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广西建院管理工程学院:党建引领传承工匠精神
首页>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广西> 要闻 > 正文

广西建院管理工程学院:党建引领传承工匠精神

来源:光明日报客户端2025-04-21 23:10

  “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如何转化为育人实效?近年来,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管理工程学院党总支开创“党建+”协同育人模式,努力打造“一支部一品牌”,不断扩大“大思政”育人工作格局。学生第三党支部打造的“青年匠心说”品牌,通过经典共读、非遗体验、实践淬炼与成果转化,探索出一条贯通思想引领、文化浸润与社会担当的职教学生工匠精神培育成长之路。

  读经典·学工匠精神

  “青年匠心说”以“经典共读”为起点,精选多种学习文库,打造多元阅读矩阵。师生通过深度导读与互动研讨,在红色经典中感悟匠人精神的时代价值。该活动已举办40期,覆盖学生近千人次。全国模范教师文桂萍教授在活动中分享教育心得:“教育是‘慢活’,需要以心育心、久久为功。”

广西建院管理工程学院:党建引领传承工匠精神

  全国模范教师文桂萍教授与师生分享交流

广西建院管理工程学院:党建引领传承工匠精神

  “青年匠心说”活动现场

  学技艺·思工匠精神

  为让匠心从“纸上”走进“手中”,“青年匠心说”创新内容设计,沉浸式文化体验。学生通过壮锦编织、榫卯制作、掐丝珐琅等非遗技艺实践,体会“0.1毫米定乾坤”的严谨。学生创作的手工作品《四合艺承·匠心永续》获自治区“技能传承手工艺品”三等奖,非遗体验活动成为学生感悟匠心的重要载体。此外,“青年匠心说”还结合传统节日推出“读传统·读艺术·读文化”系列活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广西建院管理工程学院:党建引领传承工匠精神

  “榫卯制作”非遗技艺实践

  助振兴·践工匠精神

“青年匠心说”从课堂延伸至田间地头。管理工程学院“红船精神实践团”连续三年扎根南宁宾阳县新塘村,以专业深耕与精细服务诠释“匠心”内涵。2023年,团队发挥设计专长,为新塘村打造稻米产业标识,其成果被应用于学习强国平台《广西宾阳:稻香千里多彩新塘》宣传视频,助力“宾阳稻香”品牌走向全国;2024年,团队聚焦基层治理,以“绣花功夫”落实民生细节:精准检测村内河流水质,确保村民用水安全;动态更新困难家庭档案200余份,建立长效帮扶机制;定期巡查10处蓄水池塘安全隐患,设计防溺水宣传海报,用可视化手段筑牢安全防线。2024年暑期,团队获评学校“三下乡”优秀实践团队。

  实践团成员吴芋全感慨道:“从水质检测的毫米级精度到困难户档案的动态跟踪,从池塘巡查的每一处标记到海报设计的每一笔线条,每个细节都需一丝不苟。这不仅是对专业技能的考验,更是对责任担当的淬炼。乡村振兴的实践,早已成为我们这一代人用脚步丈量乡土、用数据诠释使命的‘大思政课’。”

广西建院管理工程学院:党建引领传承工匠精神

  实践团入户调研

  展才干·悟工匠精神

  以赛促学、以赛促创,“青年匠心说”推动师生在各类竞赛中屡创佳绩。近三年,学生荣获多项区级以上技术技能比赛奖项,包括第十一届“挑战杯”广西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金奖2项;广西高校大学生党的二十大理论微宣讲比赛一等奖1项,三等奖1项,2024年,师生在自治区“技能成才强国有我”系列教育活动中斩获一等奖7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6项,充分展现“德技并修”的育人成果。

  从书香浸润到非遗传承,从校园课堂到乡村振兴,管理学子在红色经典中厚植匠人初心,在非遗技艺中淬炼严谨品格,在乡村振兴中锤炼责任担当,在创新竞赛中追求卓越突破,将工匠精神的火种播撒在八桂大地。

