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十年磨砺宝剑成 硕果满枝香正浓——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党建引领创新发展纪实
首页>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河南> 要闻 > 正文

十年磨砺宝剑成 硕果满枝香正浓——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党建引领创新发展纪实

来源:《河南日报》2022-10-11 10:34

  □闫良生郑金铎梁楠

  近年来,中医药发展迎来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医药发展寄予厚望,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党中央、国务院把发展中医药摆在突出位置,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中医药工作,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中医药发展面临良好的政策叠加机遇。

  2022年9月2日,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河南省“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为推动我省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中医药强省建设指明了方向。

  《规划》中指出:支持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以下简称“中医一附院”)争创国家中医医学中心,推动解决重大问题,引领全省中医学术发展方向。

  依托中医一附院建设国家中医疫病防治基地,提升中医疫病防治能力。支持中医一附院创建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中心。

  ……

  作为省委、省政府的战略规划,中医一附院多次被提及,摆到了中心的位置,省委、省政府对这家医院寄予厚望,与中医一附院党建引领的高质量发展、强大的科研创新能力、持续的学科人才梯队建设、医院坚持公益性发展、疫情防控中作出的突出贡献等密不可分。

  中医一附院党委书记翟剑波说:“十年来,中医一附院励精图治、奋发有为,在我省中医药强省建设、全省中医药事业发展中发挥了引领者的作用,医院的多个学科专科发展、多项技术创新挺进到国家队序列,在助力中医药强省建设,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上走出了一条踔厉奋发之路。”

  2022年9月1日,是一个特殊的日子。

  这一天,中医一附院争创国家中医医学中心动员大会成功召开。

  医院党委号召全体职工站在新的起点,锚定目标、奋力进位,以此次动员会为契机,上下一心,齐抓共管,全力推动国家中医医学中心建设,着力打造临床医学高峰、领军人才培养基地、科研创新和成果转化高地。

  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朱明军说:“国家中医医学中心引领我国中医学发展方向,争创国家中医医学中心在医院发展历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我们要抓住机遇,乘势而上,推进医院高质量发展。”

  会议的召开,吹响了中医一附院向中医药事业高峰冲刺的强劲号角,也开启了昂首跨进“新的十年”的绚丽篇章。

  近十年,中医一附院创造了累累硕果……

  2012年11月29日,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大楼顺利完成主体封顶,全面推进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并于2016年12月,以优异成绩通过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验收。

  重点病种慢阻肺,发布9个中医诊疗标准和3个中医药循证指南,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5项;重点病种艾滋病,发布4个中医药循证指南,中医药在降低艾滋病死亡率方面取得显著成效,获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医院防治重大疑难疾病能力大幅提升。

  十年砥砺前行,十载春华秋实。从“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到“国家中医医学中心争创”,中医一附院一步一个脚印,接连创造佳绩,不断勇攀高峰,用十年的奋力拼搏跑出了中医一附院高质量发展的加速度。

  党建引领赋能 推动事业发展高质量

  医院党委提出,要用党建高质量引领医院业务发展高质量。

  十年“赶考”路,中医一附院始终坚定不移地加强党的建设,踏实走好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每一步。

  ——“实行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医院坚持党委、党总支、党支部三级组织架构体系,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医院党委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促改革、保落实,把党建工作要求写入医院章程,明确领导体制和管理机制。

  ——在基层治理方面,根据医院国家区域中医(专科)诊疗中心、临床业务科室工作实际,制定一系列制度措施,以制度为牵引,全面加强党的领导,推动党建工作和业务工作目标同向、部署同步、实效同力。

  ——全面推进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以争创标杆党支部引领党建工作水平提质增效,陆续打造出一批国家级、省级、校级等高质量党建品牌,建成教育部“全国党建工作样板党支部”“河南省高校省级样板党支部”“学校样板党支部”,形成了“头雁高飞雁成行”的党组织格局。

  ——打造延泰品牌,推动医院发展。2021年7月17日,医院首任院长彭延泰雕像正式揭牌……彭延泰为彭雪枫将军之父,为医院筹建发展和河南中医药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在理想信念教育中医院秉承红色基因,落座“延泰像”,修建“延泰亭”,命名“延泰路”。创新设立“病区微讲堂”等,推动宣教活动进病区100余次,《大爱无私延泰后世》荣获河南省“100年党史100问”微党课作品特等奖。《百年党史中的三个历史决议》荣获团省委“活力杯”微团课大赛一等奖。

  党建赋能激发发展活力,2017年医院荣获“全国卫生计生系统先进集体”,2020年荣获“河南省先进基层党组织”“河南省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省委高校工委先进基层党组织”,2021年荣获“河南省五一劳动奖状”,2022年荣获“河南省卫生志愿服务突出贡献单位”,连续两届获“河南省群众满意医院”等荣誉称号,连续3年获评“河南省持续改善医疗服务示范医院”,综合实力和管理水平高质量发展。

