鲜食玉米的品质。”种植大户彭双棉今年流转了花园、杨梅、均坝等村的500多亩地种植玉米,她介绍,该镇每10天会举行一次现场交流会,让各村互相学习种植经验,避免“踩坑”。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欣喜地发现,支村两委、党员、村民的战斗力、凝聚力增强了。”何兴旺向记者强调这一令他骄傲的发现,“村民在傍晚散步时,都要去玉米地瞧瞧,像关心孩子的成长一样关注玉米的长势。”

“大家实实在在受益了,翻耕、播种、采摘,工人的工钱是100元一天,一个人一个月至少可以赚2000元。”漂沙井村村民旷春桥说。

目前,该镇各村的玉米陆续开展大面积采摘,根据检测,该镇种出的玉米甜度达到16.5,各项检测安全合格。渌口区以渌口镇玉米种植为契机,全力打造“渌口玉米”品牌,即将到来的8月,将开始在渌口镇其他村扩种秋玉米,并采取套种、间种作物的形式,提高耕地利用率和附加值,拉长产业链。

[ 责编:李伯玺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电影《731》拍摄历程特展在哈尔滨举行

  • 安徽歙县:土楼晒秋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陈萍、研究员曹湖军、副研究员张炜进团队在氢负离子导体开发及应用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2025-09-18 09:52
工业遗址与科幻主题联动,带来现实与想象交错的奇妙感受;科技手段还原知名IP场景,让游客沉浸到小说里的名场面;利用独特地质地貌,打造“地球上最像火星的地方”……来一场新鲜、有趣的科幻游,成为不少人出游的选择之一。如何做好科幻与文旅深度融合,丰富旅游供给?各地因地制宜进行了探索。
2025-09-18 09:50
记者17日从中国石化新闻办获悉,部署在四川省资阳页岩气田的2口评价井测试产量均超百万立方米,其中资页2-501HF井试获日产气140.7万立方米,刷新我国页岩气测试产量最高纪录。
2025-09-18 09:44
当今中国,科学教育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作为人才培养的根基与路径,科学教育的潜力将变成参与国际竞争、争取国际话语权的实力。
2025-09-18 09:43
日前,由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牵头承担的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CRAFT)遥操作系统测试平台通过专家组测试与验收。
2025-09-18 09:40
“科创游”是一种将科技与旅游相结合的新型旅游形式,不仅展示科技企业的生产过程和产品,还注重科技教育的普及和科技创新的体验
2025-09-17 10:23
此次大会将讨论通过“人与生物圈计划”及其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杭州战略行动计划,明确未来十年的发展方向、目标和行动方案
2025-09-17 10:21
人造地球卫星、载人飞船、空间站、空间探测器要“上天”进入预定轨道,运载火箭少不了。在“火箭家族”展台,长征一号至五号运载火箭模型笔直而立。
2025-09-17 10:20
在化学生物学研究中,有一种强大的“分子地图绘制技术”——邻近标记技术。在癌症免疫治疗中,免疫细胞需要足够强和足够多的“信号”才能发起攻击,但癌细胞表面的天然信号往往非常稀疏。
2025-09-17 10:18
当前,秋粮陆续进入成熟期。各地抓住最后的窗口期,落实落细各项增产措施,全力以赴抓好秋粮生产,确保秋粮丰产丰收。
2025-09-17 09:32
人工智能的浪潮正在席卷从科技到教育,乃至全社会的各个角落,中国教育界正在积极推动学习和应用人工智能,以便乘势站在时代前列。今年6月,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校长尤政提出,人工智能和批判性思维结合形成DNA式的“双螺旋结构”,将有力推动创新。
2025-09-16 09:14
15日,在2025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主论坛上,《人工智能安全治理框架》2.0版正式发布。落实《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议》,《人工智能安全治理框架》1.0版于2024年9月发布,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
2025-09-16 09:13
光明日报北京9月15日电 记者陈晨从农业农村部获悉,2025畜禽种业发展论坛14日在北京市平谷区举行。论坛发布了第三次全国畜禽遗传资源普查、濒危畜禽遗传资源保护成效、主要畜种分子身份证构建和遗传评估优秀种公畜等重大成果,举办了畜禽种业振兴成果展,26家单位现场推介新技术、新设备、新成果,72家单位进行专场展示。
2025-09-16 09:13
数智技术以及数智互联技术将推进青年间社会化协同与知识共享,可精准连接青年学习者,并形成跨地域的学习社群与项目协作组。总而言之,数智技术能够为青年群体参与终身学习创造良好条件,能够充分激发青年群体参与终身学习的动力,能够更好地帮助青年群体全面发展。
2025-09-16 09:12
作者:王 珩、程松泉,分别系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教授;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博士生  当前,全球教育正经历一场由人工智能技术驱动的深刻变革。唯有坚守育人初心,在伦理框架内审慎推进技术应用,才能让人工智能真正成为引领教育发展的引擎,而非解构教育本质的飓风。
2025-09-16 09:11
在合成生物学和气候变化应对领域有巨大潜力。
2025-09-16 09:11
走进展区,多款新潮文创让人爱不释手;戴上设备,苏轼笔下的诗词世界任人遨游;指尖轻点,三千年前的青铜器“触手可及”……一系列新产品、新服务、新场景在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文旅服务专题亮相,漫步其中,处处感受到科技与创意奔涌、文化和旅游融合的无限活力。
2025-09-15 09:54
在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上,一批品类丰富、兼具趣味与文化内涵的文创精品成为展会现场的“人气王”,引爆观展热潮。
2025-09-15 09:54
最大网络基础设施的建成有助于我国突破关键技术的“卡脖子”困境,形成自主可控的核心技术优势,建立起数字经济产业的第二创新生态。 (作者:戎 珂,系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经济学研究所所长、长聘教授;田晓轩,系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经济学研究所博士研究生)
2025-09-15 09:53
今年暑期,工厂游火爆出圈。参观名额秒空、门票收入可观、社交平台相关笔记有10多万条,工厂游俨然成了文旅界新宠。 工厂游等新型旅游业态,实现了工业与文旅的跨界融合,也为文旅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新增长点。
2025-09-15 09:52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