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一起聆听最美的自然天籁 天河100种保护动物声纹发布
首页>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广东> 要闻 > 正文

一起聆听最美的自然天籁 天河100种保护动物声纹发布

来源:广州日报新花城2024-08-16 21:00

一起聆听最美的自然天籁 天河100种保护动物声纹发布

  广州日报新花城

  8月15日,是在生态文明领域具有特殊意义的“全国生态日”,天河亮出了一份展现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的特殊“成绩单”。由中共广州市天河区委宣传部、广州市生态环境局天河分局、共青团广州市天河区委员会、广州日报报业集团、合生缦品牌联合举办,中国科学院华南国家植物园、天河区图书馆支持的《于城市间听万物》纪录片首映发布会在华南国家植物园举行,广州天河100种自然声纹发布,让大家聆听到了来自大自然的天籁之音。

  《于城市间听万物》纪录片首映发布会在华南国家植物园举行。

  据悉,纪录片中收录的来自天河多个生态保护区的100种濒危及重点保护动物的声纹,已捐赠给华南国家植物园、天河区图书馆,以便公众聆听使用,免费下载研究。

  声纹捐赠。

  现场由广州日报报业集团、广州市生态环境局天河分局、共青团广州市天河区委员会、合生创展集团有限公司联合发起的“生态环境保护公约”倡导,以及城市规划、生态保护等方面的专家,对于兼顾城市化发展与环境保护是否有最佳选择路径的探讨,都引发了关注,也让更多人思考:个人和组织机构该如何更好地融入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助力构建人和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家园。

  由广州日报报业集团、广州市生态环境局天河分局、共青团广州市天河区委员会、合生创展集团有限公司联合发起倡导的“生态环境保护公约”。

  厚植高质量发展绿色底色 天河生态环保成效显著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城市发展的必然选择。近年来,天河区以打造美丽中国城市样板城区示范为目标,以创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为抓手,积极推进绿美天河生态建设,努力推动山水城相融、发展与保护相协调的美丽天河建设。

  发布会上,广州市生态环境局天河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天河是广州经济大区、创新强区、城市客厅,是广州市“三脉、三轴、三核”战略布局的链接点、枢纽点,拥有“一江三山五水”生态格局,是广州生态建设新格局的重要支点和关键节点。近年来,天河区在保持GDP连续17年全市第一的同时,单位GDP 能耗、水耗全市最低,单位GDP能耗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同时,天河率先提出建设“生态公园一城市公园一社区公园一口袋公园”四级公园体系,建成各类公园107个;拥有华南国家植物园、国家林草局穿山甲保护研究中心两大“国字号”生态名片,4次获评“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区”。

  绿美天河生态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建设“生物多样性保护友好城区”促可持续发展

  广州天河100种自然声纹的发布让人看到,在广州最繁华的中心区域,城市发展与生态保护正走向新的平衡。据悉,《于城市间听万物》纪录片特邀生态保护专家白皓天、资深野生动物声纹录音师李俊杰参与拍摄,投入超一年时间,深入天河多个生态保护区如华南国家植物园、火炉山公园、世界大观公园等,完成了100种濒危及重点保护动物的声纹收录。

  资深野生动物声纹录音师李俊杰分享拍摄过程的感悟。

  在拍摄过程的分享中,李俊杰认为,很多市民对身边的,包括书本上标志性的动植物都缺乏了解和认识。没有大自然的城市,是没有生命力的,希望能通过野生动物的拍摄,让更多的公众了解身边的大自然,了解我们的地球,保护好大自然,其实也是保护我们自己。

  通过野生动物的拍摄,让更多的公众了解身边的大自然。

  保护生物多样性是衡量一个国家生态文明水平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标志。广东环科院生态文明与绿色发展研究所所长、中国生态文明研究与促进会理事张修玉现场介绍了广东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和行动计划,以及天河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友好城区”建设思路。张修玉表示,生物多样性与人类生产生活紧密相关,其塑造了地方独特性感知,可以提高人们的地方依恋和认同感,促进自然联结。对于天河区而言,要建设“生物多样性保护友好城区”,不仅要加强生物安全风险防控治理,加强有害生物防治及“强适应性”物种种群的监测与调控,更要提升公众保护意识,开展自然教育。

  聚集生态要素 天河北部具有更长远生态利益和价值

  城市是最能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区域,也是发展与保护矛盾最为突出的区域。目前, 人们对于城市化发展主要是以经济发展程度作为衡量指标的,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是否是一对矛盾体?

