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文艺理论创新暨蒋述卓教授从教四十周年研讨会举行
首页>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广东> 要闻 > 正文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文艺理论创新暨蒋述卓教授从教四十周年研讨会举行

来源:光明日报客户端2024-10-20 18:25

  10月19日,由暨南大学文学院、暨南大学文学院中国语言文学系文艺学学科、中国文艺评论(暨南大学)基地联合举办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文艺理论创新暨蒋述卓教授从教四十周年研讨会”在暨南大学石牌校区举行。来自中山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州大学、深圳大学、暨南大学等高校的一百多位专家学者出席会议。

  开幕式上,暨南大学党委书记林如鹏回顾了蒋述卓教授为暨南大学的发展作出的重要贡献。他表示,暨大的学脉、学统是由一代代名师、教育家、大先生言传身教传承而来的,蒋述卓教授即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位。蒋述卓教授领衔的文艺学学科,在推动暨南大学中文学科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四十载从教生涯中,蒋述卓教授以宽广的胸怀、深厚的学识教育学生、诲人不倦,所指导的逾百名博士生和硕士生遍布全世界,为国家培养了大量优秀人才,彰显了“教育家精神”。

  暨南大学文学院党委书记魏霞认为,蒋述卓教授将学术事业融入学院传统,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了卓越成就,是暨南大学文学院的一面旗帜,其学术修养与人文精神为众人树立了榜样。

  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系主任彭玉平认为蒋述卓教授在学术研究历程中始终坚持守正创新精神,在广州文学通史撰写、广州诗会等领域建树良多,为广东文学发展贡献了重要力量。广东省政协文化文史委主任黄斌热情地称蒋述卓教授为“永远的老师”,称赞蒋述卓教授在佛教研究、文艺美学等领域成一家之言,感谢蒋老师在学业、工作上的关心、启迪与鼓励。华南农业大学党委书记李凤亮称赞蒋述卓教授是公认的理论大家、文化名家,从谦逊低调为事、开阔灵动为学、宽厚善引为师,乐活优游为人四个方面概括其学术风范与人格品行。

  蒋述卓回顾了自己的教学生涯,真诚感谢曾经给予自己教导与关心的老师们,其中王元化老师对他的影响最大。他立志成为一名好老师,强调科研学术是老师的必备本领,将评论与创作的相互促进作为学术的理想目标,将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教、老有所乐作为他今后的奋斗目标。

  研讨会开幕前,在暨南大学曾宪梓科学馆一楼举行了“师泽如川微以致远”——蒋述卓教授学术艺术展揭牌仪式。此次学术艺术展展出的艺术作品中有蒋述卓教授飘逸自然的小品、隽秀流畅的扇面和爽朗大气的条幅,有起伏飞扬的行书、方圆稚拙的隶书和风流恣意的草书等等,各种形式琳琅满目,各种书体交相辉映。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艺术展展出了蒋述卓教授与周振甫先生、徐中玉先生、钱仲联先生等诸多文化名人的交往书信,还有蒋述卓教授的博士生导师王元化先生寄予蒋述卓教授的珍贵手书。

  研讨会主题发言从蒋述卓教授的学术成就、人格品行等方面展开,研讨会分组进行:第一组围绕中国文论的现代化发展与文化诗学理论的建构问题展开,重点从方法论层面分析探究文学理论的批评化及其实践性的问题,在文化诗学的视野下研究文论话语建构的途径;第二组以文化诗学批评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海外传承传播为主题展开讨论,重点分析蒋述卓教授的文化诗学思想及其理论资源,从数字媒体、游戏产业、网络文学等领域思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海外传播问题。分组讨论汇报于闭幕式进行,蒋述卓教授作总结发言。(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雷爱侠、通讯员李伟苗、邓子涵)

