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走读广西”入选文化和旅游部改革创新优秀案例
首页>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广西> 要闻 > 正文

“走读广西”入选文化和旅游部改革创新优秀案例

来源:广西日报2022-11-25 17:21

    带着书香去旅行

    ——“走读广西”入选文化和旅游部改革创新优秀案例

    本报记者 吴丽萍 通讯员 李志雄 邹如意

    编者按

    2020年,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坚持创新发展,从公共文化服务和旅游融合入手,率先在全国提出并开展“走读广西”系列活动。

    “走读广西”以公共图书馆等各级公共文化场馆为依托,发挥馆藏资源和地方文化旅游资源优势,邀请读者游客、专家学者等参与,线上线下开展内容丰富的文化旅游活动,实现机制、内容、形式、宣传等多方面创新,有效促进了全区文化和旅游的深度融合。

    截至2022年6月,“走读广西”活动举办了近千场次,遍布广西14个设区市,参与的群众超过1000万人次。“走读广西”的成功实践,引发广泛关注,上海、广东、浙江、海南等省市纷纷跟进,推出相关活动,“走读”风靡大江南北。

    2022年11月14日,文化和旅游部公布2021年度文化和旅游领域改革创新优秀案例名单,“走读广西”——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新模式榜上有名。

    1 做好顶层设计

    机构改革之后,“诗”与“远方”如何融合发展?“我们从公共服务切入,把‘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结合起来,推出‘走读广西’活动,让人们在旅行时接受文化熏陶,感受书香魅力。”自治区文旅厅公共服务处处长何晓萍介绍。

    2020年4月23日,“走读广西”序幕正式拉开。一群读者从广西桂林图书馆启程,前往会仙喀斯特国家湿地公园等景区,参加“走读广西·桂林之旅”。这一活动首次把阅读推广活动办到景区,邀请文史专家在线开展户外直播讲座,从历史文化的角度沉浸式解读“喀斯特”的故事,邀请摄影专家以景区风光为素材进行现场教学,成功实现“走”与“读”的融合,社会反响热烈。

    “走读活动改变的不只是阅读方式,也提升了旅游的内涵,目前,户外走读活动是广西桂林图书馆报名最火爆的读者活动之一。”广西桂林图书馆馆长钟琼说。

    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是“走读广西”活动的顶层设计者。该厅积极构建“部门统筹,层级联动,资源整合”机制,以自治区图书馆、广西桂林图书馆等省级公共文化机构为引领,联动全区各级公共图书馆,“自上而下”统一主题、主线,有效整合场馆和景区、读者和游客、文创和旅游纪念品等资源和要素,推动“走读广西”活动持续有序开展。

    2021年起,自治区文旅厅聚焦“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喜迎二十大”主线,连续两年制定并印发《“走读广西”系列活动实施方案》,开展“党旗高高飘扬·走读广西”“奋进新征程·走读广西”等系列活动,推动“走读广西”品牌化、规模化、模式化发展。

    文化和旅游部公共服务专家委员会委员、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巫志南认为,“走读广西”以阅读服务社会化、常态化、生活化为基本方式,持续联动全区开展线上线下活动,深化了文化和旅游融合,推动了城乡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优质均衡发展,有效带动全域城市乡村特色文化传播及服务创新。

    2 创新活动内容

    “走读广西”在实践过程中,通过全区联动开展主题展览、常态化举办研学活动、推出文化旅游特色项目等,在活动内容上不断创新,内涵日益丰富。

    全区联动开展主题展览。在全区各级公共图书馆同步举办“走读广西 八桂美圕”展、“百年峥嵘 红图巨变”——广西公共图书馆发展掠影暨最美阅读瞬间摄影作品联展等主题展览,集中展示广西各级公共图书馆的发展成就,线上线下参与人数众多。

    常态化举办研学活动。2022年“六一”国际儿童节之际,“广西人游广西·绘本走读之旅”系列活动在南宁、北海、钦州等多个城市同步举行,吸引众多家庭参与。5月28日,在北海海丝首港景区,孩子们通过北海市少年儿童图书馆自主研制的海丝智慧棋重走了海上丝绸之路,用画笔现场绘制了丝绸之路画卷,还在“海丝首港阅时光”绘本分享会上讲述绘本里的故事,氛围热烈。

