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凤羽水乡”的兴茶传奇
首页>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贵州> 要闻 > 正文

“凤羽水乡”的兴茶传奇

来源:贵州日报2024-04-11 19:01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刘莹 向淳 袁鹏 肖布奎

  水如银链环山绕,林木葱葱映碧波。三都作为全国唯一的水族自治县,地处月亮山腹地,被人们称为“像凤凰羽毛一样美丽”的地方,距都匀毛尖核心产区仅50余公里。

  户籍人口5460人,常住人口超5800人,三都自治县大河镇和平村,一个藏在苗岭深处的偏远山村,因茶产业的兴起,不仅拓宽了本地村民的就业创业路,还常年吸引1000多外来人口到村里打工。

  现有投产茶园2.3万亩,人均4.2亩,茶企总量达55家,总产值1.23亿元,实现人均年收入8000元以上……和平村茶产业的蓬勃发展,是三都自治县“以茶为重”所取得的发展成果,也是近年来贵州茶产业不断发展壮大的生动实践。

  一花引来万花开。2023年,三都茶园面积达10.84万亩,茶产量4182吨,总产值6.84亿元,一篇兴茶富民的“新三都赋”,正在秀美的“凤羽水乡”谱写。

  苗岭深处藏着“绿色银行”

  春风十里茶飘香,三月茶山采茶忙。

  3月28日早晨,和平村云雾缭绕的茶山上,上千采茶工穿行在翠绿的茶垅间。

航拍三都九阡镇水梅村白茶基地采茶情景。

  “这些采茶工来自周边非茶区,他们和茶农长期合作联系,3月初到来,要到11月底才回去,茶农管吃管住。”和平村党委书记廖元均介绍,这段时间的春茶茶青价格高,有些采茶工不仅白天起早贪黑,晚上还戴着头灯采。

  下午5时许,太阳落山,和平村茶青交易市场热闹非凡,38个摊位人群拥挤,过秤、定级、扫码付款、堆放茶青……茶商们忙个不停,茶农们满脸喜悦。

  晚上7点多钟,茶青交易接近尾声,记者随茶商来到茶叶加工厂。

  贵州天诚香茶业有限公司负责人姚天诚把我们带进直播间。“把直播间搬进茶叶加工车间,炒制茶叶的真实场景吸引了大批消费者下单。近20天来,每天线上都卖出10万元以上的新茶。”姚天诚说。

  从事茶叶生意20多年的外地茶商姚天诚,早在2012年就来和平村收购茶叶。2019年以后,他在和平村办起茶叶加工厂,随后组建了电商团队。2023年,他的公司创造的产值超过2000万元。

  像贵州天诚香茶业有限公司一样忙碌的茶企,在和平村还有55家,其中有53家为本地能人兴办。

  盯住茶叶“土特产”,产业富民步步高。和平村茶产业发展壮大,凝聚了几代人几十年的接续奋斗。

和平村党群服务中心和热闹的茶青交易市场连在一起。

  和平村海拔在820米到1636米之间,是三都海拔较高的行政村之一,这里的气候和地理环境适宜种茶,但过去并不产茶。1972年,为了扩大都匀毛尖的种植面积,三都自治县商业局派来的驻村工作队动员群众种茶,从“都匀毛尖”原产地引进茶苗。当时的和平、江叶、中江、凉山4个小村各种下200多亩。

  20世纪80年代初,茶园分到了各家各户,在上级有关部门的动员下,和平村种茶面积扩展了上千亩。2003年开始,西部大开发加速“东茶西进”进程,在政策扶持的推动下,和平村茶园陡增万余亩,扩展到1.5万亩。

  2014年,贵州实施茶产业提升三年行动计划,黔南依托“都匀毛尖区域公共品牌”,大力发展茶产业,统筹做好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这篇大文章,受益于乡村产业振兴的各项惠民政策,和平村茶园滚雪球式增加上万亩,老茶园也得到了改造,产加销体系逐步完善,成为现在的茶叶专业村。

  茶香浸润,连绵茶山像一座取之不竭的“绿色银行”,带来实实在在的发展红利,让村民们日子红红火火,还撬动村集体经济每年增加40多万元的收入。

  和美村庄亮起“兴茶灯塔”

  初到和平村采访,记者就感觉到这个村党组织基层战斗堡垒的“不寻常”:该村的党组织称为“村党委”。原来,该村在2016年并村组建时,由和平、江叶、中江、凉山等4个小村合并而成,党员超过100名,具备组建村党委的条件。

  和平村茶农销售茶青。

  茶香袭人,茶兴民富。茶产业的丰硕成果,是和平村村党委一任接着一任干,不断夯实战斗堡垒,让党员当好兴茶富民“领头雁”的实践行动。

  廖元均说:“和平村的党员为什么这么多,是战斗堡垒的吸引力一直很强。茶产业发展得好,吴起江那批老支书功不可没。”

