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在战“疫”大考中淬炼成长——郑州大学师生同心抗疫工作纪实
首页>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河南 > 正文

在战“疫”大考中淬炼成长——郑州大学师生同心抗疫工作纪实

来源:河南日报客户端2022-05-19 11:26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史晓琪 通讯员 马文亚 李林洁

  5月12日晚上,郑州大学发布《关于调整疫情防控措施的通告》,从5月14日零时起学校解除静态管理,恢复堂食和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标志着学校疫情遭遇战、阻击战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此轮疫情爆发以来,郑州大学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作出的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坚持国家“动态清零”疫情防控政策不动摇,坚决阻断疫情在校园扩散蔓延,有效维护了学校的安全稳定,守护了广大师生的健康平安。

  以生为本,坚决阻断疫情在校园扩散蔓延

  面对狡猾的奥密克戎和严峻的疫情防控形势,5月3日,郑州市进入全市静态管理,学校坚决执行郑州市疫情防控措施。5月5日南校区一名学生核酸检测结果异常,学校第一时间启动战时应急机制,发布《关于配合落实疫情防控措施的紧急通告》,实施全面静态管理,禁止校园流动。全校按下“暂停键”,众志成城打响疫情防控遭遇战、阻击战。

  学校办学规模大,实行封闭管理后共有7万余名师生吃住在校,必须分秒必争、以快制快阻断疫情传播链条。按照郑州市疫情防控指挥部要求,学校融入属地联防联控机制,与省教育厅、郑州市成立疫情防控联合指挥部。全体校领导落实分包责任制,指挥调度在一线、冲锋战斗在一线,建立每日两会商、每日调度、每日信息收集和24小时热线工作机制。学校派出专项工作组进驻南校区,连夜组建流调排查、核酸检测、生活保障、物资保障等8个小组,快速有序完成隔离病毒工作。

  为做好服务保障,打通校园疫情防控“最后一百米”,5月6日,校党委紧急研究下发《郑州大学疫情防控工作学生宿舍楼楼长制实施方案》,50名学院书记、院长立即响应,按照分工进驻110栋学生宿舍楼担任楼长,开展楼宇保卫战。“全天候和学生在一起,全范围守住安全底线,全过程做好各项保障”,这是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党委书记焦世君提出的“三全”工作法。楼长们既当指挥员,又当战斗员,用几十年的工作经验、24小时不间断的贴心服务,让同学们安心、家长们放心。

  “在困难面前,郑大人不会低头,团结一心,坚持到底,一定会回归宁静有序的校园生活!”这是国际学院发给同学们打气的话。学院全体院领导、辅导员、班主任下沉班级,构建网格化爱心帮扶体系,帮助学生解决实际困难。“从未感觉新冠病毒离我们如此之近”,在这场战“疫”中有着切身体会的国际学院学生胡沛林深有感触,“感谢学校在疫情大规模爆发前迅速管控筛查,有效控制了病毒传播,尽最大可能护佑我们的安全。”

  在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郑州市委市政府及属地疫情防控部门指导帮助下,学校应急指挥体系高效运转,精准实现平急转换,以“快流调、快研判、快流转、快管控”的“四快”机制跑赢病毒传播速度,严防疫情扩散蔓延,为疫情防控争取了宝贵时间。5月12日上午,郑州大学党委书记、校长刘炯天主持召开学校疫情防控工作座谈会,他指出“在这场战斗中,每一位师生都是战士,是学校的保卫者,为学校抗击疫情、战胜疫情贡献了力量,以实际行动彰显了‘求是担当’的校训精神”。

  闻令而动,党员干部冲锋“疫”线

  大难大考,最看担当。面对来势汹汹的疫情,郑州大学党委坚持把疫情防控工作作为能力作风建设的重要战场、重大考验,带领各基层党组织成立107个临时党支部、51个研究生宿舍功能型党支部,组织动员500余名教职工党员、1.4万余名学生党员火速集结、迎难而上,当好一线“急先锋”,筑起抗疫“红堡垒”。

