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湖北潜江:“科研+人才+产业链”助推龙虾产业高质量发展
首页>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湖北> 图片新闻 > 正文

湖北潜江:“科研+人才+产业链”助推龙虾产业高质量发展

来源:新华网2023-10-08 10:49
湖北潜江:“科研+人才+产业链”助推龙虾产业高质量发展

图为潜江的虾-稻共作基地。

  李晓笛、吴文华、孙亦欣

  近年来,湖北省潜江市以国家创新型县市建设为抓手,聚焦龙虾产业研究,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着力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进要素集约、人才集聚、政策集成,在高层次人才、科创中心、企校联合研究中心等科创平台支撑下,龙虾一二三产业发展蹄疾步稳。

  科研硬件让龙虾产业提档升级

  曾经,小龙虾加工后,近80%的虾壳成为废弃物,仅潜江市每年产生的废弃虾壳就超过5000吨,弃置的虾壳堆积成山。如今,在潜江华山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车间,研究人员把虾壳“变废为宝”,从中提炼甲壳素,用于生产医药用品、保健食品、化妆品等产品。

湖北潜江:“科研+人才+产业链”助推龙虾产业高质量发展

图为华山公司生产车间。

  华山公司办公室主任刘时旋介绍,2007年,华山公司与武汉大学联手,成立了甲壳素工程技术中心,成功在虾壳中提炼出氨基葡萄糖盐酸盐、壳聚糖、壳寡糖等产品。潜江成为全国唯一的淡水甲壳素精深加工基地,这些甲壳素衍生品被出口到欧美国家。

  科技赋能源源不断,2015年莱克集团成立了桂建芳院士专家工作站;2016年湖北省科技厅批复成立了湖北省小龙虾产业技术研究院;2017年国家虾蟹体系潜江综合试验站成立。

  今年,潜江小龙虾产业技术研究院“虾稻共作+虾稻轮作复合种养技术”在湖北省科技厅组织的2023年乡村振兴实用技术大赛中获一等奖。

  “多年来,我市充分激发全市企业创新活力,鼓励、支持和引导企业与高校研究所合作,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科研院所共同参与的小龙虾全产业链技术创新体系。”潜江市科技局分管负责人刘传洪说。

  据悉,潜江与中国科学院水生所、武汉大学等科研院所开展战略合作,已建成8个省级科技创新平台,推进种业繁育、检验检测等六大中心建设,厚植潜江龙虾创新基因。

  潜江市科技局主要负责人尹征说,这些科研院所通过开展良种选育繁育、综合养殖模式创新以及甲壳素、虾青素等精深加工、小龙虾新产品新技术等领域的研究,鼓励科技人员创新创业,建立了多元化的技术服务渠道,增强了龙虾产业的科技支撑能力。

  人才软件为龙虾产业注入动能

  田间地头走访养殖户、查看虾苗养殖情况、提醒各阶段养殖注意事项、解答养殖疑难问题……这是潜江泰丰街道水产技术中心主任肖云美每个月都会干的事情。

  肖云美介绍,辖区内有养殖户五十多户,自己每个月都会走访一遍,一轮下来需要一个多星期的时间。除了线下走访,他还会定期举办线上培训,随时在微信群里解答养殖户疑问。肖云美说,自己是水产养殖专业毕业,1996年就开始从事相关工作,但为了更新养殖知识,自己每年还会去潜江龙虾学院学习一段时间,确保为养殖户提供科学、精准指导。

  为了促进小龙虾养殖实现标准化、规模化发展,近年来潜江市成立了专业的技术推广中心,将养殖技术送到田间地头,同时定期举办小龙虾养殖技术培训班。

  “虾稻共作,看似没有太多高深的技术含量,但要实现效益最大化,把小龙虾真正养大、养好,其实大有文章。”潜江市精耘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王强说,多亏政府的引导和扶持,如今自己也成了“养虾达人”。目前,其合作社3000亩虾稻共作基地每年产值可达1500万元左右。

湖北潜江:“科研+人才+产业链”助推龙虾产业高质量发展

图为潜江龙虾学院培训场景。

  据悉,2017年,潜江市成立全国首家龙虾学院,为全国虾-稻产业培养高端人才、熟练龙虾技工和基层技术员,开展国家现代农业头雁工程和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班等教育培训课程。

