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医道驱魔障 生命绽芳华
首页>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湖南> 要闻 > 正文

医道驱魔障 生命绽芳华

来源:新湘潭客户端2024-04-23 16:14

  ——湘潭市第一人民医院(市肿瘤医院)肿瘤防治工作走笔

  本报记者 尹义龙 张红斌 通讯员 袁雯

  4月19日,湘潭市抗癌协会年会暨第十六届湘潭市十大抗癌明星表彰大会在湘潭市第一人民医院学术报告厅举行。市科协、市卫健委、市一医院相关负责人出席开幕式,部分市抗癌协会会员、肿瘤患者及家属、医院相关科室医护人员等参加活动。

  会议对湘潭市第十六届抗癌明星进行了表彰,付旭东等10位抗癌勇士身披绶带、精神饱满地站在台上,向人们昭示着生命的顽强和不屈。抗癌明星代表周女士叙说了她11年的抗癌心路历程,让人感动更使人振奋。

医道驱魔障 生命绽芳华

10位湘潭市第十六届抗癌明星受到表彰。

  今年4月15日-21日是第30个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主题是“综合施策 科学防癌”。这场盛会,也是湘潭市第一人民医院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的重头活动之一。

  数十年来,湘潭市第一人民医院(湘潭市肿瘤医院)专注肿瘤防治,在综合施策、科学防癌的基础上,不断进取、锐意创新,提高了人民群众的防癌意识,通过治疗让众多肿瘤患者生存期和生活质量得到提升,推动着全市肿瘤防治事业的新发展。

  敢于争先,肿瘤学科在发展中壮大

  始建于1989年的湘潭市第一人民医院肿瘤科,是当时湖南省地市级独立建科最早、学科规模最大的特色科室,可谓湘潭市肿瘤防治的“先驱”,之后相继获评市级、省级重点专科。2008年获批成立湘潭市肿瘤医院。

  健康事业,薪火相传。数十年来,医院肿瘤学科这株大树更加枝繁叶茂,目前拥有肿瘤内科、肿瘤外科、肿瘤放疗科、中医肿瘤科、血液肿瘤科5个专科以及其他专科内的肿瘤亚专业组等,形成湘潭市区域性肿瘤疾病诊疗中心。

  人才兴科、人才立院。一直以来,湘潭市第一人民医院肿瘤科不断选派优秀人员,赴国内肿瘤防治领域知名专科医院进修学习,甚至出国深造,学成归来后成为医院肿瘤防治工作的中流砥柱。

  目前,汪砥、贺宜伟、刘命文、李星、彭顺清、肖红、杨清等一批学科带头人和高层次人才,活跃在湘潭市肿瘤防治、科研和教学的第一线。

  2022年9月,杨清博士团队在美国临床肿瘤研究杂志发表原创性科研论著,探索研究CART治疗骨肉瘤肺转移,为晚期骨肉瘤肺转移患者带来新希望,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资助48万元,是湘潭市卫健系统取得的历史性突破。

  医院牵头建立乳甲外科专科联盟,重点打造乳腺和甲状腺肿瘤的分级诊疗体系,目前有联盟单位11家,双向转诊的患者逐年增加。

医道驱魔障 生命绽芳华 

市第一人民医院科室专家面对老百姓开展肿瘤防治等宣教和义诊活动。

  2023年湘潭市第一人民医院肿瘤科获批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培育项目,促进该院肿瘤疾病医疗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向全国先进水平迈进。

  心系患者,奋斗的脚步更加铿锵

  近年来,湘潭市第一人民医院肿瘤科团队对肿瘤疾病积极探索,规范诊疗,常规化疗、诱导分化、诱导凋亡、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综合治疗技术,以及前沿技术、特色技术的开展,让众多肿瘤患者重获新生。

  一名74岁的患者,反复咳嗽咳痰3年多,2023年9月入住肿瘤内科,后经病理诊断为SMARCA4缺失型未分化肿瘤。患者临床评估存在肝脏转移、胸膜转移,另有高血压病史。由于该类型的癌症发病率低,没有指南推荐治疗方案,治疗难度极大。肿瘤内科主任汪砥组织科室讨论后,决定对患者进行信迪利单抗+贝伐珠单抗联合治疗。