  “召之即来,不畏艰难,独立作战,奋勇争先”,这是南校区广大党员干部逆行“疫”线的生动写照,上百名管理人员、医护人员组成8个工作小组,第一时间奔赴疫情防控第一战场,连续奋战几天几夜。

  “12小时赶制4万余个馒头,1.8万斤米饭,所有后勤职工不舍昼夜,为的是让同学们能够吃上一口热饭。”战斗打响那一刻,四校区静态管理,师生的用餐成为最棘手问题。“后勤保障是赢得战斗胜利的重要保证”,后勤集团丁遂奇负责南校区后勤保障工作,他考虑最多的是如何“保供”。他带领工作人员连夜采买蔬菜、肉、蛋、饭盒等原材料,在经过消杀、质检、入库后,已经是凌晨4点,紧接着是备餐、打包、送餐---后勤部门2800名职工齐上阵,他们通宵达旦工作,经受住了这前所未有的考验。

  “所有同学状态良好”“楼宇临时党支部工作已启动”“消杀工作已经完成”......这是50名楼长进驻当晚的汇报信息。他们中有即将退休的老同志,有带病上岗的老党员......在战“疫”号角吹响后,他们亮明身份、挂牌上岗,发挥着“关键少数”的关键作用,一头扎进学生宿舍楼。

  “疫情就是命令,容不得考虑其他”“办法总比困难多,要做学生的坚强后盾”。面对已经打响的战斗和未知的战场,担任南校区三栋楼楼长的干部培训中心主任何建强和其他楼长一样,传递的更多是学校的关爱与温暖,打赢战“疫”信心与决心。

  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家庭的“天”。300多名辅导员第一时间进驻宿舍开启“24小时陪伴”,精准排查学生状况、迅速传达校园防控措施、全面宣传防控知识、“一对一”做好心理疏导----“每天工作20个小时,手机充电5次以上,接打电话超过1000分钟,记录笔记10余页,更是无从计算的信息”。这是国际学院辅导员刘艳芳一天的工作量。“手机不停的响,忙起来根本顾不上吃饭,很多事情比吃饭重要”,朴实无华的话语里是镇静和坚持。

  在战“疫”的关键时刻,校园里随处可见的是“大红”和“大白”。学校机关党委第一时间组建了机关党员志愿者服务队,他们穿上红马甲立即投入战斗,到各个园区维持核酸检测队伍,在餐厅前帮着取餐、分餐;在学校人才公寓临时健康检测点,他们换上了防护服,从“大红”变身“大白”,为同学们送去一日三餐,耐心细致地帮同学们解决实际困难。“同志们都非常积极踊跃,愿为学校疫情防控工作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也展现了机关党员的风采。”机关党委书记张承凤表示。

  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全校各级党组织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冲锋在前,汇聚起抗疫“红色力量”,各院系师生或奔赴一线支援或坚守线上教学,各附属医院支援医疗物资、派出院感医生和护理人员,广大职工坚守岗位、默默奉献,谱写了一曲曲合力抗疫的生命赞歌。

  勇担使命,在战“疫”中绽放青春光彩

  越是艰难越要勇敢,越是疲惫越要坚持。学校发布《致全体学生的一封信》,号召同学们要在磨难面前万众一心,牢记“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铮铮誓言,坚定“抗疫有我,战疫必胜”的满满信心,共同守护我们的校园。

  党有号召,团有行动。在学校共青团的有效组织下,各校区、各院系青年志愿者紧急集结,坚守在发餐点、核酸检测点、信息录入等一系列岗位,协助维持静态管理期间校园运转秩序。无论是烈日炎炎还是降雨降温,他们不曾停歇;五六个小时的工作,他们不喊苦喊累。“他们就像是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每一位投入到志愿工作的郑大学子们都以实际行动诠释着青年的责任与担当。他们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帮助大家,以舍我其谁的担当、强国有我的信念,践行志愿精神,让青年“志愿红”飘扬在抗疫最前沿。