    “开展这样的活动,能让孩子进一步了解海丝文化,更热爱阅读。”北海市少年儿童图书馆馆长姚小玲表示。

    创新推出文旅特色项目。全区各地因地制宜,将特色文旅活动融入“走读广西”。桂林开展了山水之旅、红色之旅以及寻访原生态传统古村落等活动;柳州借助“走读广西·听见柳州”有声故事平台讲述柳州故事。这些特色项目与“走读广西”活动相得益彰。

    去年12月22—24日,“走读广西”开启追寻中央红军足迹的“湘江战役之旅”,游客来到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园,通过实景式、沉浸式“深阅读”,全面、系统地了解湘江战役和红军长征的整个历程,大家纷纷表示希望多开展这样的活动。

    “‘走读广西’将党史学习、红色文化、清廉文化等主题教育融入活动全过程,让广大读者、游客在研学中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精神血脉、厚植家国情怀。通过举办各类文旅活动,进一步擦亮了当地的文化旅游品牌,成效突出。”何晓萍说。

    3 拓展走读渠道

    “走读广西”启动以来,广西各级文旅管理部门和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场馆齐心协力,积极结合线下、线上,利用高铁、自驾等方式,拓展“走读广西”活动的开展。

    开展高铁“走读”之旅。2020年,全国首个“高铁读书驿站”在钦州东站落成,“走读广西·阅动钦州”活动开启,“车上阅读、下车归还”的旅行阅读生活成为现实。“我从南宁高铁读书驿站借了一本书,到站了再归还,看着一路风景,读着心仪的书,感觉太好了。”南宁市民张先生说。

    文化和旅游部公共服务专家委员会首席专家、北京大学教授李国新认为,建设高铁读书驿站是广西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开展全民阅读的创新举措,为我国优化公共文化设施布局、提升公共文化空间品质开辟了新天地。

    开展自驾“走读”之旅。2021年,“党旗高高飘扬——广西人游广西·走读南国抗战之旅”活动在南宁、来宾、崇左3市开展,首次将“广西人游广西”旅游IP与“走读广西”文化IP进行有机融合,推动公共图书馆与旅行社合作,实现自驾游与“走读”之旅的融合发展。

    开展线上“走读”之旅。2021年,广西17家市级以上公共图书馆联合策划,发布“走读广西”城市主题系列趣味推文,内容紧扣各地风景名胜、民族风情、历史文化、非遗等资源,集趣味性与知识性于一体,点击量屡创新高。2022年春节期间,广西各级公共图书馆与群众艺术馆(文化馆)联合策划,发布“大年就在GUO里过”系列推文,带领大家唱八桂大歌、品壮乡美食、赏广西美景,受到广泛关注。

    4 加大宣传营销

    “走读广西”在实践过程中,积极创新宣传方式,品牌效应不断扩大,社会美誉度不断提高。

    合办广播电视专栏。2021年,广西图书馆与广西广播电视台合作,联合推出“走读广西·遇见好书”节目,通过荧幕开展阅读活动44期,推荐了《秀儿——“时代楷模”黄文秀》等一批优秀图书。2022年,自治区文旅厅与广西广播电视台深化合作,共同主办“走读广西”融媒体栏目,通过交通广播讲好广西故事,进一步深化了“走读广西”的服务链条。

    组织媒体记者采风。2020年11月9日,由自治区文旅厅组织的“走读广西·带着书香去旅行”央媒记者广西文化行在南宁启动,14位央媒记者参观了南宁市图书馆、南宁高铁读书驿站、涠洲岛的海岛智慧书房,体验了北部湾经济区图书馆服务联盟的建设成果。北部湾经济区图书馆服务联盟将400万册图书整合一体,读者手持任何一馆借书证,就可“一卡借遍六城”,这次采风让记者们大开眼界,掀起了“走读广西”宣传的第一波热潮。

    融入文创产品开发。近两年来,自治区文旅厅发布了《走读广西·公共文化场馆导览图》《走读广西·红色文献地图》等文创地图,在全区各级各类公共文化场馆、景区景点发放,游客扫二维码便能获取相关旅游点的红色文献和地方文献资源,便捷高效的阅读方式受到欢迎。

    加强新媒体运用。积极运用微信公众号、视频号、博客以及各种云平台开展立体化传播,有效扩大了“走读广西”活动的社会影响力。其中,自治区图书馆联动全区市级公共图书馆,利用微信公众号开展线上“走读广西”活动,带领广大读者“云游”广西美景、“云听”广西故事,“走读”日益成为阅读新风尚。

