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近年来,织金县从县情实际出发,牢固树立“党建+”理念,不断扩大基层党组织覆盖面,强化基层党组织引领作用,鼓励党员干部积极参与产业发展及乡村振兴日常事务,全力推动基层党建、基层公共服务与发展产业紧密结合,切实把党支部建在产业链上、党员聚在产业链上、群众富在产业链上,大力拓宽群众增收发展渠道,真正把党的政治优势转化为产业的发展优势,激活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不断缩短乡村振兴进程。
注入动力:党支部建在产业链上
盛夏时节,走进后寨乡高墩村食用菌种植基地,一个个食用菌大棚整齐有序地排列着,犹如一个个聚宝盆,等待勤劳的人们去“采金取银”;棚内,一棒棒香菇正在迅速成长。
高墩村原来是一个村集体经营性收入为零的村。2021年初,该村党支部在乡合作联社的带动下,成立了村合作社因地制宜地发展食用菌种植,目前,该基地共有大棚61个,年增收30万多元,2021年村级集体经营性收入达到达3万余元。
“高墩村发展食用菌种植带领群众增收致富,其实并不一帆风顺。因为建大棚,需要将土地流转集中起来;修路,需要占用部分村民的土地;利益分红,需要有统一意见等一列问题。”后寨乡组织委员刘庆庆介绍。
后寨乡高敦村食用菌采摘。
这时,党组织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了!人心不齐,村党支部站了出来做工作;土地流转受阻,村党支部分头宣传动员;生产、闯市场需要合力,就采用“党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把党组织统领经济发展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种植需要技术,就在寻求乡党委的支持下,村党支部扛起大梁。
由于坚持把党支部建在产业链上的理念,后寨乡的食用菌产业得到了长足发展。据统计,目前该乡共发展香菇、木耳、林下赤松茸等食用菌种植1600亩,建有香菇种植大棚487个,食用菌产业园2个,家庭农场18个入住种植大户147户,带动农户就业533人。2021年全乡食用菌产值达2608.8万元,纯产值798.3万元,年人均务工增收14977元。
产业延伸到哪里,党组织就延伸到哪里。实际上,近年来,织金县把党建引领主导产业发展列为各级党委、政府重要工作日程,大力引导党员干部参与到产业发展中来,推动党员群众“上产业链、进合作社、入产业基地”。把支部建在产业上,充分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将党组织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主导产业的发展优势,实现党建与产业互融共进、双向发展。
聚合引力:党员聚在产业链上
只要农活稍少,在织金县茶店乡海马村党员罗英成立的织金县茶店乡绣娘蜡染刺绣专业合作社的工作坊里,总看到绣娘们在一个根根闪着火苗的蜡烛下穿针引线。据悉该合作社成立于2018年,有社员100余名,合作社生产的苗绣蜡染文创产品远销省内外市场。罗英也成了当地有名的党员致富带头人。
织金县茶店乡海马村绣娘蜡染刺绣专业合作社绣娘刺绣。
“一人富不叫富,大家富才是真的富,我是一名共产党员,又掌握一定的养殖技术和管理经验,带领群众发展养殖致富,责无旁贷。”织金县阿弓镇大桥村致富带头人左恩国这样诠释怎样才是一个真正的共产党员。为了帮助群众养殖致富,他为村民选购优良种畜品种,手把手教群众学技术,他自己出资20万元修了圈舍,动员村民把自己的牛放在他修的圈舍里养,并向大家承诺:提供的圈舍和技术不收一分钱。在左恩国的带领下,大桥村的养殖业快速发展,拥有养殖大户10户、养殖场6个,全村散养能繁母牛700余头、猪2000余头。
在织金县化起镇六甲村,村支书漆斌的带领农户种植的100余亩辣椒正火红上市,每天都有收入的群众笑开了花。
……
近年来,织金县紧盯党员在产业发展中的先锋模范、服务带动作用,充分发挥党管人才的优势,吸引乡土人才回归,聚集起一支产业发展人才队伍;开展“双先双带”活动,把思想先进、产业先行的致富带头人培养成党员,把优秀党员培养成优秀的产业发展带头人,将更多的优秀人才凝聚到党旗下,带动了群众致富。坚持党组织领办合作社,推行“党支部+合作社+党员+群众”的党建工作机制,党支部实施产业“保姆式”服务,打通服务的“最后一公里”。开展“设责定岗”活动,即建立党员责任区,设定党员先锋岗、示范岗、服务岗、帮扶岗;将“三会一课”开在产业基地上、开在解决问题的一线现场,激活乡村振兴密码。
激发潜力:群众富在产业链上
墨绿油亮、清甜粉糯,一个个悬挂在爬满藤蔓瓜架上的毛节瓜显得格外诱人。
盛夏,织金县以那镇沙田坝区的500亩毛节瓜种植基地迎来了收获的季节,群众也迎来了腰包“鼓胀”的时节。
“想不到我这么大年纪了,还能在这里当上‘上班族’,平均每天有100左右的收入。”正在采摘毛节瓜、60多岁的当地村民卢银敏高兴地说。自从基地成立以来,她一直在基地务工,因为踏实肯干善学习,积累起一定种植技术的她成为基地的带班人员,每个月除了务工费还有600元的带班费用。
“除了2600元的流转费,我们2人每年还能拿到4万多元的务工费。”现年已经70多岁的王佳坤老人也感觉不错。他家的4亩地流转给基地后,老两口常年在基地务工。
以那镇沙田坝区的500亩毛节瓜种植基地。
据悉,以那镇沙田坝区具有集中连片、土地平整、土壤肥沃等众多优势,当地村民尝试过种植水稻、玉米、辣椒、瓜果蔬菜等农作物,但以户为单位的耕作模式总是“小打小闹”“靠天吃饭”,收益不高。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从2019年起,以那镇党委立足实际,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优势及党员积极性,决定采取“党组织+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发展产业。
“每亩毛节瓜产量可达2万斤以上,预计总产值可达700万元。”基地管理人员杨勇说,目前,基地每天可解决务工达100余人,预计到采收发放的务工费200万左右元。
在织金,通过党建引领、基层党组织领办,把农户有效组织到产业链上,为农村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实可靠的平台,让乡村产业发展劲头十足,产业发展潜力迸发,群众富在产业链上。以那镇只是其中一个例子。
实际上,近年来织金县坚持以党组织引领为中心,加强基层党组织对农村经济发展的领导,不断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发挥群众主体作用,奋力开创乡村振兴新局面。坚持盘活存量、做大增量、提升质量,积极推进党组织领办村集体合作社,持续壮大村集体经济,增加农村群众收入。盘活资源性资产、经营性资产、非经营性资产,不断推动集体资产保值增值;坚持“三个一律”做大增量,推行惠民政策一律向合作社倾斜、资金一律向合作社集中、项目一律由合作社实施,促进村集体合作社健康持续地发展;探索“三个模式”提升质量,探索“联社+分社”运作模式、“强村+弱村”发展模式、探索“企业+村社”合作模式,进一步增强村集体合作社抗风险能力,提升整体领办质量。成立乡镇联合社33个、村集体合作社1156个,创建市级示范社2个,县级示范社16个,乡级示范社33个。2021年以来,累计申报贵州省扶持壮大村集体经济2500万元,向党组织领办的集体合作社倾斜实施涉农项目380余个,涉及资金9000余万元,全县村集体经济积累达2.23亿元,有效促进群众增收,真正群众富在产业链上。(图/文张云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