  在战“疫”的关键时刻,大家在楼宇内见到最多的就是佩戴者党徽或工作证的学生党员和干部突击队。“5月6日凌晨1点开始组建学生党员和干部突击队,凌晨2点半18个突击队就组建完毕了。事实证明,这支学生突击队是敢担当的,能战斗的,能打胜仗的!”提及他们,担任主校区三栋楼楼长的力学与安全工程学院党委书记翟彧赞叹地说。

  生命科学学院研究生牛常斌是主校区松园13号楼宿舍功能型党支部书记,“发挥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建立宿舍楼网格化管理,每层楼建立楼层微信群,充分确保了信息上传下达的时效性。”一批批学生党员紧随其后、挺身而出,有组织的成立学生党员志愿服务队、临时党支部,为身边同学解决实际困难,做到了栋栋有组织、层层有旗帜,让党旗在抗疫一线高高飘扬。

  “护卫国旗是我们的职责,守护校园是我们的使命!越是困难,我们越要冲锋在前!哪里有需要,我们就要到哪里!”国旗护卫队的队员们自告奋勇、冲锋在前,在防疫特殊时刻,运送货物司机不能下车装卸的情况下,500多名队员主动请战支援后勤工作,他们化身“搬运工”运送米、面、油等生活物资,手提肩扛、热情高涨,为学校后勤保障提供了有力支持。迷彩“绿”、志愿“红”交相辉映,成了校园靓丽的风景线。

  徐梓贺是国际学院2019级机械工程专业本科生,其家庭经营着一家口罩生产企业。为了避免学校出现口罩等防疫物资短缺,徐梓贺向家人表达了想要向学校捐赠口罩的想法,并得到了全家的支持。工人们加班加点,仅用时2天就赶制出了10万只口罩,捐助给了学校。“作为一名郑大学子,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徐梓贺希望给疫情防控关键时期仍坚守岗位的领导老师和同学们多一份防护,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疫情防控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更是一堂鲜活生动的思政大课,而生动感人的身边故事则是鲜活的思政教材。 “我们来自不同的院系,我们不曾相识,是疫情让我们紧紧的团结在一起。学校的抗疫物资源源不断地送到我们身边,领导老师、医生护士守护着我们,与我们同吃同住。正是他们的温暖和笃定,我们才感到踏实和心安,哪怕是再大的困难,我们都能笑着面对。”正在进行健康监测的一名同学表示!

  5月14日上午,天朗气清,同学们在操场上奔跑,在眉湖边读书......这是学校解除静态管理的第一天,对于多日足不出楼的同学们来说,这一刻期待已久---他们在方寸宿舍里坚守,在“云端”课堂上逐梦,在志愿服务中生出繁花,在战“疫”中成长,在成长中战“疫”。

  “青春孕育无限希望,青年创造美好明天。一个民族只有寄望青春、永葆青春,才能兴旺发达。”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纪念大会上对青年的教诲言犹在耳。郑大学子深刻领悟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对青年关心关爱之深、殷殷嘱托之重,听党话,跟党走,团结一心、共克时艰,经受住了抗疫大考的锤炼和考验,在战胜疫情过程中积蓄青春力量,在责任与担当中绽放青春光彩!

