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许学猛教授团队“肌骨健康科普创新与转化/应用”项目荣获广东省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首页>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广东> 要闻 > 正文

许学猛教授团队“肌骨健康科普创新与转化/应用”项目荣获广东省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来源:光明日报客户端2024-10-17 21:04

  10月17日,广东省人民政府正式颁发了“2023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广东省第二中医院作为独立完成单位,许学猛教授团队的“肌骨健康科普创新与转化/应用”项目荣获广东省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随着人口老年化加速来临,慢性肌骨疾病越来越多,据统计,慢性疼痛的整体患病率为24.9%,约1亿中国人面临慢性疼痛的困扰,迫切需要自我防治的科普教育体系,防治关键在于重视健康管理、纠正不良姿势、恰当运动实现动静结合等来养成良好的健康方式,因此迫切需要科普宣传提升大众的科学素养。广东省第二中医院肌骨健康科普创客团队10多年来构建“有效自我防治的科普教育体系”,全面系统地开展“肌骨健康科普创新与转化/应用研究”:一方面把科普研究有机融入肌骨疾病预防、诊疗、康复全周期展开科学研究,另一方面通过科普新理论、新方法、新作品,以画科普、演科普、写科普、唱科普、练功操创新科普形式,把医学与美术、音乐、武术、文学完美结合、跨界创新,原创出老百姓喜闻乐见的科普作品。

  该院利用全媒体推送短视频、科普文章,总浏览量超1200万人次,受到各界广泛好评,项目负责人许学猛成为“科普王”,线下开展科普活动,说、唱、动结合创新科普演讲方式,上机关、进学校、去公园,在歌声中接受健康知识,现场互动练功操,气氛热烈,精彩纷呈。许学猛获全国科普工作先进工作者、全民科学素质先进个人、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药科普影响力人物奖、中国好医生等殊荣11项。

  许学猛团队把肌骨健康科普研究有机融入肌骨疾病预防、诊疗、康复中,创立“肌骨并重”学术思想,设立了课题12项,率先探索出肌骨疾病往肌骨健康转变的研究模式,实现了科普创新与应用转化,获6项科学技术奖,在前期研究项目“中医药特色治疗退行性骨关节病的系列临床研究”获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和“骨筋肉并重特色治疗退行性骨关节病的临床研究”获三等奖的基础上,近年来“膝骨关节炎(膝痹)肌骨并重诊疗养护应用体系研究”获中国民族医药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肌骨并重诊疗膝关节炎(膝痹)的应用及科普化研究”获中国民族医药协会科技进步二等奖。

  项目负责人许学猛为国内肌骨健康科普引领者,创建了国家级科普平台并担任中国民族医药学会筋骨养护分会会长,汇集了全国21个民族157医院500多名权威专家进行肌骨健康科普推广交流,并把科普研究成果在各种学术会议上交流近100场。 “肌肉训练、锻炼功法”研究方案在全国9省、19家医院21万多人次应用。2019年许学猛成功将“肌骨同治疗法”申报为广州市“非遗”项目名录,许学猛2020年被确定为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022年入选广东省第八批“非遗”。“岭南中医药文化健康科普基地”也成为广州市科学技术普及基地。

  许学猛团队发表涉及“骨筋肉康复操”、“肌骨拉伸功”防治退行性关节病、颈腰椎病及亚健康人群论文47篇,中文期刊35篇、SCI12篇,结果均表明,与传统康复训练方法比较,筋肉康复操的疗效显著,可减轻疼痛,增强肌力、增加关节活动度进而改善步态和日常生活能力,提升生活质量。 “肌骨健康锻炼指南”(DB44/T2406-2022)为广东省市场监管管理局批准作为地方标准发布,并获广东省中医药学会作为团体标准发布。(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吴春燕)

