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为中国蔗糖造“柳城芯”
首页>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广西> 要闻 > 正文

为中国蔗糖造“柳城芯”

来源:柳州日报2025-03-10 13:09

为中国蔗糖造“柳城芯”

——记全国先进工作者、柳城县甘蔗研究中心技术专家卢文祥

为中国蔗糖造“柳城芯”

卢文祥观察甘蔗的长势。

  3月4日一早,柳城县甘蔗研究中心技术专家、正高级农艺师卢文祥的“专家课”在田间地头开讲了:“什么样的甘蔗是好品种?叶和茎的比例要协调,叶片是光合作用的场所,也是蔗糖的来源……”年轻的农艺师们围在他身边,聚精会神地听讲。

  “卢老师远远地看一眼,就知道哪株甘蔗是好苗子!”卢文祥的“徒弟”、柳城县甘蔗研究中心副主任梁芳梅充满敬佩地说。

  “再过几年,她会比我厉害得多!”卢文祥哈哈一笑,满是期许。

  广西是全国最大的糖料种植基地和食糖主产区,是名副其实的中国“糖罐子”。蔗种是糖业的“芯片”,关系着“糖罐子”能否端得稳、端得牢。

  一根甘蔗,一头连着国家糖业安全,一头连着蔗农致富增收。卢文祥作为“桂柳”甘蔗新品种体系的创始人,目前主持育成甘蔗新品种6个,其中桂柳05136已成为我国近年甘蔗品种创新的标志性品种,约占国内甘蔗种植面积的1/4。“桂柳”甘蔗新品种不仅改变了从境外引进种子占主导地位的局面,还从广西走向全国各地,扎根广袤田野。

  近年来,卢文祥先后获得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农业先进工作者,他带头创新的“甘蔗新品种桂柳05136选育与应用”项目获得2022年度广西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在卢文祥心里,始终装着一件事:为中国蔗糖造出“柳城芯”,让广西蔗农和蔗企“甜”到心里!

  大浪淘出“柳城芯”

  “南国本草,甜而多汁,沁人心田。喜高温润泽,春分蘖丛,夏秋拔节,冬榨煮煎,广植粤桂,及至滇南,万顷翠帐接云天。”卢文祥填的这首《沁园春·蔗》,是他从事甘蔗育种多年吟出的“四季歌”。甘蔗虽甜,育种之路却十分清苦,一个新品种从亲本组配、实生苗培育,到株系、品系、品种选择,再到田间观察试验等,至少需要8年时间,多的则需十几年。而这首“四季歌”,卢文祥一唱就是34年。

  1991年,时年30岁的卢文祥调入柳城县甘蔗研究中心工作。“那时候的蔗种都是从境外引进的,到了我们这里水土不服,产量、糖分、宿根性等农艺性状表现不佳。”卢文祥说,遇到干旱、霜冻等天气,引进的蔗种不能适应,很多蔗农损失惨重。

  柳城县处于我国蔗区北部,对甘蔗种植来说,气候条件不算得天独厚。而在甘蔗育种方面,干旱、霜冻、土地贫瘠等状况,却是培育新品种最好的“试金石”,往往在这样的条件下生长得好的蔗种,到了其他地方也能适应。卢文祥下定决心:选育适应本地生产需要的抗霜、抗旱甘蔗品种,并争取在全区乃至全国有较大面积推广。2003年,卢文祥开始进行甘蔗品种自主选育。

  有人说,甘蔗是“穷命”,瘦地里长,雨打霜欺,种它难致富。卢文祥要做的却是为甘蔗“改命”——即便土壤贫瘠、管理粗放,也要自身强韧,挺拔生长!