[ 责编:李伯玺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云南盐津: 小竹子做成大产业

  • 三支侵华日军细菌战部队成员信息文件公开展示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研究显示,鸟类、哺乳类甚至龟类的大脑在过去3.2亿年里,经历了一场精彩的大脑神经元演化历程,走出了截然不同但又殊途同归的智慧发展之路。
2025-05-15 10:04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科研团队联手中外学者创新研发出储能密度较高的新型纳米复合薄膜储能器件,其储能密度可达215.8焦/立方厘米,刷新介电储能密度国际最高纪录。
2025-05-15 10:03
宇宙的命运与其天体命运息息相关,而其中恒星的最终“寿命”一直是人类探索的重要命题。
2025-05-15 10:02
周天军表示,这项研究不仅揭示了全球变暖下区域季风的演变规律,更凸显了古气候研究在气候变化预测中的独特价值。通过开展古今对比研究,丰富的古记录数据所揭示的历史变化事实,将会成为我们有效应对未来的重要参照物。
2025-05-15 10:01
种业振兴行动实施以来,我国农作物长期战略保存种质资源已超过58万份,其中蕴含着极为丰富的作物遗传基因密码,犹如“天书”亟待破解。近日,由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发起、腾讯参与支持的作物种质资源“天书计划”正式启动。
2025-05-15 04:10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构建同科技创新相适应的科技金融体制”,为做好科技金融大文章提出了更高要求。
2025-05-14 17:50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研究员刘岗团队发展了“漂浮策略”和“维度定制”相结合的新策略,如同给二氧化钛穿上了“水上行走鞋”,赋予了材料可漂浮于中性水溶液表面的特性,为塑料转化提供了极具竞争力的替代方案。
2025-05-14 09:44
通过将筛选出的诗词逐一标注,提取时间、地点、诗人身份、情境语义等信息,研究团队逐步建立起一个横跨1400年的“长江江豚诗词数据库”,并确定724首提及长江江豚的作品。
2025-05-14 09:43
在全球变暖的气候背景下,未来全球雪旱发生频率将成倍增加,其中暖雪旱将成为主导类型。
2025-05-14 09:41
近日,中国科学院微生物所和西南大学的科学家找到了柑橘黄龙病的抗性基因,“柑橘癌症”有了破解方法。
2025-05-14 09:39
除了嫦娥六号带回的月球样品,其拍摄的着陆区高清图像可以帮助科学家了解着陆点的地质细节和土壤来源。在这项研究中,科研人员利用嫦娥六号降落相机序列图像、全景相机近景立体图像等数据,构建了一套高精度的着陆区地形数据集。
2025-05-14 09:36
近日,多奈单抗注射液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开出全国首方,引发广泛关注。
2025-05-13 09:55
这场堪称检验船舶前期设计建造工程的“期中考”,将进一步验证大型邮轮在设计、工艺、生产准备、总装建造等阶段所取得的一系列重大科研成果。
2025-05-13 09:28
农业农村部的数据显示,我国农作物秸秆产生量逐年递增,目前全国农作物秸秆产生量为8.67亿吨,可收集量为7.33亿吨,秸秆综合利用率达88.3%。
2025-05-13 09:26
近年来,应急管理部会同相关部门统筹推动全国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和发展。
2025-05-13 09:25
东北大学数字钢铁全国重点实验室,是致力于我国钢铁行业“由大到强”的科技“领跑者”。
2025-05-13 09:23
记者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获悉,5月11日21时27分,长征六号甲(又名长征六号改)运载火箭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点火起飞,成功将遥感四十号02组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2025-05-12 10:15
人们常说,人类对火星表面的了解甚至超过对地球海底的认知。研究团队收集了约4.4万次深海潜航的数据,包括载人深潜器、遥控及自主潜水器的作业记录,并据此绘制了一张潜航活动分布图。
2025-05-12 10:12
人工智能(AI)研究人员创建了一个能够自主进行天体生物学研究的系统——AstroAgents,用于研究宇宙生命学科的起源。
2025-05-12 10:10
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人工智能发展在发挥多方面积极作用的同时,也面临着安全风险等一系列问题。
2025-05-12 10:0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