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首页>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河北> 时事要闻 > 正文

品读《品读正定》

来源:燕赵晚报2023-07-25 10:08

品读《品读正定》

  2023年春夏之际,万物蓬勃,孙万勇新著《品读正定》摆上了读者的案头,为读书界平添了一份厚重的精品。这是作者继《品读石家庄》《品读西柏坡》后,品读系列著作的第三部。据作者讲,是用时最长,用功最深的一部。

  正定,作为一方重镇而被“品读”,其书作定位本身,就表明了作者对世界本质、对社会历史、对传统文化认知的境界。所谓有字之书和无字之书的结合,把对象作为一部大书来解读,来体悟。由此也看出正定在作者心中的分量和位置,作者自称,是抱着“敬畏”的心来做这一工作的。

  一册在手,欲罢不能。在当今多媒体大行其道的氛围里,该书着实让读书人“大快朵颐”,享用了一番。  一

  如果说“文化苦旅”“千年一叹”等游记文章是对中国文化和世界人类文明的巡礼、徜徉浏览,“品读正定”则是一种驻足观赏,席地而坐,进而登堂入室,深入其中,将其拥抱入怀,一种沉浸其中的陶醉。

  如果说一品石家庄、再品西柏坡、三品正定是一场场丰盛的饕餮大宴,那么,“品读正定”就是这场大宴中从食材到香料,从厨艺到成品,精心烹制的硬菜大餐!

  如果说以前关于正定的相关著作,是着眼于某一领域、某一方面的阐述与诠释,《品读正定》则是一部涵盖了政治经济、军事地理、文化教育、建筑工程、宗教民俗等全方位全视角的百科全书。

  “品读”一书,是把正定这块原本令人瞩目的宝玉又精心打磨了一番:溯源千年历史,考证地理形胜,走近历史人物,品赏建筑奇观,整理文化血脉,叩问历史真相,“筚路蓝缕”,天章云锦,以品读为主旨,以文化为丝线,串起了散落民间、散见于各类文献载体的颗颗珍珠,织造成一件既不同于“高头讲章”,又典雅可人的文化新品!使这颗华北明珠以更加璀璨的光芒呈现世人。

  从此,我们关注正定有了整体的把握框架而不再东鳞西爪,碎片自珍;了解正定有了明确路径而不再目光闪烁,曲径探幽。从这个意义上,正定、乃至河北,应该郑重感谢作者。

  二

  主题突出,逻辑严谨,是本书一大特点。全书分八章,即八个版块。紧扣正定这一叙述主体,分别通过地理形胜、政治沿革、江山兴替、经世之道、建筑品鉴、宗教、文化和现今发展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历史溯源。该书秉持了“历史的和逻辑的”统一这一辩证方法论,以专题为逻辑框架,以时间为叙述顺序,将千年历史事实,安排其中,相互穿插,时空转换,读来如行云流水般自然酣畅。

  修辞立诚,以诚动人。自古文章讲究以情动人,作者曾在正定工作,对这块土地有着真挚深厚的感情。以亲身的经历,感受正定的水土风情和人文气质。对这块土地上的所在所有,有着发自内心的热爱,因而其品读和鉴赏都充满真情。无论是面对“九楼四塔八大寺,二十四座金牌坊”的“器物”,还是其承载的文化内涵,均发自内心地激赏,对“历经沧桑的古建筑,雄鹰展翅般的屋脊、厚实的斗拱和神采奕奕的飞檐”一咏三叹。对正定人民则是由衷赞赏关爱,其情其谊,见之于书的末尾。作者用动情的笔触,讲述自己与正定血肉般的联系和缘分,读来令人动容。

  资古证今,贵有通变,是该书的又一特点。刘勰对为文有过精湛的论述,主张好的文章必是打通古今的。该书处处体现了这一特点,力避无本之木式的空论,也不拘于古人寻章摘句的冬烘。而是融会贯通,在一些方面可称臻于化境,显示了深厚的理论素养。如,作者基于对宗教文化的思考,做出了“正定的宗教,几乎可以称作半部佛教史”的论断。请看精彩论述:“历经岁月的风风雨雨,佛教渐渐以一种宗教信仰转变为一种民俗文化,其中经过本土文化改造后的精华,已经转化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况且有些理念如仁爱为本、修身养性等,本就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吻合,其影响也一代代留了下来。

