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在战“疫”大考中淬炼成长——郑州大学师生同心抗疫工作纪实
首页>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河南 > 正文

在战“疫”大考中淬炼成长——郑州大学师生同心抗疫工作纪实

来源:河南日报客户端2022-05-19 11:26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史晓琪 通讯员 马文亚 李林洁

  5月12日晚上,郑州大学发布《关于调整疫情防控措施的通告》,从5月14日零时起学校解除静态管理,恢复堂食和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标志着学校疫情遭遇战、阻击战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此轮疫情爆发以来,郑州大学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作出的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坚持国家“动态清零”疫情防控政策不动摇,坚决阻断疫情在校园扩散蔓延,有效维护了学校的安全稳定,守护了广大师生的健康平安。

  以生为本,坚决阻断疫情在校园扩散蔓延

  面对狡猾的奥密克戎和严峻的疫情防控形势,5月3日,郑州市进入全市静态管理,学校坚决执行郑州市疫情防控措施。5月5日南校区一名学生核酸检测结果异常,学校第一时间启动战时应急机制,发布《关于配合落实疫情防控措施的紧急通告》,实施全面静态管理,禁止校园流动。全校按下“暂停键”,众志成城打响疫情防控遭遇战、阻击战。

  学校办学规模大,实行封闭管理后共有7万余名师生吃住在校,必须分秒必争、以快制快阻断疫情传播链条。按照郑州市疫情防控指挥部要求,学校融入属地联防联控机制,与省教育厅、郑州市成立疫情防控联合指挥部。全体校领导落实分包责任制,指挥调度在一线、冲锋战斗在一线,建立每日两会商、每日调度、每日信息收集和24小时热线工作机制。学校派出专项工作组进驻南校区,连夜组建流调排查、核酸检测、生活保障、物资保障等8个小组,快速有序完成隔离病毒工作。

  为做好服务保障,打通校园疫情防控“最后一百米”,5月6日,校党委紧急研究下发《郑州大学疫情防控工作学生宿舍楼楼长制实施方案》,50名学院书记、院长立即响应,按照分工进驻110栋学生宿舍楼担任楼长,开展楼宇保卫战。“全天候和学生在一起,全范围守住安全底线,全过程做好各项保障”,这是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党委书记焦世君提出的“三全”工作法。楼长们既当指挥员,又当战斗员,用几十年的工作经验、24小时不间断的贴心服务,让同学们安心、家长们放心。

  “在困难面前,郑大人不会低头,团结一心,坚持到底,一定会回归宁静有序的校园生活!”这是国际学院发给同学们打气的话。学院全体院领导、辅导员、班主任下沉班级,构建网格化爱心帮扶体系,帮助学生解决实际困难。“从未感觉新冠病毒离我们如此之近”,在这场战“疫”中有着切身体会的国际学院学生胡沛林深有感触,“感谢学校在疫情大规模爆发前迅速管控筛查,有效控制了病毒传播,尽最大可能护佑我们的安全。”

  在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郑州市委市政府及属地疫情防控部门指导帮助下,学校应急指挥体系高效运转,精准实现平急转换,以“快流调、快研判、快流转、快管控”的“四快”机制跑赢病毒传播速度,严防疫情扩散蔓延,为疫情防控争取了宝贵时间。5月12日上午,郑州大学党委书记、校长刘炯天主持召开学校疫情防控工作座谈会,他指出“在这场战斗中,每一位师生都是战士,是学校的保卫者,为学校抗击疫情、战胜疫情贡献了力量,以实际行动彰显了‘求是担当’的校训精神”。

  闻令而动,党员干部冲锋“疫”线

  大难大考,最看担当。面对来势汹汹的疫情,郑州大学党委坚持把疫情防控工作作为能力作风建设的重要战场、重大考验,带领各基层党组织成立107个临时党支部、51个研究生宿舍功能型党支部,组织动员500余名教职工党员、1.4万余名学生党员火速集结、迎难而上,当好一线“急先锋”,筑起抗疫“红堡垒”。

  “召之即来,不畏艰难,独立作战,奋勇争先”,这是南校区广大党员干部逆行“疫”线的生动写照,上百名管理人员、医护人员组成8个工作小组,第一时间奔赴疫情防控第一战场,连续奋战几天几夜。

  “12小时赶制4万余个馒头,1.8万斤米饭,所有后勤职工不舍昼夜,为的是让同学们能够吃上一口热饭。”战斗打响那一刻,四校区静态管理,师生的用餐成为最棘手问题。“后勤保障是赢得战斗胜利的重要保证”,后勤集团丁遂奇负责南校区后勤保障工作,他考虑最多的是如何“保供”。他带领工作人员连夜采买蔬菜、肉、蛋、饭盒等原材料,在经过消杀、质检、入库后,已经是凌晨4点,紧接着是备餐、打包、送餐---后勤部门2800名职工齐上阵,他们通宵达旦工作,经受住了这前所未有的考验。

