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4月19日至20日,由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翻译史研究专业委员会主办,广西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图书馆联合承办的“翻译、融通与记忆之场:余光中先生学术研讨会”在广西民族大学举行。本次研讨会以“从翻译理念到跨文化实践,从文学创作到文化记忆建构,解码余光中先生留给世界的精神遗产”为主题,吸引了10余所高校、研究机构以及出版行业专家学者莅临参会,以多元视角解码这位文学巨匠的精神遗产,探索其在跨文化交流与中华文脉传承中的永恒价值。
余光中先生学术研讨会在广西民族大学举行。
开幕式上,广西民族大学副校长何立荣教授提出,会议不仅是对余光中“翻译实践智慧”的重温,更是对AI时代翻译伦理新边界的探索。研讨会发起人张旭教授则以“相思湖水长,思想星光永驻”的诗意结语,道出学术传承的真谛。正如华中师范大学罗良功教授所言,余光中既是“民族主义的现代诗人”,亦是“世界主义的文化摆渡者”,其精神遗产为文明互鉴提供着不竭动力。
本次研讨会不仅梳理了余光中先生的文化坐标,更开辟了多维研究路径。从《年谱》考据到全集编纂,从书法美学到影像叙事,学者们在解码过去的同时,正在书写新的学术传奇。正如相思湖畔闪耀的思想星光,这位文化巨匠的精神火种,将继续照亮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征程。
专家观点:
“在《〈余光中先生年谱〉编撰历程》报告中,首次”披露了年谱编撰过程中发现的珍贵史料,包括余光中早年的录取通知书、成绩单原件,这些文物填补了学界对作家早期教育经历的研究空白。
“通过对翡冷翠、绮色佳等经典译例的剖析,他揭示余光中依音创意的翻译美学——既保持音韵之美,又赋予文化意象新生命。”
“四臂观音为喻,余光中的诗歌、散文、翻译与评论即四重维度的文化实践,近百部作品目录勾勒出跨越半个世纪的创作版图。”
“江南不仅是作家的地理故乡,更是其文化中国意象的精神原乡。”
“余光中笔下的雾都声景与心景,通过符号化意象与普通化情感,构建起跨越时空的文化认同范式。”
“在《余光中全集》部预计2028年面世的研究型全集,将首次系统收录书信、手稿及书法作品。福建理工大学龚任界教授对余光中墨宝的解读,揭示出清亮质朴的线条中蕴藏的文化风骨,为理解其文字与笔墨同构的美学体系提供新视角。”
“余光中先生‘信达雅’的标杆,在技术狂飙时代更具警示意义。”
“从英美诗歌到《梵谷传》,不同文类的翻译实践实则构成完整的思想谱系。这种跨界融通的学术品格,为青年学者应对学科壁垒提供重要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