  “如今的正定,真正的佛教徒比例并不高,但在整体的人文氛围中,仍然可以感受到佛教文化的气息。那种与人为善、开放包容的理念,沉稳内敛、内外兼修的风格,修身自省、不事张扬的做派,潜移默化地融入了人们的血液里,体现在生活中,的确有着佛家文化的印记。

  “从历史的大趋势看,佛教中国化并没有完成,还处在进行时。在新时代,佛教仍然面临如何适应社会发展的问题。只有坚持中国化的方向,与时俱进,守正创新,主动适应社会发展趋势,佛教文化的钟声才会长久地鸣响下去。”

  引文有点长。但因其精彩,文气贯通,不容删节。这就把宗教演变,历史上的传播和正定的现实这一问题,落在了实处。像这样有见地的通达之论,书中多有呈现。

  文有风骨,引人入胜。古人讲作文须有风骨,又讲究“文质彬彬”。《品读正定》庶几达到了这样的境界。全书行文生动,风骨加文采,有气韵,有情味。运用材料持之有据,亦正亦“野”,既有正史出处,又兼采民间传说,既是史实再现,又可作为故事来讲,论史料皆有所本,讲故事堪比评书。知道赵佗的故事吗?知道刘秀的发迹传奇吗?知道正定“凌透”村的来历吗?知道赵匡胤的“秘史”吗?惊心动魄的冷冽历史,被作者用轻松的笔触,夹叙夹议,娓娓道来,生动鲜活,读之如饮甘露,引人入胜。

  每有精彩之处,作者兴之所至,思接千载,荡出一笔,自然抒发感想。“行于所当行,止于所不可不止”,整部书像历史,像散文,像诗,品读有味。

  臧否人物,力求全面。书中列出的与正定有关的历史名人,如群星璀璨:这里有教育家、政治家、军事家、科学家、文学艺术家,有宿儒大医,有工程工匠,还有革命家。

  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是作者的三观、见识、立场、观点和思想方法的集中体现。该书对于人物的叙述和评说,敢于突破传统的所谓“定见”,跳出八股式的窠臼,从历史功业、价值理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等高度,力求给予客观全面的评价。如北洋三杰之一的王士珍,历来是史家评论的“热点”。作者对王的身世、经历、理念、做官做人的原则,道德底线以及在历史洪流中的作为,给予了充分的论叙,放在历史的时空中分析评说,读来既入情入理,又引人反思。书中对其他历史人物的讲述评价也大体如此。

  三

  品读一座城市、一方水土,除下功夫占有大量的历史资料外,对于鲜活的现实生活的把握,对于时代精神的领悟,对于当代地方经济建设与发展的了解和见解,也是非常重要的功夫,所谓“功夫在诗外”。这也是“品读”的题中应有之义!

  作者在正定任职工作的经历,为做到这一点提供了别人无可替代的条件和优势。

  “品读”不是坐而论道的空谈。因职务之便,作者与当今文化领军人物多有交流,与当地社会贤达的交往,对正定解读的互相启发,都加深了品读的深度和维度。加之作者扎实深入的工作作风和行事风格,对社会基层百姓生活和心理的体察了解,成为品读的“地气”。特别是,对当今党和政府领导思想的领悟,意图的理解和把握,更是作者对正定的全面认识的得天独厚的优势。厚积薄发,所有这些,都是成功解读正定的现实基础和思想引领。

  从求全责备的角度看,书中各结构之间还可以更均衡一些,有些篇节,如仰望星空部分,引述史料偏多,淡化了品读的色彩,致使品读的味道稍显不够;因毕竟不是历史小说,个别人物的形象不够丰满等。一块白璧,求缺为美。作为一部精品之作,《品读正定》和前两部品读一起,构成了“品读三部曲”,也使得品读成为一种独特的体裁。(刘桂江)

[ 责编:张悦鑫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香港“非遗月”处处有“非遗”