  为实现这个目标,卢文祥按照最严苛的标准出了“考题”:新品种必须是耐旱、耐寒、抗倒伏、高产、高糖等20多个优良性状的集合体;哪怕是再小的缺陷也不能放过,因为随着甘蔗种植面积扩大,品种身上任何小缺陷都可能被放大。

  有一次,一场突如其来的严重霜冻,让卢文祥团队潜心培育了几年的甘蔗苗冻伤了蔗根,同事们都急着想办法补救。同样心焦的卢文祥却坚定地说:“不能救!甘蔗品种想要大范围推广,必须拥有十分强大的抗霜性。能被霜雪冻伤的甘蔗品种,就不是一个合格的品种。”正是这一次霜冻,让桂柳05136等抗霜性较强的品种脱颖而出。2014年,桂柳05136通过广西甘蔗品种审定和国家甘蔗品种鉴定。目前,桂柳05136已在广西、云南、广东等蔗区大面积推广种植,全国种植面积累计超过3000万亩,约占国内甘蔗种植面积的1/4,成为我国第五代甘蔗品种更新的标志性品种。换句话说,中国每4勺白糖里面,就有1勺是来自柳城县培育的甘蔗品种——桂柳05136。

  “老农民”的“甘蔗经”

  卢文祥常把一句话挂在嘴边,“甘蔗是长在地里的,不是长在课本上、实验室里!”他坚持奔走在田间地头,不仅做科学研究,还要像农民一样下地干活。

  甘蔗的基因体系复杂而不稳定,不同的配对会得到一个性状完全不同的组合,因此育种周期长,且有着强烈的不确定性。为了培育性能最优的品种,卢文祥摸索出了一套“甘蔗经”:先到海南甘蔗育种场进行杂交组合选配,培养、观察数万株甘蔗实生苗,然后从数万株实生苗里优中选优,最终选出3—5株蔗种进行扩繁,再请不同地域的种植大户试种,参加国家甘蔗新品种区域试验……其中每个步骤都需要耗时数年,卢文祥只有以数十年如一日的定力和失败后不断重来的毅力来完成这项工作。

  卢文祥风雨无阻地到地里进行观察试验时,梁芳梅常常跟在他身后学习。在梁芳梅眼里,卢老师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组培选种他不用秤,用肉眼看,一看一个准;测糖分不用仪器,用嘴巴尝,和仪器测量的数据比对过,基本不差。梁芳梅说:“他总说看甘蔗要有‘悟性’,我觉得就是要像他那样,用心去记忆、触摸、感受。”

  今年64岁的卢文祥须发皆白、皮肤黝黑,手指粗糙而有力,皱纹间仿佛嵌着经年累月的黑土,一双眼睛亮而沉静,乍一看与一辈子跟土地打交道的老农民并无二致。他一头钻进地里,目光锁定一株拔节均匀、两米多高的甘蔗。“你看,这是我们新培育的柳城15-41,它与桂柳05136相比,前期生长势头更强,茎更大,各项性状都不错,遇到雨水多的年份,糖分比桂柳05136还要高哩!”卢文祥仔细看了看,敲敲一截甘蔗说,“25度。”梁芳梅用仪器一测,测得田间锤度25度。卢文祥粗略一算,高兴地说:“了不得!这么高的含糖量,以后也许靠它挑大梁了!”

  卢文祥口中的柳城15-41已经培育了整整10年,算是通过他严苛考试的“优等生”,目前广西、云南等地蔗农试种面积已经达几万亩。可卢文祥还是放心不下,“还要过蔗农和蔗糖企业这一关。”他严肃地说,甘蔗品种选育,一定要搞清楚“为谁选育”的问题,万万不能急功近利,要虚心向农民学习,“甘蔗品种好不好,得让蔗农说了算!”

