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雷锋街市”:柳州传承60年的文明薪火
首页>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广西> 要闻 > 正文

“雷锋街市”:柳州传承60年的文明薪火

来源:柳州日报2025-03-05 16:01

“雷锋街市”:柳州传承60年的文明薪火

2025年2月22日,“银龄先锋”志愿服务队在“雷锋街市”提供志愿服务。 全媒体记者 黎寒池 摄

  我们既要学习雷锋的精神,也要学习雷锋的做法,把崇高理想信念和道德品质追求转化为具体行动,体现在平凡的工作生活中,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把雷锋精神代代传承下去。 ——习近平

  《雷锋日记》里写道:“如果你是一颗最小的螺丝钉,你是否永远坚守在你生活的岗位上?”

  今年是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为雷锋同志题词62周年。3月5日,学雷锋纪念日,柳州市柳南区革新路,连续60年“不打烊”的“雷锋街市”如期开市。

  在柳州,雷锋一直被人们以特有的方式怀念、学习、追随。当春风轻拂大地,“雷锋街市”如繁花布满全城,成千上万的“活雷锋”用行动回答雷锋之问:“是!”

  雷锋精神,一直在赓续,以百年工业基因所传承的实干特质和创新内核;一直在彰显,以400多万各族人民携手书写的团结故事、“柳州惊奇”。

  革新路街口巨幅壁画上,时代列车滚滚向前。车厢里,还原着雷锋“好事做了一火车”的情境。驻足的行人不知不觉间,“登”上这“追‘锋’号列车”。

  前方,一座穿越60年的“雷锋街市”在晨曦中苏醒……

  1.暖心接力:

  三代人的追“锋”足迹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

  ——《雷锋日记》

  “呜——”

  一声汽笛,“追‘锋’号列车”驶入中国铁路南宁局集团有限公司柳州机车车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柳州车辆厂”)。

  60年前的春天,厂区树荫下,一群穿着工装的青年支起小摊,热情吆喝。不一会儿,工友和家属拿着衣服、脸盆、刀具来了,接受缝纫、修补、磨刀等服务。最早的“雷锋街市”应运而生。

  人群中,26岁的张志林坐在凳子上,右手握着刀柄,左手轻按刀背,神情专注地打磨一把菜刀……

  光阴流转,如今86岁的张志林仍活跃在“雷锋街市”。当年用废铁做的铲刀、支架等“老伙计”依然相伴,还添了电动砂轮机及变废为宝自制的固定器等“新伙伴”,让磨刀更高效。“我们工人有技术,就把它用到实处。”张志林笑着说。

  青丝变白发,不变的是60年将一把刀磨到极致的执着,大家称张志林为“老刀匠”。“老刀匠”后继有人,他的女儿、女婿同样热衷于志愿服务。“我要像姥爷坚持为他人磨刀那样,尽自己的力量关心关爱学生。”他的外孙女阮润清如今是一名人民教师,将雷锋精神的种子播撒得更广。

  “只要还能动,我们这些‘螺丝钉’就不会生锈!”张志林的老工友刘献民,在柳州车辆厂的支持下,于2017年牵头成立“银龄先锋”志愿服务队,人人有绝活,个个能上阵。

  “‘银龄先锋’做事认真负责,待人耐心友善,是我们的榜样。”入职12年来,90后电工宋佰顺从“初学者”成长为“领跑者”,荣获全国铁道团委“尼红奖章”。他说:“我将带动更多青年参加‘雷锋街市’活动。有需要,我们就上!”

  岁月漫长,初心滚烫。先进典型层出不穷,获得“全国道德模范”“全国文明家庭”等荣誉的李建珍是其中代表。30多年来,她既照顾好生病的家人,又投身志愿服务,用孝心撑起小家,用乐观鼓舞大家。

  翻开柳州车辆厂年鉴,关于“雷锋街市”的记录从不缺席,青年变“银龄”、“银龄”带青年的传承故事未完待续。

  【车厢广播】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柳州车辆厂主要从事铁路机车车辆修理,以“精心修车、真心做人、同心造企业”为理念。“柳车人”是柳州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奉献为荣耀。修得了火车,也修得了家电,当雷锋精神的春风,遇见工匠精神的沃土,便催生出柳州工业文明的浩荡林海。

  2.街巷温度:

  400多米的人间烟火

  高楼大厦都是一砖一石砌起来的,我们何不做这一砖一石呢!

  ——《雷锋日记》

  “趁热吃,免费!”