  人才引育并举 打造高层次人才聚集高地

  人才是创新发展的第一驱动力,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中医药振兴发展离不开高层次人才支撑。

  2022年,医院儿科丁樱教授当选第四届“国医大师”,血液肿瘤科学术带头人郑玉玲教授和国家区域中医(肝病)诊疗中心学术带头人赵文霞教授当选第二届“全国名中医”。

  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十年来,中医一附院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实施“人才兴院”战略,健全人才分类管理和评价体系,打造中医药人才高地,人才队伍持续扩大。截至目前,医院在职职工3551人,其中高级职称619人,硕、博导师321人,医生中硕、博士比例80.59%。

  坚持培育为要,持续做好“两类人才”培养工作,以“双百人才工程”为抓手,着力培养凝聚一批学术领先、医术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人才队伍,高层次人才培养成效显著。

  加大人才引进和立项资助力度,建成、挂牌河南省首个“中医药防治心脑血管疾病研究”全国名中医张伯礼院士工作站。2021年,医院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获批独立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员,出台《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博士后合作导师遴选暂行办法》,在全国范围内遴选71名合作导师,目前在站博士后科研人员71名,引进特聘教授43名,博士研究生引进和资助力度逐年增加。

  拥有国医大师2人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2人、全国名中医4人、岐黄工程首席科学家1人、岐黄学者5人、青年岐黄2人、全国中医药高等学校教学名师2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6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58人、中原学者3人、中原名医5人、全国中医临床优秀人才2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人,李建生团队被评为“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团队”,高层次人才聚集高地初见成效。

  学科专科齐飞 质效双升增强核心竞争力

  一流学科是医院实力的综合体现,学科建设水平是医院领先的标志,妙手仁心的名医是医院亮丽的名片。

  2021年12月31日,中国中医科学院依托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2021年度中医医院学科(专科)学术影响力评价研究报告》: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医肺病学排名第一、中医儿科学排名第二、中医肝病学排名第三、中医脑病学排名第四、中医心血管排名第七。

  强基固本,方能行稳致远。“十三五”以来,医院以高水平“学院型医院”为建设路径,从做大做强重点学科、专科入手,坚持创品牌、树形象,以学科发展和特色专业建设为重点,推动内涵式发展,稳健式跨越,2020年12月30日,中国中医科学院发布全国中医医院评价研究报告,医院名列全国中医医院第八位。

  2018年,儿科、肺病科、心血管科、脑病科、肝病科、康复科6个专业入选国家区域中医(专科)诊疗中心,进入国家队。

  9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全部通过验收,其中中医儿科学、中医肺病学、中医传染病学、中医脑病学4个学科获评优秀等次;10个专业获批河南省中医专科诊疗中心建设项目。康复外科顺利运行并通过“ERAS标准病房”复审;胸痛中心成为中国胸痛中心示范基地;卒中中心获批国家高级卒中中心。

  在重点学科建设驱动下,在人才聚集和平台建设中,医院科研能力、综合实力取得长足进步。

  2012年,中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项……2021年,中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4项。医院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7项。由中国医学科学院发布的全国综合医院科技量值排行显示,医院科技量值位列全国中医医院第五。

  薪火赓续,使命传承。2016年,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通过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综合验收;2017年,医院入选全国中医药传承创新工程重点中医医院项目库;2020年,医院获批国家中西医结合重大疫情救治基地、国家中医疫病防治基地……2022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卫生健康委、中医药管理局正式将中医一附院纳入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输出医院名单,同年七月由“关注类”调整为“辅导类”。

  国家中医医学中心建设以“管理水平高、基础设施好、医疗技术先进、服务能力强”的医院为依托,是国家重大建设项目。争创国家中医医学中心,中医一附院在攀登中医药事业发展高峰中接续了新使命,开启新征程,核心竞争力显著提升。

  智慧医疗助力 管理和服务水平持续提升

  十年来,中医一附院以现代医院管理制度改革为方向,建立健全了高质量诊疗服务体系。

  医疗服务水平和能力都呈现阶梯式增长,门诊量较十年前上升了152.85%,出院病人上升了141.42%。医院连续四年在全国三级中医医院绩效考核中获评“A+”等次,2021年三级绩效考核名列河南第一,全国前七。

  ……

  新一轮科技革命突飞猛进,创新驱动成为引领中医药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泉。

  2021年1月28日,医院党委书记翟剑波宣布: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互联网医院“豫中一”正式上线。