  天河之美,有山有水,有产有城。以天河的经验来看,把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协同起来, 让更多的组织和利益相关者参与到其中, 形成一种协同关系, 协同治理是城市化发展与环境保护的最佳选择路径。

  “自然·城市·人和谐生长”沙龙探讨了天河生态与宜居格局。

  在“自然·城市·人和谐生长”沙龙环节,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粤港澳大湾区规划创新研究中心主任王世福表示,从广州市民或者天河居民的角度来看,对于天河区的生态空间,往往比较关注有江景板块的天河南部,但天河的北部,聚集了火炉山、龙眼洞、凤凰山三大森林公园,华南国家植物园、华南理工大学等科研院所也在这里高度的聚集,承载了生态文明的未来,具有更长远的利益和价值,北边的山跟南边的水共同构成了天河完整的开发空间结构。对于国土空间规划而言,下一步比较重要的工作就是去寻找能够把北边的山跟南边的片区连起来,重点突破的就是小流域的优化,建立生态联系。

  据中国科学院华南国家植物园园艺中心副主任吴兴博士介绍,华南国家植物园开放已经40年,对公众的生态环保理念传导宣教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植物园对城市的影响有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城中之园,现在进入的第二阶段则是探索植物园与城市如何更好融合,将来的目标则是city in nature(自然城市)。

  作为从事自然教育的专家,广东省环境教育促进会理事、自然教育工委会主任、广州市科普基地发展研究会副会长郭世军则表示,城市公园其实是最适合观鸟的地方,不仅种类丰富,而且城市公园的鸟类基本上已经适应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更容易亲近一些。

  孩子们在观鸟专家的带领下在华南国家植物园现场体验了观鸟。

  让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深入人心

  让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深入人心,是建设宜居城市的重要前提。在进一步发挥各类主体的作用,采用多种手段和形式宣传和倡导生态文明理念方面,我们还可以做得更多。

  事实上,随着经济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生活条件的改善,对优质生态环境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各类机构和个人保护自然环境的意愿也愈发强烈,从多个方面自觉担任着自然环境的守护人角色,参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据悉,收录了天河100种自然声纹的《于城市间听万物》纪录片,其实这也是自去年8月,在合生缦品牌2.0全球战略发布会上,合生正式开启“与城市共生计划”中的重要一环,希望通过生态保护和动植物声纹记录,共建天河国际生态社区。而在参与城市的共建过程中,不仅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核心理念,利用现代生态技术设计和布局社区内外空间环境,追求资源的高效利用和生态环境的协调,更关注人的生活方式,倡导生态保护的理念,让更多的人参与生态文明社区的建设。

  在对下一代的自然教育中倡导生态保护的理念。

  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丽家园,不仅需要优化城市内部空间布局,提升宜居、宜业、宜商的环境承载能力。更需要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优势转化为吸引人才、产业、资本的环境优势,推动城市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绿色发展。让人和自然和谐共生共荣,不断探索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

  文、图/:刘丽琴、陈钧圣

[ 责编:董大正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习近平出席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十六次会晤

