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当“天价彩礼”“丧事攀比”等陋习仍在困扰诸多乡村时,在广西百色市右江区龙川镇,一场静悄悄的变革正悄然改变着乡村的面貌。曾经被繁文缛节和攀比之风裹挟的红白喜事,如今以“人情债少、人情味浓”的新风尚,用实际行动践行着移风易俗“五个统一”,即统一操办规模、统一宴席标准、统一随礼上限、统一服务队伍、统一监督管理,成为新时代乡村文明的生动注脚,向移风易俗发展交出了一份“仪式简而情愈浓”的时代答卷。
简化仪式:让告别回归本真
“当天过世当天出殡”,林河村的这一做法是龙川镇丧事简办的缩影。过去,丧事流程动辄三五天,锣鼓鞭炮扰民、哭丧队“制造悲伤”等陋习屡见不鲜,甚至为了“制造悲伤”,还催生过专业的哭丧队。
如今,流程被压缩至24小时内完成,逝者家属无需再为“算日子”焦虑,只要算好当天的时辰就出殡。鞭炮从往昔的"环节必放"精简为报丧、开席、出殡三次鸣响,整场丧事办完所用鞭炮花费不足百元。村民坦言:“仪式简单了,心意反而更纯粹。”更令人欣慰的是,曾催生攀比的哭丧环节彻底消失,专业哭丧队也随之销声匿迹。
节俭操办:一桌菜里的乡村智慧
“规定一桌九道菜,花费不超500元。”龙川人用家常菜和互助精神破解了“面子难题”。村民自发组成“互助厨师团”,猪肉等食材均到市场按需采购,自酿米酒按需供应,杜绝了杀猪宰羊的大操大办。
如今,宴席结束后,“打包文化”悄然兴起,吃席的亲朋好友自觉打包剩菜,既避免浪费,又传递温情。一场体面白事总费用控制在8000元以内,仅为过去的六分之一。村民感慨:“一粥一饭都是情分,分着吃更有滋味。”
互助成风:超越金钱的温情纽带
百元礼金、义务帮厨、星夜返乡……龙川镇用行动诠释了“情义无价”。今年2月份,洞好村一瑶族老人离世,听闻丧信后,屯里20余名外出务工者不约而同星夜驰归。这种“百里赴丧”的景象,在龙川镇已成常态。听闻丧事消息,邻里主动分担杂务,全村人合力完成从报丧到出殡的全流程。
村民黄大姐说:“以前挨家挨户求人帮忙,现在一挂鞭炮响,全村人就来了。”这种自发形成的“白事共同体”,让主家感受到“雪中送炭”的温暖,而非“欠债还情”的压力。
长效关怀:陪伴驱散“后事凄凉”
出殡并非终点。在龙川镇,群众们转变观念,习惯形成了对逝者家属精神陪伴的方式。亲朋好友及邻居们会持续一个月左右轮流登门聊天、打牌,家属用一碗面条、一碟油团进行简单招待,较近的近亲属还会留宿,陪伴逝者家属,驱散冷清与悲伤。
平乐村村民老吴回忆:“母亲走后,邻居们天天来家里坐,心里暖和多了。”这种“精神赡养”将移风易俗从形式改革深化为心灵抚慰,真正实现“逝者安息,生者前行”。
党政引领:新风尚背后的“推手”
改革的背后,是基层党组织的有力推动。龙川镇通过成立村级红白理事会,制定《村规民约》,明确“五个统一”:统一规模、宴席标准、服务队伍、礼金上限和监督管理。党员带头简办丧事,群众积极响应。
曾因丧事负债的村民陈叔感慨:“政府带头减负担,咱老百姓自然跟着走。”如今,全镇仅剩4名道公,每场丧事只请一人,攀比之风彻底扭转。
龙川镇干部开展移风易俗政策宣传活动
从“人情债”到“人情味”,当简化仪式遇见浓情陪伴,当经济减负邂逅精神增能,龙川镇用最朴素的智慧,书写了乡村振兴的温情篇章,书写了新时代的《乡约》。
这里没有割裂传统,而是提炼出人情本真;没有冷漠克制,而是重构可持续的温情纽带。正如镇干部卢藤瑛所言:“移风易俗,移的是陋习,易的是民心。”
(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 周仕兴 通讯员 周胜伟 张月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