  “所有同学状态良好”“楼宇临时党支部工作已启动”“消杀工作已经完成”......这是50名楼长进驻当晚的汇报信息。他们中有即将退休的老同志,有带病上岗的老党员......在战“疫”号角吹响后,他们亮明身份、挂牌上岗,发挥着“关键少数”的关键作用,一头扎进学生宿舍楼。

  “疫情就是命令,容不得考虑其他”“办法总比困难多,要做学生的坚强后盾”。面对已经打响的战斗和未知的战场,担任南校区三栋楼楼长的干部培训中心主任何建强和其他楼长一样,传递的更多是学校的关爱与温暖,打赢战“疫”信心与决心。

  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家庭的“天”。300多名辅导员第一时间进驻宿舍开启“24小时陪伴”,精准排查学生状况、迅速传达校园防控措施、全面宣传防控知识、“一对一”做好心理疏导----“每天工作20个小时,手机充电5次以上,接打电话超过1000分钟,记录笔记10余页,更是无从计算的信息”。这是国际学院辅导员刘艳芳一天的工作量。“手机不停的响,忙起来根本顾不上吃饭,很多事情比吃饭重要”,朴实无华的话语里是镇静和坚持。

  在战“疫”的关键时刻,校园里随处可见的是“大红”和“大白”。学校机关党委第一时间组建了机关党员志愿者服务队,他们穿上红马甲立即投入战斗,到各个园区维持核酸检测队伍,在餐厅前帮着取餐、分餐;在学校人才公寓临时健康检测点,他们换上了防护服,从“大红”变身“大白”,为同学们送去一日三餐,耐心细致地帮同学们解决实际困难。“同志们都非常积极踊跃,愿为学校疫情防控工作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也展现了机关党员的风采。”机关党委书记张承凤表示。

  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全校各级党组织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冲锋在前,汇聚起抗疫“红色力量”,各院系师生或奔赴一线支援或坚守线上教学,各附属医院支援医疗物资、派出院感医生和护理人员,广大职工坚守岗位、默默奉献,谱写了一曲曲合力抗疫的生命赞歌。

  勇担使命,在战“疫”中绽放青春光彩

  越是艰难越要勇敢,越是疲惫越要坚持。学校发布《致全体学生的一封信》,号召同学们要在磨难面前万众一心,牢记“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铮铮誓言,坚定“抗疫有我,战疫必胜”的满满信心,共同守护我们的校园。

  党有号召,团有行动。在学校共青团的有效组织下,各校区、各院系青年志愿者紧急集结,坚守在发餐点、核酸检测点、信息录入等一系列岗位,协助维持静态管理期间校园运转秩序。无论是烈日炎炎还是降雨降温,他们不曾停歇;五六个小时的工作,他们不喊苦喊累。“他们就像是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每一位投入到志愿工作的郑大学子们都以实际行动诠释着青年的责任与担当。他们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帮助大家,以舍我其谁的担当、强国有我的信念,践行志愿精神,让青年“志愿红”飘扬在抗疫最前沿。

  在战“疫”的关键时刻,大家在楼宇内见到最多的就是佩戴者党徽或工作证的学生党员和干部突击队。“5月6日凌晨1点开始组建学生党员和干部突击队,凌晨2点半18个突击队就组建完毕了。事实证明,这支学生突击队是敢担当的,能战斗的,能打胜仗的!”提及他们,担任主校区三栋楼楼长的力学与安全工程学院党委书记翟彧赞叹地说。

  生命科学学院研究生牛常斌是主校区松园13号楼宿舍功能型党支部书记,“发挥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建立宿舍楼网格化管理,每层楼建立楼层微信群,充分确保了信息上传下达的时效性。”一批批学生党员紧随其后、挺身而出,有组织的成立学生党员志愿服务队、临时党支部,为身边同学解决实际困难,做到了栋栋有组织、层层有旗帜,让党旗在抗疫一线高高飘扬。

  “护卫国旗是我们的职责,守护校园是我们的使命!越是困难,我们越要冲锋在前!哪里有需要,我们就要到哪里!”国旗护卫队的队员们自告奋勇、冲锋在前,在防疫特殊时刻,运送货物司机不能下车装卸的情况下,500多名队员主动请战支援后勤工作,他们化身“搬运工”运送米、面、油等生活物资,手提肩扛、热情高涨,为学校后勤保障提供了有力支持。迷彩“绿”、志愿“红”交相辉映,成了校园靓丽的风景线。

  徐梓贺是国际学院2019级机械工程专业本科生,其家庭经营着一家口罩生产企业。为了避免学校出现口罩等防疫物资短缺,徐梓贺向家人表达了想要向学校捐赠口罩的想法,并得到了全家的支持。工人们加班加点,仅用时2天就赶制出了10万只口罩,捐助给了学校。“作为一名郑大学子,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徐梓贺希望给疫情防控关键时期仍坚守岗位的领导老师和同学们多一份防护,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疫情防控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更是一堂鲜活生动的思政大课,而生动感人的身边故事则是鲜活的思政教材。 “我们来自不同的院系,我们不曾相识,是疫情让我们紧紧的团结在一起。学校的抗疫物资源源不断地送到我们身边,领导老师、医生护士守护着我们,与我们同吃同住。正是他们的温暖和笃定,我们才感到踏实和心安,哪怕是再大的困难,我们都能笑着面对。”正在进行健康监测的一名同学表示!