  为谁辛苦为谁甜

  柳城县沙埔镇大安村的黄国建夫妇,种植桂柳05136已有7年,如今种植面积达10多亩。“去年天旱,这个品种耐旱,产量还可以。”黄国建说。

  在甘蔗培育的过程中,把育种基地中性状稳定、表现突出的新品系赠送给蔗农种植,是卢文祥检测这一品系是否达到预期效果的方式之一。“这相当于把试验田搬到了蔗农的农田里,我们会到田间收集新品种生长过程中的相关数据,询问蔗农种植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等。”梁芳梅说。

  “农民很辛苦、很不容易,我们搞甘蔗育种,不能对不起农民,更不能对不起自己的良心。”卢文祥说,如果是为了个人荣誉,短时间内可以弄出很多新品种,可是种植效果不好,对产业发展也没有益处;如果是为了个人利益,可以通过品种授权收取昂贵的授权费用,可是种甘蔗的老百姓没有得到什么实惠;只有为了服务产业、服务老百姓,选育出的新品种才能真正提高甘蔗的产量、蔗糖含量,捧牢我们的“糖罐子”。为了这个目标,卢文祥不辞辛苦,甘之如饴。

  在卢文祥的带动下,柳城县甘蔗研究中心形成了具有本地特色的“桂柳系列”新品种选育技术体系,选育理念、技术路线和技术方法已经日趋成熟。目前,卢文祥作为退休后返聘的技术专家留在柳城县甘蔗研究中心工作,并与广西大学等院校开展合作,将生物育种和常规育种结合,进一步缩短新品种育成周期,助力提升甘蔗良种质量和种植水平。

  春天,是甘蔗出芽的季节。卢文祥走过松软的田垄,展望翠绿的蔗梢,胸膛里酿了半辈子的愿望也在抽穗拔节:愿甘蔗良种得以普及,让每个熬过寒冬的屋檐下,都飘着清甜的香。

  【记者手记】采访过程中,我一直有个疑问:为什么一个县级甘蔗研究中心,能够培育出全国种植面积如此广的甘蔗种苗?为什么卢文祥已经取得这么高的成就,还始终坚守基层、奔走在一线?直到采访结束,我才明白:科研人员,只有始终根植土地、扎根人民,才能获取养分,拔节生长。正因为有卢文祥这样一批甘坐“冷板凳”、数十年如一日扎根基层的科研人,才有了中国甘蔗“柳城芯”。