  • 习近平会见印度总理莫迪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一项研究表明,自2001年以来,全球由森林火灾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激增了60%。相关研究10月17日发表于《科学》。
2024-10-24 09:12
近日,中国科学院、国家航天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联合发布《国家空间科学中长期发展规划(2024—2050年)》(下称“规划”)。规划提出了中国有望取得突破的五大科学主题和17个优先发展方向。其中,在“宜居行星”主题中,太阳系考古、地外生命探寻等优先发展方向备受关注。
2024-10-24 09:17
免疫检查点阻断(ICB)是一种重要的癌症疗法,遗憾的是,该疗法应答率偏低——对少数产生应答的患者疗效显著,对大部分患者却难以奏效。因此,如何提高ICB治疗应答率成为癌症治疗的一个关键问题。
2024-10-24 09:11
近日,西北工业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臧渡洋团队成功制备出地球上最“长寿”气泡,在声悬浮条件下气泡保持时间可达23分36秒,且在被直径0.8毫米的热铜针穿透时,悬浮气泡仍能保持不破裂。
2024-10-24 09:10
近日,中国科学院新疆理化技术研究所(以下简称“新疆理化所”)发布了一项引人注目的研究成果:科研人员以地球玄武岩为原料模拟火星壤,并通过熔融拉丝技术,将其制备成连续模拟火星壤纤维。这意味着未来人类有望就地取材,建设火星基地。相关研究论文于日前发表于国际期刊《交叉科学》。
2024-10-24 09:08
科学技术的发展让人们获益,又带来一些问题和挑战。
2024-10-24 09:05
10月23日是今年的霜降节气。有人会问,“霜降”的霜从哪里“降”?是像雨和雪一样从天上降下来吗?二十四节气中,霜降与白露、寒露等都反映了气温下降带来的变化,露和霜又有什么区别?
2024-10-23 09:37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以下简称南海海洋所)研究员詹海刚团队与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研究员冯明等合作,首次从全球尺度上揭示了涡旋在驱动海洋次表层热浪/冷浪事件中的关键作用,并指出涡旋会放大全球变暖对次表层极端温度的影响,加剧强热浪/冷浪的发生。近日,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自然》。
2024-10-23 09:35
银线飞架,纵横神州。只用0.00526秒,就可以把青海的绿色能源输送到1500多公里之外的河南;一秒的输电量足够一个家庭使用两年……这就是神奇的特高压输电工程。
2024-10-23 09:29
随着科幻氛围日渐浓厚,我国科幻创作队伍和读者队伍都在迅猛增长,科幻作家的创作热情高涨,中国必将成为科幻文学创作的热土。
2024-10-23 09:22
近日,中国科学院、国家航天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联合发布《国家空间科学中长期发展规划(2024—2050年)》,规划部署了我国在空间科学研究领域拟突破的五大科学主题和17个优先发展方向。
2024-10-23 09:19
记者21日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先进技术研究院了解到,由该院孵化的中科永安(安徽)科技有限公司实施的新一代智能化环保型压缩空气泡沫高效灭火技术工程化研发项目,近日通过安徽省重大科技成果工程化研发项目验收。该技术通过优化泡沫生成与喷射系统,可应用于各类复杂火灾场景中高效灭火,尤其对锂电池灭火具有显著效果。
2024-10-22 11:09
近日,香港城市大学(以下简称港城大)成功研发出新型器件结构,可大幅提升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稳定性和效率,并简化生产工序、降低成本。研究显示,团队在改善二氧化锡层的氧空位缺陷后,器件的能源转化效率已超25%。
2024-10-22 11:09
记者21日从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获悉,我国首个暗能量射电探测实验项目——天籁实验阵列,成功被平方公里阵(SKA)大射电天文台组织认证为SKA探路者项目,将为SKA提供新的科学探索机遇。
2024-10-22 11:08
科研工作不仅需要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更需要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持之以恒的毅力。
2024-10-22 11:07
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一体之两翼、驱动之双轮。铸牢科技支撑力,要扎实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2024-10-22 11:06
我国建成了由7.6万余个地面自动气象观测站、409个海岛站、120个高空气象观测站、2架高空大型无人机、546部天气雷达、9颗在轨风云气象卫星等组成的综合气象观测系统。
2024-10-21 09:55
全球水经济委员会17日发布的一项新报告指出,人类“有史以来首次”打破了全球水循环的平衡。报告警告称,全球近30亿人口和一半以上粮食都位于干旱地区或水资源总量不稳定地区,若不采取行动,到2050年,水危机将使全球一半以上粮食生产面临风险。
2024-10-21 09:54
10月16日至19日,来自全国各地科研机构、高校和文博单位的近500名专家学者齐聚甘肃敦煌,在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第十二次学术年会上,探讨文化遗产保护的新理念、新技术、新方法。
2024-10-21 09:52
走进阳高县华联设施农业科技示范中心,各种颜色的“太空彩椒”引人注目,形态各异的“太空南瓜”“太空蛇瓜”等令人大开眼界。
2024-10-21 09:49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