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宁德加快建设“智慧大脑”平台,通过数据驱动实现大黄鱼产业“从海面到餐桌”的全链条监管 大黄鱼产业的数智之变
首页>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福建> 地市 > 正文

宁德加快建设“智慧大脑”平台,通过数据驱动实现大黄鱼产业“从海面到餐桌”的全链条监管 大黄鱼产业的数智之变

来源:福建日报2025-11-05 11:38

  □本报记者 庄然 通讯员 杨慈监 王婷婷 彭楚楚 文/图

  企业员工通过X光鱼刺检测技术去除大黄鱼鱼刺。

  前不久,位于北京金融街的宁德大黄鱼体验中心揭牌。金黄透亮的鱼片在灯光下泛着诱人光泽,嘉宾品尝着清蒸大黄鱼,赞不绝口。

  这也意味着,有“国鱼”之誉的宁德大黄鱼正式“游”入首都餐桌,成为连接南北的美味纽带。舌尖盛宴背后,是宁德大黄鱼产业的磅礴底气——年产量超20万吨,占全国八成份额,综合产值突破150亿元。

  面对产业升级重任,宁德市蕉城区大黄鱼产业发展工作专班常务副组长王致栋表示,他们正加快建设“智慧大脑”平台,通过数据驱动实现“从海面到餐桌”的全链条监管,让宁德大黄鱼“游”得更远、更稳。

  种源革新,科技育苗

  清晨的福鼎市沙埕湾,海风轻拂,波光粼粼。随着一艘艘运输船扬帆起航,一大批大黄鱼苗奋跃而上,由此游向各地海湾。

  这些看似微小的生命体,正是宁德大黄鱼产业的起点——今年从这里诞生的15亿尾苗种,占同期全宁德育苗总量的近七成,撑起了“全国每10条大黄鱼有9条产自宁德”的产业传奇。

  全国优秀科技特派员、福鼎市水产技术推广站站长王朝新介绍:“沙埕湾水域盐度稳定,三溪汇入带来丰富养分,是天然育苗场。”

  回溯40年前,野生大黄鱼资源曾因过度捕捞濒临枯竭。

  以刘家富为代表的第一代科研人员,在官井洋海域突破人工育苗技术,奠定了养殖大黄鱼产业的根基。但是,传统育苗技术依赖经验,且成活率低、抗病性弱,成为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

  科技赋能是必由之路。如今,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等科研机构与当地合作,联合开展速生、抗病等优良性状的大黄鱼新品种(品系)培育工作,推动种业创新。

  水质是大黄鱼育苗成败的关键。福鼎率先部署立杆式水质在线监测系统,对养殖水体进行24小时动态监控。一旦溶氧低于3.5mg/L等异常状况出现,系统将自动报警,工作人员就能及时调控。这一技术,让育苗成活率从20%提升至50%。

  育苗环节的数字化,是宁德大黄鱼产业“智慧大脑”建设的缩影。通过大数据平台整合育苗日志、环境参数、病害记录,形成可追溯的苗种档案。目前,福鼎苗种不仅供应本地,还辐射全国,成为产业链的“源头活水”。

  苗种抗病性是另一难题,部分养殖户对新技术接受度不高。眼下,福鼎正通过“专家智库+实地培训”模式,进一步优化育苗技术。养殖户郑顺利坦言:“以前怕投入大,难有回报。现在看到优质苗种相比普通苗种溢价高达近三成,才明白科技才是硬道理。”

  苗好一半收。福鼎的蓝色摇篮,正托起闽东大黄鱼产业的未来。

  智能牧海,生态养殖

  秋日,三都澳海域的渔排随波起伏,养殖户驾着小船穿梭其间,熟练地投喂饲料。他们身后,是一片望不到边的深海网箱阵列。“以前养鱼靠天吃饭,现在靠这个。”养殖户举起手机,屏幕上实时显示着水温、溶氧量等数据——宁德大黄鱼养殖业正从传统走向智能。

  眼下,宁德大黄鱼养殖呈现“霞浦规模领先,蕉城产业链完整”的格局。数据显示,霞浦年产量达14万吨,蕉城约8万吨,两地共同支撑起全国80%的市场供给。

  霞浦凭借天然海湾优势,发展规模化网箱养殖;蕉城则依托三都澳核心产区,构建“育苗—养殖—加工—销售”一体化模式。这种差异化发展,形成互补共赢的产业生态。

  记者站在西礌外海的深水网箱平台上,目之所及是直径数十米的圆形网箱群。这里水深超30米,采用抗风浪环保型网箱,养殖密度较传统渔排提升3倍。

  “内湾养殖受限于水质,深海养殖让大黄鱼更接近野生状态。”王致栋介绍,当地通过推广“塑胶渔排网箱养殖技术规范”,既保障了鱼类生长环境,又减少了海洋污染。

  如今,养殖户通过智能系统实时监控养殖环境,一旦发现异常立即发出预警。这套系统有效防范了赤潮等灾害,将养殖损失率从15%降至3%以下。

  针对养殖户融资难问题,宁德创新推出“网渔贷”“大黄鱼养殖e贷”等产品。霞浦养殖户老林就受益于此:“凭交易记录就能贷款,利率还比普通贷款低点。”金融机构通过平台数据评估信用,放款效率提升七成。