  伟大出自平凡,平凡造就伟大。卢文祥用扎根土地的辛勤和钻一行、精一行的执着,脚踏实地做好每件平凡的事,真正做到实干为要、创新为魂,用业绩说话、让人民评价。

  全媒体记者 谢耘 报道摄影

[ 责编:李伯玺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新疆阿禾公路正式通车

  • 新生代科研力量助推人形机器人加速成长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屠光绍认为,金融机构在应用人工智能时必须在服务投资人与消费者之间寻求平衡,避免AI鸿沟,坚守金融服务大众的初心。鲍建敏倡导构建产学研深度融合、开放共赢的人工智能金融生态体系,搭建跨机构、跨领域的协同创新平台。
2025-07-01 10:13
6月30日,2025温布尔登网球锦标赛在英国伦敦拉开大幕,引发球迷关注。在草地球场,球的速度更快且弹跳不规则,比赛回合较短,发球就成为球员们的重要“武器”。红土球场并不是天然土壤,而是分层分布着碎砖粉、白色碎石灰石、碎石等。
2025-07-01 10:09
7月1日起,医保定点医药机构在销售药品时,必须按要求扫药品追溯码后方可进行医保基金结算;2026年1月1日起,所有医药机构都要实现药品追溯码全量采集上传。步,进入国家医保局微信公众号主页,点击服务、药品追溯信息查询,进入查询页面;或进入国家医保局微信公众号消息对话页,点击医保服务、药品追溯信息查询,进入查询页面。
2025-07-01 10:09
记者从国家航天局获悉,7月1日,该局发布行星探测工程天问二号探测器在轨获取的地月影像图。(国家航天局供图)  月球全色图,由天问二号探测器的窄视场导航敏感器于2025年5月30日15时拍摄,经辐射校正处理后制作而成。
2025-07-01 10:08
龙芯中科近日正式发布基于国产自主指令集龙架构研发的服务器处理器龙芯3C6000系列芯片、工控领域及移动终端处理器龙芯2K3000/3B6000M芯片以及相关整机和解决方案。
2025-07-01 10:06
四大家鱼,即青鱼、草鱼、鲢鱼、鳙鱼,是我国重要的经济鱼类,占淡水鱼类养殖总量的“半壁江山”,尤以长江流域所产鱼品质最优。但人工养殖久了,鱼类品质逐渐下降,需要捕捞野生鱼种来更换,确保鱼类种质“基因库”稳定。
2025-06-30 04:50
FAST如今每天观测时长接近24小时,每年总观测时长超过5300小时,持续不断地为科学家提供宝贵的数据。
2025-06-30 09:52
华南农业大学积极探索应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加速育种创新,“华航香银针”就是创新成果之一。
2025-06-30 09:51
在近日落下帷幕的第十五届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中,一位特殊的“考生”吸引了人们目光。
2025-06-30 09:51
6月29日,在海南文昌卫星超级工厂项目建设现场,各方正全力以赴加快工厂投产进程。
2025-06-30 09:51
作为一所工科见长的大学,近年来,山东科技大学涌现出一批热衷文化艺术的学生:材料学院研究生庄英赞受邀参加《声声入戏——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首届京剧票友大会》节目;
2025-06-30 04:50
今年“三夏”生产,该农场配备无人驾驶系统的收割机和拖拉机、气吸播种机、精准水肥轮灌系统、自动巡田无人机等智能化装备大显身手。
2025-06-27 10:25
6月24日,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2.5米大视场高分辨率太阳望远镜”(WeHoST)在四川稻城启动建设配套项目,预计2027年望远镜完成装调并投入试运行。
2025-06-27 10:24
古生物研究表明,包括早期犬齿兽在内的一些远古动物,脑袋为一个没有左右脑半球区分的整体,而现生哺乳动物和典型的进步颌兽类则有左右两个脑半球。
2025-06-27 10:18
6月26日21时29分,经过约6.5小时的出舱活动,神舟二十号乘组航天员陈冬、陈中瑞、王杰密切协同,在空间站机械臂和地面科研人员的配合支持下,圆满完成既定任务。
2025-06-27 10:17
北京大学马丁教授团队26日凌晨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上发表一项开创性研究,成功将复杂难处理的混合废塑料变废为宝,为根治全球塑料污染顽疾提供了新的思路。
2025-06-27 10:16
近日,一组“清华学生戴头套看演出”的照片在网络引发热议。脑机接口技术的应用还面临社会伦理与隐私保护方面的争议,如何平衡科学技术创新与社会伦理、监管要求等仍是难题。
2025-06-27 10:15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根据计划安排,神舟二十号航天员乘组将于近日择机实施第二次出舱活动。目前,空间站组合体运行稳定,神舟二十号航天员乘组在轨工作已满两个月,身心状态良好,已做好出舱活动各项准备工作。
2025-06-26 09:48
6600万年前,希克苏鲁伯小行星撞击地球导致非鸟类恐龙灭绝,而就在撞击点附近,一种神秘的夜蜥蜴可能是唯一幸存下来的陆生脊椎动物。白垩纪末期,一颗巨型小行星撞击了墨西哥尤卡坦半岛附近的区域,形成了一个直径超过150公里的陨石坑,导致全球大多数动植物物种灭绝。
2025-06-26 09:47
在全球面临日益严峻的生态危机之际,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傅伯杰等提出了一个衡量人与自然共同繁荣程度的全球框架。论文合作作者、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人类发展报告办公室主任Pedro Conceicao表示,面对当今严峻的地球系统变化,我们必须把人与自然健康、互惠的关系纳入发展愿景。
2025-06-26 09:46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