[ 责编:张悦鑫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云南盐津: 小竹子做成大产业

  • 三支侵华日军细菌战部队成员信息文件公开展示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研究显示,鸟类、哺乳类甚至龟类的大脑在过去3.2亿年里,经历了一场精彩的大脑神经元演化历程,走出了截然不同但又殊途同归的智慧发展之路。
2025-05-15 10:04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科研团队联手中外学者创新研发出储能密度较高的新型纳米复合薄膜储能器件,其储能密度可达215.8焦/立方厘米,刷新介电储能密度国际最高纪录。
2025-05-15 10:03
宇宙的命运与其天体命运息息相关,而其中恒星的最终“寿命”一直是人类探索的重要命题。
2025-05-15 10:02
周天军表示,这项研究不仅揭示了全球变暖下区域季风的演变规律,更凸显了古气候研究在气候变化预测中的独特价值。通过开展古今对比研究,丰富的古记录数据所揭示的历史变化事实,将会成为我们有效应对未来的重要参照物。
2025-05-15 10:01
种业振兴行动实施以来,我国农作物长期战略保存种质资源已超过58万份,其中蕴含着极为丰富的作物遗传基因密码,犹如“天书”亟待破解。近日,由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发起、腾讯参与支持的作物种质资源“天书计划”正式启动。
2025-05-15 04:10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构建同科技创新相适应的科技金融体制”,为做好科技金融大文章提出了更高要求。
2025-05-14 17:50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研究员刘岗团队发展了“漂浮策略”和“维度定制”相结合的新策略,如同给二氧化钛穿上了“水上行走鞋”,赋予了材料可漂浮于中性水溶液表面的特性,为塑料转化提供了极具竞争力的替代方案。
2025-05-14 09:44
通过将筛选出的诗词逐一标注,提取时间、地点、诗人身份、情境语义等信息,研究团队逐步建立起一个横跨1400年的“长江江豚诗词数据库”,并确定724首提及长江江豚的作品。
2025-05-14 09:43
在全球变暖的气候背景下,未来全球雪旱发生频率将成倍增加,其中暖雪旱将成为主导类型。
2025-05-14 09:41
近日,中国科学院微生物所和西南大学的科学家找到了柑橘黄龙病的抗性基因,“柑橘癌症”有了破解方法。
2025-05-14 09:39
除了嫦娥六号带回的月球样品,其拍摄的着陆区高清图像可以帮助科学家了解着陆点的地质细节和土壤来源。在这项研究中,科研人员利用嫦娥六号降落相机序列图像、全景相机近景立体图像等数据,构建了一套高精度的着陆区地形数据集。
2025-05-14 09:36
近日,多奈单抗注射液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开出全国首方,引发广泛关注。
2025-05-13 09:55
这场堪称检验船舶前期设计建造工程的“期中考”,将进一步验证大型邮轮在设计、工艺、生产准备、总装建造等阶段所取得的一系列重大科研成果。
2025-05-13 09:28
农业农村部的数据显示,我国农作物秸秆产生量逐年递增,目前全国农作物秸秆产生量为8.67亿吨,可收集量为7.33亿吨,秸秆综合利用率达88.3%。
2025-05-13 09:26
近年来,应急管理部会同相关部门统筹推动全国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和发展。
2025-05-13 09:25
东北大学数字钢铁全国重点实验室,是致力于我国钢铁行业“由大到强”的科技“领跑者”。
2025-05-13 09:23
记者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获悉,5月11日21时27分,长征六号甲(又名长征六号改)运载火箭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点火起飞,成功将遥感四十号02组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2025-05-12 10:15
人们常说,人类对火星表面的了解甚至超过对地球海底的认知。研究团队收集了约4.4万次深海潜航的数据,包括载人深潜器、遥控及自主潜水器的作业记录,并据此绘制了一张潜航活动分布图。
2025-05-12 10:12
人工智能(AI)研究人员创建了一个能够自主进行天体生物学研究的系统——AstroAgents,用于研究宇宙生命学科的起源。
2025-05-12 10:10
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人工智能发展在发挥多方面积极作用的同时,也面临着安全风险等一系列问题。
2025-05-12 10:0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