    “‘走读广西’积极探索新技术传播方式,广泛应用移动终端、微信公众号提高服务效能,已逐渐显示出规模宏大、内容丰富、形式新颖、带动力强、影响深远、持续创新的显著特征。”巫志南说。

    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一级巡视员唐正柱表示:“‘走读广西’是广西文化旅游领域改革的一项重要成果,全区文旅系统将按照党的二十大部署要求,在持续推进全面深化改革中取得更大突破,让‘走读广西’成为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

    广西日报

[ 责编:董大正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中欧青年对话会2025”在京举行

  • 山东东营:河海交汇的湿地之城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如今,在学习中遇到问题可以问人工智能,写作业也可以用人工智能辅助查询信息。正如这名同学所言,生成式人工智能正改变传统的以知识积累和传递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2025-11-18 10:28
11月17日,在水利部举行的“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 推动节水产业高质量发展”新闻发布会上,水利部副部长陈敏介绍,目前,我国节水产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
2025-11-18 04:20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技创新大会17日在乌鲁木齐举行。会上,干旱区生态安全与可持续发展全国重点实验室、丝路水实验室、昆仑智能装备实验室、
2025-11-18 04:20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评价导向,深化项目评审、机构评估、
2025-11-18 04:25
近日,2025年6G发展大会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举行。
2025-11-18 04:20
这台高能非弹谱仪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利用了中子不带电、穿透力强的特性,能够直接探测到物质内部的微观运动。
2025-11-17 08:56
建立和完善国家公园监测网络体系,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重要实践,是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理念的具体体现。
2025-11-17 04:30
浙江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我国重要的生物多样性聚集地之一,也是长三角地区珍贵的物种基因库。
2025-11-17 04:30
近日,我国科研团队在嫦娥六号月背样品中首次发现大型撞击事件成因的微米级赤铁矿和磁赤铁矿晶体,揭示了全新的月球氧化反应机制,为环绕南极-艾特肯盆地磁异常的撞击成因提供了样品实证。
2025-11-17 04:30
在不久前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国际协调理事会第37次会议上,内蒙古大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陕西周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被批准为“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成员。
2025-11-17 04:30
以“智跃无界,开源致远”为主题的操作系统大会2025(以下简称“大会”)在北京举办。
2025-11-14 17:08
我国在4个国家开展6处文物古迹保护修复,49项中外联合考古项目涉及28个国家和地区,用实际行动践行全球文明倡议、不断丰富世界文明百花园。
2025-11-13 07:07
由四川省人民政府主办的2025世界动力电池大会12日在宜宾市开幕。
2025-11-13 04:55
据估算,太阳每秒钟释放的能量,可供全人类使用约70万年。模拟太阳来产生无尽的清洁能源,也因此成为人类的“终极能源梦想”。
2025-11-13 04:55
日前,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智能机械研究所、中科合肥智能育种加速器创新研究院联合发布重要成果:全链条机器人育种家“小海”与“海霸设施”小麦快速育种商业化服务平台同步启动,标志着我国在智能育种装备与工程化应用上取得关键突破。
2025-11-13 04:55
日前,记者从全球规模最大的恐龙蛋化石遗址——湖北青龙山恐龙蛋化石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获悉,数字化档案建设团队正为库藏的每一枚较完整恐龙蛋化石,赋予由“保护区名称—化石产地名称—库藏箱编号—标本编号”构成的唯一“身份证ID”。这标志着该保护区首次实现恐龙蛋化石专属标识管理。
2025-11-13 04:55
困扰无数人的睡眠问题,终于有一部纪录片说清楚了!
2025-11-13 08:55
国家卫生健康委百万减残工程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院校长吉训明介绍,目前,全国已有20个省份成立减残工程专委会,8个省份正在积极推进。
2025-11-12 07:24
2025年是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理论物理学奠基人、“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彭桓武诞辰110周年。
2025-11-12 07:23
由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牵头,联合国内外多家科研机构组成的研究团队,通过对现存及灭绝长臂猿的大规模基因组测序与比较分析,系统阐明了长臂猿科的演化历程、种群动态及其标志性长臂表型的遗传基础,为全球长臂猿的保护行动提供了新的科学见解,相关研究成果日前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细胞》。
2025-11-12 05:10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