  “这是一种新型的肿瘤治疗方法。”汪砥说,“它结合了两种单克隆抗体药物,能增强对肿瘤细胞的攻击力度,抑制肿瘤的生长。”治疗3个周期后,老人肿瘤明显消退,胸腔积液消失,肝脏病灶基本缩小,目前已能正常生活。

  2021年,30岁的李女士(化名)因患腹腔侵袭性纤维瘤病,在他院做了左半结肠联合胰尾及脾切除手术。但术后仅一年肿瘤复发并多处转移,来到湘潭市第一人民医院求医。

  腹腔侵袭性纤维瘤病是一种罕见的恶性肿瘤,除手术切除外,当时无其他有效的治疗手段。由于肿瘤的侵袭,患者腹腔内多处致密粘连,并累及多个器官及腹膜后,手术难度极大。在多学科的支持下,肿瘤外一科贺宜伟团队经过11个小时奋战,对患者实施多处膈肌大范围切除修复、多脏器联合切除。术后半年随访,李女士体内无肿瘤转移复发的征象。

  今年的抗癌明星、56岁的周女士,11年前被诊断出口腔癌,当时她感到天都塌了。2013年和2015年,她两度在湘潭市第一人民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接受手术,得到科主任黄程和科室医护人员无微不至的关爱。“市一医院精湛的技术和周到的护理,帮助我战胜了癌症。”她感慨地说,“其实癌症并不可怕,只要科学地治疗与合理有效地康复,生命仍然会很精彩。”

  科学防癌,与百姓共筑健康梦

  今年的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期间,湘潭市第一人民医院主要领导带队,组织医院各科室专家,分别赴江南医院、湘鹤医院、韶山医院等10地开展义诊、查房和调研走访等,宣传科学防癌知识。

医道驱魔障 生命绽芳华

市第一人民医院“医者红”志愿服务团队深入基层,开展肿瘤防治宣传和义诊活动。

  4月17日,钟鹰、贺宜伟、刘命文、谢亘青、石磊等消化、普外、乳甲、内分泌、超声科室专家在韶山市清溪镇卫生院开展义诊。对每一名前来就诊或咨询的居民,专家们都细致诊断、耐心解答,根据他们的病情给出合理化的治疗建议,让有需求的居民收获满满。同时,专家们结合“综合施策 科学防癌”的主题,向群众普及预防癌症、早筛早诊等知识,传播科学防癌理念。当天,湘潭市第一人民医院还与韶山市人民医院就医联体建设进行了座谈,并探讨了基层癌症早筛早诊工作。

  “长期以来,我们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不断加强肿瘤防治体系建设,建立肿瘤防治网络,实现肿瘤的早筛、早诊、早治。”湘潭市第一人民医院党委书记袁海斌表示,“今后,我们将持续发挥肿瘤医院的特色,不断提升肿瘤防治能力,守护患者健康,为促进健康湘潭建设添砖加瓦。”