  潜江市充分发挥各级科技特派员和科技人才作用,组织科研院所科技人员为小龙虾养殖者提供产前、产中、产后全方位技术服务,加快小龙虾养殖科技成果的示范推广,提高各地渔农民养殖技术水平,解决虾-稻产业中存在的难题,培训了一批既懂种稻又懂养虾的职业农民,进一步提升产业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湖北潜江:“科研+人才+产业链”助推龙虾产业高质量发展

图为潜江虾农养殖的小龙虾。

  产业链赋能乡村振兴

  在潜江市熊口镇赵脑村,“回”字形的虾稻田里,小龙虾自在游走,沉甸甸的稻谷就要迎来丰收。

  赵脑村地势低洼,曾经有“虫洼子”“水袋子”之称,以前村民们种植传统作物,收入不高。熊口镇赵脑村党支部书记赵常洪介绍,2013年,得知华山公司将建设标准化、规模化小龙虾生产基地后,赵常洪立刻上门与华山公司协商沟通。最终,在兼顾企业标准和保障村民土地收益的前提下,双方设计了以“反租倒包”和“三权分离”为核心的“华山模式”,即将全村1.2万亩土地整体流转并将其规划整治成260个虾稻共作养殖单元,然后再按40亩左右一个养殖单元等价倒包给赵脑村种养能手。稻田种养和土地流转收入全部归村民所有,华山公司负责收购和销售。

湖北潜江:“科研+人才+产业链”助推龙虾产业高质量发展

图为潜江的虾-稻共作基地。

  经过规模化整治后,“田成方、树成行、路相通、渠相连”的万亩虾稻基地成为赵脑村的一道靓丽风景线。如今,赵脑村村集体经济收入年均达到100万元以上,农民户平收入达15万元以上。

  熊口镇党委副书记田成威介绍,作为潜江虾稻共作的核心区,近年来,熊口镇按照“统筹规划、集中连片、规模经营”的思路,大力实行按户连片、土地流转,发展“虾稻共作”面积8万余亩,占到了全镇可耕种面积的90%以上,土地流转面积近4万亩,其中赵脑、瞄场、吴家垸、剅湾、夏桥5个村实现整村流转,面积共计3万余亩。

  日前,农业农村部办公厅、财政部办公厅公布了首批国家农业产业强镇认定名单,湖北共有39个镇(乡)上榜。潜江市熊口镇的虾稻产业榜上有名。

  据悉,潜江在全国首创“虾稻共作”模式,建成了13个万亩和70个千亩集中连片“虾稻共作”标准化生态种养基地,形成了布局合理、集中连片、产销功能齐全的潜江龙虾养殖新格局,潜江“虾稻共作”生态种养模式带动湖北省“虾稻共作”面积800万亩、全国2000多万亩。

  在潜江小龙虾交易中心,来往车辆络绎不绝,商户们忙着分拣、打包、送货,一派忙碌景象。交易中心潜网集团综合办主任郭颂介绍,近年来,该公司有效整合货源、车源、仓储等物流资源,使得小龙虾运输资源高度集中。从交易中心出发,基本上4至14小时,鲜活小龙虾可抵达全国600多个城市。2022年,从交易中心发往全国的小龙虾达22.8万吨。

  近年来,潜江高标准建设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目前,潜江市小龙虾规上加工企业达48家,其中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2家、省级11家,年加工能力50万吨,年加工产值220亿元。

[ 责编:邢彬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香港“非遗月”处处有“非遗”