[ 责编:董大正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雄安新区大河片区项目建设有序推进

  • 湖南多地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成立75周年之际,全体海军将士初心如磐,正以崭新姿态阔步向前、逐梦海天,努力把人民海军全面建成世界一流海军。
2024-04-22 13:57
中央气象台预计,4月21日至22日,江南南部和东部、华南中东部和南部等地仍有强降水,局部地区有大暴雨并伴有雷暴大风或冰雹等强对流天气。
2024-04-22 10:03
苏州市吴江区文物保护管理所所长周春华介绍,在修缮古建筑时,文保团队也积极采用新技术。“通过保护促进利用,通过利用加强保护,让文物建筑活起来。
2024-04-22 10:02
21日,在2024年中国医学发展大会上,中国医学科学院发布了《中国21世纪重要医学成就》,“创建蛋白质组学体系”“基于髓系白血病发病机制发现新的白血病生物分子标志和药物靶标”“揭示非经典细胞焦亡的分子机制及鉴定有关蛋白家族成员”等三项成就入选。
2024-04-22 09:59
近日生态环境部会同农业农村部制定并发布国家生态环境标准《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技术指南 生态系统 第1部分:农田生态系统》。
2024-04-22 09:58
我国首艘深远海多功能科学考察及文物考古船4月20日在广东广州出坞。该船由我国自主设计和建造,它的建造出坞,标志着我国在冰区深海科考装备和船舶设计自主可控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2024-04-22 09:55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2024-04-19 11:08
科技成果只有转化为实用性技术,才能推动发展新质生产力,才能释放出驱动创新的力量,也才能推动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2024-04-19 02:45
自生成式人工智能(AI)程序,如ChatGPT发布以来,何时及如何利用它撰写研究论文成为人们争论的焦点。
2024-04-19 10:08
4月19日,清华大学基础医学院教授程功团队与合作者在《科学》发表论文,提出了一项阻断蚊虫传播传染病的新策略。
2024-04-19 10:07
量子光源芯片是量子互联网的核心器件,可以看作点亮“量子房间”的“量子灯泡”,能让互联网用户拥有进行量子信息交互的能力。
2024-04-19 09:50
在山西省翼城县,通过政府搭台,构建科企合作机制,普查新发现的爆裂玉米种质资源“珍珠玉米”加快了品种开发步伐。
2024-04-19 09:48
17日,国新办举行新闻发布会解读当前经济形势和有关政策。“我国新型低空飞行器呈现蓬勃发展态势,特别是信息通信、北斗导航、高精导航等新技术广泛应用,一些企业的自动驾驶技术也不断进步。
2024-04-18 10:17
2022年底,清华环境研究院携手苏州嗨森无人机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开发了基于无人机的挥发性有机物精准溯源技术。”  截至目前,清华环境研究院已经取得了600多项知识产权,通过技术作价入股方式转化了30多项清华大学专利,形成了25支研发团队、51家孵化公司。
2024-04-18 10:16
2023年,生成式人工智能在全球范围爆火,引发了人工智能领域新一轮的科技竞赛。“大模型为通用机器人提供强大的能力,人工智能可以将运算、感知、认知、决策、创造等各类智能集成应用在机器人平台上。
2024-04-18 10:14
“总体来看,今年论坛聚焦人工智能、生命科学、新材料等科技前沿领域,以及碳达峰碳中和、医疗健康、清洁能源等民生科技领域。“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突出成效体现为‘六个创新跃升’和‘五个全球前列’。
2024-04-18 10:11
新能源目前主要指光伏发电、风力发电以及二次能源如氢能等。风和光都是自然资源,取之不竭,用之不尽。
2024-04-18 10:10
广西中医药研究院中药资源团队在开展全国第四次中药资源普查和广西第一次林草种质资源普查中,发现石山油桐、美脉假糙苏、线叶度量草、广西割舌树、洞生香草、广西肺筋草6种高等植物新物种。
2024-04-17 09:10
2023年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14.14%,这一最新调查数据意味着什么?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有何重要意义?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20%~30%的公民科学素质水平相比,我国公民科学素质仍有不小差距,未来提升公民科学素质,还有哪些挑战?
2024-04-17 09:39
从国家知识产权局获悉,《2023年中国专利调查报告》近日发布。报告显示,2023年,我国发明专利产业化率达39.6%,较上年提高2.9个百分点,连续五年稳步提高。
2024-04-17 09:38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