  黄昏时分,渔排灯火初上,投饵机自动开启新一轮喂养。从靠经验到靠数据,从内湾到深海,宁德大黄鱼养殖业正书写一部现代渔业转型的生动教材。

  精深智造,链上升级

  在蕉城区大黄鱼精深加工厂的流水线上,工人身着洁净工装,熟练地将银光闪闪的大黄鱼进行分拣、去鳞、切片。空气中弥漫着海产的鲜香,没有传统水产加工厂的腥腻。

  这条每小时能处理1吨大黄鱼的智能化产线,见证大黄鱼产业链从“养殖”跃向“智造”。厂长指着一包包真空包装的鱼片向记者说:“加工成这种产品后,一条鱼的价值翻了三倍不止。”

  蕉城作为宁德大黄鱼加工核心区,聚集了全宁德90余家加工企业,年加工量超8万吨,贡献了产业附加值的35%。“全盛水产”等龙头企业开发出大黄鱼丸、即食鱼柳、胶原蛋白肽等精深加工产品,出口市场覆盖东盟、欧美等130多个国家和地区。

  在大黄鱼质量检测中心,技术人员正对一批出口产品进行快检。通过液相色谱仪和质谱联用技术,38项检测指标6小时内出具报告,不合格产品直接拦截。这套系统使蕉城加工品抽检合格率从92%提升至98.5%,成为突破国际绿色壁垒的关键。

  从车间到餐桌的信任链如何打通?依靠溯源体系。

  如今,每个大黄鱼加工品包装上都印有唯一的溯源码。消费者扫码即可查看鱼苗来源、养殖环境、加工过程等全链条信息。当地引入区块链技术,数据上链不可篡改,去年因此新增高端订单超亿元。

  眼下,宁德大黄鱼正实现从产品到文化的跨越。

  在北京的宁德大黄鱼体验中心,由蕉城本地直达的冰鲜黄鱼煮熟后的售价在158元1斤,是普通产品的5倍。

  “品牌溢价来自文化赋能。”运营负责人指出,他们深挖大黄鱼药食同源文化,结合《本草纲目》“黄色如金,安心神”的记载,推出高端礼盒产品,去年销售额增长四成。

  从原始捕捞到生态养殖,从粗加工到精深制造,从出口波动到稳健出海,闽东大黄鱼全产业链正将“宁德大黄鱼”的金字招牌锻造成全球水产业的质量标杆。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熊猫搬新“家” 我国再添一座大熊猫基地

  • 第138届广交会闭幕 到会境外采购商人数创新高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为确保航天员生命健康安全和任务圆满成功,经研究决定,原计划11月5日实施的神舟二十号返回任务将推迟进行。
2025-11-05 10:59
4日,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应急管理部、国家消防救援局在京举行2025年全国消防宣传月活动启动仪式。
2025-11-05 04:20
当前,人工智能作为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深刻改变人类生产生活方式。
2025-11-05 03:50
近日,搭载神舟二十一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二十一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2025-11-05 04:20
科技论文是衡量科技创新水平的重要指标。
2025-11-05 04:20
近年来,中国审定推出了一批高产稳产、绿色节水、优质专用小麦新品种。2021年,这一情况出现了转变:“圣泽901”“广明2号”“沃德188”等3个国产白羽肉鸡品种通过审定,中国白羽肉鸡育种攻关实现从0到1的实质性突破。
2025-11-04 09:06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美丽中国”。
2025-11-04 04:25
人工智能的出现源于人类对提升生产效率与改善生活品质的持续追求,这一根本动因要求其发展必须始终以服务人类、增进福祉为核心。
2025-11-04 04:25
如何在新学期开展针对性训练,做好运动前准备和运动后体能恢复,已成为受到广泛重视的问题。
2025-11-04 04:25
我所在的他山中学,是贵州黔北山区的一所普通县中,有着4000多名师生。作为校长,我常常在思考:在现有条件下,如何为学生开辟更广阔的成长路径?在日复一日的探索中,
2025-11-04 04:25
11月3日11时47分,我国在文昌航天发射场使用长征七号改运载火箭,成功将遥感四十六号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2025-11-04 04:35
鸟类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评估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的关键指示物种,保护鸟类是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键环节。我国是世界上鸟类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
2025-11-03 05:05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2025年7月,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指出,“要深刻把握我国城市发展所处历史方位”,“认真践行人民城市理念”,“以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
2025-11-03 05:05
“从南极到北极,从草原到荒漠,到处都有昆虫的踪迹……”第三十二届中国杨凌农业高新科技成果博览会期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览园昆虫博物馆内,参会观众被讲解员李姗姗的讲述深深吸引。
2025-11-03 05:05
4日,神舟二十号和神舟二十一号航天员乘组进行交接仪式,两个乘组移交了中国空间站的钥匙。
2025-11-05 04:20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早期生命研究团队在湖北宜昌“石板滩生物群”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发现了迄今最古老的复杂三维潜穴系统,
2025-11-03 05:05
秋水长天间,太湖正激荡起智能时代的万千涟漪。日前,以“万物智联,无尽前沿”为主题的2025世界物联网博览会在江苏无锡举办,一场关于万物智联的对话就此展开——人工智能如大脑般睿智思考,物联网似躯体般敏捷连接,当人工智能与物联网双向奔赴,万物就有了“感知”,人类正迎来一个全新智能时代。
2025-11-03 05:05
秋冬之际,正是候鸟迁徙之时。不知你有没有发现,从我们头顶飞过的候鸟,比以前更多了! 2024年全国水鸟同步监测结果显示,我国越冬水鸟总数达505.9万只,创最高纪录。
2025-11-03 05:05
HPV疫苗自2025年11月10日正式纳入国家免疫规划,2011年11月10日后出生的满13周岁女孩可以免费接种双价HPV疫苗。
2025-10-31 10:16
近日,飓风“梅利莎”横扫加勒比地区,成为近年来影响该地区最猛烈的飓风之一。
2025-10-31 10:14
加载更多