  (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 周仕兴 通讯员 李高 郭海棠;宋景弘 摄)

[ 责编:孙宗鹤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习近平访问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

  • 庆祝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大会举行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夏婷,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创新环境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
2025-04-29 12:58
北京正推进“超高清入户行动”,推进有线电视超高清机顶盒全面置换,“计划于6月底完成标清机顶盒的置换目标”。
2025-04-29 09:10
脂肪组织中隐藏着一群脂肪细胞祖细胞,它们负责制造新的脂肪细胞。更令人惊讶的是,随着年龄的增长,APC还会进化成一种更为强大的“超级工匠”——年龄特异性定型前脂肪细胞(CP-A)。
2025-04-29 09:51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以下简称“质标所”)农业环境污染物研究室成功研发出全球首套面源污染智能监测系统。
2025-04-29 09:50
一位老人站在秧田里,大喊一声“拔秧哦”,弯腰拔起第一把秧苗。众人齐声应和,大声喊:“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秧田里,一排人将秧苗拔起,担到打过格子的稻田里,整整齐齐插好。
2025-04-29 06:30
2024年,全国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环境安全形势保持稳定,公众生态环境满意度达91.24%,连续4年超过90%。
2025-04-29 09:07
把青春奋斗融入党和人民事业,青春才会绽放绚丽光彩。
2025-04-29 09:28
人形机器人是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的高级载体。
2025-04-29 09:14
基本建成国家语言文字大数据中心,初步建成国家关键语料库和国家战略语言资源信息库。
2025-04-29 09:13
“让学生在自然中领悟生命科学的魅力,在实践中锤炼强农兴农的本领。”
2025-04-28 16:42
雨水浸入土壤,导致土壤中的氧气骤减,蚯蚓爬出地面吸取新鲜空气;大雨过后枯枝落叶、微生物等有机物增加,也为蚯蚓提供了更多觅食机会  这几天,南方多地降雨。蚯蚓因无专门的呼吸器官,其呼吸依赖皮肤与土壤孔隙中的氧气进行交换,雨水浸入土壤后往往会占据大部分孔隙,导致土壤缝隙里的氧气骤减。
2025-04-28 10:08
2011年初,团队成员、硕士研究生周何乐子参与塑料及其复合材料数字化成形项目研发。周何乐子和年轻的团队成员没有因此退缩,历经5年攻关,最终攻克了塑料及其复合材料数字化成形的一系列关键智能技术。
2025-04-28 10:02
早上7点,安徽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黄松准时踏进办公室,开始一天的工作。目前,黄汝怡在上海海洋大学攻读蛇类学博士学位,“现在连她导师的办公室都成了她的‘养殖场’”。
2025-04-28 10:01
4月的鼎湖山,清晨还带着寒意,黄忠良已经走进了林子。1956年6月30日,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前身)在广东肇庆建立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这是中国首个自然保护区,也是唯一隶属中国科学院的保护区。
2025-04-28 10:01
160年前,欧洲生物学家孟德尔通过杂交实验研究豌豆的花色、果荚颜色等七大性状的遗传变异,发现了遗传学三大基本规律中的两个——分离规律和自由组合规律,奠定了现代遗传学的基础。
2025-04-28 09:30
新质生产力推动县域经济绿色发展体现在环境保护上,体现在将生态资源转化为就业机会和经济收益上。
2025-04-28 09:27
体重管理已成为当下我国公共卫生的重要议题。为此,各地应建立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基地,鼓励医院开展体重管理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推动全民参与、人人受益的体重管理良好局面形成。
2025-04-28 09:26
4月25日,中国科协印发《中国科协办公厅关于组织推选2025年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候选人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启动全国性学术团体推选院士候选人工作。
2025-04-27 09:36
4月23日,在上海张江,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将中法天文卫星正式交付给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投入使用。
2025-04-27 09:35
从“东方红一号”到神舟二十号,55年间,中国航天书写了从地球走向浩瀚宇宙的壮丽诗篇。
2025-04-27 09:30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