  清晨的米粉店热气氤氲,老板曾显国将刚出锅的米粉端给环卫工人。作为“雷锋街市”商铺队长,这位坚守26年的老店主,每月为特殊群体提供20碗免费米粉。“街坊们照顾我生意,我也要把善意传递下去。”说话间,他又忙着给食客添了一勺秘制酱料。

  在革新路七区,一条400多米长的街道上榜广西“最美街巷”。21家商铺敞开大门,为路人提供歇脚、充电等服务。11家亮出红色灯箱的“文明店铺”尤为醒目,门前写着电动自行车充气、义诊等志愿服务项目,犹如点点星光闪烁。

  转过街角,车辆厂社区居民委员会活动室里欢声笑语,身着民族服饰的居民唱山歌、打油茶、制香囊。“我们社区居民中包含14个少数民族成分,人数占比18%。”社区党委书记冯俐说,街坊通过民族手工坊、民俗活动等相识相知,通过学雷锋相亲相融,社区获评“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

  从1965年柳州车辆厂青年支起第一个学雷锋小摊至今,这趟“追‘锋’号列车”已开出惊人里程:服务项目从零星几项扩展至60余种,志愿者队伍不断壮大,服务半径从厂区辐射全市。

  修表匠黎建荣在操作台前,放大镜映出方寸之间的专注,50多年义务维修钟表数千块,“最美柳州人”用巧手修复时光。柳州市第四十七中学的剪纸摊上,苗族少女周丽苗十指翻飞,期待剪出芦笙踩堂舞等图样,把美好分享给大家。

  “我们将学雷锋融入基层治理全链条。”柳南区委宣传部副部长覃秀凤指着满墙荣誉介绍。“雷锋街市”正以市井烟火为墨,续写跨越60年的温馨长卷——橱窗里老照片与新剪影交叠,见证着从修车补鞋到智能服务的时代变迁,定格下“活雷锋”接力传递的笑脸。

  而今,街口的“雷锋有约”服务站,以“点单—派单—接单—评单”方式实现“雷锋天天在、服务时时有”。

  【车厢广播】

  一朵鲜花打扮不出美丽的春天。“雷锋街市”60年“不打烊”的生命力,源于各族人民对真善美的坚守,脉动在街头巷尾的举手之劳里,更在“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社会氛围间。

  3.家国情怀:

  一座城的温柔内核

  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润了一寸土地?

  ——《雷锋日记》

  “哐当哐当——”

  在广西柳州钢铁集团有限公司焦化厂原料车间一煤A2作业区,运输车与轨道奏起“交响曲”。“雷锋班”以创新演绎工匠故事:自主研发皮带机防大型异物保护装置,提升效率;独创一种火车关门装置,保障安全。2024年推出45项微改革,获4项专利,节省成本510万元。这支“柳州市工人先锋号”团队还常年助学帮困,既修设备,更暖人心。

  工装与红马甲相映成趣,匠心与爱心相得益彰,折射出工业城市的温柔内核。雷锋精神似春风,催开满城芬芳,大地如画卷舒展……

  这边厢,大街小巷好事多,民生供给如毛细血管般渗透每个角落。

  在鱼峰区白莲街道,诞生于2012年的广西首个“雷锋超市”,让温暖永不缺货:居民微信点单,上门服务快速响应;志愿服务积分兑换日用品,形成良性循环;开发“社区经济”公益项目,实现自我造血。

  那边厢,服务窗口笑容美,“宠粉”模式助力“网红”城市变“长红”城市。

  全国学雷锋活动示范点、广西首个火车站广场“窗口”志愿服务项目——柳州市“雷锋广场”紫荆服务站,365天“不打烊”:寒冬姜茶暖胃肠,炎夏饮品送清凉,有问必答解疑惑,爽口米粉味飘香。“宠粉”志愿服务岗遍及全市景区,诠释“来了就是柳州人”的待客之道。

  处处“志愿红”,焕彩一座城。

  近年来,柳州依托覆盖市、县、乡、村四级的1446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深入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一场场文明宣讲,暖了群众的心窝子;一次次技艺培训,鼓了群众的钱袋子;一桩桩民生实事,旺了群众的好日子。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代代传承的雷锋精神,为人民筑起了一座永不褪色的丰碑。60年的“雷锋街市”,滋养城市之魂,彰显文明底色。柳州110.83万名注册志愿者、3868个注册志愿服务队伍,以每年约1.5万场次活动,将雷锋精神绵密织入城市经纬。

  在这座涌现出1名全国道德模范、37名“中国好人榜”上榜者、13名自治区道德模范,2个全国学雷锋活动示范点、12个全国学雷锋志愿服务“四个100”先进典型、21个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奖的城市,学雷锋蔚然成风。

  柳江河畔,3名少年溺水,市民奋不顾身,出手相救;鹅山脚下,九旬老太烈日下摔倒,小伙搀扶,女孩撑伞;儿童福利院里,孩子们穿上了耄耋老人编织的毛衣,不仅暖身,更是暖心……这是凡人善举汇成的美谈。

  “全国孝老爱亲最美家庭”李永忠一家赡养保姆20年,彰显人性光辉;“感动中国2022年度人物”杨宁带领乡亲发展苗山特色产业,蹚出幸福路;“大国工匠”郑志明在微米级的世界里精益求精,助推“中国智能制造”走出国门……这是时代新风生动的注解。