  5月14日上午,天朗气清,同学们在操场上奔跑,在眉湖边读书......这是学校解除静态管理的第一天,对于多日足不出楼的同学们来说,这一刻期待已久---他们在方寸宿舍里坚守,在“云端”课堂上逐梦,在志愿服务中生出繁花,在战“疫”中成长,在成长中战“疫”。

  “青春孕育无限希望,青年创造美好明天。一个民族只有寄望青春、永葆青春,才能兴旺发达。”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纪念大会上对青年的教诲言犹在耳。郑大学子深刻领悟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对青年关心关爱之深、殷殷嘱托之重,听党话,跟党走,团结一心、共克时艰,经受住了抗疫大考的锤炼和考验,在战胜疫情过程中积蓄青春力量,在责任与担当中绽放青春光彩!

[ 责编:董大正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大、小苏干湖:咸淡相连的高原“姊妹湖”

  • 中欧班列“枢纽经济”展新姿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这台高能非弹谱仪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利用了中子不带电、穿透力强的特性,能够直接探测到物质内部的微观运动。
2025-11-17 08:56
建立和完善国家公园监测网络体系,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重要实践,是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理念的具体体现。
2025-11-17 04:30
浙江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我国重要的生物多样性聚集地之一,也是长三角地区珍贵的物种基因库。
2025-11-17 04:30
近日,我国科研团队在嫦娥六号月背样品中首次发现大型撞击事件成因的微米级赤铁矿和磁赤铁矿晶体,揭示了全新的月球氧化反应机制,为环绕南极-艾特肯盆地磁异常的撞击成因提供了样品实证。
2025-11-17 04:30
在不久前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国际协调理事会第37次会议上,内蒙古大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陕西周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被批准为“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成员。
2025-11-17 04:30
以“智跃无界,开源致远”为主题的操作系统大会2025(以下简称“大会”)在北京举办。
2025-11-14 17:08
我国在4个国家开展6处文物古迹保护修复,49项中外联合考古项目涉及28个国家和地区,用实际行动践行全球文明倡议、不断丰富世界文明百花园。
2025-11-13 07:07
由四川省人民政府主办的2025世界动力电池大会12日在宜宾市开幕。
2025-11-13 04:55
据估算,太阳每秒钟释放的能量,可供全人类使用约70万年。模拟太阳来产生无尽的清洁能源,也因此成为人类的“终极能源梦想”。
2025-11-13 04:55
日前,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智能机械研究所、中科合肥智能育种加速器创新研究院联合发布重要成果:全链条机器人育种家“小海”与“海霸设施”小麦快速育种商业化服务平台同步启动,标志着我国在智能育种装备与工程化应用上取得关键突破。
2025-11-13 04:55
日前,记者从全球规模最大的恐龙蛋化石遗址——湖北青龙山恐龙蛋化石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获悉,数字化档案建设团队正为库藏的每一枚较完整恐龙蛋化石,赋予由“保护区名称—化石产地名称—库藏箱编号—标本编号”构成的唯一“身份证ID”。这标志着该保护区首次实现恐龙蛋化石专属标识管理。
2025-11-13 04:55
困扰无数人的睡眠问题,终于有一部纪录片说清楚了!
2025-11-13 08:55
国家卫生健康委百万减残工程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院校长吉训明介绍,目前,全国已有20个省份成立减残工程专委会,8个省份正在积极推进。
2025-11-12 07:24
2025年是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理论物理学奠基人、“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彭桓武诞辰110周年。
2025-11-12 07:23
由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牵头,联合国内外多家科研机构组成的研究团队,通过对现存及灭绝长臂猿的大规模基因组测序与比较分析,系统阐明了长臂猿科的演化历程、种群动态及其标志性长臂表型的遗传基础,为全球长臂猿的保护行动提供了新的科学见解,相关研究成果日前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细胞》。
2025-11-12 05:10
11月11日,长征八号甲遥五运载火箭在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成功实施转运,计划择期发射。
2025-11-12 05:10
近日,中核集团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主导建设的量子放射性计量实验室及电离辐射计量级设备“一线多用”产研平台正式投入运行,成功填补我国在低温量子磁量热计领域的空白。
2025-11-12 05:10
在数据管理与使用方面,《实施方案》提出,实行物流公共数据分类分级管理,规范开展数据授权运营,扩大路网、轨迹、企业、人员等关键数据供给。
2025-11-11 10:03
中国科协日前发布的《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2025)》显示,我国科技期刊总量持续增加,从2023年的5211种提升至2024年的5325种,整体影响力稳步提升。
2025-11-11 10:04
空天地一体化网络作为国家信息化的重要基础设施,其战略意义远超普通通信技术范畴,它不仅是我国实现信息全球覆盖、自主创新的必由之路,更是在数字时代掌握发展主动权的关键布局。
2025-11-11 10:02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