  穿越时光隧道,老支书吴起江带着记者一起回到了20年前那段风风火火的种茶岁月。

  “2003年,我任江叶村党支部书记,那时西部大开发刚开始,县里在我们村实施退耕还茶,通过征求村民意见,大家觉得种茶既保护生态又找钱,于是我们这4个村就在3个冬天里种下1万多亩茶树,把荒山荒坡和弃耕地变成茶山,实现了家家户户有茶园。”吴起江回忆。

  和平村茶园面积扩大,吸引了“早有准备”的能人返乡。

  “我是瞌睡来遇上了枕头。”回忆创业史,当地茶产业带头人、三都水乡茶业有限公司法人张永说,“1992年,我高中毕业后就选择到福建一家茶企务工,心想家乡适合种茶,有朝一日自己所学早晚会派上用场。2003年和平村大力发展种茶,我就回家办起了茶叶加工厂。”

  如今张永经过20来年的打拼,创办的公司年产值2400余万元,公司成立以来直接带动包括周边在内的200余户群众致富。怀着感恩之心,张永于2011年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企业于2016年被评为三都自治县农业龙头企业,他个人获得“全省脱贫攻坚优秀共产党员”等殊荣。

  一支竹篙难渡海,众人划桨开大船。

  依靠村级党组织领航把向,和平村茶产业之路蹄疾步稳。为了进一步推进茶产业做大做强,和平村通过把全村4个党支部建在产业链上,把52名种植茶叶400亩以上的党员列为示范户,把10名党员致富带头人培养为村“两委”后备力量,并通过技术培训,培育新型职业农民94人,选定15名茶叶经纪人,让其在兴茶富民的舞台上大显身手。

  2022年当选村党委副书记的“90后”李宗荣,种茶、加工、营销样样精通。“茶叶是父亲大半辈子的事业,也是全村父老乡亲维系生计的主业,进入村班子,更能发挥兴茶富民作用。”李宗荣坦言进入村班子初衷。

  产兴业旺百姓富,和美乡村扬风帆。茶产业的火爆,带火了农村消费市场。和平村超市、餐馆等一应俱全。“大河镇镇上一天能卖一头大肥猪,而在和平村,每天得卖两头才够。”和平村党委委员、第一支部书记吴起波自豪地说。

  绿色产业唱响“新三都赋”

  在“两山”实践中,和平村作为“三都茶产业第一村”,名气越来越大,前来学习考察的基层组织络绎不绝。

  “三都茶产业以大河镇、九阡镇、都江镇为主产区,种植品种主要以福云6号、都匀毛尖中小叶种、福鼎大白茶、安吉白茶系列、贵定鸟王种等品种为主。茶产业成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有力引擎,本地品种稳中有进,外来品种异军突起,绿茶、白茶等多路并进的好戏正在各个产茶区上演。”三都山地生态农业产业示范园区管委会副主任、茶办主任陆庭杰介绍。

  地处月亮山腹地、群山环绕的三都九阡镇点“绿”生“金”,因茶而兴,离不开白茶种植的引入。

  2009年初,心怀建茶产业原料基地的愿景,有“九阡女婿”身份的浙江安吉人贾卫星落户九阡镇水梅村,几年间茶园面积发展到3000多亩,并建全产加销一体化的产业链,成为九阡镇发展白茶种植的引路人。

  同样精彩的故事发生在“外出能人”石国良身上。九阡镇兰懂村分布着古茶树,老树兜茶园在当地颇有名气。受浙江茶商的启发,2014年,石国良回到家乡兰懂村种起白茶,目前他的白茶基地面积达2000多亩。

  依托生态资源优势,三都打出“茶旅融合”牌。终年云雾弥漫的都江镇凉风坳古茶园,连片面积约5000亩,是三都古茶树资源最为集中的区域。2022年,三都通过招商引资,从广东省引入茶企,迈出管护古茶树、发展茶产业的新步伐。目前,古茶树产品已经远销美国、加拿大等国。

  千事万事,茶事为重。当前,茶产业已成为三都现代农业发展的主导产业,2023年,全县茶园面积达10.84万亩,其中投产茶园10.2万亩,共有茶农2.1万多户,引进茶叶企业20家,培育茶叶合作社27家,新建茶叶加工厂(作坊)124家;全县茶产量4182吨,总产值6.84亿元。

    三都自治县农业农村局局长陈飞介绍,茶产业是三都富民增收的重要支柱产业,县里将重点围绕打造三都茶叶市场集散地、加快推进标准化茶园建设、大力推动古树茶“接二连三”,通过政策、资金、项目、技术等多种方式支持茶产业发展。

    在三都,“新农人”、茶商、党员干部等,各自在茶叶全产业链上大放异彩,带动占全县总人口三分之一的群众增收。“凤羽水乡”的山水之间,一曲激越的茶产业绿色发展乐章正在奏响。

    (刘莹 向淳 袁鹏 肖布奎)

    (本版图片均由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袁鹏 摄)