  • 江苏南通:“第二现场”观赛区 城市“全域”看“苏超”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四大家鱼,即青鱼、草鱼、鲢鱼、鳙鱼,是我国重要的经济鱼类,占淡水鱼类养殖总量的“半壁江山”,尤以长江流域所产鱼品质最优。但人工养殖久了,鱼类品质逐渐下降,需要捕捞野生鱼种来更换,确保鱼类种质“基因库”稳定。
2025-06-30 04:50
FAST如今每天观测时长接近24小时,每年总观测时长超过5300小时,持续不断地为科学家提供宝贵的数据。
2025-06-30 09:52
华南农业大学积极探索应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加速育种创新,“华航香银针”就是创新成果之一。
2025-06-30 09:51
在近日落下帷幕的第十五届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中,一位特殊的“考生”吸引了人们目光。
2025-06-30 09:51
6月29日,在海南文昌卫星超级工厂项目建设现场,各方正全力以赴加快工厂投产进程。
2025-06-30 09:51
作为一所工科见长的大学,近年来,山东科技大学涌现出一批热衷文化艺术的学生:材料学院研究生庄英赞受邀参加《声声入戏——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首届京剧票友大会》节目;
2025-06-30 04:50
今年“三夏”生产,该农场配备无人驾驶系统的收割机和拖拉机、气吸播种机、精准水肥轮灌系统、自动巡田无人机等智能化装备大显身手。
2025-06-27 10:25
6月24日,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2.5米大视场高分辨率太阳望远镜”(WeHoST)在四川稻城启动建设配套项目,预计2027年望远镜完成装调并投入试运行。
2025-06-27 10:24
古生物研究表明,包括早期犬齿兽在内的一些远古动物,脑袋为一个没有左右脑半球区分的整体,而现生哺乳动物和典型的进步颌兽类则有左右两个脑半球。
2025-06-27 10:18
6月26日21时29分,经过约6.5小时的出舱活动,神舟二十号乘组航天员陈冬、陈中瑞、王杰密切协同,在空间站机械臂和地面科研人员的配合支持下,圆满完成既定任务。
2025-06-27 10:17
北京大学马丁教授团队26日凌晨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上发表一项开创性研究,成功将复杂难处理的混合废塑料变废为宝,为根治全球塑料污染顽疾提供了新的思路。
2025-06-27 10:16
近日,一组“清华学生戴头套看演出”的照片在网络引发热议。脑机接口技术的应用还面临社会伦理与隐私保护方面的争议,如何平衡科学技术创新与社会伦理、监管要求等仍是难题。
2025-06-27 10:15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根据计划安排,神舟二十号航天员乘组将于近日择机实施第二次出舱活动。目前,空间站组合体运行稳定,神舟二十号航天员乘组在轨工作已满两个月,身心状态良好,已做好出舱活动各项准备工作。
2025-06-26 09:48
6600万年前,希克苏鲁伯小行星撞击地球导致非鸟类恐龙灭绝,而就在撞击点附近,一种神秘的夜蜥蜴可能是唯一幸存下来的陆生脊椎动物。白垩纪末期,一颗巨型小行星撞击了墨西哥尤卡坦半岛附近的区域,形成了一个直径超过150公里的陨石坑,导致全球大多数动植物物种灭绝。
2025-06-26 09:47
在全球面临日益严峻的生态危机之际,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傅伯杰等提出了一个衡量人与自然共同繁荣程度的全球框架。论文合作作者、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人类发展报告办公室主任Pedro Conceicao表示,面对当今严峻的地球系统变化,我们必须把人与自然健康、互惠的关系纳入发展愿景。
2025-06-26 09:46
黑土地被誉为“耕地中的大熊猫”,是世界上最肥沃的土壤。这项调查系统查清了我国东北典型黑土区地表基质资源“家底”,实现了东北黑土地地表基质层的首次系统调查与深度解剖。
2025-06-26 09:41
记者邱玥25日从中国海油获悉,我国首个自营超深水大气田“深海一号”二期项目全面投产。 目前,“深海一号”大气田已经达到最高产能设计状态,年产气量有望超过45亿立方米。
2025-06-26 09:40
由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和能源部支持的薇拉·C·鲁宾天文台,首次捕捉到的太空景象呈现出一场由恒星“托儿所”及邻近星系的密集星团构成的粉蓝视觉盛宴。鲁宾天文台的科学团队还开发了面向公众的工具“天空查看器”,用户可通过平移和缩放功能探索这些超高分辨率图像中的恒星和星系。
2025-06-25 09:46
中国海油25日宣布,公司在南海水域的“深海一号”大气田二期项目全面投产,标志着我国最大海上气田建成。“深海一号”大气田分一期和二期开发建设(一期于2021年6月投产),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超1500亿立方米,最大作业水深超1500米,最大井深达5000米以上,是我国迄今为止自主开发建设的作业水深最深、地层温压最高、勘探开发难度最大的深水气田。
2025-06-25 09:33
2017年启动的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为新一代草地植被图的绘制提供了新的契机。“我们共识别出65种主要草地类型,其中高山嵩草草甸、紫花针茅草原、矮生嵩草草甸、垂穗披碱草草甸和线叶嵩草草甸这5个群系分布最广。
2025-06-25 09:30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