  生死时速的抢险现场,有柳工工程机械的身影;“人民需要什么,我们就造什么”,是上汽通用五菱的担当;抗震防洪的救灾前线,柳州螺蛳粉等“柳字号”产品千里驰援……这是英雄城市上佳的代言。

  其中蕴藏的家国情怀,与雷锋精神一脉相承。

  “学习雷锋好榜样,忠于革命忠于党……”当熟悉的旋律响起,这座以实业筑基、用文明塑魂的工业之城,正以“实干为要、创新为魂,用业绩说话、让人民评价”的导向,将雷锋精神的时代答卷书写在高质量发展的征途上。

  【车厢广播】

  跨越一甲子,“雷锋街市”从工厂车间走向城市街巷,从单一服务升级为文明生态,从工人群体扩展为全民参与。当志愿服务从“做好事”升华为城市品格,柳州这座工业重镇用最温暖的方式诠释着雷锋所言:“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里,才永远不会干涸。”

  “追‘锋’号列车”仍在前行。今天,又到学雷锋纪念日,柳州各城区集中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处处可见“雷锋街市”,人人争当“活雷锋”。雷锋精神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下一站,春意更浓。

  全媒体记者 胡康怡 黎寒池 陆晓艺

[ 责编:李伯玺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神舟二十号3名航天员顺利进驻中国空间站

  • 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揭晓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不久的将来,中国的嫦娥七号还将搭载来自埃及、巴林、泰国、意大利、瑞士等国的载荷飞往月球。”郭嘉昆介绍。
2025-04-25 16:45
国家航天局对外发布嫦娥五号任务月球样品国际借用申请结果,同意6个国家的7家机构的申请。
2025-04-25 10:16
目前,我国人工智能领域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报告,中国已经成为全球人工智能专利的最大拥有国,在全球的占比达到60%。
2025-04-25 10:15
水利部近日印发《蓄滞洪区建设管理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启动实施蓄滞洪区建设管理三年行动。
2025-04-25 10:11
这些看不见的技术迭代,正为中国探索更遥远的宇宙空间铺就更坚实的“天梯”。
2025-04-25 10:09
《2024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中,我国排名提升至第11位,拥有的全球百强科技集群数量达到26个,连续两年位居世界各国之首。
2025-04-25 10:08
搭载着3名航天员的长征二号F遥二十运载火箭直冲云霄,熊熊尾焰映照着千年胡杨,也照亮了中国载人航天的崭新篇章。
2025-04-25 10:07
从老人登山有了“赛博外挂”,到“养老机器人”成为热词,今年以来,机器人相关话题持续升温。
2025-04-24 09:40
航天诱变紫云英新品种,固氮效能更高了,综合生态效应也非常大
2025-04-24 09:34
这项研究不依赖直接改变作物的遗传背景,而是通过调控根际的微生物组来优化作物在田间的生长表现。
2025-04-24 09:26
以斑马鱼、涡虫和链霉菌作为研究对象开展生命科学实验
2025-04-24 09:24
涅槃重生的AI开口说话了——一面是口若悬河,一鸣惊人;另一面却是信口雌黄,“鬼话”连篇。
2025-04-24 09:22
春日的北京,一场充满未来感的马拉松赛事吸引了众人的目光——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赛在21.0975公里的赛道上展开角逐,20支机器人队伍参赛。 在制造业,目前人形机器人承担的是繁重、泛化性强、高度重复的工作,例如搬运颜色、重量、尺寸各不相同的箱子,分拣不同形状的零配件。
2025-04-24 09:19
数字技术带给阅读前所未有的便利,同时也提出了新课题。
2025-04-23 10:34
农民种粮能挣钱,粮食生产才有保障。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中,农业保险是重要方面。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推动扩大稻谷、小麦、玉米、大豆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投保面积”“健全多层次农业保险体系,支持发展特色农产品保险”。
2025-04-23 10:31
身高172厘米,通体银色,一台台人形机器人在产线上分拣物料、搬运料箱、安装零件……科幻电影里的场景照进现实。
2025-04-23 10:26
再接再厉、乘势而上,一步一个脚印朝着建设航天强国的目标迈进,中国的航天事业必将开拓更高境界,中国的科技创新将书写崭新篇章。
2025-04-23 09:24
天地图是自然资源部门向社会提供各类在线地理信息公共服务、推动地理信息数据开放共享的政府网站。
2025-04-23 09:22
4月22日,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的统一调度下,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发射任务组织全区合练——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西安卫星测控中心以及任务各测控点实施联调联控,全面模拟发射准备、发射以及飞行过程中的各种技术状态和工作过程。
2025-04-23 09:21
让人形机器人跑马拉松,与其说是人机竞技,不如说是机器的自我迭代。
2025-04-23 09:1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