[ 责编:王蕾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习近平主持中俄蒙元首第七次会晤

  • 习近平会见蒙古国总统呼日勒苏赫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点击羽绒服胸前的按钮,2秒即可速热,实现四档温度调节……1日,在哈尔滨举行的第七届中国国际新材料产业博览会现场,一款造型时尚的智能温控羽绒服吸引不少观展者驻足围观。
2025-09-02 10:23
当地时间9月1日,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最新报告显示,今年的全球创新指数(GII)集群研究将风险资本交易活动作为一项新指标。全球创新指数集群排行榜于2017年创设,通过三项核心指标,识别世界级创新活动在当地的集中程度。
2025-09-02 10:21
强制性国家标准《电动自行车安全技术规范》昨起实施。为保障新国标在本市顺利推行,近日,市市场监管局组织召开在京销售电动自行车生产经营企业约谈指导会。为保障新国标平稳落地实施,本市市场监管部门将强化监督抽检,保障本市电动自行车产品质量安全。
2025-09-02 10:18
会空翻、格斗,能叠衣、调饮,善聊天、“思考”……前不久举行的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上,各类机器人本领“进化”、各显神通,展现了人工智能的巨大潜力。如今,从旅游出行的智能助手,到工厂培训的“最强大脑”,再到装备升级的有力支撑,人工智能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2025-09-02 10:15
零碳园区的建设,对于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具有重要意义。节能降碳,光靠“外套保温”不够,在园区地上、地下,还有“血液循环”系统来“保持恒温”。
2025-09-02 10:15
在这条新的赛道上,中国青年正在奋力奔跑。
2025-09-02 09:59
记者近日从国家发展改革委获悉,围绕《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相关部门将制定出台一系列配套文件。具体来看,一方面将围绕《意见》提出的6大行动若干重点行业领域,分别制定“人工智能+”具体实施方案,进一步细化各行业目标任务、重点方向和工作举措。
2025-09-01 09:56
8月26日,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大力发展智能农机、农业无人机、农业机器人等智能装备,提高农业生产和加工工具的智能感知、决策、控制、作业等能力,强化农机农具平台化、智能化管理。
2025-09-01 09:55
生产车间里,抽气泵凹槽上蒸汽弥漫,极细的金属导体经过氯化液处理,三次涂漆后,再附上绝缘漆膜,最终制成直径仅0.012毫米的成品电磁线。 银西产业园甘肃康视达隐形眼镜有限公司的厂房内,智能化生产线高效运转,无人搬运车有序穿梭,整个流程高度自动化。
2025-09-01 09:53
江南大学是一所以轻工特色见长的“双一流”建设高校,发酵工程学科凭借深厚的学科积淀和前瞻性布局,成功跻身国家“A+”学科行列。学校与发酵行业龙头企业共建16个联合研究中心,聘请16名教授级高工和国家级科创人才担任工程技术导师,推动研究生深入产业一线。
2025-09-01 09:52
在山东省大学生创新大赛(2025)暨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5)山东赛区比赛中,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参赛队共荣获10项金奖、1项银奖。 山东省特种焊接技术重点实验室是山东省焊接领域唯一的重点实验室,突出在特种环境、特种材料以及特种结构方面的焊接技术及装备制造研究。
2025-09-01 09:51
当前,全球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加速演进,人工智能(AI)正从“辅助工具”跃升为驱动社会变革的核心引擎。
2025-08-29 09:40
中国科幻完成了从文学、影视到互动娱乐的全产业链突破,步入业态融合与创新驱动的关键阶段。科幻阅读作为科幻产业链上游的基础产业,需率先探索高质量发展路径。
2025-08-29 09:38
作为太阳系中目前已知唯一拥有生命的天体,地球宜居性的形成与演化是地球系统科学研究的核心议题。
2025-08-29 09:35
国家气候中心统计数据显示,截至8月28日,华北雨季已持续55天,较常年雨季长度(30天)明显偏长。截至8月25日,华北雨季监测区累计雨量较雨季常年值偏多131%。
2025-08-29 09:18
8月29日是七夕节,在古代神话中,牛郎和织女因为被天上的银河隔开,只有在每年农历的七月初七才能通过鹊桥相会。那么,银河到底有多宽?
2025-08-29 09:17
浙江大学物理学院王浩华团队、杭州国际科创中心郭秋江超导量子计算团队联合清华大学邓东灵团队,在百比特超导量子芯片上观测到,“预热化”机制能有效抵御热激发扰动,使有限温度下的拓扑边缘态展现出了足够的稳定性,为保护脆弱的量子信息提供了新可能。
2025-08-28 09:47
6G时代,无论在城市楼群还是偏远山区,都需要数据的高速传输和快速接入,但基于纯电子技术的传统无线设备带宽受限、频段单一,难以动态调度频谱资源。
2025-08-28 09:47
8月26日,《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发布。为何要出台这份文件?这份文件重点说了些什么?记者采访了国家发展改革委参与文件起草的专家。
2025-08-28 09:45
从“人工智能+”发展进展来看,朱克力认为,在政策层面,形成了举国体制,算力基础设施、数据供给、人才体系等基础支撑全面强化。
2025-08-28 09:37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