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8月12-15日,第十四届全球华人化工学者研讨会在广州举行。包括35位院士、140多位国家杰青在内的500多名国内国际化工领域一流华人专家学者,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方式,共同探讨国际化工领域最新前沿研究问题,推动国际交流与合作,开展学科间的交叉融合和产学研协同创新。
本届研讨会由广东工业大学、华南理工大学联合承办,大会主席、广东工业大学校长邱学青介绍,这是全球华人化工学者研讨会首次在广东、在粤港澳大湾区召开,意义非凡。研讨会重点聚焦促进交流与合作、推进绿色化工发展以及推动未来美好生活,涵盖碳中和与碳达峰、生物质化工、精细化工等12个领域。
邱学青表示,当今世界,全球化工行业正在进行新一轮的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加速原始创新和特色创新,努力实现化工“卡脖子”技术的新突破,抢占未来竞争制高点,这是化工学科和化工人面临的难得机遇和所肩负的时代使命。
作为广东省属工科大学“长子”,广工已在人才培养和科技服务方面做好布局,将抢抓广东化工产业得天独厚的机遇和优势,聚焦未来产业和技术重点,联合大南海石化基地、中石油、巴斯夫等国内国际领军企业集团,聚集海内外高端创新资源,构建从源头创新到产业化的全链条创新体系,努力为广东、粤港澳大湾区构建具有国际水准的石化产业创新生态作出应有贡献。
大会主席、加拿大皇家科学院、工程院院士、全球华人化工学者学会会长祝京旭表示,学会以促进全球华人化工学者之间的交流和追踪前沿为会议宗旨,通过探讨国际化学工程教育与科学研究前沿问题,传播化工知识与技术,推动国际交流与合作,促进化学工程与技术领域的学术繁荣。
大会历时3天,设置了大会报告、分会报告、墙报展示等交流活动,另设6个论坛报告,包括未来化工论坛、全球前沿化工论坛、女科学家论坛、《Engineering》学科交叉前沿论坛、青年学者论坛和优秀博士生论坛。与会专家学者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形式,讨论了化工重要议题、展望了未来发展,对行业提出了建议,通过宽层面、多层次、多渠道的交流与联谊,推动化学工程学科的发展。
大会首次设立“全球化工杰出青年女科学家”奖项。来自陶氏化学的陈雪、东南大学的吉远辉、四川大学的谢锐获此奖项。大会还设立 “国际杰出青年化学工程师奖”,并评选出数位40岁以下的 “未来化工学者”。华东理工大学的段学志、香港科技大学的邵敏华、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的范晓雷获得“国际杰出青年化学工程师奖”;清华大学的陈振、东南大学的程新兵、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的刁莹、耶鲁大学的胡澍、华南理工大学的刘伟峰、香港科技大学的孙飞、清华大学的张晨曦、北京化工大学的张亮亮获得“未来化工学者”称号。(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雷爱侠 通讯员陈嘉雄 叶泽聪 霍延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