[ 责编:李伯玺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上海:沪港高铁动卧列车准备就绪

  • 西藏:拉萨举办第二届锅庄舞大赛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西湖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讲席教授柴继杰团队及合作者揭示了植物中NLR蛋白的寡聚促进自抑制机制及六磷酸肌醇、五磷酸肌醇在植物免疫信号中的新角色,发现了此前未被发现的一类NLR介导植物免疫的独特机制。
2024-06-14 10:01
在地球漫长的历史中,最严重的生物灭绝事件发生在距今约2.52亿年的二叠纪—三叠纪之交。这项研究不仅加深了人们对古生物形态演化的理解,也为科学家评估现代生物多样性面临的灭绝风险提供了科学依据。
2024-06-14 09:49
如今,观展已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博物馆的内涵和形式也愈发丰富。尤其是随着数字技术在展览服务中的应用更加成熟,“智慧博物馆”建设成为当前我国博物馆发展的新趋势。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手段广泛应用于展陈过程中,让文物“活”了起来。
2024-06-14 09:45
记者13日从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获悉,当前夏粮已进入收购旺季,收购工作正由南向北陆续展开。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粮食储备司副司长唐成介绍,从各地看,新季小麦产量有所增加,质量普遍好于去年。
2024-06-14 09:38
此次手术在罗马和北京两地同时展开,跨越直线距离近8100公里、双向通信距离超过2万公里,向世界展示了我国泌尿外科和远程外科的尖端技术。手术中,张旭在罗马操作一台我国自主研发的远程手术机器人。
2024-06-14 09:37
针对近期持续高温干旱对农业生产造成的不利影响,农业农村部在前期发布预警信息的基础上,于6月11日对河北、山西、江苏、安徽、山东、河南、陕西等省启动农业重大自然灾害四级应急响应。
2024-06-13 10:12
从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获悉,近日,该所水稻优异种质资源创新利用创新团队与北京大学现代农学院合作,首次组装了普通野生稻单倍型无间隙染色体基因组。
2024-06-13 10:11
日前,农业农村部发布品种审定公告,第五届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根据种子法、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办法有关规定,严格审核把关,审定通过了135个小麦新品种。
2024-06-13 09:34
6月13日,无人机在黑龙江北大荒农业股份有限公司友谊分公司第五管理区一水田地块执行巡田作业任务,用于查看水稻苗情(无人机照片)。
2024-06-14 09:49
6月的山东港口青岛港,“氢”风拂面,“绿”意正浓。近年来,山东港口青岛港积极探索氢能在港口的多场景应用,统筹推进氢能“制、储、运、加、用”全链条发展,为全场景氢能港口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2024-06-13 09:17
近年来,在科技加持下,古老的布达拉宫焕发出新机与活力:轻轻点击一下鼠标,从三维模型到壁画细节都可以一览无遗;近800个结构传感器近10年间记录下逾千万组数据;超过1500个探测设备、近9公里的感温光纤,感知着这座古老建筑的实时状态……
2024-06-13 09:16
记者12日从中国航空工业集团(以下简称“航空工业”)获悉,由航空工业自主研发的HH-100航空商用无人运输系统验证机,在西安蓝田通用机场完成首飞。HH-100航空商用无人运输系统是航空工业主动布局无人机产业、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而全新研发的重点机型。
2024-06-13 09:14
渤海湾畔的“滨城”寨上,风光旖旎、碧波万顷,长达14.8公里的海岸线勾勒出一幅壮丽的画卷。
2024-06-12 09:37
“太阳能-热泵智耦互补粮食烘储系统”“储粮害虫智慧监测系统”……近日,南京财经大学多项粮食科技成果亮相全国绿色粮食仓储工作现场推进会,相关成果在全国200余个粮食企业(库)推广应用,并获得中国粮油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2024-06-12 09:37
这项成果首次揭示了在海马体外的内侧前额叶皮层中存在一类编码环境边界的特异性神经元,也被称为边界细胞,研究成果或有助于找到通往记忆与学习闸门的“钥匙”。
2024-06-12 09:32
记者11日从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获悉: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第四批预备航天员选拔工作日前结束,共有10名预备航天员最终入选,包括8名航天驾驶员和2名载荷专家(香港地区、澳门地区各1名载荷专家)。
2024-06-12 09:25
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研究员张立福,在解读高光谱分析技术为珍贵文物进行三维“留影”的最新进展时说:“光谱是辨别物质的‘指纹’。前不久,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运用三维技术,首次根据出土头骨,复原出一尊男性红山先人的容貌。
2024-06-12 09:19
1966年12月的一天,罗布泊,一朵巨大的白色蘑菇云腾空而起,我国首次氢弹原理试验爆炸成功。
2024-06-12 09:17
苹果公司10日在2024年全球开发者大会上推出个人智能系统“苹果智能”。该系统集成了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强大功能,可应用于苹果多款产品。
2024-06-11 14:27
芒种时节农事忙。河南、山西等地麦收陆续进入尾声,湖南、江西一些地方正忙着种稻插秧。北方收麦、南方种稻,收与种紧密相连,南与北交相辉映,中部这片土地上充盈着丰收与希望的气息。
2024-06-11 10:41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