  十年来,医院促进“智慧医院”发展,持续推进精细化规范化管理、智慧化标准化服务,预约服务范围扩大至挂号、检查、治疗、病案扫描等环节。建设5G智慧病房,电子病历达到国家四级标准。上线运营河南省首家中医互联网医院,信息化建设实现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性突破。

  截至目前,中医一附院互联网医院已经实现上线医生800余名,注册患者30万余名,服务能力覆盖30余个省份。

  2021年疫情期间,医院利用“豫中一”平台开展“云上义诊”,近2万名患者受益。2022年,中医一附院再次充分发挥“互联网+医疗”线上诊疗优势,开展“千名医师云端守护”大型线上公益义诊活动。

  互联网医院建设大大提升了优质医疗资源覆盖范围,同时也探索出一个高效可行的中医互联网医院建设模式。

  在提升综合服务能力方面,医院积极发挥辐射带动作用,于2017年8月23日成立医疗集团,通过“业务托管”“院县共建”“专科共建”“校地结对帮扶”等形式落实国家分级诊疗政策。

  近年来相继派出200余人次的专家长驻支援单位,通过人员、技术、管理三下沉帮扶基层医疗服务水平提升。目前医疗集团成员单位共计23家,为助力打造中医药强省贡献了重要力量。

  弘扬医院文化 以文化软实力提升内涵建设

  医院文化是现代医院管理的重要因素,也是医院发展的重要资源和宝贵精神财富,更是医院发展的源泉。

  走进中医一附院院区,岐黄广场、仲景广场、百草药苑、延泰长廊……院内广泛种植中草药,门诊大厅、会议室等院徽、院训随处可见,中医药文化润物无声。

  十日从来九风雨,一生数去几沧桑。在69年的发展历程中,一代代“豫中一”人用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在创造医院发展的宏伟基业中,形成了宝贵独有的精神品质。

  在传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医院积极培育和践行文化价值体系。立足于源远根深的医院发展历史,努力培育底蕴深厚、特色鲜明的医院文化体系,树立良好的医院形象。

  ——“古老亚细亚,文明起东方。神州万里黄河浪,中医源流长……”2022年7月,医院举办“颂院训唱院歌”接力传唱活动,激励全院职工锐意进取,不断创新,以饱满的工作热情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2022年4月2日,在彭延泰雕像前举办“弘扬大医精神赓续红色血脉”诵读纪念活动,医院职工代表诵读《大医精诚》,重温悬壶济世的仁心仁德与大医情怀。

  ——2022年4月,医院用十项活动打造了首届“豫见中医”文化月。轻飘徐缓,强身健体的功法展演;手法纯青、独具特色的技能展示……一场场精彩纷呈的中医药特色文化活动轮番上演,推动中医药文化广泛传播。

  在文化驱动下,医院开展一系列寓教于乐的特色活动。推动中医药文化进学校、进社区、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文创产品“五行香芦”荣获全国中医药文创产品设计大赛“最佳设计奖”……同时将先进典型选树作为医院文化建设重要内容,举办“身边好人”等系列宣讲活动,潜移默化引导职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不断丰富医院文化内涵。

  抗疫彰显担当 危难险重中书写优异答卷

  2020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突然而至。

  在这场疫情考验中,中医一附院充分发挥党委组织领导作用,科学决策,把政治责任扛在肩上,带领全体职工展现出迎难而上的非凡勇气。

  2020年春节,面对区域封控,物资短缺等困难,医院跨年夜搭建发热门诊候诊区,1天完成发热门诊隔离病房改造,2天完成隔离病区改造,39天建成建筑面积为4102.37平方米全国条件最好的负压隔离病房。

  奋力战“疫”责无旁贷,振兴中医使命必达。作为河南省新冠肺炎定点救治医院、河南省公共卫生紧急医学救治中心,医院承担救治新冠肺炎患者任务,取得了收治确诊、疑似、无症状感染者672人,中医药参与率100%、治愈率100%,零死亡、零感染,平均住院8.16天的优异成绩。

  2021年7月,郑州疫情又起。医院在短短2个小时内迅速抽调200名医护人员,携带各项防护物资,集结前往指定地点开展为期3天的全市全员核酸筛查工作。

  在疫情反复中,中医一附院先后两批次326名医护人员整建制接管定点救治医院,共计救治病患389人,在省内中医院发展历史上开了新纪元。

  2022年派出185名医护人员驰援上海,收治新冠肺炎患者1004人,参与上海市重点管控区域核酸采样16.2万人次;派出40名医护人员驰援海南,核酸采样16万余人次;派驻新郑国际机场工作队11批,筛查入境乘客2.44万人次;派出九批次核酸检测队,完成75.4万人次检测任务。