  • 江苏南通:“第二现场”观赛区 城市“全域”看“苏超”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四大家鱼,即青鱼、草鱼、鲢鱼、鳙鱼,是我国重要的经济鱼类,占淡水鱼类养殖总量的“半壁江山”,尤以长江流域所产鱼品质最优。但人工养殖久了,鱼类品质逐渐下降,需要捕捞野生鱼种来更换,确保鱼类种质“基因库”稳定。
2025-06-30 04:50
FAST如今每天观测时长接近24小时,每年总观测时长超过5300小时,持续不断地为科学家提供宝贵的数据。
2025-06-30 09:52
华南农业大学积极探索应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加速育种创新,“华航香银针”就是创新成果之一。
2025-06-30 09:51
在近日落下帷幕的第十五届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中,一位特殊的“考生”吸引了人们目光。
2025-06-30 09:51
6月29日,在海南文昌卫星超级工厂项目建设现场,各方正全力以赴加快工厂投产进程。
2025-06-30 09:51
作为一所工科见长的大学,近年来,山东科技大学涌现出一批热衷文化艺术的学生:材料学院研究生庄英赞受邀参加《声声入戏——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首届京剧票友大会》节目;
2025-06-30 04:50
今年“三夏”生产,该农场配备无人驾驶系统的收割机和拖拉机、气吸播种机、精准水肥轮灌系统、自动巡田无人机等智能化装备大显身手。
2025-06-27 10:25
6月24日,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2.5米大视场高分辨率太阳望远镜”(WeHoST)在四川稻城启动建设配套项目,预计2027年望远镜完成装调并投入试运行。
2025-06-27 10:24
古生物研究表明,包括早期犬齿兽在内的一些远古动物,脑袋为一个没有左右脑半球区分的整体,而现生哺乳动物和典型的进步颌兽类则有左右两个脑半球。
2025-06-27 10:18
6月26日21时29分,经过约6.5小时的出舱活动,神舟二十号乘组航天员陈冬、陈中瑞、王杰密切协同,在空间站机械臂和地面科研人员的配合支持下,圆满完成既定任务。
2025-06-27 10:17
北京大学马丁教授团队26日凌晨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上发表一项开创性研究,成功将复杂难处理的混合废塑料变废为宝,为根治全球塑料污染顽疾提供了新的思路。
2025-06-27 10:16
近日,一组“清华学生戴头套看演出”的照片在网络引发热议。脑机接口技术的应用还面临社会伦理与隐私保护方面的争议,如何平衡科学技术创新与社会伦理、监管要求等仍是难题。
2025-06-27 10:15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根据计划安排,神舟二十号航天员乘组将于近日择机实施第二次出舱活动。目前,空间站组合体运行稳定,神舟二十号航天员乘组在轨工作已满两个月,身心状态良好,已做好出舱活动各项准备工作。
2025-06-26 09:48
6600万年前,希克苏鲁伯小行星撞击地球导致非鸟类恐龙灭绝,而就在撞击点附近,一种神秘的夜蜥蜴可能是唯一幸存下来的陆生脊椎动物。白垩纪末期,一颗巨型小行星撞击了墨西哥尤卡坦半岛附近的区域,形成了一个直径超过150公里的陨石坑,导致全球大多数动植物物种灭绝。
2025-06-26 09:47
在全球面临日益严峻的生态危机之际,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傅伯杰等提出了一个衡量人与自然共同繁荣程度的全球框架。论文合作作者、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人类发展报告办公室主任Pedro Conceicao表示,面对当今严峻的地球系统变化,我们必须把人与自然健康、互惠的关系纳入发展愿景。
2025-06-26 09:46
黑土地被誉为“耕地中的大熊猫”,是世界上最肥沃的土壤。这项调查系统查清了我国东北典型黑土区地表基质资源“家底”,实现了东北黑土地地表基质层的首次系统调查与深度解剖。
2025-06-26 09:41
记者邱玥25日从中国海油获悉,我国首个自营超深水大气田“深海一号”二期项目全面投产。 目前,“深海一号”大气田已经达到最高产能设计状态,年产气量有望超过45亿立方米。
2025-06-26 09:40
由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和能源部支持的薇拉·C·鲁宾天文台,首次捕捉到的太空景象呈现出一场由恒星“托儿所”及邻近星系的密集星团构成的粉蓝视觉盛宴。鲁宾天文台的科学团队还开发了面向公众的工具“天空查看器”,用户可通过平移和缩放功能探索这些超高分辨率图像中的恒星和星系。
2025-06-25 09:46
中国海油25日宣布,公司在南海水域的“深海一号”大气田二期项目全面投产,标志着我国最大海上气田建成。“深海一号”大气田分一期和二期开发建设(一期于2021年6月投产),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超1500亿立方米,最大作业水深超1500米,最大井深达5000米以上,是我国迄今为止自主开发建设的作业水深最深、地层温压最高、勘探开发难度最大的深水气田。
2025-06-25 09:33
2017年启动的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为新一代草地植被图的绘制提供了新的契机。“我们共识别出65种主要草地类型,其中高山嵩草草甸、紫花针茅草原、矮生嵩草草甸、垂穗披碱草草甸和线叶嵩草草甸这5个群系分布最广。
2025-06-25 09:30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