  李素云、余学庆等20余名医院国家级、省级联防联控机制工作组专家,多次赴黑河、山东、安阳等省内外指导疫情防控工作。

  在急难险重面前,全院职工在医院党委领导下携手互助,共克时艰,专业者尽其才,全院人尽其力,把个人冷暖、集体荣辱、国家安危融为一体,谱写了一曲共奏同唱、气势雄浑的抗疫战歌。目前已累计派出150余批次、11000余人次医护人员,完成2500余人次救治任务、620余万人份核酸采集任务,在这场抗疫考验中交出了一份优异答卷,为疫情防控贡献了中医力量。

  结束语

  2022年,是医院“十四五”规划落笔着墨之年,是医院高质量发展突破创新之年。

  大道如砥,大爱无疆。中医一附院始终与健康中原建设同频共振。站在新征程的起点,医院将乘势而上,锐意进取,在明晰的战略目标引领下凝心聚力,在争创国家中医医学中心的进程稳步迈进,努力在建设高水平“学院型医院”和助推中医药强省建设上实现新作为、作出新贡献,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 责编:王宏泽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行任务航天员与记者见面

  • 神舟十八号航天员乘组确定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日前,中国纤维质量监测中心发布2023年度新疆棉花生产加工过程质量状况监测结果。
2024-04-24 10:33
1998年,聂海胜成为我国首批航天员,先后执行过神舟六号、神舟十号、神舟十二号3次载人飞行任务。
2024-04-24 10:17
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的统一调度下,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西安卫星测控中心以及任务各测控站点实施联调联控,全面模拟发射准备、发射以及飞行过程中的各种技术状态和工作过程。
2024-04-24 10:16
1996年,我从技校毕业后,来到金川公司工作。当时总听师傅们讲,贵金属冶炼技术难以突破。提高我国铂族贵金属提炼的技术水平,对于守护国家安全极为必要。
2024-04-24 10:14
截至2023年底,我国大陆在运核电机组55台,总装机容量为57吉瓦,核准及在建核电机组36台,总装机容量为44吉瓦;全年核电发电量44万吉瓦时,占全国累计发电量近5%,相当于节约标煤1.3亿吨,减排二氧化碳3.5亿吨。
2024-04-24 10:05
截至2022年末,我国电动自行车社会保有量已达3.5亿辆。2023年,全国规模以上企业累计生产电动自行车4228万辆。
2024-04-23 04:00
22日是第55个世界地球日,今年的主题为“全球战塑”。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研究院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当日发布的《废塑料化学循环综合性研究报告》显示,
2024-04-23 04:25
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天文学家正在给黑洞做“计算机断层扫描”(CT)。超级计算机模拟显示,以吸积盘结构绕黑洞旋转的物质会在名为耀斑的高能事件中周期性喷发。
2024-04-23 10:03
4月25日至29日,以“创新: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为主题的2024中关村论坛年会将在北京举办。
2024-04-23 10:02
最新数据显示,我国石油剩余技术可采储量38.5亿吨,天然气剩余技术可采储量66834.7亿立方米。
2024-04-23 10:01
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成立75周年之际,全体海军将士初心如磐,正以崭新姿态阔步向前、逐梦海天,努力把人民海军全面建成世界一流海军。
2024-04-22 13:57
中央气象台预计,4月21日至22日,江南南部和东部、华南中东部和南部等地仍有强降水,局部地区有大暴雨并伴有雷暴大风或冰雹等强对流天气。
2024-04-22 10:03
苏州市吴江区文物保护管理所所长周春华介绍,在修缮古建筑时,文保团队也积极采用新技术。“通过保护促进利用,通过利用加强保护,让文物建筑活起来。
2024-04-22 10:02
21日,在2024年中国医学发展大会上,中国医学科学院发布了《中国21世纪重要医学成就》,“创建蛋白质组学体系”“基于髓系白血病发病机制发现新的白血病生物分子标志和药物靶标”“揭示非经典细胞焦亡的分子机制及鉴定有关蛋白家族成员”等三项成就入选。
2024-04-22 09:59
近日生态环境部会同农业农村部制定并发布国家生态环境标准《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技术指南 生态系统 第1部分:农田生态系统》。
2024-04-22 09:58
我国首艘深远海多功能科学考察及文物考古船4月20日在广东广州出坞。该船由我国自主设计和建造,它的建造出坞,标志着我国在冰区深海科考装备和船舶设计自主可控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2024-04-22 09:55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2024-04-19 11:08
科技成果只有转化为实用性技术,才能推动发展新质生产力,才能释放出驱动创新的力量,也才能推动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2024-04-19 02:45
自生成式人工智能(AI)程序,如ChatGPT发布以来,何时及如何利用它撰写研究论文成为人们争论的焦点。
2024-04-19 10:08
4月19日,清华大学基础医学院教授程功团队与合作者在《科学》发表论文,提出了一项阻断蚊虫传播传染病的新策略。
2024-04-19 10:07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